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35027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57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17、简答题汇总(30页).pdf_第30页
第3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主观题考点.3【教育学部分】.4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3 个知识点).4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8 个知识点).4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5 个知识点).5 第四章 教育目的(6 个知识点).6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1 个知识点).9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9 个知识点).9 第七章 课程(1 个知识点).12 第八章 教学(18 个知识点).12 第九章 思想品德教育(6 个知识点).15 第十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5 个知识点).17【心理学部分】.19 第一章 认知发展(8 个知识点).19 第二章 情感意志的发展(3 个知识点).21 第三章 个性发展(7 个知识点).21

2、第四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3 个知识点).24 第五章 学习心理(20 个知识点).24 第六章 课堂管理(4 个知识点).30 第七章 教师心理(3 个知识点).30 主观题考点 简答题【教育学部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3 个知识点)1.简述古代教育的特点。(1)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2)道统性: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天道、神道和人道合为一体;(3)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4)刻板性: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单一,死记硬背;(5)象征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象征性占主导地位,能不能接受教育以及接受什

3、么样的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3.简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8 个知识点)1.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

4、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5.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6.简述教育的科技发展功能。(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

5、)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7.简述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8.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2018 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1)传递和保存文化;(2)选择和整理文化;(3)交流和融合文化;(4)更新和创造文化。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5 个知识点)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启示。(2013 年已考过简答题)(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并注意各个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个

6、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要从整体出发,做到综合育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努力的品质。(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长善救失。2.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2016 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1)遗传;(2)环境;(3)学校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3.简述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2017 年已考过论述题)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人的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

7、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不起决定作用,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4.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012 年已考过简答题)(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3)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5.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四

8、章 教育目的(6 个知识点)1.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2.简述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1)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智育。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

9、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认识基础,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五育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构成统一整体。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关于深化

10、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内涵的表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2)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3)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2)教育内容的

11、基础性;(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6)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7)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8)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6.简述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德、智、体、美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组成方面,素质教育作为完整的人的教育,必然要包括完整的教育的各个方面。不仅如此,这些教育的各个方面,要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有机结合起来。(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逐步建立起的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

12、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学校管理。学校素质教育活动,是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实现的。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也需要学校管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各种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学校正式的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校的正式课程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有一些活动是在课外开展的,譬如课外的兴趣活动等;有一些是在校外开展的,譬如社区服务活动等、这些活动拓展了学生素质发展的领域,也是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班主任工作。班级中素质教育的开展,取决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1 个知识点)1.简述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

13、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9 个知识点)1.简述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管理者角色;(4)示范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1)示范性;(2)创造性;(3)复杂性;(4)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5)长期性和隐含性。3.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2015 年已考过简答题)(1)教师的学

14、科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这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本体知识、技能支持。(2)教育的教育专业素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条件支持。(3)教师的科学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断学习、更新,这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支撑。(4)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5)教师的人格素养 4.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念。教师专业理念是指教师所遵守的教育行为规范和教育观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

15、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2)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3)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专业活动方面所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科研能力。5.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职前师范教育阶段是师范生进行专业准备与学习,初步形成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的关键时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始和奠基阶段。(2)入职培训。为了使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新教师的任职学校应当采取及时有效的支持性措施。在我国,各级师范院校还承担了短期的系统培训工作,培训的目的是向新教师提供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3)在职培

16、训。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在职教师提供的继续教育,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三结合的方式,培养教师研究教育对象、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4)自我教育。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6.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7.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2013

17、 年已考过简答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创新;(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8.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9.简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2011 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1)

18、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师生观;(3)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经常与学生交往;(5)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6)发扬教育民主,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威信。第七章 课程(1 个知识点)1.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课程要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制约。因此,社会、知识、学生便构成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而言,制约课程的因素包括:(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第八章 教学(18 个知识点)

19、1.简述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2.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4)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5)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3.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引导性(有领导的认识)。4.

20、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规律(双边性规律)。5.简述教学的主要原则。(2013 年、2015 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量力性原则;(8)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6.简述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言语直

21、观。7.简述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8.简述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9.简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10.简述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的基本要求。(1)以符合科学性要求的内容、方

22、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学。(2)根据各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3)讲究教学艺术。(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11.简述教学的主要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4)演示法;(5)参观法;(6)练习法;(7)实验法;(8)实习法;(9)讨论法;(10)发现法。12.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2013 年已考过简答题)(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13.简述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思维兴奋,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

23、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14 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2011 年已考过简答题)(1)备课;(2)上课;(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15.简述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2017 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1)作业内容要科学合理,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2)作业份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作业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4)作业要经常检查和批改作业,反馈及时;(5)作业也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1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不足。(1)优点:有利于

24、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2)不足: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17.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1)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关注学科与关注人的统一(2)倡导师生间的交往互动(3)鼓励课堂教学的生成与开放 18.简述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1)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改革;(2)课堂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功能,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3)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4)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决策和鉴定功能,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九

25、章 思想品德教育(6 个知识点)1.简述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2.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2012 年、2017 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3.简述德育过程的知、情、意、行诸因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认识是

26、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2)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3)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它表现为在确定道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道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4)行即道德行为,是指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道德品德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衡量个体道德品质的水准要看个体以道德行为为外显特点的综合道德水平。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重要标志。4.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及贯彻要求。(2014 年、2016

27、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1)导向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2)疏导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知行统一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体现知行统一的原则。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4)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

28、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5)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教育者应该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形成合力,增强德育的效果。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

29、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和系统性。(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建立健全学生集体。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与活力。(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5.简述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

30、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与校外活动。课外、校外活动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3)劳动。劳动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4)少先队/共青团活动。(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6.简述德育的基本方法及运用要求。(2013 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简答题)(1)说服法。说服法又称说理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这是一种坚持正面力量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说服法包括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

31、诚待人。(2)榜样法。榜样法即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3)锻炼法。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课外科技文体活动等。运用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4)陶冶法。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32、。运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批评处分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运用奖励与处分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注重宣传与教育。第十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5 个知识点)1.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有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有适合学生

33、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2.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2)我国班级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3.简述班主任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4.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组织班会活

34、动(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6)评定学生操行(7)个别教育工作(8)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5.简述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2012 年已考过简答题)(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制定集体规范并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心理学部分】第一章 认知发展(8 个知识点)1.简述感知运动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强度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的感知。(2)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和背景差异越大,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越容易。比如:板书设计。(3)活动律。指

35、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比如:通过多媒体模拟植物的生长过程。(4)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的感知。比如:教材编排分段分节。(5)理解律。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在直观教学中,教师必须伴以言语的解释,把直观和言语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迅速理解感知对象。(6)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经常通过多种器官的协同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使学生的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011 年已考过简答题)(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36、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育学生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思多变,全面观察与思考;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在反思中扬长避短。(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2017 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1)时间;(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学习程度;(4)识记材料的位置;(5)识记者的态度。4.简述提高记忆的方法。(2011 年已考过简答题)(1)明确记忆目的,加强有意识记;(2)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3)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4)合理组织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

37、习时间。复习多样化。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适当过度学习。5.简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方法。(2015 年已考过简答题)(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或图表所标志的含义;(3)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动,进行想象力的训练。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2016 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习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训练;(4)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5)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013 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1)激发学生主动解惑的内

38、在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2)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3)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想象力,激发创造灵感;(5)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培养创造个性。8.简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2013 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1)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2015 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充分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尽量消除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引起的无意注意,避免干扰。在教学环境方面,要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室应远离喧闹的地方、教师的穿着要大众化等;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采取生动、活泼、

39、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语言方面,应符合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如形象生动、简洁流畅,具有趣味性等。(2)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正确组织课堂教学;采取方法,制止注意分散。(3)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指导学生经常根据学习要求锻炼自己的有意注意;善于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第二章 情感意志的发展(3 个知识点)1.简述良好情绪的标准。(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作出适当强度的反应。(3)具备情绪反

40、应的转移能力。(4)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2.简述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2014 年已考过简答题)(1)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正确的行动目的;(2)组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意志;(3)针对学生意志的个别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4)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示范作用,加强纪律约束;(5)加强学生的自我意志锻炼,从小事做起;第三章 个性发展(7 个知识点)1.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能力、知识和技能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个体顺利

41、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或人格特征,是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特征、联系与关系的反映。人类已积累的知识经验,既是社会财富,又是个体心理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是心理活动的对象与内容之一,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技能是个体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某种活动的方式,是心理活动方式的范畴。能力、知识和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能力是对人的认知活动与行为方式较高水平的概括;知识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的抽象概括和体系化;技能是对动作方式或操作程序的具体概括。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水平不同步

42、。相对来说,知识的获得要快些;技能需要有个练习过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比知识获得和技能掌握要晚些。知识在人的一生中,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积累,但能力却会随年龄增长具有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另外,在不同人身上可能具备相同水平的知识、技能,但能力却不一定相同。一般来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智力水平可能较高;但是,两个学习成绩同样优异的学生,一个可能是才能出众,另一个则可能是由勤奋所致。(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高低。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

43、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因为能力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所以教师只能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而不能传授能力;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能力。2.简述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2014 年已考过简答题)由于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后天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以及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着差异。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44、;(3)能力结构的差异;(4)能力的性别差异。3.简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和教育;(3)实践活动;(4)主观能动性。4.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1)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2)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3)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4)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5)在教学重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6)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5.简述气质的教育启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归入某一种气质类型,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偏于中间或混合型。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优劣之分。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45、(1)要克服气质偏见。(2)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

46、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地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4)组建班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6.简述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2012 年已考过简答题)(1)生物学因素:遗传。(2)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环境;社会文化。(3)主观能动性。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及时进行个别指导;(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7)提供实际锻炼

47、的机会。第四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3 个知识点)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2.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2017 年已考过论述题)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经历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1)婴儿期(01.5

48、 岁),该阶段的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形成希望的品质。(2)儿童期(1.53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克服羞耻感,形成意志的品质。(3)学龄初期(35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克服内疚感,形成目标的品质。(4)学龄期(612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形成能力的品质。(5)青春期(1218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形成诚实的品质。(6)成年早期(1825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形成爱的品质。(7)成年期(2565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

49、衍感,避免停滞感,形成关心的品质。(8)成熟期(65 岁以上),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形成智慧、贤明的品质。3.简述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早期童年经验;(5)自然物理因素;(6)学校教育因素;(7)个人主观因素。第五章 学习心理(20 个知识点)1.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2)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2.简述奥苏泊尔的意义学习的条件。(1)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

50、,是在其能力范围之内的。(2)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以便与新知识建立联系。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3.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

51、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态度和方法。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创始人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在维果斯基、奥苏泊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学习不是被动学习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1)知识观。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

52、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3)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生不是头脑空空进入教室的。(4)教学观。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5.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1)探究学习。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2)支架式教学。这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

53、生独立探索学习。(3)情境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主要是以互动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教学活动取向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6.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的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发生变化的学习。(2)以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

54、而是“助产士”与“催化剂”。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人本主义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3)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罗杰斯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情感和认知。教育就是促进这两方面同时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人”。在具体教学目标上,罗杰斯重过程轻内容,认为教育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教育启示。(2011 年、2012 年、2018 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至高分为七种:生理需要、安

55、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前四种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后三种称为成长需要。只有当低级需要得到部分或全部满足时高级需要才会产生。马斯洛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按照需要层次理论,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能得到应有的满足,比如缺乏关爱,因此影响了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需了解学生,排除各种发展障碍。8.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2015 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学习动机对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一般而言,动机水平提高,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

56、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学习效果反而会下降。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提出了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型曲线)。耶克斯、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中等,最佳的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即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关系。9.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个体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成绩成正比,那么他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能以更高的学

57、习积极性去从事今后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更有成效。这样,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相互促进,形成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善于利用学习效果反馈,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强化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二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的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10.如何

58、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012 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11.简述促进迁移的教学策略。(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迁移的意识性。1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2014 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13.如何

59、有效进行知识概括。(2018 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14.简述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并尝试背诵 15.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16.简述心智技能的培训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17.影响问题解

60、决的因素有哪些?(1)问题情境;(2)迁移;(3)原型启发;(4)定势;(5)功能固着;(6)动机与情绪状态;(7)个性特征。18.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多角度的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案;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19.简述学习策略的内容。(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

61、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学习工具利用其他人的支持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2013 年已考过简答题)20.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1)丰富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2)培养道德评价能力;(3)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4)锻炼道德意志,增强抗诱惑力;(5)训练道德行为和习惯。第六章 课堂管理(4 个知识点)1.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学校管理水平与管理质量;(2)教师的领导风格;(3)班级的规模与性质;(4)学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5)学生的行为与习惯。2.简述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1)教师因素。教师的领导方

62、式教师的威信教师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2)学生因素。(3)课堂物理因素。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1)教师方面的原因。观念不当管理失范教学偏差(2)学生因素。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别差异生理障碍心理因素(3)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 4.简述预防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3)对于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5)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6)建立家校联系;(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第七章 教师心理(3 个知识点)1.简述福勒和布朗的教师成长阶段理论。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63、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经常关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怎么看我等等。某些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有些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进步。(2)关注情境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所关注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他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大小、时间的压力和核对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3)关注学生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但事实上,有些教师从来就没有进入到第三阶段

64、。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2.简述影响影响教师威信的因素。(1)客观因素。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对教师的态度,因为大气候决定小气候,社会环境和氛围制约着每个人。(2)主观因素。影响教师威信的主观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师威信的形成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崇高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消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是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师生平等交往是教师获得威信的重要条件。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形成有一定影响。3.简述如何建立教师的威信。(2016 年已考过材料分析题)(1)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2)教师要正确认识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4)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