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0课 发展中国家的局部战争课标要求:了解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一、印巴战争2005年4月17日正在印度访问的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与印度总理辛格亲切握手,两人还一同观看了印、巴之间的一场板球赛,被两国媒体誉为推动两国关系的“板球外交”,两国关系由前几年的紧张冲突逐渐趋于缓和,印巴关系全面回暖。(一)背景:思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印巴问题的来龙去脉正应了这句话,你能归纳出印巴冲突的由来吗?1、印巴分治埋下祸根(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政策造成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立,埋下了矛盾的种子);1947年6 月,英国的蒙巴顿方案将印度按宗教信仰分为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
2、坦(1947年8月15日,印度实现独立;巴基斯坦独立: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蒙巴顿方案”的后患:印巴分治和印巴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本是同根生。在十几个世纪中,生活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由此种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冲突的祸根。2、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成为印巴矛盾激化的导火线;“蒙巴顿方案”中规定,克什米尔地区可以自由选择归并印度或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500万人口中,77%是穆斯林,印度教徒占20%。但是,由于英国为在印巴两国间制造矛盾,将克什米尔的主权交
3、给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谟土邦王公。3、美苏两国不断向印巴出售武器,事实上也推动了印巴两国一次次走向战争。(二)战争过程:1947年8月,克什米尔境内的穆斯林土邦蓬齐发生起义,宣布成立“自由克什米尔”政府,加入巴基斯坦。巴方对此表示欣然接受。但查谟王公随即对蓬齐采取高压政策,致使50万穆斯林越境逃入巴基斯坦。10月20日,“自由克什米尔”义军逼近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克什米尔土邦向印度政府求援。27日,印度伞兵部队在斯利那加空降,第一次印巴战争随之爆发。 第一次印巴战争几乎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所有常规武器。在战争中,巴基斯坦空军频繁飞越喀喇昆仑山脉支援陆军作战,印度空军在夜间沿河谷飞行,为在克什米尔作战
4、的部队提供支援。这次战争以巴基斯坦占领克什米尔2/5领土,印度占领其余3/5领土暂告结束。 1965年8月,印控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再度发生反对印度政府的武装斗争。起义后的穆斯林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发表宣言,号召克什米尔人民“摆脱印度军队的枷锁”,要求克什米尔政府释放在押的克什米尔独立运动领袖。9月6日,印巴双方为克什米尔问题再次发生战争。后来经过苏美两国向印巴分别施压,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从中斡旋,双方于次年1月签订塔什干协定,各自退回1965年8月前的控制线。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又一次爆发战争。12月,战争扩大到西巴基斯坦,发展成全面战争。12月7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
5、过决议,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和撤军。印军仍持续大举进攻,于12月16日攻占达卡。12月17日,历时27天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以巴基斯坦守军全线停火宣告结束。这次战争使巴基斯坦遭到肢解,从而大大削弱了印度在南亚次大陆最大的竞争对手。二、两伊战争(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之间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战争)(一)背景1.领土(石油)争端: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2.宗教和民族矛盾: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矛盾;(伊朗90%以上的居民和伊拉克60%以上的居民属伊斯兰教中的什叶派,而在伊拉克执政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成员属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两个教派的矛盾加剧了两国的紧张关系。)萨达姆与霍梅尼的个人恩怨;(霍梅尼曾在伊拉克流亡十多年
6、,他鼓动伊拉克的什叶派反对执政的逊尼派,被萨达姆下令驱逐出境。霍梅尼1979年在伊朗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对伊拉克的什叶派产生了巨大影响。萨达姆为抵制霍梅尼的影响,对国内的什叶派采取了强硬措施,导致了两伊矛盾的加剧。)3.地区霸权政策:萨达姆奉行地区霸权主义;4.大国力量介入:两伊盛产石油,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也增加了两伊矛盾的复杂性。(二)战争过程:时间:1980年9月1988年8月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长期以来,两伊存在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双方发生边境冲突。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两伊签订国界和睦邻条约(即阿尔及尔协定),规定
7、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两国矛盾有所缓和,但未真正解决。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诺。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急剧恶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称要废除边界协定,双方边境冲突逐步升级。9月17日,伊拉克宣布对阿拉伯河拥有全部主权。22日出兵伊朗,战争爆发。战争初期,伊拉克得势,占领伊朗约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双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发动反攻,基本上收复全部失地。7月,伊朗军队越过边界,占领伊拉克境内的一些城镇和据点。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势,双方进入相持阶段。1984年 4月起,战争向海
8、峡水域和城市区扩展。为破坏对方经济和切断石油出口运输线,发生了“油轮战”和“袭城战”,双方竞相攻击对方的石油基地、中心城市,袭击出入对方港口的油轮。两伊战争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伊斯兰会议组织、不结盟国家等都曾多次出面调停,但由于双方条件相距甚远,未能奏效。1987年7月20日,安理会通过结束两伊战争的598号决议。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则坚持应惩办战争祸首,要求萨达姆下台,拒绝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连续发动进攻,收复失地后于7月又进入伊朗境内。7月18日,伊朗改变以往强硬态度,宣布接受安理会的598号决议。8月20日,双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主持下双方开始直
9、接谈判。至此,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这场战争使双方死亡约100万人,伤约170万人,相当于四次中东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17倍,整个经济损失高达约9000亿美元。1988年8月20日两伊正式实现全线停火。战争三阶段: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阶段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阶段 “袭船战”、“袭城城”、甚至边境地区互有攻守阶段 使用化学武器(三)战争教训和影响:1 残酷的战争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经济,而且造成了经济的全面倒退;战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伊朗伤亡和被俘10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石油产量由战前的600万桶下降到战后的200万桶。 伊拉克也损失惨重,伤亡
10、和被俘人员48万人,损失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石油产量由战前的360万桶降到战后的260万桶,石油收入不及战前的五分之一,战争给伊拉克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00多亿美元,使伊拉克的经济发展至少推迟了20到30年。2 战争给两国人民心灵投下了极大的阴影;3 两伊战争还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4 两伊战争为美苏等国插手这一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举例说明 殖民主义政策的产物宗教与民族冲突领土(能源)争端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大国力量的介入2.地区冲突产生的教训: 残酷的战争不仅制约本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世界经济(P93阅读);战争给交战国人民心灵投下了阴影,不利于世界和平;地区冲突为大国插手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往往加剧冲突升级;地区霸权主义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P93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