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知能提升课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先驱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7页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1不流血的政变光荣革命(1)开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2)发展:革命期间经历两次内战、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等重大事件。(3)结束:标志是“光荣革命”。1688年,议会发动政变,赶走国王詹姆士二世,迎立威廉三世为新国王。(4)意义: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限制王权的法案(1)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2)内容:权利法案: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
2、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等。王位继承法: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3)结果: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4)影响: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使英国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通过协商和妥协,使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进行,避免了暴力冲突,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君主立宪政体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模式,后来有不少国家
3、采用了这一模式。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小密室的演变(1)形成: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2)结果: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41832年议会改革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1)背景:工业资产阶级谋求获得更多的参政权;中世纪选举制度的不合理;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2)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完善了英国代议制。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5内阁权力的膨胀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1)表现:内阁几乎垄断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并取得部分立法权。内阁掌控了议会的财政权。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
4、为加强。(2)评价:体现了“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和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二、英国的制度创新1君主立宪政体(1)英国现代君主立宪制的主要特点是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在这一独特的政治模式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所以使君主制得以长久地保存。(2)国王在今天的英国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位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仍然是世袭的国家元首、立法机关的一部分、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英国国教的世俗领袖和英联邦元首。(3)国王的政治作用主要体现在:作为国家
5、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英王是国家的人格化,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此外,作为英联邦首脑,英国国王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2文官制度背景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吏任用存在严重混乱和舞弊现象。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反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的自由主义者极力主张对官吏的任免制度进行改革确立1870年6月,以枢密院名义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以公开竞争考试来录用文官。从此建立了公开竞争考试的原则。后来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正,文官任用制度逐渐完备起来意义文官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保证了一定的效率;文官不随内阁更迭而更换,有利于政策的连续性和政局的
6、稳定,也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8页主题(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演变及特点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英国代议制演变过程的特点(1)连续性:近代英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几乎都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国的内阁到责任内阁制,都体现了连续性特点。(2)渐进性: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是渐进式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3)创新性:如内阁本是国王召集的咨询行政机构,“光荣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制。
7、2英国代议制度演变的趋势从专制到民主“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为限制王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英国政局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人治到法治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成为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使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法律的制约,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英国国王失去行政权,逐渐成为国家的象征选举权不断发展完善1830年,英国只有少数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选举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
8、加下院选举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以下是14世纪英国议会的一则令状。思考史料中的政治状况在“光荣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你读史解读史料,抓住关键信息分析,依据“需赶赴议会不得延误不得擅自离会行使职责、处理公务”等信息来判断国王与议会的关系。自主分析提示“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国王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逐渐上升,成为议会中的主导力量。史料二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时间文件成果1215年大宪章贵族与教会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1628年权利请愿书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1641年三年法案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
9、会1679年人身保护法保护资产阶级议员免受国王非法迫害1689年权利法案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1701年王位继承法国会有权决定国王的继承人,确立分权和司法独立原则根据英国宪法的历史沿革思考根据史料,归纳英国宪政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对英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英国宪法性文件的发展、演变。解读史料需要抓住表格中的时间、王权和议会权力的演变等信息来总结英国制度发展的特点。自主分析提示特点:时间长,渐进式变革;王权渐弱、议会权力扩大。影响:政治上,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主题(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从多种史观角
10、度认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1)革命史范式: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光荣革命”的产物,表面上回归到“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的宪政传统,实质上终结了民主国家建立初期赖以存在的政治基础,实现了权力重心由君主到议会的转移。(2)文明史范式:君主立宪制是西方现代政治文明的一种模式,它作为英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在保留古老宪政传统和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基础上,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种不同形式的政体熔于一炉。(3)现代化范式:英国君主立宪制虽然保留了王权,但国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君主,在政治生活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议会而不是国王。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不仅为英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促进了英国现代政
11、治民主的发展。2责任内阁制的特点(1)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2)组阁: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3)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元首颁布法律、法令和发布文告时,都必须由首相或有关阁员副署。(4)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18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
12、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1830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的批评最为深刻,他说:“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阎照样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思考根据史料,概括18世纪英国国王拥有的权力。教你读史根据史料中“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开创了一直延续到1830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的信息来把握国王的权利。自主分析提示部分立法权;控制内阁,掌握行政权。史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完善了其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如图)思考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存在哪些权力制衡关
13、系。教你读史根据图示信息,可以从本题第一问结合所学答出议会与内阁、选民与议会、政党政治之间的关系去分析制衡的表现。自主分析提示(1)议会与内阁:议会掌握立法权,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迫使内阁下台;内阁通过议会多数党,制约议会。(2)选民与议会的制衡。(3)两党之间的制衡。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9页11688年11月荷兰执政威廉率领远征军登陆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出逃。议会通过了詹姆士二世“退位”的决议,正式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此举意味着英国()A国王彻底丧失统治权B法权至上时代来临C责任制内阁正式确立D君主制度从此结束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通过决议实现政权和
14、平转移,确立王在法下原则,故选B项;光荣革命后国王仍旧有行政大权,并未彻底丧失统治权,排除A项;1721年责任制内阁确立,排除C项;光荣革命立威廉为国王,说明英国依旧实行君主制度,排除D项。答案:B2英国的议会在13世纪末形成,经过大约400年的演变,“光荣革命”以后,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由“少数人的统治”代替了一个人统治国家。从1832年到1928年,通过5次议会改革,现代民主制度在英国最终确立。据此可知,英国议会()A伴随英国历史进程而发展B与专制王权水火不容C促进英国完成工业革命D奠定了现代民主基础解析:据材料“13世纪末形成光荣革命以后由少数人的统治代替了一个人统治国家。从1832年到
15、1928年,通过5次议会改革,现代民主制度在英国最终确立”说明英国议会发展伴随历史进程而发展,故选 A项。答案:A3下表为英国议会两院关系演变时间表,表中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1932年议会法取消了贵族院对平民院议院的提名权;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1911年议会法确定了平民院的财政立法权1949年议会法规定财政议案只能由平民院提出,贵族院不得对它进行修改和否定A.平民院控制了立法权和行政权B贵族院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变化C权力转移以和平渐进方式进行D英国贵族的政治特权丧失殆尽解析:题干中都是用颁布法律的形式进行权力转移的,故选C项;平民院没有控制行政权,排除A项;贵族院人员是由贵族组成的,排
16、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英国贵族的政治特权“丧失殆尽”,排除D项。答案:C41714年起,辉格党领袖沃波尔在内阁中总揽一切。政敌称他为“首相”,讽刺其不适当地突出自己。沃波尔从来没有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1742年他下台时,其同僚也并未因此而一起解职。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光荣革命的成果遭到侵蚀B内阁政策受制于政党斗争C议会的主权地位开始确立D责任制内阁尚未完全定型解析:据材料“沃波尔从来没有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1742年他下台时,其同僚也并未因此而一起解职”可知不符合责任制内阁的原则,表明此时责任制内阁还没有真正确立,故选D项。答案:D知能提升课“分
17、权制衡”体制的典范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0页一、共和制度的确立1民主共和制的概念(1)民主共和是组合概念。民主即主权在民,一般由公民选出的代表掌握国家政权,即代议制民主。共和即最高权力由多人共同行使,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与贵族共和制的区别),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驶,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按照议会、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的关系,可以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2确立背景(1)1781年,美国打败英国殖民军队。两年后,英国承认美国独立。(2)美国实行邦联体制,各州权力很大,导
18、致商品流通不畅,社会动荡加剧。3确立标志1787年宪法(1)联邦制度:职权: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治权。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共和制度:权力职责:权力行使者权力职责立法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行政总统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大权;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司法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主要特点: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特点。(3)体现的原则: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与
19、州政府实行分权原则,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但是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从而加强了中央权力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并对选民负责(4)评价:从政治制度的发展看:宪法使美国率先确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赋予了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统一;三权分立体制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民主共和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这些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了示范作用。从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看: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建立了相对民主的
20、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历史局限性看:它承认黑人奴隶制,留下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烙印;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和妇女的选举权被剥夺(经后来修正,得以恢复)。二、美国共和制度的巩固美国政体确立后,南北方原有的矛盾并未化解,且日益上升为对政治制度的最终形式和对国体的认可的矛盾。伴随着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的告终和两党制的形成和完善,资产阶级政权得以巩固,民主政治有所发展。对两党制的认识如下表所示:历程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1860年以后,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的局面持续至今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
21、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实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影响两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1页主题(一)“分权与制衡”的政治运行原则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美国政体的分权制衡原则2从五个方面理解美国民主政体下“分权与制衡”的表现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满了矛盾,如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制宪会议上各方最终妥协,通过实行联邦制、议员分配比例等方法调和了各方矛盾。(1)解决联邦政府内部的权力结构:立法权归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司法机关联邦法院。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运
22、行机制和主要原则是三权分立,即“分权与制衡”原则。(2)解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除宪法规定的归属联邦政府的权力外,其他权力归州政府。两套平行的政府分别选举产生,联邦和州之间构成了一种制衡。(3)解决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国会实行两院制,调和各州议员分配比例。参议院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选两名组成;众议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各州人口成正比。(4)解决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承认黑人奴隶制,奴隶人口按比例计算。(5)两党制的分权制衡:按照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美国国会和总统的竞选分别进行,两者的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执政党不一定同时是国会的多数党。多数党主导国会事务,少数党发挥制衡作用。
23、两党相互制衡,互有竞争,监督力度加强。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思考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中写道:“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
24、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有衡”的,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教你读史“阅读史料出处”是解题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解题关键信息往往就隐含在其中。如史料的出处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而史料论述的核心内容是“均衡”,据此可归纳史料的主旨是“均衡是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自主分析提示措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又相互制约;实行两党制。目的:保障民主(或防止专制)。史料二(启蒙思想者)认为只有实行权力分立、以权制权才能防止权力滥用但事实上,有些国家如英国并不是严格的“三权分立”,而是议行调和。就连标榜实行严格意义上的“三权分立”的国家美国也发生了嬗变,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微和司法权
25、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李振通如何看待西方民主制度思考史料从三权分立的角度认识英美的政治体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或“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的理解。教你读史史料关键信息为“英国并不是严格的”“美国也发生了嬗变”,据此可知“首相民主”和“皇帝般的总统”强调的是首相和总统权力的膨胀。自主分析提示“首相民主”是指英国首相拥有实权,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行政权等权力。“皇帝般的总统”是指美国总统权力较大,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
26、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等。主题(二)近代英、美两国代议制的比较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美国民主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从政体形式看英国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国为总统制共和制从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看英国国王是世袭制、终身制;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实行任期制从国家元首地位看英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从政府产生方式看英国议会选举,首相组阁,首相是政府首脑,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美国是总统任命,总统是政府首脑和国家权力中心从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看英国政府(内阁)对议会
27、负责;美国政府对总统负责,总统与政府不对国会负责2.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政治势力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美国1787年宪法则是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以及蓄奴州与非蓄奴州之间妥协的产物。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都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具有民主性与进步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2)不同点:权利法案的重点在于限制王权,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更为全面,如确立联邦体制,划分了联邦政府和各州的权力,以三权分立原则为指导对国家权力进行分配等,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
28、文宪法。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思考根据史料分析英、美政体有哪些不同之处?教你读史史料从两国政府首脑与议会、内阁的关系角度分析,美国是总统与议会相互制约,总统领导内阁,所以美国总统关键是“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英国则是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故英国首相“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
29、到内阁的支持”。自主分析提示(1)英国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而美国总统与内阁不对议会负责。(2)英国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的关系;而美国总统受到议会的制约。史料二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思考史料反映了美国代议制与英国代议制是怎样的关系?教你读史由史料中的“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可知,美国继承了英国的代议制度。自主分析提示一方面,美国代议制是打破传
30、统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美国代议制是对英国代议制的借鉴,二者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2页1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对宪法的批准程序进行变革,由邦联条例规定的所有州议会的一致批准,改为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这一变革体现了()A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B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C州权和人民主权相结合D联邦制与直接民主相结合解析:“改为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表明要把州权和人民行使权力相结合,故C项正确。答案:C2内阁是美国联邦行政部门,美国宪法并没有规定它的必然存
31、在,不过,从华盛顿开始,历届总统都设立内阁辅助其行使行政权。所以,美国内阁就成了一个常态存在。由此可知美国内阁()A属于总统顾问B需对国会负责C集体进行决策 D没有实际作用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内阁官员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辅助总统行使行政权,属于总统顾问,故A项正确;美国内阁官员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故B项错误;美国国家事务由总统决定,不是内阁成员集体决策,故C项错误;美国内阁成员辅助总统行使行政权,存在实际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A31937年罗斯福试图通过国会立法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来“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填塞法院”计划最后被国会否决,但无形的压力使法官们
32、开始支持新政措施,这被称为“拯救了最高法院的及时易帜”。这反映了当时美国()A存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C总统权力高于司法权力D行政权扩大影响司法权解析:据材料“罗斯福试图通过国会立法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但无形的压力使法官们开始支持新政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干预经济扩大行政权影响司法权,故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主旨;A、C两项说法错误。答案:D4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之生效”。该观点()
33、A主张中央集权体制 B体现主权在民原则C强调法律至上思想 D凸显议会至上理念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人民的代表”不能违背民意,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人民至上,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宪法高于普通法律,而非法律高于权力,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会的立法不得违宪,故D项错误。答案:B知能提升课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德国代议制的确立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3页一、法国共和政体(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背景:艰难的共和之路。(1)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后,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2)1870年普法战争后,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3)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宪法,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2宪法内容产生方
34、式权力职责议会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掌握立法权,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掌握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3.历史影响(1)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斗争,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职位。(2)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当前法国政体1法国进入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时期(19461958年),法国议会的权力达到巅峰,拥有选举总统、决定政府组成、任免总理和批准政府施政纲领等权力,此时的法国是典型的议会
35、制共和制国家。2第五共和国成立后,权力中心逐渐由议会转移到总统,这表明法国已逐渐成为一个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共和制国家。需要强调的是不管近现代法国政体如何变化,其实质不变,还是资产阶级专政,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只是对资产阶级内部各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权力关系进行了重新调整,从而采取了资产阶级代议制(间接民主制)的不同形式而已。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德意志的统一(1)背景:19世纪中期四分五裂,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2)结果: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2帝国宪法(1)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产生方式权力职责皇帝世袭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
36、集和解散议会及决定对外政策宰相由皇帝任命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议会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2)联邦政体: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3影响(1)积极影响:推动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跻身强国之列。(2)消极影响: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4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点及成因(1)突出特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制被保留,帝国的军政要职被容克地主包揽。帝国皇帝世袭,权力巨大,可以任命帝国宰相,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帝国宰相只对皇帝
37、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两院制议会中,联邦议会权力巨大,负责法律审批;帝国议会虽有立法权,但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方能生效。(2)原因:德国是容克地主(封建地主)阶级通过王朝战争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后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专制残余。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依赖性强,工人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因此德国的民主制度徒有其表。5德国特色的发展道路(1)依然实行专制主义统治。(2)注重社会立法,使德国迅速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俾斯麦以保守专制主义者的身份,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
38、法的国家。俾斯麦很注意劳工的福利,从1883年开始,连续数年举办劳工疾病、意外伤害、残废、年老等保险,即工人每月付出少数保费,向政府主办的保险机构投保,便可得到免费医疗的照顾,领取残废、年老的生活津贴等,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劳工保险制度。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4页主题(一)法国共和政体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法国共和制的特点及认识(1)特点:总统与参议院权力巨大。立法权、行政权由国民议会、总统和内阁分别行使,具有分权制衡的民主特色。是君主派和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2)认识:法国共和制政体确立过程具有反复性、曲折性,但总体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帝制,并不是封建力量
39、与资本主义力量的斗争,它们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实行何种政体的争斗。2美国总统制与法国总统制的比较美国总统制法国总统制国家元首总统总统元首产生方式及任期选民间接选举(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议会选举(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政府首脑总统总统政府首脑与议(国)会的关系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总统与国会互相制约总统与议会相互制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可解散众议院权力中心总统参众两院特点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议会共和,相互制衡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法国人推崇理性的力量,他们相信理性可以设计周全的制度,大众只要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就可以实现人们美好的制度愿景。但理性是
40、有限的,这些不同的派别也仅仅代表特殊团体的利益。任何一派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理念,因此,任何一派建立的政治制度都不可能长久稳定存在。摘编自肖艳银从历史看法国政治制度演变特点思考根据史料结合所学说明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是如何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存在的政治制度的。教你读史史料中“理性是有限的”是指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也就意味着要在总统和参议院、众议院、内阁之间实现一定程度的相互制约。自主分析提示说明:工业革命后,法国工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资产阶级共和派的力量也随之增强;1875年,共和派与保皇派达成妥协,最终以一票之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使共和制在法律上得以确
41、立。史料二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思考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美国的政体相比有何不同。教你读史史料的信息是: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了总统、议会、内阁的产生方式、权利和义务。法国总统由议会选出,拥有行政大权,任命内阁;国民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
42、;内阁对议会负责,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员。从这些角度与美国进行比较即可。自主分析提示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色;权力重心在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相对较小,总统之下设有内阁。主题(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评价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评价(1)积极性:宪法的颁布巩固了国家统一,将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宪法的颁布使德意志帝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并使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宪法的颁布对欧亚一些国家的宪法,特别是对日本帝国宪法有很大影响。(2)局限性:保留了很多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议会
43、无实权,广大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实际的政治权利;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最终导致德国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阻碍了民主政治改革的彻底完成。2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欧洲的历史地位及表现(1)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欧洲的历史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是德国由弱转盛的转折期。在此期间,由于德国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其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国在欧洲历史地位的巨变不仅深刻影响了欧洲历史的进程,还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表现:欧洲工业发展的重心从英国转移到了德国,德国成了欧洲大工业的诞生地及代表。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英、法向德国转移
44、,德国成了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经济实力的对比变化,导致了欧洲格局的改变,群雄纷争的多极格局为英、德争霸格局所取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欧洲的历史地位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第十一条皇帝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摘编自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思考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部宪法的影响。教你读史史料展示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即帝国皇帝与议会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德意志帝国确立
45、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结合所学,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该部宪法的影响。自主分析提示影响:维护了德意志的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史料二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思考结合史料,评价德意志帝国宪法。教你读史史料中马克思客观地评价了德国君主立宪制的两面性。“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说明虽然有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但徒有虚名,实权掌握在皇帝和宰相手中,是一种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受到资产阶级影响”说明德国以法律
46、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相对于君主专制政体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自主分析提示一方面,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君主立宪制,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制,与专制体制相比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帝国宪法立宪是虚,专制是实,保留了大量专制主义残余,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5页1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就有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以上材料最能反映出当时法国()A反对专制
47、成为社会共识B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C政府通过教育强化共和意识D学校不再教授封建社会历史解析:材料强调共和制的合理性,没有突出反专制的必要性,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民的追求,故B项错误;“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就有强调”可见是通过教育来强化共和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学校不学习封建社会历史,故D项错误。答案:C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在1879年发生了变化,格列维总统明确了政府对议会负责的原则,议会则由全体男性公民普选产生。这一规定说明()A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B法国成为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C议会开始成为法国权力的中心D法国实现了三权分立政治体制解析:根据材料“明确
48、了政府对议会负责的原则,议会则由全体男性公民普选产生”体现了政府向议会负责,议会开始成为法国权力的中心,故C项正确。答案:C3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B统一全面保障了德国资产阶级利益C统一后的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解析:题干信息体现了俾斯麦充分考虑德意志的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一种
49、特殊的德意志型制度。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取得统一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没有完全照搬英国的模式,因此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对题干材料的片面理解。答案:D4下图为漫画德国皇帝的木偶戏,从中国特有的木偶戏角度来反映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漫画自后往前依次为帝国皇帝、首相、帝国议会与联邦议会。该漫画表明()A帝国皇帝拥有巨大权力,是国家的权力中心B立法权控制行政权,皇帝与首相对议会负责C首相、帝国议会与联邦议会之间分权与制衡D帝国议会与联邦议会相互独立,受控于皇帝解析:根据漫画,德意志帝国皇帝手中操纵首相、帝国议会与联邦议会,如同玩弄提线木偶,说明皇帝处于国家权力中心,故A项正确。答案:A
50、高考研究课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考纲卷别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考情分析全国卷2016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2015英国君主立宪制;201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0141787年宪法和独立宣言新课标全国卷试题,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益明显,如法国共和政体与时空观念的考查。高考往往通过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来灵活考查主干知识和隐性知识。高考命题材料在教材之外,对于考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考查是重要考查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研究视角和学术成果直接用于命题,关注能力立意,2014年全国卷第41题即是最好的例证全国卷2014世界近代史教材
51、目录对比;201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017美国总统职能的范围;2013美国共和制的确立2013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全国卷2017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20161958年以来法国政体的变化全国卷2010美英和解、独立战争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6页(2017高考全国卷)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知识定位
52、本题考查美国总统职权的行使。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材料中直接给出“1800年”也就是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后,美国总统与内阁的关系历史解释材料中心是“美国总统因与内阁成员政见不合,免去内阁成员”这一史实,考查美国总统的权利以及与内阁的关系尝试解答_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民主政治。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赋予了总统最高行政权力,总统不仅拥有任命行政官员的权力,也拥有罢免行政官员的权力,因而材料中皮克林被总统罢免职务是总统行使职权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是强调联邦政府的权力,而是强调总统的权力,
53、A项错误;美国总统的权力在宪法中有明确的规定,权限是明确的,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皮克林属于其他党派,无法反映美国的党派斗争,D项错误。答案C(2017高考全国卷)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三权分立B君主立宪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知识定位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793年宪法。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两个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历史解释国民公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正式选举会议
54、”“权威机关”“法庭”“又是平民大众”等信息可知,国民公会拥有立法、司法大权,也代表着民意,体现主权在民的原则史料实证本段史料来自雨果的小说九三年中对1793年国民公会的描述,国民公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司法大权尝试解答_解析根据国民公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正式选举会议”“权威机关”“法庭”可知国民公会掌握了国家的立法、司法等国家大权,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故A项错误;法国1793年颁布的共和国宪法,实行民主共和制,故排除B项;根据“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又是平民大众”可知国民公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同时也是民意的代表,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雨果小说对国民公会的描述,未
55、提及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C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7页(一)已考视角1命题点:法国政治体制的变革及影响(2016高考全国卷)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有利于政局稳定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解析:根据“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可知法国1875年确立的共和政体下政局更迭频繁,1958年赋予总统“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局不稳定的局面,故A项正确;法国1875年
56、宪法就规定了总统是国家元首,故B项错误;议会的主要权力是立法权,材料只是提及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没有体现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故C项错误;法国是多党制国家,这一变化与两党制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2命题点:英国国王权力的变化(2015高考全国卷)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57、解析: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并未完全剥夺,这与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无关,故A项错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反映出国王已经不可能专权,故B项错误;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内阁不对国王负责,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国王仍然保留“媾和与开战的权力”等某些名义权力,故D项正确。答案:D3命题点:天赋人权精神与现实的冲突(2014高考全国卷)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解析:从材料信息
58、可知,“所有其他人口”并不享有与“自由人”相同的权利,这显然违背了独立宣言中倡导的天赋人权原则,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与题意不符。答案:B(二)待考视角4命题点:英国责任内阁制1978年,英国工党卡拉汉政府宣布对工资问题采取强硬立场,规定年增长率不得超过5%;但1979年,在强大的罢工压力下政府不得不同意把工资提高9%,在全体国人面前大丢其脸,在这种情况下,保守党对工党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以一票多数迫使工党政府下台。材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A憧憬建立福利国家B实行民主共和制度C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D基本解决发展停滞解析:题干中“保守党对工党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以一票多数迫使工党政府下台”,并联系英
59、国的责任内阁制度,可知内阁即题干中的政府要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故选C项;1978年英国已经是福利国家了,排除A项;英国为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项;英国解决滞胀是在1979年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排除D项。答案:C5命题点:王权与议会的斗争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依附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议员,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据此可知英国()A权力斗争延伸到宗教领域B实现了国王“统而不治”C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D司法权由议会下院掌握解析:英国16世纪进行了宗教改革,材料中对国王宗教的规定是政治领域的斗争,故A项错误;此时英国尚未
60、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仍有行政权,尚未实现国王“统而不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国王和议会权利的规定可知国王和议会的斗争仍在延续,故C项正确;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并不意味着议会掌握了司法权,议会掌握立法权,并且此时议会下院权力有限,故D项错误。答案:C6命题点:1789年宪法体现的原则1789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这说明此修正案()A明确了宗教对政治的作用B意在削弱国会立法权C完善了对国会权力的制衡D强化了对人权的保障解析:由材料“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
61、: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可知旨在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故D项正确。答案:D7命题点:英国民主政治渐进性发展的进程学者阿尔蒙德指出:“政治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政治参与问题,即各种社会集团施加压力,要求参加政治体系的政策制定问题。”为此,近代英国()A确立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B逐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度C开启1832年议会改革进程D进一步扩大内阁行政职能解析: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始于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故A项错误;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削弱王权和代议制完善的表现,而非某个社会团体的利益,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壮大要求获得参政权利推动
62、1832年议会改革,故C项正确;扩大内阁行政职能是完善代议制的举措,故D项错误。答案:C8命题点:美国民主政治分权制衡的特点美国情报研究室前主任希尔斯曼把美国政府称为第一圈的政策制定者,政党和利益集团属于第二圈的政策制定者,新闻媒介则是政党和利益集团争取政治权力的舆论工具。据此可知美国()A权力的设置体现竞争性B权力实现了均衡分配C社会结构等级色彩显著D人们拥有行政监督权解析:根据材料“美国政府称为第一圈的政策制定者,政党和利益集团属于第二圈的政策制定者”,体现了美国政府与政党和利益集团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新闻媒介则是政党和利益集团争取政治权力的舆论工具”,体现了权力的不均
63、衡性,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美国政府、政党和利益集团的关系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新闻媒介则是政党和利益集团舆论工具”,体现的是政党和利益集团对利益的争取方式,故D项错误。答案:A9命题点: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与政治妥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A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B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C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D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解析:根据材料“总统解散众议院”,体现了总统对议会的制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果,符合法国国情,顺应了
64、历史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总统”“众议院”“参议院”三者的相互制约关系,是不同社会阶层、派别相互妥协的产物,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故D项错误。答案:C10命题点:德意志立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关系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严重分歧未获国会通过。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A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B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C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D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解析:据材料“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说明立法权对行政权有一定的制约能力,故D项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