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八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及对外关系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2018全国卷(选择)中国共产党八大的法制建设方针“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2018全国卷(非选择)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村民自治)的意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命题分析1现代中国政治建设可供命题的角度较死板,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可供命题的内容较少。2突出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3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
2、相关主题切合度日益明显。备考建议1不要深挖,也不要忽视。2从制度自信角度、民主法治角度把握主干知识。3从时代发展的变化与国家政策的调整等角度分析重大政治、外交活动。第23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1)军事: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取得胜利。(2)理论: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2筹备。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4意义。(1)革命
3、进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2)历史进程: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3)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易错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构建民主制度框架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4、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条件。共同纲领的规定。政治稳定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2)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3)意义: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法律依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3)实施:先后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和西藏等五大省级自治区;建立了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
5、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识记导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二)初步完成宪法建设1共同纲领的通过。(1)时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对国家性质的规定:新民主主义国家。(3)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临时宪法和国家活动的法律依据。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1)时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对国家性质的规定:社会主义国家。(3)地位: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巩固自查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答案:从制定机构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行使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6、的职权。从主要内容看,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确立的各项原则成为以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础。三 “文化大革命”1.时间:19661976年。2主要原因: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3政治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和破坏。易错修正“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答案:“文化大革命”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四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1.法制建设逐步健全。(1)措施。制定方针:中国共产党十一
7、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全面立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方略入宪: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确立“依法治国”方略并写进宪法。(2)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完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3)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4)加强和扩大基层
8、民主建设: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识记导图民主政治建设新发展的“一、二、三、四”易错修正基层民主选举就是村民自治。答案:基层民主选举不等于村民自治。基层民主选举是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而村民自治应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内容。五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1)背景。思想渊源: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现实需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的环境。外部条件:中美建交和外交环境的改善。(2)过程。酝酿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
9、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雏形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确立1982年,写进了宪法;1984年,人大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3)内涵。一个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高度自治: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4)意义。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发展。政治指导: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国际参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
10、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式。识记导图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区别易错修正台湾问题等同于港澳问题。答案:台湾问题不能等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1)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巩固自查香港为什么能顺利回归祖国?答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港澳同胞渴望回归;两个联合声明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法律依据。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从内
11、战状态到和平状态:1979年,大陆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新局面。(2)从长期隔绝到互相交往: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3)从民间交往到半民半官交往: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巩固自查下面漫画传递了什么历史信息?答案:无论是“国”中右下方的一点,还是“China”的“i”上的一点,两则漫画都把台湾看作是中国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领土,少了台湾,中国领土就不完整,所以漫画充分表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1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
12、会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这是国家以立法形式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重大战略举措。主要内容是鼓励两岸继续交流合作,但同时也首次明确提出了在三种情况下中国大陆可用“
13、非和平手段”处理台湾问题的底线。该法仅适用于台湾问题。核心一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史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摘编自张荆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史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
14、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中国的民主发展是一个增量的过程,不搞休克式的突变性改革,而在存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突破性改革,最大限度地增加公民的政治权益,这种增量民主是中国民主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摘编自俞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史料探究依据史料1、2,概括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史料研读史料1研读:整体信息主要说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第层信息反映的是政治制度的建设。第层信息反映的是保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建设。第层信息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史料2研读:第层信息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延续性。第层信息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是改革开放后3
15、0年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第层信息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渐进性特点,是一种增量民主。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1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成果包含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2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革命环境里就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如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都是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探索和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宪法几经修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3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
16、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要求。4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既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因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战争年代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5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发展完善,一方面在于先进政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其提供了源泉和动力。核心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史料1: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
17、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摘编自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史料2: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摘编自反分裂国家法史料探究依据史料1、2,说明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史料研读分层研读:第层信息中的“适当的方式”实际上是指以谈判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第层信息指出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绝不容许外国干涉;第层信息表明了解决台湾问题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第层信息强调绝
18、不允许任何方式分裂台湾。归纳研读: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说明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台湾问题为中国内政问题;根据获取的信息分析反国家分裂法制定的目的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史料3: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1984年12月19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史料4: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摘编自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史料
19、探究依据史料3、4,分析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史料研读史料3研读:第层信息表明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符合中国、香港和英国三方利益,成为香港回归祖国的关键因素,并表明香港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史料4研读:第层信息表明中国政府将对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上升到法律高度,成为国家意志,这为香港回归祖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并表明“一国两制”强调香港的高度自治,有利于香港的稳定。“一国两制”理论的特点与实践意义1“一国两制”理论的特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
20、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2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1)解决了中国对港澳的主权问题。(2)洗雪了香港、澳门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贡献。(3)是中国政府“一
21、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范例。(2018全国卷)1956年,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明素养本题从1956年刘少奇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八大政治报告切入,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研题干1956年,中国共产党八大三大改造完
22、成,人民内部矛盾为主要矛盾;制定法律,健全法制协调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辨选项选项辨析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开始了制度化建设,A项错误B1956年,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错误C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政治上需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八大提出健全法律制度建设,C项正确D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的方针都是在改革开放后,D项错误定答案C深发掘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
23、坏。1(2019北京卷)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解析:本题以中国外交函切入,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由材料可知中国明确港澳主权问题,通过致函联合国掌握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故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项错误;“一国两制”提出于2
24、0世纪80年代初, C项错误;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1999年回归,D项错误。答案:B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本题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参会代表切入,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根据时间“1948年8月到19
25、49年8月”“北上”“政协会议”可知,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事宜,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反映的事件不符。答案:A3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解析:本题以学者评价切入,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结合所学可知,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代表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故C项正确;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谈判结果,A项错误;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国
26、共产党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B项错误;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对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故D项错误。答案:C4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解析:本题以人大代表的亲身经历切入,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旧社会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故A项正确;B项史实是1954年;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
27、个党派,C项错误;题中材料没有出现民主政治建设相关的各项法律,D项错误。答案:A5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解析:本题以台湾老兵返乡运动切入,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势力依然存在,A项错误;部分台湾同胞的思乡之情反映
28、了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故选B项;C项与题目没有直接联系,20世纪90年代港澳回归,与题目时间不符,D项错误。答案:B6(2017天津卷)(节选)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4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材料二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
29、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1)依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2)依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答案:(1)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条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历程: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特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言之有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