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岳阳县一中2022届高三9月月考试卷历史试题时量:6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3分24=72分)1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包括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大系统。图1是战国和秦汉时期北部地区农牧界线分布图,导致图中农牧界线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1A农耕生产方式的变革 B民族交融程度的加深C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D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2图2是四川出土的东汉“酒肆”画像砖。据图2推断,东汉时期()图2A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B商人社会地位提升C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D抑商政策逐渐松弛3据记载,康熙年间江南大旱,米价由每升七文涨至二十四文。雍正、乾隆时期连岁丰稔,每升十四五文为常价。北方的麦价同样呈现成倍
2、上涨之势。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作物的推广 B赋役制度的改革C白银的大量流入 D人口的迅速膨胀4元明清以来的省制,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南指黄河以南,山西指太行山以西,湖南与湖北指以洞庭湖为南北之界等。这样划分政区界有利于()A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农业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C区域政治文化的趋同 D维系地方政权的独立自主5从唐朝到宋朝,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书院由13个增加到19个,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五省书院由26个增加到564个,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君主专制的加强 B经济格局的变化C科举制度的改革 D儒学地位的强化6两汉时期丝织品的价格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如帛每
3、匹最低的年份为300钱,最高的年份为802钱。但无论价格如何波动,都比春秋时期相应种类的丝织品价格低很多。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汉代()A商业政策的调整 B民间手工业居主导地位C丝织技术的提升 D海外市场的需求量增大7明中叶,松江府,小农以织布为家庭副业,日成一匹投入市场的棉布竟是“日以万计”,所以当时有“买不尽的松江布”的谚语。据此可知,当时的松江()A农产品市场化在加快 B家庭手工业商品化的发展C私营手工业规模扩大 D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强化8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市场上流通的大宗商品以盐、铁为主,而宋代市场流通的大宗商品构成以粮食、茶叶、纺织品、食盐等为主。这表明宋代()A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4、B手工业出现了技术革新C放弃主流经济政策 D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9宋律规定,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不得随意撤佃。材料表明宋代()A农民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B立法保护小农土地所有权C租佃关系是主要经营方式 D地主和佃户存在依存关系10明代赋役改革体现了货币税取代实物税、徭役以银代役、人头税向财产税转化三大进步趋向,清代则在此基础上彻底废止了人头税。据此可知,明清赋役改革()A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社会地位 B促进了信用货币推广C顺应了社会经济转型的要求 D消除了人口隐匿现象11明代一把日本刀在日本的售价稳定在1千
5、文左右,第一次朝贡时,日本贡刀3千把,明政府给价每把5千文。第六次时日本贡刀37万把,明政府不需要那么多,法律又规定“民间不得私有兵器”,最后政府只好以每把1800文的价格全部买下。这反映出()A朝贡贸易体制具有特殊性 B市场需求影响贸易规模C明朝的武器生产比较落后 D民间贸易发展已被切断12表1 1600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数据表经好望角经地中海胡椒100200磅300400万磅丁香、靛蓝、肉豆等3565万磅70100万磅据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传统商路受阻引发欧洲的商业危机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亚洲各国成为欧洲列强的原料产地D欧亚贸易格局处于转型
6、之中13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拓,大西洋沿岸地区“手工工场不论在哪一生产部门出现后,几个月内就使成千上万个封建手工业行会或独立的小手工业破产”。材料表明()A欧洲迅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B新航路开辟造成西欧国家实力衰退C价格革命已经深入手工业部门D商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1418世纪80年代的英国,人们穿的棉布马甲超过了羊毛和亚麻布马甲,围巾的质地变化也呈现这种趋势。1730年前英国没有棉袜出现,而18世纪80年代毛绒袜和棉袜的比例是1:4。促进上述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过剩 B人民消费观念的变化C生产组织形式得以更新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5表2本质上反映了(
7、)表2 欧美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1851年)国家总人口(万人)农村人口(%)城市人口(%)英国约180048%52%法国约360075%25%俄国590093%7%美国230087%13%中国约4320089%11%A各国人口数量相差较大 B宗主国与半殖民国家的巨大反差C中国农村人口远超他国 D工业文明对城市化巨大推动作用16图3所示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纺织车间,当时,大量妇女被雇佣。该图反映了()图3A女性成为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B工业革命导致阶级分化C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D男尊女卑观念逐渐淡化17德国、法国的对华贸易曾长期假手伦敦,“德国厂家常不知道他的料子从英国往哪儿
8、运,而中国买主则把德国毛料当作地道英国货。”这种状况到1870年代以后逐步被打破,主要因素为()A贸易中心的转移 B科技革命的作用C英国海军的衰落 D殖民霸主的易位18早在工业革命准备时期,普鲁士政府就组织了技术委员会,颁布了专利法,还派遣工商局长到英国参观学习。19世纪30年代末,普鲁士政府制定了铁路法,以加强对铁路建设的统一规划,政府还直接投资修建铁路。这反映了德国工业革命()A开始了计划经济尝试 B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C深受国家政权的干预 D完善了德国法律体系19图4为晚清时期中国茶叶出口量和内销量占总量的变化示意图,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图4A中国茶叶生产仍然缺乏竞争力 B中国茶叶与世界市
9、场联系加强C中国茶叶的竞争力大幅度提高 D中国在外贸中的优势越来越大20图5 清末中国机械进口趋势(单位:元)据图5可知,当时中国()A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B工业化具备一定基础C机械进口被列强控制 D政府主导工业化进程211954年,有学者对中国23个省的15432个农户进行了调查,平均每户占有耕畜064头,犁054部,贫农直接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费用为35元,中农是76元。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新中国()A土地改革运动未取得成效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必然性 D照搬苏联农业模式弊端显现22陈云1979年3月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手稿中“市场经济”的用语在收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10、辑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82年出版)时改为“市场调节”。但在1995年陈云文选再版时又根据作者的意见,重新改回“市场经济”。这一用词的变化,说明()A对于“计划”“市场”两种经济的认识逐渐走向成熟B中共十四大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C中共十五大对所有制结构的理论指导深化了认识D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的成果体现231949年,可口可乐被视为“资本主义”离开中国;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但1982年1月30日,商业部通电全国,立即停止内销可口可乐;1983年,卫生部门又提出:“可口可乐含有咖啡因,不符合卫生要求”。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11、人们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质疑 B国家制定政策保护本国汽水产品C受国内外因素影响下的传统认知 D中美关系恶化加深中美贸易矛盾24比较图6和图7,出现图6到图7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图6:80年代的上海陆家嘴 图6:90年代的上海陆家嘴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改革开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C入世谈判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D两极格局的解体推动全球化二、非选择题(28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
12、,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据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13、。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增产的谷物中,中国占31%的份额。据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粮食生产的特点。(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3 18301930年“世界”语料前5高频共现词丛表排序共现词频共现词11593主义21114革命31056中国4981各国5863文明图8 18301930年世界语料前5
14、高频共现词频率比对据邱伟云等走向新世界: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形成与演变整理根据表3、图8中的相关信息,从1830年至1930年“世界”语料前5高频词中任选一词或多词,指出其对近代中国走向新世界的价值,并根据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清晰。)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12345678910答案ACDBBCBDDC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DDCDABCBB21222324答案CACB1A【解析】据图片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农牧界线与战国时期相比向西推移了,说明种植业的西进,牧区的西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农耕生产方式的推广,故
15、选A项;民族交融加深伴随着农耕生产方式的变革,民族交融加深不是农牧界线向西推进主要原因,排除B项;政府的政策与农牧界线向西推进有一定影响,但若没生产方式变革,也未能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排除C项;图示是农牧界线向西推进,与经济重心南移方向不同,排除D项。2C【解析】从“酒肆”的图像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粮食已经有所盈余,可以用来酿酒,说明粮食产量已显著提高,故选C项;酒肆只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单凭酒肆就说明城市生活丰富多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商人地位,且商人的社会地位东汉时期并不高,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政府商业政策,且唐朝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排除D项。3D【解析】据材料“康熙年间江南大旱,
16、米价由每升七文涨至二十四文。雍正、乾隆时期连岁丰稔,每升十四五文为常价”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粮食需求量增大,故选D项;经济作物的推广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业化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因此经济作物的推广不是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清朝废除人头税,摊丁入亩,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有利于促进人口增长,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所述康雍乾时期粮食价格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迅速膨胀,粮食需求量增大,而不是白银的流入,排除C项。4B【解析】元明清时期,遵循山川形便原则划分政区界线,把山川地貌、地理环境相同的区域划为同一行政区,利于农业生产和抗御
17、自然灾害,客观上是顺应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发展规律的明智之举,故选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已完成,排除A项;区域政治文化各有特色,互相之间只能“交流”“交融”,不能“趋同”,排除C项;元明清时期是统一的政权,不存在地方政权,排除D项。5B【解析】“从唐朝到宋朝由13个增加到19个由26个增加到564个”可知,从唐朝到宋朝,南方较北方在书院数量上呈现更加明显的增加,这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且经济重心南移,经济格局决定了文化格局的转移,故选B项;材料主要涉及思想文化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君主专制加强无关,排除A项;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推动书院发展,但未能体现南方的变化比北方更加明显,排
18、除C项;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复兴,体现了书院的增加,但未能体现南北方书院数量的不同变化对比,排除D项。6C【解析】由“无论价格如何波动,都比春秋时期相应种类的丝织品价格低很多”可知,汉代的丝织品价格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提高,使得生产成本降低、产量提高,从而降低了价格,故选C;两汉时期商业政策是重农抑商,而抑商的结果会导致商品价格提高,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两汉时期官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而不是民间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排除B;海外市场的需求量增大会导致供不应求,价格会提高而不是降低,排除D。7B【解析】松江府的小农以织布为副业,家庭手工业投入市场的棉布“日以万计”,可见,家庭手工
19、业的生产面向市场,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趋势,故选B项;小农作为的家庭副业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排除A项;“小农以织布为副业”可知,是家庭手工业,排除C项;小农的织布投入市场,而非自给自足,排除D项。8D【解析】“市场上流通的大宗商品以盐、铁为主,而宋代市场流通的大宗商品构成以粮食、茶叶、纺织品、食盐等为主”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市场上流通的物质少,仅为生活必须品,而明清时期,除了生活必须品外,还有日用消费品,种类更多,体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故选D项;“宋代市场流通的大宗商品构成以粮食、茶叶、纺织品、食盐等为主”说明宋代盐铁不准流通,说明市场的管理更严格,排除A项;“粮食、茶叶
20、、纺织品、食盐”这些东西自古就有,只不过生产量不大,无法形成有效流通,仅仅种类看不到技术水平,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主流经济政策均没有变化,是重农抑商,不是以市场流通什么商品来决定的,排除C项。9D【解析】“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可见在宋代通过契约把地主和佃农束缚在一起,因此他们之间有共存关系,故选D;“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可见律法承认这种租佃关系,但没有说明其政治地位与前代相比的差别,不能说明其提高,排除A;“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可见律法内容对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承认,既保护
21、佃农也保护地主,佃农没有土地所有权,排除B;“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这个信息无法判断全国农民和地主的关系,只能说明存在租佃关系,不能说明这种形式在全国所占的比例,排除C。10C【解析】据材料“以银代役”“废止了人头税”,可知明清赋税制度改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放松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故选C项;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稳定统治秩序,排除A项;白银不属于信用货币,排除B项;废止人头税确实能减缓人口隐匿的现象,但是不能消除,排除D项。11A【解析】第一次朝贡时价值1千文左右的日本贡刀明政府给价每把5千文,这说明朝贡贸易不是公平交易的贸易而具有特殊性,同样第六次
22、朝贡时本来不需要那么多,但还是以每把1800文的价格全部买下,也说明朝贡贸易的不公平交易的特殊性,故选A项;题干材料反映出朝贡贸易是一种厚往薄来的带有政治特征的贸易,而不是受市场需求影响的贸易形式,排除B项;明朝我国的武器生产并不落后,而且由第六次朝贡的相关表述也可以看出,明朝并不是真正需要那么多的贡刀,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朝贡贸易,属于官方贸易方式,没有提到民间贸易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12D【解析】据“1600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数据表”可知,经好望角(新航路)运到欧洲的香料,快要接近经地中海的香料,这表明欧亚贸易格局正处于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之中,故选D项;材料表明传统商路仍在
23、发挥重要作用,没有受阻,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香料来自哪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13D【解析】国际市场的开拓使得大西洋沿岸地区的手工工场实力增强,使封建手工业行会或独立的小手工业破产,这说明商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的发展,故选D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才开始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而不是完成了,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使得西欧国家的实力迅速提高,而不是衰退,排除B项;题干并不是体现价格革命,而是体现的商业革命,排除C项。14C【解析】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工厂制,提高了生产效率,使棉纺织品大量出现,促进上述现象出现,而工厂制属
24、于生产组织形式的更新,故选C项;生产过剩是指社会商品生产总量大大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量的经济现象,而材料是棉纺织品的发展,排除A项;消费观念变化的前提是要能生产出棉袜,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而材料时间是“18世纪80年代”,此时工业革命刚开始不久,排除D项。15D【解析】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所以它的城市人囗比例要远远高于尚未实现工业化的法国、俄国、美国和中国,说明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巨大,故选D;英国和美国之间人口数量相差并不大,排除A;法国和俄国以及美国并不是半殖民国家,排除B;中国农村人囗远超其他国家是表格反映的信息,不是本质体现,排除C。
25、16A【解析】据材料“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纺织车间”“大量妇女被雇佣”等信息可知,该图片反映了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纺织女工工作的场景,由此可知,工业革命使得更多女性走出家庭,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阶级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工业革命提升了妇女的经济地位,更多女性获得了劳动的权力,但妇女的社会地位并未得到明显提升,排除C项;“男尊女卑观念逐渐淡化”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7B【解析】据材料“德国厂家常不知道他的料子从英国往哪儿运,而中国买主则把德国毛料当作地道英国货。这种状况到1870年代以后逐步被打破”,可知19世纪60、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电话、电报被发明并
26、投入使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因此商业信息了解的也就更加详细了,故选B项;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就得到了转移,排除A项;此时英国海军正强盛,排除C项;当时英国是殖民霸主,并未易位,排除D项。18C【解析】据材料“普鲁士政府就组织了技术委员会”“普鲁士政府制定了铁路法,以加强对铁路建设的统一规划,政府还直接投资修建铁路”,可知政府为了支持技术发明了铁路建设,加强了对工业革命的统筹干预,故选C项;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排除A项;铁路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革命时期以发展工业化建设为核心,排除B项;专利法和铁路法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技术发明和规范铁路建设,排除D项。19B【解析】1840年
27、,随着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国门被逐渐打开,据图示1894年与1865年、1840年相比,中国茶叶出口量不断增加,内销量不断下降,说明茶叶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故选B项;图示只是茶叶出口量与内销量的对比,未提及与其他国家的生产竞争,排除A项;图示只是客观展现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更大范围走向世界市场,未提及与其他国家茶叶的竞争对比,排除C项;图示只是提及中国的茶叶外贸情况,排除D项。20B【解析】据材料信息“清末中国机械进口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可知当时中国进口西方机器的数量迅速增加,工业化具备一定基础,故选B项;清末自然经济仍占据主体地位,工业发展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排除A项;机械进口被列强控制无
28、法反映增长趋势,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得知进口机械的对象,排除D项。21C【解析】由材料所知,1954年的时候,农户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平均占有率很低,生产效率低下,说明农民需要联合起来充分利用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力发展,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和趋势,故选C项;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完成,废除了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以后,排除B项;照搬苏联农业模式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D项。22A【解析】与“市场调节”相比,“市场经济”更突出市场的主体作用,所以这一用词的变化是对“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的认识逐渐走向成熟,故选A项;1992年中
29、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排除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共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23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初期反对资本主义,所以“1949年,可口可乐被视为“资本主义”离开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反倾销和抵制咖啡因,所以“停止内销可口可乐不符合卫生要求”,综上,受国内外因素影响下的传统认知导致可口可乐数次被勒令退出中国市场,故选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正式启动,与材
30、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可口可乐数次被勒令退出中国市场,没有提及保护本国汽水产品,主体不一致,排除B项;中美关系恶化是加深中美贸易矛盾的因素之一,但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D项。24B【解析】据上图,可知上海陆家嘴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到90年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故选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排除A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上海,并没有涉及国际格局,排除D项。25(1)人口快速增长,国内粮食需求大;传统小农生产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要;近代工业化与城市化加快,粮食需求增加;西方列强拥有关税特权,扩大粮食倾销。(8
31、分)(2)人民政府的重视与主导;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力量;注重多样化发展;成效显著。(8分)26示例一:高频词:主义、革命。(2 分)价值:为近代中国的政治设计注入时代因素。(2 分)说明:20世纪初期,在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传入和影响下,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权主义目标,即建立资产阶级政治体制,试图通过暴力革命方式实现中国政治转型,促进近代中国的新世界走向。20世纪20年代末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程度不断加深,毛泽东等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性质和政治体制的根本转型。因此,“主义、革命”等“世界”语料高
32、频词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走向新世界的方式,加速了走向新世界的步伐。(8分)示例二:高频词:中国、文明。(2分)价值:推进中国近代文明发展路径的历史转向。(2 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世界”语料中“中国、文明”等高频词出现频率不断高涨,不仅体现了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民族意识的日益觉醒,也反映了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加剧的情况下,各种文明元素的传入对中国近代历史转向的重大影响。1898 年以来,“中国”一词出现频率的时高时低,不仅与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意识觉醒有密切关系,中国知识分子由恪守“天下观”逐步走向“世界观”。在文明视野的刺激下,资产阶级文明、无产阶级文明成为近代中国历史转向的基本路径,也成为实现中国近代化转型的主要内容。因此,“中国、文明”等“世界”语料高频词汇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文明发展路径的历史转向。(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