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金脉】真题一:【2014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 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8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
2、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9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解析】9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但回答时务必联系全诗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答。韦诗所表达的是一种潇洒掩盖下的伤感,郭诗表达的是一种主客之间愉快交谈的一种欢愉心情。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
3、感的题目,探究诗歌情感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掘金技巧】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用典、对比、衬托或烘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比较常见,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最后注意分析效果。修辞在诗歌中常见的是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答题时重点是结合诗歌分析效果。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参照前面的表现手法。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
4、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掘金实战】一、(2016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四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落花宋祁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望。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注】青楼:墙壁涂以青色的楼房。回风舞:古小说洞冥记载,汉武帝宫人丽娟在芝生殿唱回风曲,庭中花皆翻落。 1.诗首联的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的内容分析。(5 分) 2.本诗写“落花”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
5、句分析。(6 分) 【答案】1.白花坠落,红花凋谢,残红满地,烟雨青楼,烘托了一种迷离凄苦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伤感,奠定了忧伤的基调,照应标题“落花”。(意象描绘2分,迷离凄苦1分,基调、照应各1分)2.借代,以“素”“红”代指花,写出花的娇艳,而“坠”“翻”形象地写出了红颜薄命,花的凋谢,表达了诗人的叹惋之情。比喻,第二联作者以美女的快舞形容花之飞空,以美女残妆形容花之委地,以美女喻花,别具匠心,写出了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精神。拟人,首句“花自伤”,花自伤,人也就更不忍向望了,就无意招引蝴蝶了,写出了落花的精诚专一,表现了诗人的忠厚悱恻之情。(修辞1分,分析2分)(写出以上任意两
6、种,分析得当即可得6分,其他手法,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解析】【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如何体悟景中情?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比如题中的“伤”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
7、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比如本题中“坠素翻红”“青楼烟雨”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考察的是“首联”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
8、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写落花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同时从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案并非一点。第一句:诗人捕捉住所咏物的自然特征,以“素”、“红”代指花。“坠”、“翻”两字形象生动,情态感人,“各自伤”是说花有人牲。落花的自伤飘零,乃诗人绸缪于青楼烟雨,别有难忘的幽恨。运用了借代手法。第三四两句:开始写落花飞舞的舞姿。接着写花终于落地之后,在地上仍不甘香消玉殒,虽已着地,仍不失红粉佳人的美容。其执着之情,从“犹成”两字中渗透出来。这两句表面是外界景物,实则处处有诗人自己的
9、色彩。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五六句,比喻落花的精诚专一,表现了诗人的忠厚悱恻之情。总之:此诗借落花引起象外之义,感情沉郁,寄托遥深。运用了拟人手法。【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
10、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借代”“比喻”“拟人”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二、(2016届福建省上杭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文后各题。 赠别二首 (其一) 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1.本诗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被人赞为“无理而情深” ,结合诗句诗谈谈你的理解。 (5 分) 2.请说明本诗最后两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11、并简析其使用的妙处。 (6 分) 【答案】1.明明多情,却说“总无情”,视为无理。诗人实际表达的是因爱的太深,无论怎样,都难以表现内心的多情,是为情深。相关诗句“唯觉樽前笑不成”。诗人想在对情人举樽道别时能强颜欢笑,宽慰情人,却始终挤不出笑容。送别时明明内心感伤,却说到“笑”且“笑不成”表面,表面好像“无情”,实际是因为“情至深”。(答出理解,给三分;结合诗句分析,给两分。)2.最后两句把蜡烛拟人化,妙处一:是将蜡烛的“烛芯”巧妙说成“蜡烛有心”;妙处二,是进一步把“蜡烛有心”解读成替人“惜别”之心;妙处三,是把蜡烛彻夜流淌的烛泪,说成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漫漫长夜的忧伤惜别也彻夜伤心落泪,妙处四
12、,是借此巧妙而动人的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长夜不寐洒泪伤别。(答拟人一分,解读四分,4点说出3点就可得满分。)【解析】【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主要回答“恨”的内容,也就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作者的“恨”;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比如这两首诗中都借
13、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但具体要表达的情感又不一样。【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思路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
14、,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三、(2016届广西河池市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江上秋夜(宋) 道潜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注】道潜(1043-1102),字参寥,杭州于潜(今浙江临安)人。俗姓何,本名昙潜,赐号妙总大师。自幼出家。与苏轼、秦观友善。断:停。1.“井梧翻叶动秋声”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写了梧桐,这两句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2.宋诗长于借景寓理,请分别简要概括四句诗的写景内容,并用一句话阐述本诗蕴含的道理。(6分)【答案】1.相同:从视觉角度写景(1分)不相同:道潜的诗通过写井边的梧桐叶翻动,从侧面烘托表现风大(2分)李清照的词,借景
16、抒情,借细雨打梧桐之景,抒发内心的忧愁。(2分)2.概括:(1)江面阴雨,(2)秋风渐大,(梧桐叶飞)(3)秋风停下,(1)天晴月出(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道理: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风雨过后必是晴天,光明总在一番奋斗后)(联系诗意,言之有理即可)(2分)【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能力。“井梧翻叶动秋声”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 了风一起雨将停
17、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思路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
18、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这首七绝就是通过描写苍江从
19、傍晚到夜半、 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 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四、(20
20、16届河北省冀州市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各题。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注】本词写于作者闲居带湖时期。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上片。(5分)2.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1.(1)词的上片描写了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在灯前翻飞,屋外风雨交加,破裂的窗纸也在鸣响的景象,(2分)(2)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1分)(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4)表达了作者凄苦、孤寂、落寞的情怀。(1分)2.词人平
21、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时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罢官闲居,(2分)壮志未酬的辛酸、愤懑之情跃然纸上。(2分)梦醒后却仍心系“万里江山”,表达了词人虽身居破庵,却胸怀天下,不忘统一大业的崇高爱国情怀。(2分)【解析】(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
22、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2.【试题分析】:上片描绘环境,渲染气氛,下片作者抚今追昔,对自己的出生地北方沦陷感慨万千,表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可贵精神。【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
23、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五、(2016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铜陵一中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水亭偶成朱瞻基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流泉处处闻。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捎鹤一群。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1.赏析颔联“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5分)2.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6分)【答案
24、】1.上句俯视露湿芳草,鲜花争艳,下句仰视山峰耸峙,白云缭绕。高低兼具,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清新空灵的山水画面,极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表达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悠闲自适的心境。2.清幽。首联写庭馆临近水流干净无尘,用泉水流入深涧之声清晰可闻来反衬环境的宁静;颔联以露湿花草、白云缭绕写山中景色的清新、淡雅和素净;颈联写群栖的白鹤、茂密的松林和神秘的洞穴,古朴而幽静;尾联直接点出此地清幽人迹罕至。整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水亭周围环境的清幽秀丽,表达诗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
25、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俯仰、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
26、背术语。【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类题虽然说考查的是句中诗眼,但实际上考查的是炼字。这类炼字型的诗眼往往是为写景状物叙事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意象特点、烘托意境氛围、抒发思想情感的。因此,分析其表达效果时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品味其妙处。注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诗眼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如果题目没有给出诗眼,则需要先寻找辨析出诗眼是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辨析诗眼: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二、抓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三、抓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四、抓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五、抓富有表现力
27、的数词虚词。具体来说,这种句中诗眼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动词类诗眼具有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更加鲜明的效果;形容词类诗眼具有生动形象展现意象特点、色彩鲜明、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的效果;副词类诗眼具有突出意境、强化情感的效果。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解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3)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4)点出效果。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即突出了怎样的意象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本题简单在已经知道诗眼为“早”,只要带着诗眼描述景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