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2865 上传时间:2025-11-0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22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 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思考探究一、 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描写西湖雪景的角度,分析描写西湖景物的传神之笔。参考答案:课文写西湖雪景有以下几个角度:1概括式描写(或称为“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2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3集合式描写(或称为“动态描写”)

2、,即“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有的本不是量词,如“痕”“芥”甚至可以说是临时借用的),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二、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一些

3、关键语句彼此的联系和照应,并分析它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参考答案: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雪亭看雪”,金陵客人也一定自负地认为他们来湖心亭看雪是唯一的,不会有第二拨儿人。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语;联系后文,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第三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金陵客人呼出,也许是作者正想说出的)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

4、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三、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明胡来朝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明郑烨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明张岱 设计意图:选取三副明人(包括张岱本人)写的湖心亭对联,引导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拓展阅读,加深对湖心亭乃至西湖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参考答案:1.联中“浑无”即好像无有之意。桑麻,代指农业生产。“四季笙歌”“六桥花柳”,均指当时上层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与“穷民”无立锥之地的生活境遇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颇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辛辣讽刺意味。虽然此联用的是曲笔,却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2.此联极富想象。自苏东坡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以来,从此就有了“西子湖”的美称。而此联又把湖心亭比作西子泛舟于湖上的扁舟,可谓佳喻巧思。“雨奇晴好”,用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诗句意。“席开水面”形容湖面如席之平广,十分形象。“月白风清”用苏东坡后赤壁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一句。这副对联富于想象,灵活清新。3.这一副对联描写的是西湖,也引申到西子之美,说的是西湖就像美人的眼睛,眼神清澈,双瞳如同剪来的秋水,生动形象地比拟了西湖的空灵澄澈,想象丰富,富有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