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综合测试2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53564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综合测试2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综合测试2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综合测试2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综合测试2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综合测试2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综合测试2 新人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综合测试2 新人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综合测试(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包头高三评估)西周初年多地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势力后,分封齐、鲁、燕、卫等国。这说明西周时期(C)A分封制是当时的一项制度创新B实现了对东方的垂直管理C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D政治中心开始向东部转移解析: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为进行有效统治,实行分封制,所以分封制不是周公执政时期的制度创新,故A项错误。周公平叛后,在东方分封了齐、鲁、燕、卫等国,对这些地区实行的是间接管理,不是垂直管理,郡县制才属于垂直管理,故B项错误。周公平定“三监之乱

2、”和肃清殷商余孽后,分封齐、鲁、燕、卫等国,主要目的是对这些地区进行监督和管理,可以看出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政治中心的转移,故D项错误。2(2019长春高三调研)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D)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解析:无论是秦“焚书坑儒”,还是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做法都是出于政治需求,以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来巩固统治,故D项正确。3(2019廊坊高三诊断)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投卷、荐举制度。所谓“投卷”,就是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

3、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由此可见,唐代的投卷制度(D)A使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B使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C导致攀结权贵的不良风气D客观上推动了文学的繁荣解析: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投卷、荐举制度,说明存在不通过科举考试而入仕的情况,即士族门第依然具有吸引力,故排除A;投卷、荐举制度的存在说明科举制并不完善,排除B;攀结权贵的不良风气并非始于实行投卷、荐举制度,排除C;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这说明擅长诗文可以辅助科举考试,客观上推动了文学的繁荣,故选D。4(2019滨州高三评估)两宋时期,江浙地

4、区是全国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却是当时十分流行的谚语。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手工业生产出现专业化解析:两宋时期,江浙地区经济结构以粮食生产为主,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不能自给,丝织品生产却十分发达,说明江浙地区经济结构出现转型,故A正确。材料表明的是两宋到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没有涉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故B错误。材料说明江浙地区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不足以说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江浙地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

5、说明手工业生产出现专业化,故D项错误。5(2019滨州高三评估)明代的心学家王阳明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由此看来,王阳明(A)A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个人的行为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C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D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解析:材料中王阳明的观点是:格物就是要事无巨细,都按照正道做事,一点一滴改掉错误的心念和言行,纠正偏离正道的心念和言行,从而做到致良知。 要做到格物致知就是要按照正道去做事,即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故A项正确。从题中无法得出人的意念

6、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故B项错误。题中并未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而是发展了儒学的内涵,故C项错误。 题中强调要用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而非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故D项错误。6(2019汕头高三质监)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C)A削弱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B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C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D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解析:材料中是摧毁,不是削弱,故A项错误;康有为维新思想并没有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主要是否定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7、故C项正确;康有为主要是改良思想,并没有推动革命思想的传播,故D项错误。7(2019沈阳高三摸底)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60万枚;华商纱厂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发电量平均增长率都在13%以上。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A)A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B国内官僚资本的萎缩C列强对华侵略的削弱 D国内革命运动的推动解析: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故A项正确;19271936年,官僚资本形成,而不是

8、萎缩,故B项错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列强对华侵略不是削弱,故C项错误;当时国内革命运动主要表现为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而“全国华商纱厂”应分布在城市中,故D项错误。8(2019珠海高三联考)陈云在1938年9月的一次演讲中描述道:“抗大在武汉登报申明不招生了,一点没有用没有车用两条腿走,男男女女从千里之外都来了西北旅社住的什么人都有,各党各派、新闻记者,还有青年组织的参观团。”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B)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决定性转折B中共抗战主张得到社会广泛认可C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日主战场D抗日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取得成效解析:到1949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结束,国共力量对

9、比出现决定性转折,排除A;材料“什么人都有,各党各派、新闻记者,还有青年组织的参观团”说明中共抗战主张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故选B;材料无法反映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日主战场,排除C;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9(2019洛阳高三摸底)1961年6月,中共中央对精减职工工作进行了部署。精减的对象主要锁定在“1958年1月以来参加工作的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学徒和正式工),而原先就是城市居民的职工,不论新老,一般的都不精减”。这种精减安排意在(C)A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B稳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C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D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解析: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严重的

10、“左”倾错误,1960年,中共八大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纠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建设上的“左”倾错误,1961年精减人员的决定正是纠正在城乡发展上的“左”倾错误,故A错误。在1958年开始“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中国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1961年精减农村新职工,压缩城镇人口数量,是为了调整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协调,而不是固化城乡二元结构,故B错误,C正确。精减职工主要是农村的务工人员,而城市职工不在此列,此举压缩城市人口,使农村人口回归农村,并不能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故D错误。10(2019保定高三诊断)18世纪80年代,法国识字率在男人中已达到47%

11、,在妇女中达到27%。有文化素养的中产阶级、商人和专业职业者的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以上现象(D)A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 B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动C适应了民主政治的需要 D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8世纪80年代,法国识字率和文化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可以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故D项正确,C项排除;材料“在妇女中达到27%”说明的是法国女性识字率的提高,没有体现政治地位的提高,故A项排除;工业革命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中期,故排除B项。11(2019茂名高三统考)在卢梭看来,人类社会所共有的自由是人性的产物,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安全与生

12、存,故为了人类社会安全的缘故,人们将部分权利让渡给另一些人。由此看来,卢梭认为(B)A权利转让体现了个体自由B自由需要社会契约来约束C社会应由自由的个体组成D社会应提倡生而自由精神解析:符合一定条件的“让渡”即人类社会达成的一些共同意志成为契约,而从此材料中卢梭的主张来看,“权力让渡”的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的安全与生存,以维护“人类所共同的自由”,即自由需要社会契约来约束,故选B;A、C、D与材料不符,排除。12(2019佛山高三联考)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大国和地区正在自信地重新排队。该学者意在说明(

13、A)A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B新经济体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C美国已经丧失世界霸主的地位D各国争夺世界控制权斗争日趋激烈解析:由材料“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印度崛起”“大国和地区正在自信地重新排队”,可见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国际经济新秩序,排除B;材料反映的主体并非美国,而且美国没有丧失世界霸主的地位,排除C;多极化的发展不能表明各国争夺世界控制权,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12分,共40分)13(2019武汉高三统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

14、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约为2 000万,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英囯的工业发明者大多是一线年轻工人,要是这些人仍然在土地上谋生,是不可能有机会做出发明的。有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而这又是人口压力逼出来的。人口压力逼出了英国工业革命。摘编自大国崛起与现代化材料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无计划生育促成第一次人口生育高潮的到来,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后来,由于对马寅初控制人口理论的错误批判使得全国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新的生

15、育高峰,从而导致国家正式把计划生育作为国策提出并全面阐述。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公开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由此在全国掀起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高潮,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铺开到城乡全体。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囯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1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摘编自中国计划生育活动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英国

16、人口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英国产生的重要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1世纪初我国人口政策的主要变化。(8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未来人口政策的启示。(6分)答案:(1)特点:政府鼓励生育;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流动频繁,城乡区域分布发生改变;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布局;人口的增长过快,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2)变化:由无计划逐步转向节制生育;逐步建立专门的人口管理机构;逐步推进,人口控制由地方城市到全国城乡;控制人口增长逐渐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对人口问题重

17、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立法保障计划生育的实施;将人口控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或人口增长指标正式纳入国民经济计划)。(3)启示:遵循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人口战略意识,积极促使人口政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可见政府鼓励生育;由“由于人口增长加快”可见人口增长速度快;由材料“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可见人口流动频繁,城乡区域分布发生改变;由材料“英囯的工业发明者大多是一线年轻工人,要是这些人仍然在土地上谋生,是不可能有机会做出发明的”可见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第二小问,人口增加首先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18、新兴工业城市的工业发展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布局。(2)由材料“无计划生育促成第一次人口生育高潮的到来,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可见由无计划逐步转向节制生育;由材料“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公开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由此在全国掀起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高湖,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铺开到城乡全体”,可见逐步建立专门的人口管理机构,人口控制由地方城市到全国城乡;由材料“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囯策”,可见控制人口增长逐渐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由材料“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

19、可见立法保障计划生育的实施。结合所学,新时期我国对人口问题又有新认识,认识到要将人口控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从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和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问题的得失来看,人口问题无小事,必须遵循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要树立人口战略意识,积极促使人口政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14(2019长沙高三评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当代作家陈杰创作的长篇小说大染坊以陈寿亭艰难创业为主线,谱写了一曲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清朝末年,父母早亡的乞丐陈六子被善良的周村通和染坊周掌柜收留,留在染坊做小伙计,并改名陈寿亭。

20、十年后,由于陈寿亭经营得法,通和染坊渐渐挤垮了其他的染坊,成了周村最大的染坊。之后,陈寿亭同张店大户卢老爷共同在青岛创办了大华染厂,留学德国学习染织归来的卢家长子卢家驹担任董事长,从此走上了工业印染之路。五四运动爆发后,陈寿亭拿出积压的窄幅布,让学生做成游行的横幅,既支持了爱国运动又为自己作了广告,大华染厂及飞虎牌染色布名震青岛,逐渐成为山东的第二大染厂。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难民纷纷乘船到青岛逃难,陈寿亭又收留了一大批逃难的东北染厂的职工并加以抚恤。期间,陈寿亭断然拒绝了与日本商人的合作,借着抵制日货运动以及与上海林氏印染厂的合作,进一步发展成为青岛印染界的大亨。随着时局的艰难,陈寿亭改往济

21、南发展。七七事变后,济南各界把韩复榘看成了救星,希望他能凭借黄河天险,挡住日本人。不料,韩复榘却弃城逃跑。陈寿亭对这个国家彻底失望,生日宴上吐血而亡。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单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2分)答案:情节:大华染厂的创立与发展。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概述: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松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出现了创展民族工业的热潮。辛亥革命前后,在民国政府的鼓励下,在“实业救国”

22、思潮影响下,民族资本家的投资热情高涨,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在发展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其他情节如五四运动中捐布,九一八事变后收留难民、抵制日货、韩复榘弃城等亦可)解析:由材料“大染坊以陈寿亭艰难创业为主线,谱写了一曲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可见材料围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而设定论题。论述时要结合民族资本发展的各个典型发展阶段,说明影响发展的具体因素。结论要指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难以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