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说第一课时教案 潼阳中学高一语文组 顾显教材分析韩愈的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的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二篇文章。本专题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尊师重教、尊重知识、获得教养。 师说是一篇议论文,论证严谨,气势夺人,不仅扭转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而且对后世的学风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学习这篇文章,一定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背景资料,指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思想内涵,反复品味文本的论证技巧和语言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学生分析首先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部分文言文,具备了继续学习文言文的条件。同时,对韩愈的文章也并不陌生,如同学们在初中已学过的
2、马说。 其次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有限,阅读时会遇到许多的语言障碍,对文言词语或句子常常会望文生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常常会出现偏差或错误。 再次本班学生基础一般,因此教学是重点突出对文言知识的积累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识记文学常识; 2、扫除生字词读音,能正确流利朗读全文; 3、 掌握第一段重点词语,能正确翻译第一段;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识记文学常识; 2、扫除生字词读音,能正确流利朗读全文; 3、掌握第一段重点词语,能正确翻译第一段;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录音辅助。教学过程:
3、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初中学过的爱莲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
4、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关于韩愈
5、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四、初读课文1播放课文朗诵,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并就不认识的字词作出标记。2教师强调需正音的字:愚(y)句读(du)谀(y)经传(zhun)郯(tn)苌(chng)聃(dn)蟠(pn)巫(w)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五、分析
6、课文第1段(一) 朗读:齐读;单读。 (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教师作补充。 (三)词句疏通: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假字:受授“所以”在古汉语中的两种用法:一表原因,可翻译成“的缘故”或“的原因”。如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二表凭借,可翻译成“用来的工具(方法、手段、途径等)”,可根据上下文的文意体会出短语所省说的中
7、心词。本句中的“所以”为第二种用法。整句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又如: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延伸串联:1无以,“无所以”的省略,可译为“没有用来”、“无法”。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2有以,“有所以”的省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而知之者”的而,表顺承;“惑而不从师”的“而”,表转折。 “孰”,谁,疑问代词,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4、生乎吾前,
8、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相当于介词“于”,“生乎吾前”的“乎”,可译为“在”。“先乎吾”的“乎”,于,表比较,比。(他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从而”,跟从并且“而”表承接,“吾从而师之”:我跟从(他)并拜他为师。从而,现代汉语中是个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师:名作意动,以为师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学习,名词作动词。庸,岂,哪。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6、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因此。无:无论。贵,地位尊贵。贱,地位卑贱。长,年龄大。少,年龄小。(四)理解分析1、思考:哪句可以
9、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哪句指明教师的职能和任务?哪些语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哪些语句阐明择师的原则和态度?2.明确:1)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与结尾“余嘉”呼应。2)第二句:教师的职能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其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进步。道,儒家的思想。业,儒家的经典,道的载体。3)三、四句:从师的必要性无师不能解惑这是承“解惑”而言的,“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
10、,并归纳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针砭了当时上流社会看重门第高低的恶劣风气,提出“师之所存”的原则,此思想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学问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承“传道”而言的。 (五)再读课文第一段。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师说的第一段,这一段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紧接着正面论述了教师的职能和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然后转而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无师不能解惑;最后正面论述了择师的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并归纳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七、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翻译第1段。附:板书设计师说韩愈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教师的职能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从师的必要性无师不能解惑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