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讲 醉卧沙场君莫笑 边塞诗鉴赏一、边塞诗概念:边塞诗是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战争状况与男儿豪情壮志的诗歌。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其兴起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二、边塞诗中常见的自然意象(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
2、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三、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
3、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四、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卢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
5、,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6)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
6、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3)虚实结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4)用典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7、还。(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六、边塞诗的风格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学习过程七、边塞诗鉴赏技巧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如: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相看白刃血纷
8、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鉴赏流程: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现手法)。附【经典试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一、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3.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4.“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三)阅读下
9、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5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6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7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8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注:燕脂:同“胭脂”
10、。玉龙:指剑。僻字难典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贤才,以报齐毁国杀父之仇。易水:河名,在河北省北部。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9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10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11“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12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渔家傲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释】衡阳雁去:衡阳,地名(今属湖南);传说,雁南
11、飞到衡阳即止,衡阳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出击匈奴,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还。13.上阕写景,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其作用是什么?14.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主要用了那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15.前两句描写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全诗表达什么情感?16.试从色彩、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参考答案1.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山川
12、的雄阔苍凉,突出了边地的广漠壮阔之景。2.用了比喻的手法。写皇帝的恩泽不能到达玉门关以西。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答到这个层次就行了。)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这样想也行。)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
13、,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3.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
14、“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4.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5.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6.“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
15、出来。7.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8.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9.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10.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11.指鼓声沉重不响亮。12.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13.荒芜凄凉。渲染气氛,为下阕抒情作铺垫。14.用典,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却又无从取胜,思念家乡却又有家难回的矛盾心情。爱国激情,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15.描写了寒风紧吹、冻泥开裂、梧桐叶落、枝梢断折的寒冷萧瑟的景象。交代了严酷的环境,提供人物活动背景,渲染凄凉氛围,烘托战士的勇敢大无畏精神。表达作者对唐军将士不畏艰难、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的赞美。16.大山莽莽,白雪漫漫,红旗飘飘。色彩鲜明,深厚壮美。风吹、山静、旗动、人行、笛吹,动静结合,静中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