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网课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 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地,称邶国。史书记载“殷民大悦”。后武庚叛乱被杀,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未参加叛乱的纣王之兄微子启,国号宋(见如图)。这样做的目的是A. 强化血缘认同B. 维护社会稳定C. 实现贵族平等D. 加强直接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未参加叛乱的纣王之兄微子启”的做法,既可削弱异姓诸侯的势力,又可起到笼络人心的作用,这样有效地加强了周天子的统治,维护了社会的
2、稳定,故选B;宋是异姓诸侯,与周天子直接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中周天子的做法是在削弱先代贵族的势力,而非实现平等,排除C;周朝实行的是间接管理,而非直接管理,排除D。2. 2002年发掘出土的36000多枚里耶秦简,计20多万字,内容多为官署档案,记事详尽,出现了史书尚未记载的“洞庭郡”以及令西方都震惊不已的“九九口诀”,就目前公开的竹简内容已经改写了某些文史记载中的秦代历史。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文献中关于秦朝的记载不可靠B. 官员记录的档案不能作为史料C. 只有经考古证明的结论才可靠D. 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不足【答案】D【解析】【详解】里耶秦
3、简属于一手史料,其记载的内容丰富了秦代历史,这说明考古发现能够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故选D。A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官员记录的档案经过甄别可以作为史料,排除B。故选D。3. 西方学者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说:唐代科举制是作为中国文明伟大成就之一的量才录用的文官制度的真正开端。作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给予肯定是因为它A.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 考试选拔官员更为公正C.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D. 打破了贵族的特权垄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量才录用的文官制度的真正开端” 可知学者费正清强调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体现人才选拔公平公正性,故B项正确;题干未强调科举制对加强中央
4、集权的作用,排除A项;题干中未涉及科举制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及打破贵族特权垄断的影响,排除CD两项。故选B。4.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而成为统治政权隐患时,原本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导致“海洋观念意识转向”的客观因素是A. 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安全的需要B. 朝贡贸易束缚了对海洋的认知C.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侵扰D. 以农立国发展社会经济的国策【答案】C【解析】面对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侵扰中国本能的选择了闭关、海禁,西方殖民者侵扰才导致“海洋观念意识转向”的客观因素,选C是符合题意的,
5、正确;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安全的需要属于主观因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束缚了对海洋的“认识”也属于主观因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自己制定的国策属于主观因素而非客观因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闭关锁国政策,又称洋禁、海禁,指闭关自守,西方殖民者侵扰是其客观因素,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5. 明朝末年,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农民用这些棉花以及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纺织品,其中一部分被卖回北方。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 对外贸易繁荣B. 地区经济差异C. 交通工具创新D. 经济
6、政策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南方农民购买北方农民的棉花生产出纺织品,一部分卖回北方,这种用产地的原料加工为成品再卖回原产地的贸易行为是因为地区经济差异造成的,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A错误;材料没有提到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C错误;明朝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6. “中法战争爆发后,地处抗法前线的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等省民众焚教堂、驱教士,自发地把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与保卫边疆的斗争结合起来,造成很大声势。”该材料反映了A. 民众反侵略自觉意识大大增强B. 中法战争中民众踊跃参加战斗C. 反洋教是反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D. 洋教侵略使中国主权大量丧失【答案】C【
7、解析】【详解】根据“自发地把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与保卫边疆的斗争结合起来”可得出,在反抗外来侵略过程中,反洋教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意识增强,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反抗的对象,而不能体现民众参与的踊跃程度,排除B项;使中国主权大量丧失是的整个西方的侵略,而不特指洋教,排除D项。7. 到20世纪初年,特别是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传统的士绅阶层急剧分化。他们相对淡漠了身份地位,注重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利益,开始流向“自由职业”:举凡公司、企业、报馆、学会乃至新军等都成为他们的“用武之地”。“传统的士绅阶层急剧分化”是由于( )A. 实业救国运动的全面兴起B. 清
8、朝政府统治的日益腐败C.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D. 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答案】D【解析】【详解】传统的士绅阶层急剧分化的表现是,这些士绅开始流向公司、企业、报馆、学会乃至新军。由此可知,“传统的士绅阶层急剧分化”和晚清经济结构变动,特别是近代企业和社会变迁有密切关系,故D正确;A项错在“全面兴起”;清朝政府统治的日益腐败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不是主要原因,故BC错误。8. 辛亥革命以前,虽有中国人在国外接受了西方装扮,但回国以后还得戴假发,穿大褂长袍。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一变化表明
9、A. 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B. 政局变革推动生活习俗变化C. 社会觉醒程度决定运动成败D. 国人逐渐摆脱传统文化束博【答案】B【解析】【详解】辛亥革命前在国外接受西方装扮的中国人回国后大多还要遵循传统,穿大褂长袍;辛亥革命后西式装扮开始普遍,明显是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政局的变革推动了生活习俗的变化,故选B;社会服饰的变化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社会服饰的变化也不代表社会的觉醒程度,排除AC;仅根据装扮变化并能代表国人逐渐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排除D。故选B。9. 上海是近代中国生丝出口贸易的中心,上海缫丝业是中国近代工业中最早产生的行业之一。下表是上海缫丝业规模变化表,导致其变化
10、的原因是1928年1933年1936年1939年丝厂(单位:家)104444936(全部在租界)丝车(单位:部)2437510730111167618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 手工生产技术落后日本侵华战争的冲击 自然经济不断解体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表格数据表明,1928-1939年上海缫丝业的工厂、丝车数量逐渐较少,规模逐渐减小,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列强转嫁经济危机,使上海缫丝业受到冲击,正确;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正确;正确,故选A;上海缫丝业是中国近代工业,不是手工生产,错误;从上海缫丝业规模变化情况
11、无法得出“自然经济不断解体”,排除;错误,故排除BCD。10. 如表是20世纪250年代中期中日关系的相关史实表。根据下表,可知当时()时间事件1954年12月中国确定了发展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友好、逐步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方针1955年2月鸠山内阁同意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日本,促进了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的签订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秘密会见日本代表,表达了中国对日建交的意愿1955年中国国内为建交而行动,包括统一党内外及社会舆论的认识,改善对日工作机制、宽释战犯、开展对日贸易等,日方对此积极回应A. 中国的三大改造需要日本的积极支持B. 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方针C. 谋求经济发展是中日双方的共同需求
12、D. 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鸠山内阁同意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日本,促进了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的签订”“改善对日工作机制、宽释战犯、开展对日贸易等”显示了改善中日关系是中日双方共同愿望,同时说明谋求经济发展是中日双方的共同需求,故C正确;A是无关项,排除; 当时中国并没有改变“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B; D说法不合史实,排除。 故选C。11.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在1983年出版时,将目前形势和任务一文中“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法,改为“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这反映出A. 计划经济的思想束缚仍很明显B. 市场经济体制已初
13、步确立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展较顺利D. 国企市场化改革遇到瓶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法,改为“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仍然强调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作用,表明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束缚仍很严重,A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时间是在21世纪初,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于1984年以后,C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遇到瓶颈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D项错误。12. 罗马城邦实行公民政治,公民集团与其他居民有严格的区分。但在公民权问题上,罗马人最终“超越了希腊人创造的城邦狭隘性的政治框架和希腊人意识的局限性。这一超越A 适应了统治范围
14、扩展B. 使罗马居民拥有广泛权力C. 直接导致万民法形成D. 动摇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罗马人最终超越了希腊人创造的城邦狭隘性的政治框架和希腊人意识的局限性”可知,罗马虽然实行公民政治,但是公民集团和公民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罗马城邦和之外的统治区城内,不断有人被赋于公民权,这适应了罗马统治范围的扩展,梳理了社会矛盾,故选A项。材料所述是拥有公民权的人的范围的扩展,而不是公民权的内容的扩展,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万民法的形成是这一超越的表现,而不是结果,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对社会矛盾的梳理,有力地维护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D项说法错误,排除。13. 在
15、雅典,遴选出的官员在上任之前,要由“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官员卸任之时,还要经过陪审法庭的述职检查,如果有公民就其任职行为提出指控,陪审法庭会依法进行审理。这表明A. 雅典政治体制注重官员的监察B. 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C. 轮番而治是直接民主重要特征D. 雅典三权分立体制已初具形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雅典社会注重对官员任职前的审查和卸任后的审查,说明雅典政治体制注重官员的监察,A项正确;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对官员的监察,没有体现轮番而治,C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雅典政治体制注重官员的监察,没有体现三
16、权分立相关内容,D项错误。14. 西班牙以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20年间共运输白银3000吨,这些白银也基本流入了中国。此材料反映出A. 西班牙经营贸易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前B. 明朝航海资金、技术、装备领先世界C. 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于西欧D. 明朝手工业发达是对外贸易优势之一【答案】D【解析】【详解】16世纪最后的20年间,在马尼拉大帆船航线上,中国以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商品换回大量白银,反映出明朝手工业发达是对外
17、贸易优势之一,D项正确;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西班牙经营贸易是在其后,A项错误;在马尼拉大帆船航线上,墨西哥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而明朝中后期,中国的航海资金并不具有优势,B项错误;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美洲,C项错误。15. 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导致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 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B. 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D. 大量白银流入欧洲引发价格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
18、至2倍半”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引起的价格革命,表现为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故选D;A与价格革命无关,排除;B不是导致价格革命的直接原因,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6. 马克思指出“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 世界市场的出现是新航路开辟的前提条件B. 殖民化是资本主义的加速器C. 殖民侵略直接导致西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D. 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手段【答案】B【解析】【详解】马克思言论认
19、为,西方殖民者在被殖民地区的活动,大大加速了这些地区封建社会的崩溃速度,即西欧殖民化是资本主义的加速器,B正确;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才逐渐形成,排除A;题干描述的对象是被殖民地区而非西欧地区,排除C;垄断公司是资本输出的手段,排除D。17. 英国的议会在13世纪末形成,经过大约400年的演变,“光荣革命”以后,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由“少数人的统治”代替了一个人统治国家。从1832年到1928年,通过5次议会改革,现代民主制度在英国最终确立。据此可知,英国议会A. 是英国历史的逻辑结果B. 与专制王权水火不容C. 促进英国完成工业革命D. 奠定了现代民主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
20、“英国的议会在13世纪末形成,经过大约400年的演变,光荣革命从1832年到1928年,通过5次议会改革,现代民主制度在英国最终确立。”表明英国民主制度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完善最终确立,所以英国议会的发展过程符合历史规律,符合发展的逻辑,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英国议会的发展过程,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英国于19世纪完成工业革命,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主要反映英国议会的发展过程,而不是英国议会的影响,故D项排除。18. 美国1787年宪法中,政府职权和组织活动都有明确规定,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政府在行使权力的时侯,必须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这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A. 民主
21、主义精神B. 分权制衡原则C. 共和主义精神D. 有限政府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政府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必须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说明政府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不能损害个人权利和自由,体现了有限政府原则,故D正确;材料反映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无法体现民主主义精神、分权制衡原则,排除AB;共和主义指政治权威最终来自人民同意的原则,拒绝接受君主和王朝统治原则,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9. 读如图,在处填写对应机构,正确的是A. 总统参议院众议院
22、内阁B. 国王众议院参议院总统C. 总统内阁国民议会总理D. 总统众议院参议院内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显示是1875年法国的议会制民主共和制,结合所学可知,总统由参众两院选举产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同时由总统组建内阁。故填写的分别是总统参议院众议院内阁。A项正确,排除BCD项。20. 19世纪40年代以后,英国削减了海关750个税目的进口税,废除了羊毛的出口税,废除了机器出口禁令。1846年,英国全面放弃保护关税政策。1849年,英国废除航海条例,使得航运业务对所有国家开放。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英国A. 取得海上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B. 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获得发展C. 加
23、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D. 处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答案】B【解析】【详解】19世纪40年代以后,英国全面放弃保护关税政策,废除了航海条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政策是自由主义政策,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获得高度发展,故B正确;英国取得海上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在18世纪中后期,故A错误;二战后,英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故C错误;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故D错误。21. 一位学者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 )A.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B. 马歇尔计划C.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D.
24、布雷顿森林协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特权是布雷顿森林协定: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确立了美元等同于黄金的特殊地位。故本题选D。A项主要是美、加、墨之间的贸易,材料没有体现;B项主要是对欧洲的援助计划,材料没有体现;C项主要是自由贸易,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协定22. 如图反映了20世纪中叶到90年代初主要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A.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彻底瓦
25、解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C.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增强D. 第三世界国家整体实力增长【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超强,之后西欧与日本崛起,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比重较小,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C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没有出现 区域性合作组织,排除B项;从数据看其它地区的增长在下降,不能说明第三世界国家整体增长,排除D项。23. 在欧债危机的倒逼下,一方面,欧盟各国签订财政契约,成立“欧洲稳定机制”,还初步建起了银行业联盟;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为赢得选票,又不得不实行“带有民族国家色彩”的政策。这些现象的
26、出现表明A. 欧盟国际地位得以提高B. 欧洲一体化进程曲折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D. 欧盟政治一体化加强【答案】B【解析】“欧洲稳定机制”,还初步建起了银行业联盟体现出欧盟政策的一致性,“带有民族国家色彩”的政策又体现出欧盟政策的不能完全一致性,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曲折性,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欧盟内部政策,不是国际地位提高,A错误;材料没有其他世界力量对比,得不出多极化趋势信息,C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欧盟经济政策,不是政治一体化,D错误。24. 下图为刊载于法国世界报的一幅政治漫画,反映了某一时期欧洲与美国关系的变化。该漫画反映出( )A. 美国与欧盟的同盟关系破裂B.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
27、加强C.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D. 世界控制权的争夺日益激烈【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反映是此时期欧洲与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对抗关系,欧盟是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一对抗恰恰体现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当今北约框架下的美欧跨大西洋联盟关系趋于松散化和竞争性的一面凸显,同盟关系进一步恶化,但尚未破裂;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欧洲与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对抗和竞争,不是对世界控制权的争夺。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三小题,共52分)25.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 至迟自西周开
28、始,已经就医药事物而设官立制。后来,伴随着政治和秩序对于关照民生的需求,医疗制度形成并能够日益发展。汉代出现太常太医令和少府太医令两种职能上有所区分的官职;北齐发展为太常寺太医署和门下省尚药局两种机构,并初置为太子服务的门下坊药藏局。隋炀帝时将药藏局归殿内省。实现了药藏局职能与隶属关系的统一。唐朝建设医疗制度,因革汉、北齐、隋之制而损益之。唐代在中央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包括医博士、助教以及医学生等。配合这些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设置,唐代还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最集中的体现是唐令中有专门的(医疾令)。此外,根据各个时期需要,唐代的皇帝还曾针对医疗问题
29、发布过一些敕文,如玄宗时期的(考试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诏)等。 摘编自程锦唐代医疗制度研究等材料二 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随后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在大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西方医疗制度还开启了中国近代医学
30、教育之先河,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地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唐代医疗制度完备的原因。(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医疗制度的变化。【答案】(1)特点:设官立制早(或历史悠久);随着历代政治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医疗机构的职能日益明确;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医疗系统;有配套的法令或制度保障。原因:借鉴前代的医疗制度
31、;统治者重视;唐代医学的发展;唐代国力强盛;科举制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2)变化: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促进了医疗的专业化、高效化;政府设置专门的医疗行政机构,医疗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至迟自西周开始,已经就医药事物而设官立制”可知,设官立制早(或历史悠久);根据材料“后来,伴随着政治和秩序对于关照民生的需求,医疗制度形成并能够日益发展”可知,随着历代政治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汉代出现太常太医令和少府太医令两种职能上有所区分的官职;北齐发展为太常寺太医署和门
32、下省尚药局两种机构,并初置为太子服务的门下坊药藏局。隋炀帝时将药藏局归殿内省。实现了药藏局职能与隶属关系的统一。唐朝建设医疗制度,因革汉、北齐、隋之制而损益”可知,医疗机构的职能日益明确;根据材料“唐代在中央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包括医博士、助教以及医学生等”可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医疗系统;根据材料“配合这些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设置,唐代还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可知,有配套的法令或制度保障。原因:根据材料“唐朝建设医疗制度,因革汉、北齐、隋之制而损益之”可知,唐代医疗制度之所以完备,是因为借鉴前代的医疗制度;根据材料“唐代还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
33、列的制度性规定,最集中的体现是唐令中有专门的(医疾令)根据各个时期需要,唐代的皇帝还曾针对医疗问题发布过一些敕文”可知,统治者重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医学的发展;医疗制度完备得益于唐代国力强盛;根据材料“唐代的皇帝还曾针对医疗问题发布过一些敕文,如玄宗时期的(考试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诏)等”可知,科举制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医疗制度完备离不开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2)变化:根据材料“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可知,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促进了医疗的专业化、高效化;根据材料“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
34、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政府设置专门的医疗行政机构,医疗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根据材料“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可知,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26. 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然而诸如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当选等逆全球化局势也相伴而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着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世界各
35、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材料二 :考察西方逆全球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下,西方国家治理的适应性下降并陷入制度性困境,越来越难以有效回应民众的诉求有些国家的国际责任观念和人类命运情怀淡薄,在国际发展上急功近利,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其战略和行为霸道任性,给经济全球化的公平正义合作秩序造成了严重伤害。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也使一些国家
36、越来越边缘化。这类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有限,但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双方在国际秩序上的矛盾凸显。-摘编自伊恩戈尔丁全球化问题的全球解决方案(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20世纪末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主要因素。(2)据材料二,概括逆全球化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逆全球化的不利影响。【答案】(1)特点:全球化逐步深入发展。因素:科技革命的推动;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促进;两极格局瓦解;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建立。(2)原因:全球贫富差距拉大;民族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国家出现治理危机;个别大国的霸权任性和责任缺失;各
37、国失业问题严重。 不利影响: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导致经济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可得出全球化逐步深入发展。因素:结合所学可从科技革命的推动、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促进、两极格局瓦解;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建立等方面概括。(2)原因:根据“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双方在国际秩序上的矛盾凸显。”得出全球贫富差距拉大;根据“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得出民族主义思想抬头;根据“西方国家治理的适应性下降并陷入制度性困境,越来越难以有效回应民众的诉求”得出部分国家出现治理危
38、机;根据“有些国家的国际责任观念和人类命运情怀淡薄”得出个别大国的霸权任性和责任缺失;根据所学可得出各国失业问题严重。不利影响:根据所学可从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导致经济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等方面概括。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西方世界自19世纪初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相互交接。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等级体系”。摘编自苏长和从历史维度认识国际秩序的演进材料二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
39、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导致西方秩序主导者发生变动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答案】(1)因素: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军事实力;意识形态(制度因素);势力范围。(2)背景:世界格局的演变;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变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维护世界和平是
40、人类的共同诉求。【解析】【详解】(1)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西方秩序主导者发生变动的主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500年来,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实力发生变化,影响了西方秩序主导者的变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科技水平发展的程度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西方秩序的主导者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事实力强弱直接影响谁能主导西方秩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制度因素)和势力范围也影响了西方秩序主导者。(2)背景:根据材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可以得出,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是世界格局的演变、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诉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世界发展趋势中,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变化,这些因素推动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发展中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也影响了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方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