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语文劝学导学案 讲义1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过程与方法: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掌握绝、强、假、望、闻等多义词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学习重点】1.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2.积累文言知识。【学习难点】了解全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学习课时】课时【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荀子(约公元前前)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2、。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即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恶,所以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本性。他的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是后人为其编,大部分是荀子的作品。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比喻排比,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
3、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学释疑、给下列黑体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1)木直中( )绳 槁暴( )( ) 参省( ) 筋( )骨 须臾( ) 跂( )而望(2)假舟j( ) qi( )而舍之 ku( )步 qji( ) n( )马 金石可lu(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请指出下列黑体字的活用特点。(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4、泉,用心一也。(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文。(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輮以为轮(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二、同伴互助合作探究质疑和分析重要句子、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请解释句中两个“中”的用法和“以为”的用法)、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请解释黑体字的意思,并比较句
5、中两个“而”的用法)、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请解释黑体字的意义和用法)三、延伸迁移总结归纳、拓展迁移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学习小结四、质疑与反思请记下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第二课时一、自学质疑、温故知新:指出活用现象及用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指出下列句式特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理解鉴赏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声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概括本节的内容(不超过10个字) 试归纳本段文字中几个“而”字的用法。本段中的几个“假”字,是什么意思?与成语“假公济私”的“假”意思相同吗?还能再举几个带“假”字的成语吗?并比较其用法。 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二、同伴互助合作探究研讨课文,分析论证方法。1、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二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分别论证了什么道理? 第三段一共有几个
7、比喻句?分别论证了什么道理? 第四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分别论证了什么道理? 3、本文用了什么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何作用?试分析? 4、作者告诉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学习?三、延伸迁移 反馈矫正1、拓展延伸对“善假于物”该如何理解?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看法。2、 学习小结(总结自学中的得与失)四、课外链接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1-7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
8、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典籍。该书是记录荀子思想的主要著作,全书一共32篇。一般认为其中最后5篇,即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不是他本人的著作,而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一书内容十分丰富,博大精深,是先秦学术思想成果总结性的著作,展示了他在哲学、逻辑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荀子一书又是先秦诸子散文创作的佼佼者。论语、孟子基本是语录体、记事体的联结,到了荀子这里则已形成论文了。荀子的文章,浑厚严谨,说理透彻,且多用比喻、对比、排比、引用名言等手法,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特色。荀子与孟子、庄子、韩非子四部著作被誉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四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