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文科历史期中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1.三字经载:“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周统治得以“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分封制 内外服制 礼乐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A. B. C. D. 2.“孔子在修订春秋时,同样记载战争,有伐、征、侵等区别,同样记载杀人,有杀、弑、歼等不同方式,这被称作春秋笔法”。这表明 A文字史料带有主观因素 B史家热衷于战争杀伐的记录 C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 D文献史料不能反映真实历史3、王立群教授认为:“古来帝王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A
2、王位继承制 B文官体制 C中央集权制 D监察体制4.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有政体不好的缘故,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由此可见A.民权主义是民主革命的核心 B.民族主义可以促进政治革命C.民生主义是民主革命的目标 D.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缺一不可5、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
3、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A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B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C“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D“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6、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7、电影我的1919为主人公顾维钧设计了这样一段台词:“长久以来,中国人民期待着,期待着这个时刻的到来。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过举世闻名的孔子和孟子,他们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
4、界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和会将这些领土转让给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台词中论述的问题是指A德国领土的肢解分割问题 B奥斯曼帝国海外殖民地分割问题C中国辽东半岛主权归属问题 D中国山东主权归属问题8、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演讲时说:“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改变策略,建立多极世界C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9.“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
5、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作者所言的这种情形最可能出现在 A.法国B.英国 C.德国 D.美国10、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 A.火车发明引发了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B.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11.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这里的 “某一时期”最可能是指年代全
6、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开始年41.53.2430.720.6结束年54.517.127.20.041.2 A.五四时期 B.抗战时期 C.过渡时期 D.文革时期12、“为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年轻的共和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历程中经历了很多挫折。大跃进、 、 等 ,先后都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困难”。材料中空格处可以填写的内容是A三大改造、人民公社 B.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C一五计划、“文化大革命” D.农业生产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3、罗斯福新政得到广大工人的拥护,但是也有部分资本家将其称为“剥削富有者的暴政”。以下新政政策最容易引起资本家反对的是A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7、B复兴工业,调整农牧业C政府担保存款,恢复银行信用 D实施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京师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师生14右图是京师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师生。图中教师是洋人,西装革履;学生拖着辫子,学的是英语。这表明A外国列强开始操纵中国的教育B中国社会的习俗渐趋文明开化C近代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D洋务教育专注于培养翻译人才1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16.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反映
8、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专制主义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 C拜金主义盛行 D轻商思想淡化17“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该材料的核心思想是( ) A人民主权 B社会契约 C分权制衡 D天赋人权18、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师
9、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19、清政府1759年颁布的条例规定:夷商(西洋商人)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不准雇用中国仆妇。这可以说明清政府A准备断绝中西贸易往来 B高度关注西洋商人的安全C对西洋商人有防范心理 D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20美国作家大卫哈伯斯塔姆在创作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时参观了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图书馆,结果发现书架上一共有88本有关越南战争的书籍,而有关朝鲜战争的著作却只有4本。这一事实多多少少概括了朝鲜战争在美国人心中的记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朝鲜战争令许多美国人不堪回首 B越南战
10、争比朝鲜战争影响深远C冷战不同时期的战略态势有别 D受不同时期信息技术条件的制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每题20分,共60分)2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
11、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8分)(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6分)(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6分)29、(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
12、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
13、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分)对此应如何评价? (4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3分)其依据是什么? (3分)(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7分)23.(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人必须学习。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习。” -1872年日本政府颁布的学制材料二: 下左图为“日本1873年1910年小学就学率变动表”材料三:(右上图)部分译文:“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
14、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斯道也,实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 1890年,日本教育敕语问题:(1)指出材料一日本政府颁布学制的时代背景及其反映的教育理念。(4分)(2)概括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6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近代教育的认识。(10分) 高二文科历史答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9答案二、非
15、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每题20分,共60分)21.(20分) (1) 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8分) (2) 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6分)(3)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6分)29、(20分)(1)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分)对此应如何评价? (4分)(2) 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3分)其依据是什么? (3分)(3)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
16、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7分)23.(20分) (1)指出材料一日本政府颁布学制的时代背景及其反映的教育理念。(4分)(2)概括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6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近代教育的认识。(10分) 高二文科历史考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DACAAADCB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9答案CBDCDBCBC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每题20分,共60分)21、(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2分)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2分)原
17、因: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2分)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2分) (2)都打击了旧势力;(3分)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3分)(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6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给分)22、(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3分)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 阶级的局限性。(4分)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3分)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3分)(3)原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
18、勇气;维新派脱离群众,变法失去人民支持;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7分)23、(1)时代背景:明治维新。(2分)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2分) (2)相对男童的小学就学率而言,女童的小学就学率一直偏低。(3分)日本明治维新初期的小学就学率比较低,之后不断提升,到20世纪初基本实现适龄儿童的义务小学教育。(3分)(3)近代日本对教育比较重视,是日本推动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对日本的现代化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分)一方面,从教育的理念看,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推行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从教育措施看,从学制的的颁布开始,逐步形成日本近代的教育体系;日本推行的义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时间的扩大,扩大了教育的普及,推动了日本的教育现代化;同时为日本的现代化培养人才。(4分) 另一方面,从材料三(从教育的内容)可见,日本政府强调“忠、孝”等传统的道德同时,又试图通过教育把国家意志灌输给国民,造就“义勇奉公”效忠天皇的“忠良臣民”,在精神上使日本人民支持近代天皇制,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打下了社会基础。(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