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三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ks5u信息筛选专项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注】恩泽至厚,富贵已
2、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
3、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庆弟博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
4、世人的称赞。B. 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C. 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D. 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解析:兴没后,帝思其言“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并不是答应了阴兴的请求。从语言环境看,帝在问他“政事及群臣能不”,并没有谈及哪个人要做什么官。答案:C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
5、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拏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
6、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场,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是()保裔选精锐赴之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杀伤甚众
7、,蹴践尘深二尺身复战没,世有忠节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A BC D解析:说康保裔筛选精兵出征,说身边人劝康保裔逃跑,是说张凝、李重贵作战的情形。答案:D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
8、,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解析:在康保裔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率领军队“策应”他,没有与他共同抗敌。答案:D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
9、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10、!”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1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出其哭内之诗而悲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闻其贤者也则悦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A B C D解析:表现其妻之贤惠,表现其妻子之贤、明事理,表现其妻把文章看得很重。答案:B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
11、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解析:C项,“西兵未解”“盗贼暴起于江淮”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并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答案:C ks5u文言文综合训练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
12、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
13、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
14、/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解析:“定淮南”,“淮南”是地名,这里要断。“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慨然”和“立志”的主语是“护儿”,“护儿”不能断到前一句。答案:D2下列对文中加点
15、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解析:是“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答案: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
16、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解析:C项,强加因果,错误在于“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因果关系不存在。答案: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_答案: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重
17、点词:“军旅”“咨怨”“游幸”)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_答案: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重点词:“凶逆”“王室”“泉壤”)参考译文来护儿,字崇善,还未记事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伯母吴氏抚养。吴氏照顾抚养,非常慈爱和顺。来护儿自幼卓荦不俗,刚开始读诗,丢下书感叹道“:大丈夫生活在世应该像这样,应该为国家消灭贼兵,以取得功名!”众人为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其志向豪壮。等到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遇上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交兵的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然有建立
18、功名的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贺若弼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升官位上开府,赏赐财物一千段。仁寿初年,来护儿改任瀛州刺史,因善于治政而闻名,频频受到慰劳和勉励。仁寿初年,来护儿改任瀛州刺史,因善于治政而闻名,频频受到慰劳和勉励。炀帝继位,来护儿被召入朝,百姓留恋怀念他。许多日仍不能出境,到朝中上书请求将来护儿留下来的人,前后有几百人。炀帝对他说:“当初国家没安定的时候,卿是有名的将领。如今天下安定了,卿又成为很好的刺史,可以说是双美兼而有之了。”大业六年(610),炀帝车驾巡幸江都,对来护儿说:“穿着华丽的衣服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的。卿如今就是这样。”就赏赐给来护
19、儿财物二千段和牛、酒,令他去拜谒先人之墓,宴请乡里的父老乡亲。令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聚集到他的宅院中,畅饮一日,朝野人士都为来护儿感到荣耀。大业十二年,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希望陛下驻圣驾于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如今巡幸江都,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了起来,好多日子不得相见。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才令人领来护儿入见,说:“公竟然有这样的意思,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宇文化及发动叛乱,十分忌恨来护儿。这一天早晨将要朝见时,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陛下
20、如今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今天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就被杀害了。来护儿重视许诺,交往诚厚,对财物名利很清廉,不修治产业。至于行军用兵,谋略特别多,每次观览兵法,就说:“这难道也和人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吗?”善于安抚士兵,赏罚处置严明,所以(士兵)都能够为他效死尽力。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村落嫁娶图记(明)顾彦夫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爱者。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
21、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歔洒泣者,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车人也。一皆邂
22、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将劳其女之父母也,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生笑
23、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选自明文海)注:锦衣:锦衣卫官员。肩舆:轿子。妓:歌舞女艺人。茆茨:茅草屋。罄折:谦恭的样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从事京师锦衣从事:任职B工丹青 工:主管C予以此图质之 质:询问D昏礼宜昏 昏:结婚解析:B项,工:擅长。答案:B2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是()A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车人也B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C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D一女仆继之
24、,备使令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解析:A项,第一句是新娘的家人送亲之景,第二句是邂逅出嫁队伍的车夫。B项,第一句是新娘走时送行的童子,第二句写中途踊跃回去送消息的童子。C项,分别描写的是村落嫁娶场面中的“送亲”及“迎亲”。D项,第一句是迎亲的女仆,第二句是与出嫁队伍邂逅的村妓。答案:C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D子真村落人/
25、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解析:首先应结合上下文,大致了解文意;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词,如语气词“也”、人称代词“予”、副词“遂”、介词“以”等;最后,通读一遍,理顺文意,即可得出答案。答案:B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_答案: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注意判断句式、“家”“备”“谙”的翻译) (2)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_答案: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日光。(注意“苦”意动用法、“盖”的翻译) (3)古者三十
26、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_答案: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注意“或”“壮”“须”的翻译)参考译文某年的早春二月,我任职京师锦衣卫。周先生拿出一幅村落图给我看,看他的脸色,好像很喜欢这幅画。他请求我:“您一定要为我给这幅画写一篇记。”周先生再三请求,我于是把画放在用巾帛覆盖的箱子里后,回家了。回家后,到了年底,还不知道这幅画画的是什么。有一位姓华的人,世世代代住在江北,十分熟悉农村的情况。他精于绘画,来拜访我,我拿这幅画询问他,说:“您了解画,就像我了解书,请问画中妇女骑着牛,是怎么回事?”他回答:“这是农家嫁女,无法准备轿子,用
27、牛来代步。一个仆人牵着牛行走,是尊重出嫁的女子,不让她自己驾牛,所骑的牛是嫁妆。”“还有一个仆人打着伞护着女子,为什么呢?”他回答说:“婚礼应该在天刚黑时举行。在天黑的时候,农家拿不出灯烛钱,所以送亲迎亲都在白天,用伞来遮蔽太阳,也是重视出嫁的女子。一位老妇人紧靠着牛耳朵走,一位老年男子在牛身后慢慢地跟着,这是父母送他们的女儿出嫁。一位老翁拄着拐杖站着,一位老妇人倚门眺望。一个儿童年龄稍微大一点,牵着一个年龄比他小的,指指点点地说话。他们的脸色都是好像唏嘘流泪,这是在为离别而悲伤啊。牛前面四个人在吹喇叭,担任的是迎接引导新娘的差事。路旁有两头驴,一前一后地走着,骑驴的是农村的歌妓,跟在她驴后、
28、腋下夹着筝和琵琶的,是歌妓的两个仆人。还有侧着大腿坐在小车一侧的,是拉车人。这些人全都是邂逅出嫁队伍而回头看热闹的。离开树林不远,将又经过一座树林,两个儿童蹦蹦跳跳地去报信。一个妇人从篱笆里出来,手臂里抱着一个小孩,又有一个小孩牵着她的衣裳走路。田间有两个农夫,手把锄头停止了锄地,这都是看到有人出嫁而说说笑笑的人。”“走远之后,又有树林葱郁。竹篱茅屋,也像是女子的家。门外有一个男子,穿着礼服,长着胡须,谦恭地站着,这是谁呢?”回答说:“这是女子的夫婿。古代男子三十娶妻,近代只有有的农家还是这样,所以夫婿已是壮年,有了胡须。他站着门口等着,将引导新娘进门。两位妇人边商量边向前走,是妯娌一辈的人。
29、她们将慰劳那女子的父母,又迎接新娘。还有两个人拿着酒杯,一人拿着酒壶,是迎接、慰劳时所需要用的。一个女仆跟在后面,准备随时听从差遣。两个童子一前一后跟在后面,那大一点的指着前面说话,好像在说新人近了。一个老妇人站在门口,她是观察情况以便安排礼仪先后的。”我听了之后,开玩笑地说:“先生真的是农村人啊,知道农家的情况是真的,我没有饱读诗文,就以先生的话作为这幅画的记,以偿还我拖欠已久的文债,可以吗?”华先生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茎草化丈六金身,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当时天很冷,我跟随他的介绍,呵着气写成了这篇文章。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顺之生有异禀,束发即洽贯群
30、籍。年二十三,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倭躏江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为南京兵部主事。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寻命往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之上策,当截之于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于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
31、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孢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以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利,固请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大不适,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犹不辞。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顺之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期月忘寝,多有所得。为文,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不饰祸褥。(选自明史唐顺之传,有删节)
3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纵:放任B贼窘,退巢庙湾 巢:驻扎C顺之疾甚 疾:痛恨D辍扉为床,不饰祸褥 辍:拆除解析:C项,疾:动词,生病。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为南京兵部主事贼已为遂等所灭B顺之以御贼之上策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C当截之于海外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D贼构高楼以望官军以兵事棘,犹不辞解析:A项,动词,担任/介词,表被动。B项,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C项,介词,在/介词,对。D项,连词,来/连词,因为。答案:B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
33、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B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C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D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答案:C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顺之十五岁左右就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二十三岁时,在会试中得了第一,改任翰林院庶吉士。B倭寇的船队停泊在崇明和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把倭寇引到外海予以全部歼灭,斩杀了一百二十个敌人,击沉十三艘敌船。C在姚家荡和三沙两战之后,由于李遂被调往南京任职,唐顺之就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李遂任凤阳巡抚。D唐
34、顺之向王畿学习良知学说,他关起门来,专心致志,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获得不少心得。解析:B项,此役为小胜,不是“全部歼灭”。答案:B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_答案:(顺之)离开京城到蓟镇核查士兵人数,回京奏报缺员三万多人,并奏陈了九条建议。(注意“核”“还”“奇”的翻译)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_答案:李遂计划长期包围困住倭寇,唐顺之认为这不是好办法。(注意“以为”“非计”及“遂”指李遂的翻译) (2)请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唐顺之“英勇无畏”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_答案:乃躬泛海,自江
35、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顺之愤,亲跃马布阵。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参考译文唐顺之,字应德,(江苏)武进人。顺之生下来就有超常的天赋,十五岁左右就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二十三岁时,在嘉靖八年的会试中得了第一,改任庶吉士。主考官张璁厌恶翰林,将所有庶吉士调出翰林院担任其他职务,唯独想让唐顺之留下。唐顺之坚决拒绝,于是被调任为兵部主事。倭寇侵扰蹂躏江南的时候,赵文华出京到江南视察军队,他向皇帝上书推荐唐顺之。唐顺之就担任了南京兵部主事。(顺之)离京到蓟镇核查士兵人数,回京奏报缺员三万多人,并奏陈了九条建议。不久,朝廷命令唐顺之前往浙江统帅军队,和胡宗宪一起商议抗击倭寇
36、的办法。唐顺之认为对付倭寇最好的办法,应该把他们阻截在海外,假如放任倭寇让他们登上陆地,那么内陆就会都遭受侵害。于是他亲自乘船出海,从江阴直抵蛟门,一昼夜行了六七百里。随行的人都很害怕,呕吐不止,而唐顺之神态自如。倭寇的船队停泊在崇明和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把倭寇引到外海,斩杀了一百二十个敌人,击沉十三艘敌船。唐顺之被提升为太仆少卿。胡宗宪认为唐顺之的权力不够大,朝廷便又加封他为右通政。唐顺之听说倭寇进犯长江北岸,急忙下令总兵官卢镗到三沙抵御,自己带领副总兵刘显快速增援,和凤阳巡抚李遂一起在姚家荡大破倭寇。敌人没有办法,退到庙湾驻扎。唐顺之率兵攻打庙湾,双方伤亡人数差不多。李遂计划长期包围困住
37、倭寇,唐顺之认为这不是好办法。他率领部队进攻倭寇营垒,并用火孢助战,但没有攻下。此时三沙又屡屡告急,唐顺之便又往三沙增援,他督率卢镗、刘显进攻,又没有成功。唐顺之非常生气,亲自骑马上阵指挥。倭寇建起高大的瞭望楼来侦察官军情况,见唐顺之的军队军容严整,便固守阵地不出击。刘显请求退兵,唐顺之不答应,拿着刀径直向前冲,杀到离倭寇营垒一百多步的地方。卢镗、刘显担心失败,坚决请求唐顺之撤回。这时正值盛夏,唐顺之在海船上待了两个月,身体很不舒服,便返回太仓。李遂调往南京任职,唐顺之就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李遂担任凤阳巡抚。唐顺之虽然这时病得很厉害,但因为军情紧急,仍没有推辞。他渡过长江,倭寇已经被李遂等
38、人剿灭。唐顺之对于学问没有不研究的。对天文、乐律、地理、兵法,没有不穷根究底的。他大量收集古今书籍,加以剖析补充,分门别类,编出六编,流传于世,读书人不能掌握其中的深意。他向王畿学习良知说,曾经关起门来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获得(的心得)很多。他写的文章,恢宏恣肆,纡徐曲折有名家的风范。唐顺之一辈子坚守节操严格要求自己,他把门板拆下来当床用,也不配褥垫。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
39、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缪注胶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40、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注:缪:狠毒。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治:研究B主父偃疾之 疾:嫉妒C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从:跟从D仲舒弟子遂者 遂:成功解析:C项,从:逢迎。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其止雨反是取其书奏之天子B学士皆师尊之当死,诏救之C以修学著书为事以春秋之义正之D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而董
41、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解析:A项,代词,他/代词,他的。B项,都是代词,他。C项,介词,把/介词,根据。D项,连词,但是/连词,表顺承。答案:B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B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C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D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答案:C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仲舒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讲究礼仪,出入仪容举止无不合礼度,学生们都很尊重他。B董仲舒为中大夫后,在家写了灾异之
42、记。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就窃其书上奏天子,认为书中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C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因此就憎恨董仲舒,故意推荐他担当狠毒暴戾的胶西王之相。D吕步舒对春秋很精通,他学以致用,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解析:B项,“认为书中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的不是“主父偃”,是“诸生”。答案:B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_答案:弟子之间便按照学辈先后相互传授学业,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注意“以久次”“受”“或”的翻译)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_答案: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淮南王
43、谋反的罪案。(注意“使”“决”“狱”的翻译) (2)从文章中找出能表现董仲舒“专心治学”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_答案: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参考译文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观赏园圃,他治学专一到如此。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子、士人都像尊敬老师一样敬重他。当今皇上即位后,他出任江都国相。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
44、种种阳气,放出种种阴气,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这种做法在江都国实行,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后来他被贬为中大夫,在家中写作了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他,就窃取了他的书上奏天子。天子召集众儒生把书拿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其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是自己老师的著作,认为它愚蠢至极,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但是皇上降诏赦免了他。于是董仲舒始终不敢再讲论灾异之说。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这一时期朝廷正对外排除四方边境的侵扰,公孙弘研究春秋成就不及董仲舒,但是他行事善于迎合世俗,因此做到了公卿大臣的职位。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憎恨他,就对皇上
45、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当狠毒暴戾的胶西王的国相。”胶西王一向听说董仲舒有美德,也很礼遇他。董仲舒害怕居官日久会惹祸上身,就称病辞官回家。直至逝世,他始终不曾营治私产,而一心把研究学问写作论著当做本职。所以自汉朝开国以来历经五朝,期间只有董仲舒对春秋最为精通,名望甚高,他师承传授的是春秋公羊学。瑕丘人江生研究春秋谷梁学。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梁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是: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褚大官至梁王国相。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对诸侯王敢于自行裁决,而不加请示。他根据春秋
46、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这样很对。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做郎中、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窦参,字时中,工部尚书诞之玄孙。参习法令,通政术,性矜严,强直而果断。少以门廕,累官至万年尉。时同僚有直官曹者,将夕,闻亲疾,请参代之。会狱囚亡走,京兆尹按直簿,将奏,参遽请曰:“彼以不及状谒,参实代之,宜当罪。”坐贬江夏尉,人多义之。累迁奉先尉。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参捕理芬兄弟当死,众官皆请俟免丧,参曰:“子因父生,父由子死,若以丧延罪,是杀父不坐也。”皆正其罪而杖杀之,一县畏伏
47、。转大理司直。按狱江淮,次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令军吏传问,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江。时婺州刺史邓珽坐赃八千贯,珽与执政有旧,以会赦,欲免赃。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竟征赃。明年,除监察御史,奉使按湖南判官马彝狱。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参竟白彝无罪。彝实能吏,后累佐曹王皋,以正直强干闻。无几,迁御史中丞,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然多率情坏法,甚为有识所嗤。时神策将军孟华有战功,为大将军所诬奏,称华谋反,当死,无以自白,参悉理出之
48、。参无学术,但多引用亲党,使居要职,以为耳目,四方籓帅,皆畏惧之。李纳既惮参,馈遗毕至,外示敬参,实阴间之。上所亲信,多非毁参。参任情好恶,恃权贪利,不知纪极,终以此败。贬参郴州别驾,贞元八年四月也。(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八十六)注:执政:掌管政事的大臣。希:迎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参习法令,通政术习:熟悉B按狱江淮,次扬州 次:停留C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 举:检举D外示敬参,实阴间之 阴:阴谋解析:D项,阴:暗中。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强直而果断皆正其罪而杖杀之B彼以不及状谒 以会赦,欲免赃C甚为有识所嗤 上所亲信D子因父
49、生 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解析: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B项,均为连词,表因果,“因为”。C项,助词,表被动/助词,的人。D项,介词,因为/介词,通过。答案:B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B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C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D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解析:注意“女弟”是指妹妹。答案:C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窦参担任万年尉时应同僚的请求
50、代替他值班,恰逢夜里狱囚逃走了,京兆尹追究责任时,他主动承担罪罚。B在审理曹芬案时,尽管众官都请求免除曹芬兄弟的死罪,但窦参不为所动,坚持依法杖杀了他们。C窦参担任御史中丞时,不避权贵,审理案件以严厉著称,但也有依循个人感情破坏法规的缺点,被有见识的人讥笑。D窦参因自己任情好恶,恃权贪利,不知限度,加上皇上亲信的指责诋毁,被贬为郴州别驾。解析:B项,“尽管众官都请求免除曹芬兄弟的死罪”错,是请求让曹芬兄弟守丧期满再处决。答案:B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江。_答案:窦参以严正的话语责问他,少游后悔害怕,急忙去见窦参,窦
51、参不等他来就渡过长江(离开了)。(注意“让”“促”“俟”“济”的翻译)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_答案:(窦参)多次承蒙皇上召见,议论天下大事,又与宰相(掌管政事的人)的看法多有不同,皇上很器重他。(注意“蒙”“器”及偏义复词“异同”的翻译)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窦参“不避权贵”、严正执法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_答案:在杂议婺州刺史邓珽贪赃案时,官员们大多迎合宰相的意见,只有窦参坚持认为应依法论处。(婺州刺史邓珽坐赃八千贯,珽与执政有旧,以会赦,欲免赃。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湖南判官马彝因检举属下县令贪赃犯法被此下属的儿子
52、通过权贵宠臣诬告,窦参替他洗脱冤屈。(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参竟白彝无罪。)神策将军孟华被大将军诬陷谋反,窦参审理清楚并释放了他。(神策将军孟华有战功,为大将军所诬奏,称华谋反,当死,无以自白,参理出之。)(答出两点即可)参考译文窦参,字时中,是工部尚书窦诞的玄孙。窦参熟悉法令,通晓政务治理的学说,性情端庄严肃,刚强耿直而且果断。年轻时因为门荫的庇护,做官做到万年尉这个职位。当时同僚中有位(在官署中)值班的人,天色将晚时,听说亲人病了,请窦参代替他值班。适逢(当天夜里)有囚犯逃走,京兆尹按照值班名册,将要上奏,窦参立即请求说:“他因为来不及写请假报告,我实际上代替他值
53、班,应当由我接受罪罚。”他因此被贬为江夏尉,人们认为他有义气。窦参多次升官担任奉先尉。县里有个叫曹芬的人,名籍隶属北军,曹芬平素凶暴,因为喝醉酒殴打他的妹妹,他的父亲要解救女儿却不能做到,就投井而死。窦参拘捕审理曹芬兄弟判处死罪,众官都请求等待他们守丧期满再处决,窦参说:“儿子因为父亲而生,父亲由于儿子而死,如果因守丧而延缓处罪,这是杀父而不获罪。”于是论证他们的罪状杖杀他们,全县畏惧敬服。窦参转任大理司直。巡查江淮罪案,停留在扬州,节度使陈少游十分傲慢,不到郊外迎接他,只是派遣军吏传达问候,窦参以严正的话语责问他,少游后悔害怕,急忙去见窦参,窦参不等他来就渡过长江离开了。当时婺州刺史邓珽因贪
54、赃八千贯获罪,邓珽与宰相有交情,又适逢大赦,想要免去赃款。皇上下诏百官在尚书省聚议,官员们大多迎合宰相的意见,惟独窦参坚持认为应依法论处,最终收回了赃款。第二年,窦参被授予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审查湖南判官马彝一案。当时马彝检举属下的县令贪赃达一千贯,被犯罪者的儿子通过权贵宠臣上奏诬陷马彝,窦参最终辨明马彝无罪。马彝实际上是有才能的官员,后来多次辅佐曹王李皋,凭着正直能干闻名。不久,窦参升任御史中丞,他不避权贵,审理案件以严厉著称。多次承蒙皇上召见,议论天下大事,又与宰相的看法多有不同,皇上很器重他,有时让他参与决策大事。当时的宰相很忌妒他,对他多加排挤压抑,但也没有办法伤害他。然而窦参往往依循个
55、人感情破坏法规,很为有见识的人所讥笑。当时神策将军孟华立有战功,被大将军诬陷上奏,声称孟华谋反,罪当处死,孟华没有办法自己辩白,窦参全部审理清楚并释放了他。窦参没有学问,只是多任用亲信党羽,使他们担任要职,以他们为耳目,四方的籓镇节帅,都害怕他。李纳因为害怕窦参,赠送了很多财物,外表显得敬重窦参,实际上暗中离间他。皇上的亲信,大多指责诋毁窦参。窦参依循个人内心的好恶做事,依仗权势贪图利益,违反纲纪,终于因此失败。窦参被贬为郴州别驾,当时是贞元八年四月。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王艮,字止善,绍兴诸暨人。尚气节,读书务明理以致用,不苟事言说。淮东廉访司辟为书吏,迁淮西。会例革南士,就为吏
56、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以岁月及格,授庐州录事判官。淮东宣慰司辟为令史,以廉能称。历建德县尹,除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经历。绍兴路总管王克敬,以计口食盐不便,尝言于行省,未报。而克敬为转运使,集议欲稍损其额,以纾民力。沮之者以为有成籍不可改。艮毅然曰:“民实寡而强赋多民之钱,今死、徙已众矣,顾重改成籍而轻弃民命乎!且浙右之郡,商贾辐辏,未尝以口计也。移其所赋,散于商旅之所聚,实为良法。”于是议岁减绍兴食盐五千六百引。寻有复排前议者,艮欲辞职去,丞相闻之,亟遣留艮,而议遂定。迁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绍兴之官粮入海运者十万石,城距海十八里,岁令有司拘民船以备短送,吏胥得并缘以虐民。及至海次,主运者又不即受,
57、有折缺之患。艮执言曰:“运户既有官赋之直,何复为是纷纷也!”乃责运户自载粮入运船。运船为风所败者,当核实除其数。移文往返,连数岁不绝,艮取吏牍披阅,即除其粮五万二千八百石、钞二百五十万缗,运户乃免于破家。除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吉之安福有小吏,诬民欺隐诡寄田租九千余石,初止八家,前后数十年,株连至千家,行省数遣官按问,吏已伏其虚诳,而有司喜功生事者,复勒其民报合征粮六百余石,宪司援诏条革去,终莫能止。艮到官首言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准宪司所拟可也。行省用艮言,悉蠲之。艮在任岁余,以中宪大夫、淮东道宣慰副使致仕。卒年七十一。(选自元史良吏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58、,不正确的一项是()A淮东廉访司辟为书吏辟:征召B会例革南士 会:适逢C以岁月及格 及格:到了期限D亟遣留艮 亟:及时解析:D项,亟:急忙,马上。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尝言于行省月出于东山之上B民实寡而强赋多民之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丞相闻之惑之不解D而有司喜功生事者今者项庄拔剑舞解析:A项,介词,向/介词,从。B项,连词,表转折,却。C项,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D项,结构助词,帮助定语前置/语气助词,无实义。答案:B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艮到/官首言/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准宪司所拟可也
59、B艮到官首/言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准宪司所拟可也C艮到官/首言/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准宪司所拟可也D艮到官首言/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准宪司所拟可也答案:C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艮崇尚气节,读书务求其中道理并求学以致用,在担任淮东宣慰司辟令史时以廉洁能干著称。B王艮任两淮转运盐使司经历时,通过努力免除了当地百姓头上的不当盐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C王艮任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在未得到批复的情况下,免除了运户的钱粮,使他们免于破产。D王艮做江西行省左右司员
60、外郎时,建议把向安福百姓多征的田租全部免除,得到了上级的支持。解析:C项,“在没有得到批复的情况下”在文中没有依据。答案:C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集议欲稍损其额,以纾民力。_答案:召集(官员)商议希望稍稍减少盐税数额,以宽舒民力。(注意“损”“额”“纾”的翻译)今死、徙已众矣,顾重改成籍而轻弃民命乎!_答案:如今死亡、迁移的人已经很多,难道重视更改已经有的户籍却轻易放弃百姓的生命吗?(注意“顾”“重”“籍”的翻译) (2)王艮是一位为老百姓敢于直言的好官,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王艮“为百姓着想”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_答案:将减少的盐税转
61、移到浙江西部,分派到商贾聚集的州县。(移其所赋,散于商旅之所聚。)在王艮的努力下,海运船只被大风损坏的,予以核实后扣除粮食的数额。(运船为风所败者,当核实除其数。)王艮力争行省采纳自己的建议,将安福州多征的田租全部免除。(答出两点即可)参考译文王艮,字止善,是绍兴诸暨人。他崇尚气节,读书务求明白其中的道理并求学以致用,不随便加以评论。淮东廉访司征用他为书吏,调任淮西廉访司。时逢朝廷下令监察部门一律革除南方士人,王艮于是就到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做官,因任期达到了规定的期限,授任庐州录事判官。淮东宣慰司征用他做令史,王艮以廉洁能干著称。王艮做过建德县尹,又被授任两淮转运盐使司经历。绍兴路总管王克敬,认
62、为按照人口又被征收盐税对百姓不利,曾经向行省建议,不见答复。后来王克敬担任运盐转运使,召集(官员)商议稍稍减少盐税数额,以宽舒民力。阻挠这一建议的人认为有既定的户籍,不可更改。王艮毅然说:“老百姓实际人数少而强行按照超过的人数多征盐税,如今迁移、死亡的人已经很多,难道重视更改已经有的户籍却轻易放弃百姓的生命吗!何况浙江西部的州县,商贾会集,也未曾按人口计算征税,将减少的盐税转移到浙江西部,分派到商贾聚集的州县,才是一种好办法。”于是议定每年减少征收绍兴食盐五千六百引。不久又有人反对以前议定的结论,王艮准备辞职而去,丞相听说了这件事以后,急忙派人挽留王艮,因而他的建议也就确定了。调任海道漕运都万
63、户府经历。绍兴官粮需要转入海道运往京师的有十万石,绍兴城离海有十八里,每年命令官府征集民船以备短途运送,官吏得以相互勾结坑害百姓。等运送到海边,掌管海运的人又不立即接收,造成折损短缺的弊病。王艮说:“海路运户既有官府付给他们的费用,何以又要官府搞得这么纷纷扰扰呢!”于是让海路运户自行将粮食送入海运船只,海运船只被大风损坏的,应当予以核实后扣除粮食的数额。因为公文往返,拖延了好几年都没有把事情办成,王艮取来办事人员的文案查阅,当即免除了损失的粮食五万二千八百石,钱二百五十万缗,运户才免于破产。王艮被授予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吉安路安福州有一个小吏,诬告百姓欺骗隐瞒了田租九千多石,起初只有八家被诬
64、告,前后十几年,被牵连到的有上千家,行省多次派官员查问,小吏已经承认自己是欺骗诬告,而喜欢邀功生事的官吏,仍然强迫这些百姓交粮总共征收了六百多石,廉访司引证诏书条款将此删去,但始终不能制止。王艮到任后,首先上奏:“安福州的田租,比原先治理时已经增加了一千一百多石,怎么还会有欺骗隐瞒田租的百姓呢?按照廉访司所议定的意见就可以了。”行省采纳了王艮的建议,(将多征的田租)全部免除。王艮任职一年多,以中宪大夫、淮东道宣德副使退休。去世时七十一岁。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司马光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祔也,同垄
65、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
66、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辈,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
67、,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选自苏洵集附录卷上)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十八年归苏氏归:嫁到B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 比:接近C吾亦无戚焉 戚:忧伤D由夫人素勖之也 勖:勉励解析:B项,比:等到。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退而次之曰程氏富而苏氏极贫B二孤轼、辙哭且言曰学且废生C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D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每称引古人名
68、节以厉之解析: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或并列。B项,连词,边边/副词,将要。C项,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都是连词,来。答案:D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B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C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D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答案:A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69、是()A苏氏兄弟把父亲灵柩运回四川与母亲同葬,按风俗俩人是同一坟冢而不同墓穴,兄弟俩请司马光为母亲写墓志铭。B程夫人嫁入苏家,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嫌弃苏家清寒。C苏辙因为家庭负担所累,二十七岁学无所成,所幸的是后来程夫人主动挑起家庭重担,支持他读书。D程夫人告诫儿子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并且教育他们做人要恳切率直,要有正义之气。解析:C项,不是苏辙,是苏洵;而且不是“学无所成”,是“犹不学”。答案:C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_答案: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
70、济他们。(注意“时”“周”及定语后置的翻译)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_答案:古人说国君和士大夫们的兴盛衰败没有不来源于妻子的。(注意“有国有家者”“本”“闺门”的翻译)(2)在文章中找出能直接体现程夫人“识虑高绝”的事例。(用自己的话概括)_答案:不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请求资助,以免损害丈夫的声誉。希望丈夫是自己想学习而不是因为她去学习。程夫人告诫儿子们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就可以了,并且教育他们做人要恳切率直,要有正义之气。用盈余的钱财帮助他人,不让子孙被钱财蒙蔽。参考译文治平三年的夏天,府君苏洵在京城逝世,我前往吊唁。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边哭边说:“我们
71、将护送先父的灵柩回四川安葬。四川人合葬的风俗是同一座坟冢而不同的墓穴。从前,我母亲安葬时,没有为她写墓志铭,请您替我们为她写一篇墓志铭吧。”于是我说:“夫人的贤德,不是别人所能知晓的,希望你们能告诉我有关她的大概事迹。”苏轼、苏辙两兄弟便把记录母亲事迹的事实材料恭敬地拿给我。我恭敬地接受,回到家中,撰述如下:夫人姓程,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时嫁到苏家。程家家境富裕而苏家极其贫穷。夫人嫁过来以后,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不快、傲慢等可以指责的样子,因此大家都认为她很贤惠。有人对夫人说:“你父母并不缺少钱财,凭借你父母对你的疼爱,假若你去向
72、他们请求资助,应该没有不答应的。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夫人说:“是的。如果我向父母请求资助,父母确实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但万一有人说我的丈夫是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妻儿的,那又将怎么办呢?”最终也没有向父母开口请求。当时苏洵的祖母尚在人世,年老而性情严厉,家人经过堂下时,都非常小心谨慎,(即便这样,)发出脚步声,他们也害怕被责怪。唯独夫人能顺从迎合她的心意,祖母见到她就高兴。苏洵到二十七岁还不知道学习,有一天,感情激昂地对夫人说:“我看自己现在还是可以发愤求学的。然而全家要依赖我生活,如果我求学,将会断绝生活来源,怎么办呢?”夫人说:“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
73、你认为是因为我才学习的!你如果有志向,就让我来承受生活的劳累吧。”于是拿出所有服饰器玩,卖掉它们来经营家业,谋求生计,没有几年就成了富裕之家。苏洵因此能够专心于学业,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夫人喜欢读书,能理解书中的大道理。苏轼、苏辙小时候,夫人亲自教导他们,经常告诫他们说:“你们读书,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就可以了。”常常称述援引有关古人名誉节操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她说:“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伤的了。”不久,苏轼、苏辙同年考中进士,又同时考进贤良方正科。苏辙答辩时语言尤其恳切率直,使人惊异,这都是夫人平时对他勉励的结果啊。先前,夫人看自家的财物还有盈余,就
74、感叹说:“这难道就是所说的福气吗?这种情况不停止的话,将会使我的子孙被钱财蒙蔽啊。”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济他们。等到夫人逝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可供一年使用的财物储备。夫人于嘉祐二年四月癸丑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苏轼入朝为官,夫人被追封为武阳县君。唉,作为女子,如果她的温柔和顺从能够使家族和睦,她的聪明才智能够治理家事,这就已经是贤能了;更何况像夫人这样,还能启发开导帮助成就了自己的丈夫、孩子,使他们都能凭借文学才华被天下人所知、尊重,如果不是见识思虑高超过人,能像这样吗?古人说国君和士大夫们的兴盛衰败没有不来源于妻子的,今天从夫人(的事迹)来看,更可见古人的话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