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4月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如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 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B. 集体劳作、铁犁牛耕C. 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 铁犁牛耕、家庭农业【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表格横向比较的是耕作方式的变化,纵向比较的是劳动组织方式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早期农业生产下的劳动组织方式是集体劳作,小农经济下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因此B选项正确;奴隶制经济不是劳动组织方式,封建农业不是耕作方式,A选项错误;自然经济不是耕作方式,C选项错误;铁犁牛耕最早出
2、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是早期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家庭农业不是耕作方式,D选项错误。故选B。2.下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耳,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A. 贵族可能有酗酒之风B. 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C. 青铜礼器逐渐生活化D. 青铜艺术性形象传神【答案】B【解析】【详解】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此可推断出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贵族的生活状况,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青铜礼器逐渐生活化,故C项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故D项排除。3.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一带一路”战
3、略的重要内容。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友好交融的象征。当年,唐玄奘在这条路上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A. 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B. 丝绸、白瓷是常见商品C. 当地人用铁犁牛耕进行劳动D. 当地人普遍穿棉质的衣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时间角度出发,A项是汉代的,唐玄奘可以看到;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B项可以看到;C项中铁力牛耕汉代已经普及,可以看到;中国人普遍穿棉质衣服是明代,所以唐玄奘不可能看到,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棉纺织业4.明代时,吴地的富有家庭多将太湖边洼芜土地,
4、因地势改为鱼塘和可耕地,并在田堰边角种植果树、蔬菜,所得收入较一般的单一农作物种植高出许多。这说明该地区农业A. 出现地域性经营特色B. 坚守男耕女织传统C. 向着商品化方向发展D. 盛行雇工劳动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鱼塘”“果树、蔬菜”“所得收入较一般的单一农作物种植高出许多”可知,“明代”“吴地”部分“家庭”不再以“单一农作物种植”作为自己的收入,而兼用种植经济作物或渔业经营增加收入,体现了农业发展的商品化方向。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家庭收入,未涉及地域性经营,排除;B项,材料中种植“果树、蔬菜”等方式是对传统的男耕女织经营方式的冲击不是坚守,
5、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关于雇工的信息点,排除。5.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抚李卫奏道:浙省居民稠密,户口繁多,而杭、嘉、湖三府,本地又多种桑麻,是以产米不敷民食,向借湖广、江西等省外贩之米接济。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清朝中叶江南地区A. 民间手工业发展繁荣B. 经济实力下滑严重C. 农业生产力日益下降D. 雇佣关系已经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中叶,随着江南地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繁荣,原先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纷纷转向获利更高的手工业部门,造成农产品产量下降,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清朝中叶江南地区经济实力并未严重下滑;C选项错误,农业产量下降并不
6、意味着农业生产力下降,当时江南地区越来越多居民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D选项错误,虽然当时已经出现雇佣关系,但材料信息并未反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6.下图是小明在复习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时,为落实“时空观念”而整理的示意图。图中方框中应填入的历史事件是A. 工业革命B. 新航路开辟C. 启蒙运动D. 第二次工业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最大的是地理大发现,就是新航路开辟。故B正确;工业革命是1765年开始,故A错误;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故C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D错误。7.有学者指出,在某一个历史阶段上,
7、最能体现这个历史阶段特点的国家就是这个历史阶段所谓的大国。由此判断,促使英国成为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主导思想是A. 重商主义B. 凯恩斯主义C. 民族主义D. 自由主义【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维护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逐步成为“世界工厂”,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经济思想,排除;B选项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此时英国已经成为“大国”,排除;C选项产生于17世纪,不是促使英国成为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主导思想,排除。故选D。8.1870年,约翰洛克菲勒组建了俄亥俄美孚石油公
8、司;1880年,它提炼的石油占全美95%;1882年,它掌握了14家公司的所有权,控制了26家公司的多数股票。这反映了A. 手工工场的建立B. 垄断组织的发展C. 股份制公司的出现D. 贸易自由化的实现【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时间和数据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反映的是19世纪后期垄断组织的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工业革命前欧洲工业生产的主要形态,排除;C选项是在16世纪,排除;贸易自由化至今尚未实现,D选项错误。故选B。9.如图为非洲语言分布图,造成这样分布的历史原因是A. 代议制广泛推行B. 非洲的教育基础薄弱C. 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D. 西方殖民者
9、的侵略扩张【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西方列强对非洲进行殖民侵略,所以非洲会出现很多欧洲国家的语言,这是西方殖民扩张的结果,因此D选项正确;代议制是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的政治制度,与非洲无关,A选项错误;这种现象与非洲的教育基础无关,B选项错误;非洲语言分布情况与工业革命没有直接联系,C选项错误。故选D。10.著名文人爱特生说,17世纪的英国房间里如果没有摆上金字塔式的中国瓷器,生活就会变得干枯无味。马克思说,1662年前还不知茶为何物的英国,与中国通商后,“茶被看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饮料”。上述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当时A. 商业革命发挥的效应B
10、. 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C. 明清对外政策的影响D. 出现西学东渐的潮流【答案】A【解析】材料介绍的是欧洲17世纪深受中国的事物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是与商业革命有关的,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在“形成”二字上,此事并没有形成;C选项错误,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理应不出口这些物品才对;D选项是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内容,与此无关。11.全球通史记载:“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着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该描述现象下的发明成就是A 珍妮机B. 蒸汽机C. 轮船D. 发电机【答案】D【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11、,主要运用科学家成就,发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D正确;A、B和C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12. 下图是19世纪后期的某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 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B. 荷兰成为“海上的马车夫”C.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D. 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信息中可以看出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遍及世界各地,这主要是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经济霸主地位。所以答案选C。A项对应错误;B项是17世纪的;D项是20世纪的。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的背
12、景13.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材料现象表明A. 耕织结合模式完全解体B. 自然经济加速了瓦解C. 西方国家棉纱倾销加剧D. 民族工业出现了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1900年汉口农村成年妇女从市场购入洋纱,以其织成自家喜好和消费的土布,其余的卖到市场,反映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趋向瓦解,故选B。材料反映了耕织结合的逐渐分离,故A错误;C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汉口乡间不可能出现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的状况,故D错误。14.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
13、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对以上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 近代化过程遭遇重重障碍B. 两广人民掀起了保路运动C. 西方列强在华掠夺筑路权D. 太平天国抵制了西方技术【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毛鸿宾列举了众多不同意修建铁路的理由,说明当时修建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中国近代化过程遭遇重重困难,因此A选项正确;保路运动是在1911年前后,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列强对筑路权的争夺,C选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在1864年已经结束,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故选
14、A。15.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范围。”下列最能体现上述材料含义的是A. 轮船招商局B. 江南制造总局C. 福州船政局D. 安庆内军械所【答案】A【解析】【详解】有材料“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范围”可知,洋务运动在自强的基础上,提出了求富的主张,进而创办了民用企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过程,A项是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符合题意。BCD为洋务运动的军用企业,依然体现的是“强兵”的思想,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重点在于材料中的转折部分,学生一定要注重对关联词的把握。16.下
15、图是近代中国轻工业生产月平均指数增长图。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晚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措施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答案】D【解析】由时间“1933年到1936年”,当时清朝已经推翻,排除A;B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外部因素,排除;南京临时政府存在于1912年,排除C;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民政府掀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中国轻工业发展,故选D。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3年到1936年”。结合近代中国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容易排除ABC,选D.17.1948至1952年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侨汇(
16、即华侨寄回祖国的款项)收入简表1948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0.65亿美元1.18亿美元1.68亿美元1.7亿美元据表可推知A. 华侨积极踊跃支持抗日战争B. 人民政府对华侨资本家进行了改造C. 侨汇收入解决了外汇收人拮据问题D. 华侨为国民经济恢复作出了贡献【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1948至1952年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侨汇收入由0.65亿美元上升到1.7亿美元”体现的是华侨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做出了较大的贡献,D选项符合题意;抗日战争于1945年8月份结束,A选项排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时间是19531956年,B选项排除;侨汇收入解决了外汇收入拮据问题
17、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18.1956年11月,周恩来在八届二中全会报告中说,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为人民谋长远利益。但如果不关心人民的当前利益,要求人民束紧裤腰,那么人民的积极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即使重工业发展起来也还得停下来。材料体现当时中国A.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 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 面临国民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D. 左倾政策挫伤劳动人民的积极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提及要协调重工业发展和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结合材料时间1956年可知,当时中国面临着国民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选项B错在“开始”,排除;此时
18、尚未出现左倾,排除D。19.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A. 土地改革B. 农业合作化运动C. 公私合营D. 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为了克服小农经济的弊端,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新中国开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故B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是要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铲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故A不符合题意;公私合营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而言,故C不符合题意;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要扩大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规模和程度,故
19、D不符合题意。故选B。20.1979年,国务院指示各级可以“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个体经营”。1981年,国务院又发布文件提出个体经营户“可以请一至两个帮手最多不超过五个学徒”。而广东一个私营主雇佣达到12人,针对此事直到1983年1月,中央文件才有较为明确的说法:“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这说明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困难重重B. 农村改革释放大量闲散劳动力C. 个体经营规模不宜过渡扩大D. 改革在中央和基层互动中前进【答案】D【解析】【详解】题目明确表明先中央批准,后地方实践,最后反促中央变革,D选项符合题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1984年,排除A。批准有正式户口
20、的闲散劳动力,并不是农村改革释放出来的,同时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大量劳动力,故排除B。个体经营规模的扩大,从中央批准、规定、不急于取缔,就说明是适合扩大的,排除C。21.“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体制改革中姓资、姓社的长期争论的问题,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告诉人们要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是A. 十一届三中全会B. 中共十三大C. 南方谈话D. 中共十四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C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
21、策,不符合题意,排除A;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符合题意,排除B;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体制改革中姓资、姓社的长期争论的问题,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联系所学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内容分析解答。22.中餐在演变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外来的饮食材料和做法,比如川菜、湘菜都以辣为名,据考证,辣椒的原产地是墨西哥。据此推断川菜、湘菜等菜系的出现应不早于A. 唐朝B. 南宋C. 明朝D. 清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22、抓住材料中“辣椒的原产地是墨西哥”的信息,联系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辣椒才得以传入中国,因此川菜、湘菜等菜系的出现应不早于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时间是1500年前后,此时的中国是明朝,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川菜、湘菜23.下表为改革开放前上海择偶标准比例统计表。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年代项目1949196619671976家庭出身26.6%2885政治面貌30.5%23.5%学 历10.6%11.7%A.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B. 政治主导社会生活C. 市场经济逐步建立D. 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23、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从1949-1976年,择偶的重要依据是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这是由于受到这一时期一系列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的影响,特别强调“根正苗红”。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24.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创办白话文刊物的潮流,以下是部分白话文刊物情况简表。据此可知A. 新文化运动促进“文学革命”B. 白话文刊物主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C. 清末朝廷舆论管控能力丧失D. 白话文刊物希冀开启民智改良社会【答案】D【解析】【详解】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
24、中的报刊宗旨“主张实业救国,倡导文明,移风易俗”“宣上德,通民隐,开通风气,改良社会”可知白话文刊物不是主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报刊宗旨“以预备立宪国民之资格”可知吉林白话报是为预备立宪制造舆论而创办,而且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根据材料中的报刊宗旨“唤起民众爱国和开通地方风气”“主张实业救国,倡导文明,移风易俗”“旨在开通妇女界,鼓吹革命”“宣上德,通民隐,开通风气,改良社会”可知白话文刊物宣传爱国,倡导移风易俗,希冀开启民智,提升国民精神,以改良社会。故D项正确。25.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
25、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A. 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B. 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C. 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D. 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答案】A【解析】“粉丝”此处意为追随者或关注者,“粉丝”数量多说明关注面广,也说明网络渗透性强,材料实际反映了互联网促进信息传播的平等性,故A正确;B中取代明显错误,不符合事实;C中主要手段说法绝对;互联网就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故D错误。二、判断题26.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大西洋转到地中海沿岸。【答案】错误【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结合
26、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故本题说法错误。27.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由英国来担任领跑者,而且都是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答案】正确【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政治革命经历了一个在英国产生,又向世界各地扩展的过程;经济革命的扩展即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过程,政治革命的扩展即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世界各国相继确立的过程,故题意说法正确。28.我国唐朝时期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坊”和“市”的界限已经消除。【答案】错误【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唐朝时期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坊”和“市”
27、严格分开,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是在宋朝,因此该表述错误。29.宋代一位贩卖古董的人,有一天非常开心,因为收购了一件珐琅彩瓷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清朝出现珐琅彩瓷器。故材料说法错误,答案为B。30.清朝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答案】正确【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一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近代在世界上落伍,因此该表述正确。31.马关条约签署后,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答案】错误【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署之
28、前西方列强已经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该表述错误。3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答案】正确【解析】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进行三大改造,其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质上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生产资料私有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故判断为正确。33.我国出现19591961年的经济困难,完全是“左”的错误的结果。【答案】错误【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出现19591961年的经济困难,“左”的错误是其根源。因此材料中的说法错误。34.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成为我国第一批
29、经济特区,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全国排头兵。【答案】错误【解析】【详解】说法错误,海南是我国第二批经济特区,是1988年批准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是1980年批准设立的。35.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正确【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该表述正确。第II卷(材料解析题)三、材料解析题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斯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识到,同样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依赖的理性的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推动了社会利益的实
30、现。这样,在市场机制作用之下,一个自主的社会得以和谐的运转。在这样一个通过市场而得以组织和协调的社会里,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存在,分工和交易将分散的个体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抛开专制主义的规划,自主的社会也能建立其和谐的秩序。斯密的市场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换场所,也不仅仅是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经济协调机制。甚至,市场成了某种“隐蔽的上帝”。(美国)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材料二 六十年来(注:从1917年算起)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是
31、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计划又时常脱节,计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因为市场调节受到限制,而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陈云计划与市场问题(1979年3月8日)(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斯密与陈云关于市场问题的主张有何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云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陈云观点的历史意义。【答案】(1)相同:都认为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不同:斯密:抛开政府的干预,通过市场中的自主分
32、工和交易构建和谐的社会经济秩序。陈云: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作用。(2)时代背景:国际环境改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文革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3)意义:推动思想进一步解放;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解析】【详解】(1)不同:依据材料一中“抛开专制主义的规划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经济协调机制。甚至,市场成了某种隐蔽的上帝”信息可知,斯密主张抛开政府的干预,通过市场中的自主分工和交易构建和谐的社会经济秩序。依据材料二中“也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
33、节的部分”信息可知,陈云主张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作用。相同: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两者都认为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2)时代背景:依据材料二中“1979年3月8日”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国际环境改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等方面说明陈云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3)意义:依据材料二中“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信息结合所学从推动思想进一步解放、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等方面说明其历史意义。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34、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实用色彩,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永远的误读”之中。远视被神化的中国形象。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就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他们发现的是一个神话的中国,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轻视黯淡的中国形象。18世纪中后期,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发生了180度的大转折,鸦片战争的爆发最终使中国形象一落千丈,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一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斜视被妖魔化的中国形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强烈的种族歧视和中国人在抵抗外敌入侵时表现出来的英勇气
35、概,使13世纪成吉思汗遗留给欧洲的“黄祸”情结席卷整个西方世界。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1949年后,西方人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中国的形象一直处于一种似敌非敌的状态中。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遭到疫情的冲击,同时还要遭遇西方一些舆论的攻击。随着疫情在全球暴发,一些国际舆论忙于“甩锅”,借病毒来源和疫情产生祭出“中国责任论”“中国道歉论”“中国赔偿论”等论调。当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欧美多国疫情急转直下之时,这些舆论又开始质疑中国疫情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似乎中国抗疫成果令人难以置信,有的舆论甚至把中国对外
36、医疗援助称为带有地缘政治目的的“宣传”。这一波波的涉华负面舆论,不仅来自于西方一些政客,也来自于西方一些主流媒体以及自媒体。随着全球疫情数据居高不下,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或将更加恶劣。人民日报海外网评海外网评:疫情或加剧国际舆论不平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要求:任选材料一中西方人对中国某一个时期的“误读”加以阐释,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国际舆论不平衡”这一现象的认识。【答案】(1)思路:观点明确,从中西方历史发展状况及西方“误读”中国的目的等方面阐释。答题示例:观点:远视被神化的中国形象。阐释:当时中
37、国社会出现繁荣景象: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繁荣;文化科技发达;对外贸易兴盛等。西方:处于中世纪后期,封建统治腐朽,宗教专制黑暗。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文主义兴起发展,新兴阶级要求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统治;了解中国途径有限。(2)认识:当今国际舆论场上“西强中弱”的不平衡格局依然存在,在此次疫情中体现地更为明显。此类抹黑中国的论调此前也曾以各种形式存在,在这次疫情报道中,国际舆论对华的误读、误解甚或歪曲、污蔑,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有意识形态偏见,种族主义驱使,选票政治需要和狭隘竞争心理等。这些论调实际上是既害人又害己的“双刃剑”。不仅中国是受害者,而且这些论调的来源国也难免深受其
38、害。尽管这种格局在短期内无法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中国会坦然面对一些西方舆论的质疑与抹黑,继续做好自己的事,并同国际社会开展真诚合作。中国相信,实干和事实是讲述中国抗疫故事、构建中国抗疫形象的最好方式。【解析】【详解】(1)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阐释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首先选择一个观点,围绕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写出当时中西方的历史发展状况,并进一步分析西方人这样看当时的中国的目的,言之有理即可。(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谈谈对“国际舆论不平衡”这一现象的认识。依据材料一中“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永远的误读之中”及材料二中“中国遭到疫情的冲击,同时还要遭遇西方一些舆论的攻击”、“这一波波的涉华负面舆论,不仅来自于西方一些政客,也来自于西方一些主流媒体以及自媒体”等信息结合所学从“西强中弱”的国际舆论不平衡格局一直存在、出现这种舆论格局的原因、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中国的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说明,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