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32851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山东专用)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而西周统治者则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种变化反映了()A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 B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C“尊礼敬德”思想的普及 D周人对政治兴亡的反思D材料说明周人对政治兴亡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不再像商朝那般迷恋鬼神之事,而重视起民意,即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故选D项;A项中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符,排除;B项中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符,排除;C项中普及与B项中常

2、态化都是过度解读材料,排除。2(2020焦作一模)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这一举措()A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B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C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C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诸侯实行分田收税的土地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形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因此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故选C项;由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授土地实行土地私有,而不是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排除A项;井田制开始瓦解是在春秋时

3、期,排除B项;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材料仅体现了诸侯国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体现农业耕作工具的变化,排除D项。3“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等。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D项。4有学者认为,西周实行以“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封体制,与秦朝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

4、泾渭分明。这说明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变动的基本趋势是()A从贵族制走向官僚制B从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C从世袭制走向选举制D从封邦建国走向郡县制B根据题干中“西周实行以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封体制”可知其论述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根据题干中“秦朝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可知论述的是秦朝所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时期,周王对地方的控制不是十分严格,导致诸侯士大夫的崛起,到秦朝时期,由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通过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并且该项制度被后世一直沿用,这种变化反映了周、秦之间政治变动的基本趋势是从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故选B项。5(2020青岛质检

5、)“公元前202年,在皇帝控制的中央14个行政单位的东面和北面的大片土地上总共建立了10国。”材料所示历史现象与下列历史事项存在因果关系的是()A实施层层分封,加强了地方统治B实行郡国并行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实施重农抑商,打击了工商业者D实行“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势力D由材料“共建立了10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随着时间发展诸侯国威胁了中央集权,因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故选D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非完全分封,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排除C项。6(2020郑州一模)汉文帝时,政府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

6、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樵采。汉武帝时,盐铁酒官营,官府在京师设平准官平抑物价。到汉昭帝、元帝时,政府废除酒类专卖改为向卖酒者征税,并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说明西汉时期()A统治者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B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经济形势C工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增强D经济手段成为集权的重要方式B材料汉文帝为了休养生息,实行宽松的经济政策,汉武帝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行抑商政策,可见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经济形势,故选B项。7(2020泉州质检)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490年起,北魏冯太后及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国势盛极一时。这可以用来论证()A新制度取代旧制度成为历史潮流B

7、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社会进步C古代中国各时期的主流文化不同D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D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孝文帝改革都说明了民族的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的形成,故选D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只是军事改革,没有完全取代旧制度,排除A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只是军事改革,并非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B项;古代中国各时期的主流文化都是中原汉族政权的先进文化,排除C项。8唐朝中后期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力运作更加一体化,皇帝逐渐走向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宰相逐渐纳入政务裁决和执行部门的体系之中,宰相与君主的联系更多地作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而不是“坐而论道”的咨询者。这变化表明()A中枢决策机制日益完善 B相权被进

8、一步分割C官僚政治制度走向成熟 D宰相职权受到限制D皇帝走向国家政务的前台,相权被纳入执行部门体系,说明相权被进一步削弱,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未涉及中枢决策机制,排除A项;由咨询者逐渐变为政务官,宰相角色发生变化,意味着其部分权力被皇帝收回,并不等同于相权被分割,这是两个概念,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排除C项。9宋人重视体育,也喜欢体育。据史书记载,当时从皇帝到士兵,在军队中掀起了一项马球运动潮流,这就是“击鞠”运动。这反映出()A宋代重文轻武的状况已经改变B击鞠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当时军队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以兵立国是宋代的基本国策C体育运动

9、可以锻炼身体,能够体现人的阳刚与力量,由材料“在军队中掀起了一项马球运动潮流”可知,当时军队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到当时宋人对文武的态度,且重视体育并不等同于重视武力,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击鞠运动在军队中的流行,但民间是否流行无从得知,因此无法看出其是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B项;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而非以兵立国,排除D项。10(2020济南一模)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A解决了南

10、北发展不平衡问题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C根据材料“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可知,大运河的发展是为了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沟通,促使古代政治中心由洛阳向大都北移,故选C项。11(2020临沂质检)朱熹和陆九渊自鹅湖之会后,直到陆九渊去世,中间十七年,他们两人虽欲互相说服,互有争论,但始终是互相推敬;两家的门人,亦常彼此往来问学,有的先朱而后陆,有的先陆而后朱,有的可立于两家的门墙。这说明朱陆两派()A思想内容相同 B修养方法相同C思想本质相同 D哲学思想相同C根据材料“他们两人虽欲互相说服,互有争论,但始终是

11、互相推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封建的伦理纲常是天理,都维护封建统治,故选C项。12(2020吕梁一模)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这反映了()A行省制的优越性没有发挥出来B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C行省官员的权力“大而不专”D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C材料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但是元代行省各官员之间既

12、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可见其权力“大而不专”,故选C项。13明太祖朱元璋终其一生都认为蒙元政权“奉天承运”“顺天应人”“元祖功德在人”,并把元祖牌位列入历朝帝王庙,世代祭祀。对于自己参加农民起义的经历,朱元璋说“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误入其中”。这说明朱元璋()A旨在重建纲常伦理秩序B肯定了元政权的历史贡献C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D体现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A由材料“把元祖牌位列入历朝帝王庙,世代祭祀”可知,朱元璋承认蒙元政权并且否定“农民起义”合理性,体现其目的为重建纲常秩序,故选A项。14(2020宜昌调研)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

13、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这一现象导致()A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B农业发展停滞C农业难以实现转型 D人地矛盾突出C“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从规模说明更加趋向于小农化,“多劳”则将更多的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对新型生产方式的产生造成更大的阻碍,故选C项。15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中,各种神祇十分庞杂,其功能往往足以覆盖民间生老病死一切所求,其中以玉皇大帝、城隍、关帝、观音、碧霞元君、妈祖的影响最大。这表明民间信仰()A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B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C受宗

14、族观念的影响较大D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B“玉皇大帝、城隍、关帝、观音、碧霞元君、妈祖的影响最大”说明人们在经商、出海、婚姻、疾病等方面求这些神仙保佑的时候比较多,也就是事关自身切身利益的时候,表明民间信仰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

15、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4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是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如根据材料信息“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百家争鸣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

16、,影响深远”等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答案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4分)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

17、”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10分)示例二: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4分)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

18、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10分)17(2020潍坊一中模拟)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图1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4分)解析首先要仔细观察地图,提取相关的有效信息;其次要对比所提取信息,即两幅地图的不同之处:两幅图中东汉州的数目和唐道的数目几乎一致,其不同之处,一是分布上,二是名称上或划分上。最后,要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地理分布上的不同是因为东汉

19、经济重心在北方,所以州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到了唐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方“道”的分布大体平衡了。名称上或划分上的不同,可由唐代“道”的名称提取出“唐代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14分)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14分)18(2020临沂诊断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

20、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材料二“城市”是“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相结合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的。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中国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来的史实说明农业时

21、代“城”与“市”关系的演变。(7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表现在坊市的界限被打破等方面;明清时期表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得出“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演变过程为唐朝时“坊”“市”分开;到宋朝,“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界限。答案(1)表现:两宋时期坊市的界限被打破,街道商铺林立,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明清时期,丝织业、制瓷业、冶铁业等行业中出现了

2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5分)(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2分)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与“市”分开;宋朝时,坊市制度被打破,“城”与“市”开始交融;明清时,大量工商业市镇出现,“城”与“市”不再受限制。(5分,唐朝1分,宋朝和明清各2分)19(2020青岛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试吏法是秦朝政府通过某种测试的办法,选用基层有一定声望和见识的人,作为当地基层官吏的一种选任制度。实施办法主要是根据各地舆论,对地方的闲散人才进行调查、了解后,召集有关人士,由县以上官员目测、口试,然后选较优者充实到当地县

23、以下机构或基层组织中,担任吏员或乡长、亭长。泗水亭长刘邦就是以此种途径入选的。史记中说,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摘编自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材料二察举制是汉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察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期常举,一般每年一次,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即秀才,东汉避光武帝讳改名)等;一类是不定期特举,具体科目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凡是地方推荐上来的人才,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其实际能力任命实职。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实施试吏法

24、的主要原因,并根据材料一分析其积极作用。(9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试吏制相比察举制的创新之处。(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版图扩大,急需管理人才;秦统一全国后,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了,原来的军功授爵制已不适应形势。第二小问,由材料一“选用基层有一定声望和见识的人”得出提高了基层官吏的素质;由材料一“根据各地舆论,对地方的闲散人才进行调查、了解后选较优者”可得出被选用者比外乡人更熟悉当地情况,能使乡村闲散人才得以发挥特长,更好维护封建国家统治。第(2)问,由材料“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得出由各级官吏向中央推荐

25、人才;由材料“孝廉、茂才”得出注重德才兼备;由材料“定期常举”“不定期特举”“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贤良文学”得出察举的形式和科目多样;由材料“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其实际能力任命实职”得出强调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答案(1)主要原因:秦统一后,需要大批人才巩固统治;军功授爵制存在局限性。(4分)积极作用:提高了基层官吏的素质;被选用者一般比较熟悉当地情况,比任用外地人员具有一定优越性;它使乡村闲散人才得以发挥特长,为封建国家的统治服务。(5分)(2)创新之处:由各级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注重德才兼备;察举的形式和科目多样;强调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