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2-考 纲 考 情 考 向 网 络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016 全国卷,37 题2015 全国卷,79题2014 全国卷,67题2011 全国课标卷,36题 多结合能源开发利用等热点事件或背景材料,考查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的生产与消费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并多与区域的综合发展相结合 -3-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考点一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 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的总称。特别提示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一定是自然资源。但有些能源,如非矿产性能源(汽油、电等)就不是自然
2、资源。2.分类 按自我再生性质 按自然属性 关 系 可再生资源 气候资源水 资源 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当对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可能转化为非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 资源 矿产 资源 -4-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3.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 时 期 主要能源 煤炭地位 前煤炭时期(木柴时代)木柴(居首位)、水力 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煤炭时期(煤炭时代)煤炭 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建立了煤炭 工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 后煤炭时期(石油时代)石油和天然气 煤炭 优势地位逐渐被取代 -5-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6-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4.自然
3、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 农业社会阶段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地形、气候、水文等 工业社会阶段 矿产资源 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 后工业化阶段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后天性资源 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 -7-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基础反馈 下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第12题。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 B
4、.美国 C.印度 D.日本 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 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第1题,结合图示中各国的煤炭消费量及本国的总人口数即可估算出人均煤炭消费量。第2题,图示资料显示煤炭生产量和煤炭消费量,可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煤炭自给率。单位GDP能耗、碳排放量不仅仅与煤炭的生产与消费量有关,因此据图示资料不能推算出来。而能源种类较多,因此,仅根据煤炭的生产与消费状况并不能确定能源的进出口量。答案 解析 关闭1.B 2.D-8-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1.自然资源基本特征及其开发利用要求 特征 表 现 举 例 开发利用要求
5、分布的不平衡性 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地域差异 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 某些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区域分异规律 不同自然带内热量、水分差异及生物资源变化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 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多在岩浆岩地区;煤、石油等外生矿多在沉积岩地区 -9-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特征 表 现 举 例 开发利用要求 资源间的联系性 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 热带雨林地区,水热资源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荒漠地区,降水少,动植物资源贫乏,风力资源、太阳光热资源丰富 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 数量的有限性 绝对数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 各种矿产资源 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资源的再生、更新、循
6、环总有一定周期 生物、土地、水、气候资源 -10-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特征 表 现 举 例 开发利用要求 利用的发展性 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不断拓展 产业革命前,以木材、风力、畜力、水力为主;产业革命后,以煤炭利用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天然气逐渐成为主要能源。目前,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正推广利用 对于尚未完全弄清其用途和开发利用途径的不可再生资源,最好不要轻易开发利用,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通过创新技术,实现了高于46%的供电净放率,而全国平均能效大约是 36%-11-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2.我国能源问题的分析思路(1)我国
7、能源问题的现状。浪费严重,能源短缺。采煤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能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农村大量使用薪柴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2)产生的原因。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单一,水能、核能等所占比重较小。人口多,人均能源资源不足。经济发展快,能源消费量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12-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3)解决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率。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与调配工作。开发清洁煤技术,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保证油气供应稳定可靠。-13-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真题
8、通关(2015全国卷,89)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第12题。1.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A.葫芦岛B.秦皇岛 C.大连D.烟台2.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A.资源量不足 B.破坏环境 C.成本过高 D.市场需求不足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第1题,考查海洋资源的分布。海冰厚度越大,单位面积海冰资源越丰富。四城市中葫芦岛纬度最高,年平均气温-4 日数最多,故海冰厚度最大。第2题,考查海洋资源的开发。读图可知,渤海年平均气温较低,海冰资源充足,故A错误;海冰数量庞大且分布在海水
9、表层,其开采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故B错误;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淡水需求非常旺盛,故D错误;大规模开采海冰要有大型的挖掘、运输、储存海冰的设备和设施,就目前而言投入巨大、成本过高,故C正确。答案 解析 关闭1.A 2.C-14-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3.(2013山东卷,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巴西盛产甘蔗,产量居世界首位。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巴西甘蔗产量达5.6亿吨,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生产乙醇,是世界第二大乙醇生产国,该国近半数汽车使用乙醇汽油。下图为巴西及周边区域图。-15-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1)分析巴西大量生产乙醇的主要原因。答案:原料丰富;石油资源短缺;市场需
10、求量大。(2)有人建议我国借鉴巴西的经验,以甘蔗或粮食作原料大量生产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试分析其利弊。答案:利: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属可再生能源)。弊:造成粮食安全隐患。解析:第(1)题,从“巴西盛产甘蔗”“一半以上用于生产乙醇”可以得出巴西生产乙醇的原料丰富;从“该国近半数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得出巴西乙醇的市场需求量大;从图中可以看出,巴西石油资源短缺。第(2)题,用甘蔗或粮食作原料大量生产乙醇作汽车燃料,能够替代部分石油等能源,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局势;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但用甘蔗或粮食作为原料大量生产乙醇汽油可能导致粮食安全隐患等问题,也不利于农业结构的
11、调整。-16-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考点二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1)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 水和浅层 地下水。(2)水资源的分布。衡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特 点 具有明显的地区 差异 表现 大洲 除南极洲外,亚 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 洲,大洋洲最少 国家 巴西 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六 位 -17-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空间分布:南 多北 少,东多西少。时间分布:夏秋 多,冬春 少。2.合理利用水资源(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 越来越大。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质 不断增
12、多,导致水体污染,可用的水资源减少。-18-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2)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开源措施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节流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19-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基础反馈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水资源来源构成统计图,据此完成第12题。1.该区域近年来()A.河流径流量增加 B.地下水位不断回升 C.区域内的水资源基本满足需求 D.水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2.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A.东北地区B.珠江三角洲 C.华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 解
13、析 解析 关闭第1题,读图可知,地表水减少,河流径流量也减少;地下水减少,水位持续下降;跨区域调水增加,说明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再生水的增加,说明水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第2题,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湿润区,地表水丰富,不是缺水地区,A、B、D错。华北地区水资源缺乏,经济发展快,用水量大,导致水位下降,再生水使用量大,随着南水北调实施,跨区域调水也增大。答案 解析 关闭1.D 2.C-20-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导致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是人为原因,其原因与解决措施具体如下表所示。原 因 措 施 自然 空间分布
14、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21-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方法技巧水资源问题的分析思路 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其大小受下列因素影响。-22-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2.水资源短缺的思维路径。-23-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2016江苏卷,2526)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完成第12题。图
15、1图2-24-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1.与2003年相比,2013年()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 B.供水总量增大 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2.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第1题,考查读图能力。从图中再生水水量增加可以看出,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把图中两个年份的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南水北调水水量加起来可知,供水量减少。农业、工业用水水量明显减少,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明显增加,用水结构发生变化。环境用水增幅最大。故选A、C两项。第2题,考查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
16、的相关知识。南水北调使用于环境改善的水量增加,加快水体的更新。水资源短缺问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只是缓解了水资源短缺。调水成本高,增加了使用成本。调水使地下水的开采减少。故选A、D两项。答案 解析 关闭1.AC 2.AD-25-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2014全国卷,67)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完成第34题。3.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 4.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
17、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A.水田改旱地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D.修建梯田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第3题,主要考查水循环。解答本题必须明确材料中“蓝水”和“绿水”的含义。在题目所给的四个流域中,只有塔里木河流域位于内流区域,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降水中形成径流的部分较少,绿水比例最大。故A项正确。第4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的利用。在干旱和半干旱区,由于降水少、蒸发旺盛,绿水中的非生产性绿水比例高,而覆膜种植农作物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量,增加植物蒸腾量,从而使生产性绿水比例大幅提高,故C项正确。在干旱和半干旱区,水田几乎很少,A项错误;植树造林虽能增加植物蒸腾量,但对水分蒸发量影响较小,对
18、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比覆膜种植农作物少,且干旱和半干旱区不适宜大规模植树造林,故B项错误;修建梯田对生产性绿水和非生产性绿水的比例变化影响很小,故D项错误。答案 解析 关闭3.A 4.C-26-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5.(2011全国课标卷,36)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1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2为对应的气候资料。图1-27-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图2图3-28-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1)简述该国气候特
19、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答案: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2)图3为图1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答案: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原因: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与海水相混。水坝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原因: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29-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答案: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网判断该岛国为新加坡,为热带雨林气候。淡水不足的原因可从淡水的收入河川径流不易储存;支出工农业发达、人口多需求量大两方面分析。第(2)题,通过建坝,可以阻止海水倒灌,且能蓄积淡水,从而使咸水变淡水。第(3)题,从开源海水淡化、进口淡水和节流节约用水两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