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7课人民解放战争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2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2)结果:国共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2政治协商会议(1)代表: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
2、士。(2)结果: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但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外交政策就是“扶蒋反共”。其目的在于扶持蒋介石政权成为其在东亚称霸的工具,向北可以遏制苏联的威胁,向东可以防范日本的重新崛起。二、人民解放战争1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2粉碎国民党全面和重点进攻粉碎全面进攻粉碎重点进攻方针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结果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1)彭德怀率
3、领的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2)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3.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第二条战线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集团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它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的第一战线而言的,故称第二战线。国共两党关系的改
4、变(1)合作分裂再合作(2)再合作再分裂4.战略决战(1)表现战役名称时间军队歼敌数解放地区辽沈战役1948年9月至11月东北野战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淮海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55万余人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平津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52万余人基本解放华北全境(2)影响: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解放战争爆发的必然性(1)抗日战争胜利后,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2)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未曾改变
5、。(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要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必须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美国支持蒋介石政府,扶蒋反共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国民党的统治危机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经济危机(滥发纸币)表现1948年前八个月纸币的发行量是1937年全年发行量的47万倍 影响带来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民心危机(官僚资本)表现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击影响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政治危机(一党独裁)表现19
6、46年11至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 影响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人民解放军在1947年的作战任务及内外线战争的区别(1)作战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2)区别外线: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战略进攻性质。内线: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的进犯,属战略防御性质。二、解放区土地改革1内容: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
7、在河北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2影响: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中国土地法大纲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目的: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三、争取中国革命的全国胜利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2)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3)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8、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土地改革运动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系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参战,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等任务,这一切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2.北平和谈背景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全线崩溃。迫于内外压力,蒋介石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理其总统职务 时间1949年4月双方代表中国共产党:周恩来南京国民政府:张治中结果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3.渡江战役(1)经过: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发起渡江战
9、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2)结果: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多角度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对中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为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历史新纪元。(2)对世界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四、人民解放战争
10、胜利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1)国民党方面: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2)中国共产党方面: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2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2)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图解史实】人民解放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1)根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灵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3)
11、中坚: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4)保障:建立起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5)基础:拥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考点人民解放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考向1|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材料重庆谈判是在抗战结束后极端复杂的形势下,国共两党试图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的一次尝试。毫无疑问,历史为国共两党提供了一次和解的机遇,共产党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大的让步。而国民党却缺乏远见和诚意,在让步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使国共两党失去了这次和解的机遇。张小满、宋广伟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妥协与让步解读:抓主题重庆谈判找关键“重庆谈判是在抗战结束后
12、极端复杂的形势下,国共两党试图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的一次尝试”提素养围绕战后两大阵营的形成及美苏的冷战对峙分析重庆谈判的背景(时空定位、历史解释),从党派利益角度谈启示(唯物史观)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庆谈判所面临的国际背景,并谈谈重庆谈判的启示。提示:国际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苏召开雅尔塔会议,形成美苏控制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的对华政策由“援华抗日”转变为“扶蒋反共”。启示:党派利益应与民族利益、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国共合作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在国共两党关系问题上,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对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考查(1)以时空为基础考查史事
13、的背景时空观念强调将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探讨。高考考查特定史事与特定时空的联系,考查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进行描述。(2)以时空为依据考查史事的进程高考对时空观念的考查侧重于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考查史事的进程。(3)以时空结合考查史事的影响高考侧重于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考查。时间与空间是历史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中才会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考向2| 人民解放战争材料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
14、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解读:定时空解放战争第二年,即1947年找关键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提素养通过对我军作战任务的理解分析其影响(历史解释)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军为完成作战基本任务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举措: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影响: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心脏南京。考向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材料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已从战争开始时的120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国民党军队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为365万
15、人,可用于一线的兵力仅198万人。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解读:定时空1948年秋找关键人民解放军人数120万280万;国民党军队人数430万365万提素养从国民党及中国共产党两方面分析军队数量变化的原因(唯物史观)问题: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提示:变化:国民党军队虽仍占一定优势,但数量大为下降,而人民解放军兵力增长迅速。原因:国民党方面,国民政府的反动政策(独裁、内战和滥发纸币等)和官僚资本掠夺,激起人民普遍反对,人民不愿参军打内战;共产党方面,经过解放区土改,亿万农民在政治、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广大农民踊跃参军;经过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阶
16、段,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有生力量。一、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斗争及认识1政治斗争(1)在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和谈中,中国共产党揭穿了国民党假和谈的阴谋。(2)在1946年的政协会议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同国民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冲破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2军事斗争(1)1946年,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2)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3)1948年9月到1949年
17、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4)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3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二、近代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特征及影响因素1特征: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合作或者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2影响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
18、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真题展示】(2020全国卷30)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19、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命题人揭秘】提取信息:“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转换信息: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是团结资产阶级,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当时党内存在的“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是与这一政策相违背的。联系知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城市转移,材料中中共中央的指示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目的是接管城市后利用资本家恢复发展生产,故选B项。【阅卷人点评】失分1对特定时空的误读。1949年5月,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
20、移到城市。不明确这一点,易误选A、C两项。失分2对历史概念认知模糊。本题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等历史概念,不明确此点易误选D项。1(2020天津高考14)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A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B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C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D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题干材料中列举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纵观近代中国百年的历史
21、巨变,体现了反抗民族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时代潮流,体现了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故B项为最佳答案。材料中的历史事件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但这种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进一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历史事件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和因果联系,但这种认识同样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透过现象看到历史进步的本质,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历史事件反映的是近代中国的历史进步,并非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故D项说法错误。2(2017全国卷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
22、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D解析:根据题干“群众组织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农村得到迅速发展,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革命工作的重心题干并没有涉及,A项不正确;“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项不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统战的对象,C项不正确。3(2017全国卷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B解析:渡江战役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故A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捍卫了中国的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故B项正确;“切断了”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另起炉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