1、高一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是夏朝王位继承表(部分)。据此可知,夏朝王位继承实行的是A. 嫡长子继承制B. 分封制C. 世袭制D. 宗法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夏朝世系示意图可知,其中涉及到了从启开始一直到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为止的夏王世袭表,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据此可知夏王朝实行的是王位世袭制,故选C。材料没
2、有完全体现嫡长子继承制,因为存在兄终弟及的世袭方式,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故排除B。宗法制显然不完全符合材料世袭制信息,D错误。【点睛】本题容易错误选择A 和D项,错误原因没有看到材料图片中有兄终弟及现象。2.清朝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推官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人选。据此可知,清代监察官的选拔重视A. 治政能力B. 个人德行C. 基层经验D. 文化素养【答案】A【解析】【详解】“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人选”说明政治能力是保举官员的标准,A正确;个人德行显然不是材料主要标准,B错误;基层经验和文化修养不是材料中保举官员的标准,C和D错误。3.1841
3、年5月21日,清军将领奕山在没有进行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向英舰发动夜袭,而英军却乘机进攻将兵锋直抵广州城下,泥城炮台和城四方炮台相继不战而陷。这表明A. 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投降B. 战争失败根源于制度落后C. 英军在各方面都占有优势D. 指挥失误使清军被动挨打【答案】D【解析】【详解】“没有进行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向英舰发动夜袭”说明清军将领指挥的失误,“泥城炮台和城四方炮台相继不战而陷”是此次战争由于指挥失误导致结果,D正确;材料并不是从政府和制度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失败原因,A和B项错误;材料并不是比较中英双方实力,C错误。4.由于广大居民的抵制,太平天国不得不于1855年初下令解散女馆,恢复家庭。随
4、之,个人不许私留资财,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和诸匠营、百工衙制度及废止私人商业贸易的政策也逐渐瓦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太平天国A. 社会理想具有空想性B. 不代表民众利益C. 革命性一面日益丧失D. 施政具有妥协性【答案】A【解析】【详解】太平天国“下令解散女馆,恢复家庭”以及圣库制度的废除,说明太平天国运动设想的绝对公平思想具有严重空想性,A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太平天国主张不代表民众利益,B错误;材料没有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丧失,C错误;施政妥协性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5.有学者说,尽管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并没有明确地在革命中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是“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其主要依据是辛
5、亥革命A.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B. 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C. 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D. 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答案】C【解析】【详解】年辛丑条约签订,促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从某种意义上说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正确;是针对民族主义内容;主要是从思想角度说明;是民权主义角度说明。【点睛】运用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从近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
6、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的重要一步。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亚洲觉醒的典型代表。6.下面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出当时A. 新的斗争方式不断涌现B. 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C. 社会矛盾已发生根本变化D. 知识分子是运
7、动的主力军【答案】B【解析】【详解】图片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时期,图中“救国”等字样说明当时国人民族意识觉醒,正确;图片中依然是罢课罢市等,不能说明新的斗争方式不断涌现,A错误;五四运动时期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错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是运动主力,D错误。【点睛】五四爱国运动一个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北京为中心,学生是主力军;第二阶段转移到上海,工人成主力。两个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三点成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四点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7.1927年4月5日,汪精卫与陈独秀在武汉会谈,并发表联合宣
8、言,称国共“如同兄弟般亲密”。联合宣言的发表A. 减缓了北伐胜利步伐B. 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C. 完成了革命遗留任务D. 导致了中共放松警惕【答案】D【解析】【详解】1927年国民大革命后期,蒋介石此时已经在南京制造大屠杀,汪精卫的“如同兄弟般亲密”显然麻痹了中共的领导人,导致中共对于国民党放松警惕,D正确。此时北伐战争已经接近尾声,A错误;汪精卫的做法显然不是巩固革命统一战线,B错误;材料中现象并不是完成了革命遗留任务,C错误。8.下图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组织的一次大规模战役。这次战役A. 坚定了全国抗战胜利的信心B. 有力地配合了太原会战的进行C.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D. 使抗日
9、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地图中“五台山”“娘子关”等可知是以山西为中心的战役,结合“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可知是1940年发动百团大战,这场战役大大坚定了全国抗战胜利的信心,A正确;太原会战是抗日防御阶段战役,B错误;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是平型关大捷,C错误;百团大战打击日军嚣张势力,并不是使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D错误。【点睛】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我军参加兵力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果最丰富的
10、一次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9.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召集各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述战略方针。邓小平说:“现在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是把战争从解放区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使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当时的选择是A. 百万雄师过大江B. 发动了辽沈战役C. 千里跃进大别山D. 将革命进行到底【答案】C【解析】【详解】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正确;A是1949年4月渡江战役;辽沈战役是战略决战时期,B错误;将革命
11、进行到底是指渡江战役之前,D错误。【点睛】(1)战略反攻是指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战略决战是指三大战役,最终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2)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但并不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10.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一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构成“国家形象符号体系”的“核心元素”确定于A.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答案】D【解析】【详解】1949
12、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具体商讨新中国成立大事,规定五星红旗为中国、北京为首都以及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正确;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是关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一次会议,错误;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是选举国家领导人的会议,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错误。11.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同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建立了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并与许多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发展了通商贸易关系及友好往来。这体现了当时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A. “一边倒”B. 不结盟C. “另起炉灶”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C【解析】【详解】
13、“另起炉灶”就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材料“先后建立了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符合“另起炉灶”内涵,正确;是倒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方针;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原则;指的是清除外国在华的侵略势力,再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12.观察下列两幅有关中美关系发展的图片,据此可以得出中美关系改善的特点是A. 从对抗到开始进行国事访问B. 从相互认可到关系正常化C. 以体育界交往换回双方认可D. 以民间交往推动官方往来【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左图是乒乓外交,属于中美民间交往,右图是尼克松访华属
14、于中美官方交流,可见中美关系改善特点是以民促官,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对抗的信息,错误;在这之前中美并没有互相认可,错误;以体育界交往换回双方认可不符合图片中美关系改善特点,错误。【点睛】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不是中美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另外,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才是根本原因。13.1983年6月,邓小平在谈话中说:“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两党的语言,但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们都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
15、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数出贡献。”该谈话表明当时A. “一国两制”已成为两党共识B. “一国两制”已经正式提出C. 国共两党民族统一理论相似D. 国共两党希望祖国完成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和平统一已成为两党的语言”说明国共两党希望祖国完成统一,D正确;台湾当时国民党并不认同“一国两制”思想,A错误;“一国两制”已经正式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初,B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国共两党民族统一理论,C错误。【点睛】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
16、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14.下表为19782003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数量统计表。这一过程体现出A. 基层民主建设成就显著B.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步伐加快C. 社会主义民主日益完善D. “依法治国”的理念深人人心【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体现出19782003年全国
17、人大通过的法律数量统计数量逐渐增多,说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步伐加快,B正确;表格没有体现出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A错误;表格中说明的是法制建设,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日益完善,C错误;“依法治国”提出是1997年,不能涵盖表格信息,D错误。15.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其由对话机制转变为地区合作组织,从解决边界问题转为反对恐怖主,从注重内部整合转向发展对外关系。这说明上海合作组织A. 应对外部能力强化B. 注重维护地区稳定C. 职能定位较为模糊D. 合作程度不断深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解决边界问题转为反对恐怖主,从注重内部整合转向发展对外关系”说明上海合作组织从单纯反恐组织发展到经济以及外交等
18、方面,体现出上合组织合作程度不断深化,D正确;材料不是说明上海合作组织应对外部能力,A错误;注重维护地区稳定是上合组织成立之初目的,B错误;上合组织的职能定位并不模糊,C错误。16.苏格拉底案是雅典民主制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苏格拉底虽然认为通过程序达成的判决是理和错误的,但是公民必遵守法律,必须服从通过合法的程序所做出的判决,材料主要反映出A. 苏格拉底遵循法律至上原则B. 苏格拉底极力捍卫个人自由C. 判苏格拉底的程序不合法D. 雅典民主制是一种精英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苏格拉底的死不是因为犯了错误,而是他捍卫了法律的尊严。“公民必遵守法律,必须服从通过合法的程序所做出的判决”说明苏
19、格拉底遵循法律至上原则,A正确;苏格拉底不是捍卫个人自由,B错误;材料不是说明法律审判的不符合法律程序,C错误;材料并是不是说明雅典民主制是一种精英政治,D错误。17.帝国初年,元老院尚有法律创制权,但公元1世纪后,这种权力已有名无实,殆皇帝的咨询机关,立法权完全落入皇帝一人之手。哈德良帝以后,皇帝的命令成为最重要的法律,由此可知A. 皇帝立法削弱了帝国的政治凝聚力B. 皇帝命令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C. 罗马法的制订忽视立法形式和程序D. 罗马帝国皇帝具备较高的法学知识【答案】B【解析】【详解】“立法权完全落入皇帝一人之手”“皇帝的命令成为最重要的法律”说明在罗马法中皇帝命令成为法律重要组成
20、部分,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皇帝立法削弱帝国凝聚力,A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罗马法的制订忽视立法形式和程序,C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皇帝具有较高法学知识,D错误。18.1701年,英国议会在王位继承法中规定:“法官品行端正即可继续任职;只有在议会两院的请求下(国王)才可罢免法官。”这表明A. 王权进一步受到限制B. 议会同时拥有司法权C. 英王再无权任免法官D. 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只有在议会两院的请求下(国王)才可罢免法官”说明在罢免法官权力上,国王的权力被剥夺,说明此时王权进一步被限制,A正确;英国的司法是独立的,B错误;英王有权任免法官,只是必须在议会同意下进行,C错误
21、;英国君主立宪制正是形成是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后,D错误。19.“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制定是将欧洲从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下列原则和制度中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A. 总统制B. 三权分立C. 中央集权D. 议会至上【答案】B【解析】【详解】1787年宪法中规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这是对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运用,B正确;总统制、中央集权和议会至上不符合材料“将欧洲从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A、C和D项错误。20.1875年,拉布赖艾在议会中说:“我来此不是向你们比较君主制和共和制的优劣。只是对
22、你们说,绳圈正在抽紧外部的危险是巨大的,内部的威胁也并不小,我们只能建立共和国的政府,否则,我们的重任结束了,需要将此重任还给国民。”这说明法国A. 确立共和制是统治者权宜之计B. 共和制的确立充满了曲折C. 确立共和制是维护统治的需要D. 建立了较完善的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我们只能建立共和国的政府,否则,我们的重任结束了”说明法国当时实行共和制是维护大革命成果的重要手段,C正确;共和制并不是当时法国权宜之计,是需要,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曲折性,B错误;法国当时的民主并不是较完善的民主政治,D错误。21.1893年,德皇威廉二世宣称要将议会中的新军事法案的反对
23、者击得粉碎时,在议会集闭中引起的只是不公开的批评。这是因为A. 宪政体制有军国主义的色彩B. 德皇作为国家权力中心有法律保障C. 德国议会无权力故名存实亡D. 内阁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1871年德意志宪法规定,德国皇帝具有创制法律以及行政等至高无上权力,材料中皇帝对于制定法律的干涉符合宪法原则,B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德意志宪法军国主义色彩,是专制主义色彩,A错误;德国议会拥有立法权,C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皇帝与宰相的关系,错误。22.“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虽然设计了模范社会的原则并付诸实践,但他们从未考虑如何取代现代社会制度。”为纠正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这一弊端,马克
24、思A. 强调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B. 主张和平实现共产主义C. 呼吁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D. 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空想社会主义者只是空想设计,不会提出取代旧社会制度方案,为此马克思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设计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案,正确;材料不是说明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错误;主张和平实现共产主义不符合材料中“如何取代现代社会制度”信息,错误;马克思是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错误。23.1619世纪,那些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欧美国家通过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方式南全球扩张,建立起“欧洲中心”的世界体系。进入20世纪后,这一资本主义
25、世界体系开始解构。对这一体系“开始解构”起重大影响的是A. 俄国十月革命B. 巴黎公社成立C. 美苏冷战对峙D. 苏联解体分裂【答案】A【解析】【详解】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A正确;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第一次伟大尝试,不是打破资本主义统一格局,B错误;美苏冷战对峙不符合材料“这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解构”信息,C错误;苏联解体,是说明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24.冷战线束后,美国的实力虽然有大幅度提升,但与二战后初期不可同日而语。在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之时,欧盟、中国等“五大力量中心”成员的实力也都有引人注目的提
26、升。由此可知,冷战结束后A. 世界紧张与动荡的局势加剧B. 欧盟与中国开始主导世界C. 暂时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D. 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是暂时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国等“五大力量中心”成为多强成员,C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冷战结束后世界紧张与动荡的局势加剧,A错误;目前欧盟和中国还不能主导世界,B错误;世界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没有形成,错误。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3分,第265题14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
27、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中央最高机美,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者。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和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率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三者之中,又以侍中、中书令为真宰相。凡军国大事,中书含人得先各陈所见,谓之“五花判事”,而中书待郎、中书今审定之。钱穆国史大纲(上)材料二 宋初开规定,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管民政和兵政;同时,在殿上分班奏事,所言各不相知。皇帝赖此“以闻异同”,可以掌提更多的情况,获得更多的信息。至仁家时,二府除各自独奏外,还一起合奏有关边防之事。朱璃熙中国通史宋代(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央政府三省的主要职
28、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中枢机构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职权: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积极作用:三省职责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之间相互牵制,有利于防止权力的滥用,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2)特点:文武分权,军事合奏。原因: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宋朝面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三省职权依据材料一“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可知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三省职责范围、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加强君主专制回答。(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分管民政和
29、兵政”可知文武分权;依据材料二“合奏有关边防之事”可知军事合奏;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以及缓解边疆少数民族威胁回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当日本政府以“保护公使馆和侨民”为名出兵朝鲜时,参谋部与外相等就商定了“怎样作战和如何取胜的问题”,强调清朝“缺乏中日两国间纷扰不解时不得不诉请千戈之决断”而负责对朝事务的李鸿章等虽派兵赴朝,认为日本是要“与华争体面,兵来非战”。中日军事对的局面一出现,英、俄等国便以“调停”为名,频繁插手。俄国驻华公使向李鸿章表示:“极愿两国兵,断不容倭妄行千预。”英国对日驻兵朝鲜不满,并劝其对华要协。这使李鸿章等倍受鼓,以为英俄会以
30、“夹攻”之势,终迫日本就范。日本当局认定,俄国并非袒护中国,而是防其占据朝鲜,又因英俄矛盾,“俄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还不可能进行武力干涉”、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极大地影响了各自的决策与行动。摘编自李少军论甲午战争前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材料二 甲午战败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压辱和牺牲,也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振兴带来了新的契机。对此,在中国任职的赫德和远在英国关注东方战争的恩格斯都不约而同地预计到了。战争未开始时,赫德就已断定:“日本在这场战争中,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这场纠纷,对中国来说,也许会产生某些好结果,他的陆军和海军,并没他所想象的实力,如果这次能够吃一回亏,学一回乖,因
31、而认真地改革,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开战一个月后,他仍相信“如果它这次真被日本人打败了,倒可以把进步的车轮从泥潭里振拔出来,摆脱束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中国要是胜利了,也许会把进步推迟好几个世纪”。摘编自事世佑甲午中国战败瑛议(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午战争前中日政府对形势的认识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的屈辱以及客观进步性。【答案】(1)中国:对日本出兵朝鲜及蓄意挑起中日冲突的意图判断错误;认为英俄等国会阻止日本在朝鲜的挑衅行为。日本:对清廷出兵朝鲜及不愿与其发生冲突做出准确判断;断定英俄等国不会轻易干涉中日冲突。(2)屈辱:巨额的赔款加重中国人民的苦
32、难;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城市导致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客观进步性:促进中国近代民族意识形成并得到发展;甲午战败宣告单纯学习西方科技的洋务运动破产,中国向西方学习由科技转向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爆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中国方面认识依据材料一“认为日本是要“与华争体面,兵来非战”可以归纳出对日本出兵朝鲜及蓄意挑起中日冲突的意图判断错误,依据材料一“英、俄等国便以“调停”为名,频繁插手”可以得出认为英俄等国会阻止日本在朝鲜的挑衅行为;日本方面认识以及材料一“俄国并非袒护中国,而是防其占据朝鲜”“英俄矛盾
33、”可以得出断定英俄等国不会轻易干涉中日冲突以及对于形势准确判断。(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具体影响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甲午战争之后民族意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变革等思考回答。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推典城邦的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任何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的经常监督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值守,则无论其功勋成信多高,皆依法惩处,从罢官放迳直至处死。实际上所有公元前5世纪的著名政治家都受过公民大会的责罚,米利斯托克利和伯里克利亦不例外摘编自吴于度,齐世蒙等世界古代史材
34、料二 在罗马法方面,不仅有举世公认的罗马私法,也有与私法相比毫不逊色的罗马公法制度。例如现代宪政制度中分权与制衡原则就是以罗马宪法为溢觞,在罗马共和宪法中,不仅存在同僚之间的分权(双执政官制),也存在执政官和其他行使积极权力的长官与行使消板权力的保民官之间的分权和制衡,最后还有五大宪制机关:人民大会、元老院、长官、保民官条司团彼此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罗马的这些制街机关也在后世逐渐发展成为议会、参议院、监察机关等政权机构。摘编自蒋安杰正确认识希腊法与罗马法的历史贡献(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政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城邦政治形成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的历史意义。
35、【答案】(1)特征:主权在民;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条件: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频繁;城邦体制独具特色;公民具有较高参政素质等。(2)意义:罗马法理顶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境内各民族的发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自然法理念具有永恒价值。【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任何政务大事”可知主权在民;依据材料一“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的经常监督下”可以得出权力监督;依据材料一“无论其功勋成信多高,皆依法惩处”可知法律
36、之上等。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古代希腊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城邦政治以及公民意识等回答。(2)依据材料二“代宪政制度中分权与制衡原则就是以罗马宪法为溢觞”“罗马的这些制街机关也在后世逐渐发展成为议会、参议院、监察机关等政权机构”的信息和所学从罗马法巩固自己统治以及对于后世法学影响等回答。【点睛】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四点影响(1)政治文明: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有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是希腊直接民主形成的自然条件。(2)经济文明:有助于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三面环海,港湾众多的现实为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3)价值观念:有利于平等观念的形成。商业贸易的发展要求自由的环境及顾及商业贸易者整体利益
37、的政策,这一切有利于古希腊人平等互利观念的形成。(4)民族精神:有利于形成自由平等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蓝天、碧海和港口及建立殖民地和海外贸易活动,使希腊人形成了自由、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一开始,“极”就是一个西方政治概念。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提出: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考虑问题,今天的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然而,对于整个冷战时的国际格局,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认识是“两极”格局,而非“多极”格局,实际上是基于军事力量的对比来划分国际政治格局。冷战期间,由于美苏两国拥有超强的军事力量,并且基本上断了国际政治事务的处理权,因此”两极”格局得到普遍认
38、同。苏联的解体,使大国控制世界的总体能力有所下降。松散的世界导致冷战结束以后的地区冲突、民族问题和恐怖主义急剧上升。摘编自王洪涛国际格局中的极化问题研究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两极格局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关系。【答案】(1)特征:美苏拥有超强军事力量并主导国际政治事务。影响: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争霸使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局部地区冲突不断。(2)关系:多极化趋势是在两极格局下孕育产生的,又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解析】【详解】
39、(1)第一小问基本特征依据材料一“由于美苏两国拥有超强的军事力量,并且基本上断了国际政治事务的处理权”可以得出美苏拥有超强军事力量并主导国际政治事务;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松散的世界导致冷战结束以后的地区冲突、民族问题和恐怖主义急剧上升”和所学从冷战对于世界局势从积极和消极角度回答。(2)依据材料一冷战格局产生以及材料二图示中20世纪60-70年代新型力量崛起和苏联解体的信息可知,多极化趋势是在两极格局下孕育产生的,又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点睛】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1)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2)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意志,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3)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避免。(4)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