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玉溪市易门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六月份月考高一历史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分卷I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 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群与明清徽商关系密切。中国社科院吕政认为徽商衰落原因是“官商勾结”“买田置地”“买官”。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这些最能说明A.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B. 封建社会政治腐败C.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实效D. 商人从政是当时首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官商勾结”、“买田置地”、“买官”这些徽商衰落的原因也是制约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三个原因,即
2、导致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就影响了社会进步,因为这是代表社会进步的经济因素,故选A;BCD不是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考虑的,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2.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迥异于
3、传统”、“向工业文明演进”可以判断出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出现的标志是产生了雇佣关系,故C项正确;ABD项是中国传统经济模式的表现,排除。所以答案选C。点睛:从材料中的关键系信息“迥异于传统”、“向工业文明演进”“明清时期”“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的发展趋向,即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中国出现;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就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3. 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富商,重在批判,对中小商人,则
4、重在同情。此现象表明,由六朝到唐朝A. 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B. 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C. 城市商品经济愈益繁荣D. 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可排除A项;六朝商人诗反映了豪门世族的享乐心态,到唐代,尤其是通过科举取士,庶族地主势力增强,豪门世族地位有所下降,排除B项;“六朝商人诗,只写富商,不及中小商人”,折射出城市商品经济的畸形与兴旺;唐商人诗,既写富商,也述中小商人,乃至小商贩,表明唐人从商者众,经商成风,确切地说唐代应是城乡商品经济愈益繁荣而不单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排除C项。两个时期的诗歌,不管是批判还是同情
5、,都表明商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整体地为诗人所瞩目,这本身就反映了商人在世人眼中的地位已是今昔迥异,故正确答案为D项。4. 公元前538年,楚国令尹子木整顿田制和军赋,创立了“量入修赋”的制度,即根据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 井田制度趋于瓦解B. 宗法观念渐趋松弛C. 分封秩序陷入混乱D. 礼乐文化不复存在【答案】A【解析】“量入修赋”即测量了各种如平原、山地、低洼、沼泽、山林等各类土田,然后计量各种收入数量,而后修定赋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破坏了原来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故A正确;宗法观念的松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错误;分封制秩序陷入混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
6、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礼乐文化,故D错误。5. “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钱穆国史大纲)此田亩最有可能是A. 天子赐予的井田B. 因军功受赏的土地C. 租种的诸侯土地D. 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说明可以起到限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的作用,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不存在土地兼并,故A错;同理C也错;B与材料无关;D选项为均田制可以起到限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的作用。故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名师点睛】均田制的知识点归纳:
7、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贫富分化严重,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进而保证国家赋税收入;时间:北魏、隋唐;前提:国家控制大量土地(不涉及地主);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性质:土地国有制;作用:限制了土地兼并,保护了自耕农经济,增加了赋税收入,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封建统治。6. 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A. 曹魏B. 唐代C. 宋代D. 明清【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分
8、析能力。由材料“风帆数扇,俟风转车”和“去泽水,以便栽种”可知此农具使用风力,用于排涝,是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清。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水利工具的改进7. 宋朝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宋刑统卷13)这说明宋朝A. 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B. 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 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D. 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答案】A【解析】“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材料说明田业买卖还会受到房亲、四邻的干预,
9、只有他们不要的情况下,才能和外人交易。中国古代聚族而居,街坊邻居就是家族宗族,因此选择A。C不符合题意,B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8. 受京杭大运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唐朝时扬州是工商业繁荣的大都会。扬州当时可能出现的场景是A.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B. “南北水陆商货在此云集,海上商船在此起航停泊”C. “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D.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A反映了市坊分离的界限被打破,这出现于宋朝,故A 错误。因为C反映了夜市的出现,它出现于宋朝,故C 错误。因为D强调雇佣关系,而资本主义萌芽现象产生于明清时
10、期,故D 错误。而B反映了当时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这符合唐朝,故选B。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朝、北宋、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9. 读19世纪到20世纪初“近代企业资本总额情况变化表”。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 洋务运动企业的刺激和诱导B. 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C.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 “节制资本”解决民生问题【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90年代,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排除A项;B项发生于一战期间,D项实施于国民革命期间,均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
11、纪初”,故排除;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得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导致“18991911年间,私人资本总额和厂矿企业大幅度增加”,故本题应选C项。10. 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A. B. C. D. 【答案】B【解析】图片信息中有“1984年”的信息,由此判断。11.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A. 大批洋货涌入中国B.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
12、场C. 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D. 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答案】D【解析】这里的自然经济解体应该是指经济领域内不再是小农家庭不能再自给自足,据此可知知道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就是其解体的表现,故选D;A是其原因而不是含义,B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涉及到了自
13、然经济解体的概念,要想准确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自然经济的概念和特征,然后才能准确理解其解体的概念。12. 观察下图,中国人民银行为纪念海南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发行的纪念金币。该金币应发行于A. 1999年B. 2000年C. 2004年D. 2008年【答案】D【解析】海南经济特区成立于1988年,20周年发行的纪念金币应该是2008年,故D正确;1999年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2000年也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2004年也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故选D。13. 下表为19131936年中国按经济类别划分的出口商品(%),对下表的分析不准确的是A. 上表反映出该时期民族工业还很弱小B. 上
14、表反映出民族工业总体上增长缓慢C. 上表反映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增长D. 上表反映出民族制造业比较发达【答案】D【解析】根据统计数据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原料和半制成品占据比例是绝大多数说明自然经济占主导, 而制成品所占比例偏小,说明中国民族工业技术落后,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从出口商品的类型看,原料和半制成品占据比例是绝大多数,说明民族工业比较弱小和总体上发展比较缓慢,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增长,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思。14. 下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
15、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本则广告来看,是刊登在国内的人民日报上,项前半部分正确,属于其积极意义,但是后半部分与当时阶段特征不符合,因为当时刚刚改革开放,还不可能做到与外企合作生产。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含的选项即可。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15. 在全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居于“龙头”地位的是A. 沿海开放城市B. 沿海经济开放区C. 经济特区D. 内地开放城市【答案】C【
16、解析】经济特区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带动开放的区域由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逐渐深入到内地。16. 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奉天“昔年多种菜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夥”。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港粤,日月不休”。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扩大了商品市场冲击了自然经济便利了列强侵略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火车通行,销路益远”说明正确;“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说明正确;“近年交通便利,运销
17、外县者甚夥”说明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列强入侵的信息,故错误,本题选择A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近代交通变迁火车17. 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这表明罗斯福新政注重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运用立法手段实现共同富裕着力增加就业以扩大社会购买力缩小贫富差距以缓和社会矛盾A. B. C. D. 【答案】B18. 有人说,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政府职能发生重大转变,从传统的“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向。这表明了A.
18、美国总统的权力开始超越国会B. 罗斯福开始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制度C. 罗斯福开始实行计划体制来管理国家的经济D. 罗斯福加强了政府调控干预经济的职能【答案】D【解析】罗斯福新政并不能说明美国总统的权力开始超越国会,故A错误;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故B错误;罗斯福没有实行计划体制来管理国家的经济,只是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手段,故C错误;罗斯福新政加强了政府调控干预经济的职能,故“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向,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向的含义,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政府调控干预经济的职能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
19、判断。19.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重新高涨,迎来所谓“新经济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主要得益于A. 国家干预,全面调控B. 市场调节,保护竞争C. 削减开支,紧缩货币D.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宏观调控”体现了国家干预,“微观自主”体现了注重市场,是一种“混合经济”,故D项正确。A项出现于美国罗斯福新政到1973年左右,“新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B项是在罗斯福新政之前,C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里根执政期间,故排除A、B、C三项。20. 下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
20、”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A. 恢复银行信誉B. 鼓励建立工会C. 加强社会保障D. 调整劳资关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根据材料1933年,可以得出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内容,“NRA”即“全国复兴管理局”,目的是恢复工业;政府要协调好“雇主”和“雇工”之间关系,即调整好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关系,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名师点睛】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新政是以整顿银行业开始的,整顿财政金融体系。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的信用,这是一种应急性措施,旨在迅速稳定金
21、融资本市场。真正具有改革性意义的措施则是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它实际上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具体实践。这一货币政策的推行必然是宣布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可以提高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刺激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地促进美国国内公共工程事业的发展。庞大的工程开支,来自于政府的财政干预,部分开支就是美元贬值造成通货膨胀所得。但是由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元贬值必然加剧其它各国的经济困难,推迟了他们的经济复兴。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中心措施是通过工业复兴法,其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但并未触及企业的所有制。其中有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则起了扩大消费提高生
22、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调整农业的政策。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奖励补偿等手段来压缩农业产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这样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利于环境保护。国家收购农产品等措施则起了国家监督调节经济的作用。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等系列措施,实际上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生产发展,起到了调节生产与消费矛盾的作用,同时由国家调节再分配。21. 对20世纪70年代初历史的表述正确的是A. 各国以立法和制度保障公民的社会福利B. 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 各国纷纷出台经济保护政策,提高关税,货币贬值D. 各国顺应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大国际合作的力度【答案】B【解析】根据所
23、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呈现“滞胀”现象,为了解决危机,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社会福利,故B项正确,A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各国顺应”。点睛:注意解题的关键时间点“20世纪70年代初”,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22. 某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出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以下关于这些办法的评价错误的一项是A. 是在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根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B. 造就了20世纪5060
24、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C.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概念,与罗斯福的新政措施相一致D. 意味着政府必须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成为“看得见的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根源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故A错误,符合题意。扩大政府开支,政府干预经济导致20世纪50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正确,排除。材料与罗斯福的新
25、政措施相一致,故C正确,排除。材料说明政府必须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故D正确,排除。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政府干预经济23. 某国际经济组织称,已向莫桑比克批出5000万美元贷款,以增加该国的食物供应及改善人民的营养。该笔贷款将由国际发展协会批出,目的是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农业和私营部门投资。材料中该组织的宗旨还有A. 提供技术援助B. 减少贸易壁垒C. 稳定国际汇率D. 调解贸易纠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二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的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世界银行的主要任务是资助国家克服穷困,各机构在减轻贫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发挥独特的作
26、用,故材料中是指世界银行,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是世贸组织的职能;C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故选A。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24. “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材料中所说的改革的情况是指A. 斯大林改革B. 赫鲁晓夫改革C. 勃列日涅夫改革D. 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解析】在以上四个人的改革中,斯大林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仅仅是在经济领域,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25. 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
27、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A. 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 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 废除了斯大林模式D. 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斯大林模式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只涉及农业措施,故A项错误;“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 据材料“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8、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故C项错误;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从群众自发到 中央肯定、推动,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26. 1921年的一份苏俄文件写道:“海军和红军中的不满情绪几乎同农民一样激烈,难以控制的不满情绪主要由从家乡农村传来的消息而郁积起来,家乡农村常常给他们捎来关于农村经济危机的坏消息。”后来这些不满情绪初步得以化解的办法之一是A. 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 推行农业集体化C.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 实行余粮征集制【答案】A【解析】材料“1921年”“海军和红军中的不满情绪几乎同农民一样激烈
29、”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后实行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符合题意;B项是1929年实行,排除;C项是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D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点睛:首先“1921年”“海军和红军中的不满情绪几乎同农民一样激烈”体现出新经济政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27. 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 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B. 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C. 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D. 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答案】D考
30、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苏联的工业化28.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人执政期间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共同作用不包括A. 都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B. 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C. 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D. 改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在一度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都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能够突破斯大林模式,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由此可知,ACD均是其共同作用,与题意不符。故选B。29. 读下图漫画,下列阐释错误的是A. 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B. 发达国家成为全
31、球化的最大受益者C. 美国为经济全球化背负沉重负担D. 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答案】C【解析】漫画信息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由此可知,发达国家是主要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更多的是压力,这也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故ABD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美国为经济全球化背负沉重负担,该说法不符合史实和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漫画信息。该题漫画信息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向发展中国家流动。30. 在苏共的某次全会上,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这样的评价:“个人集权
32、,随心所欲,自我吹嘘,任人唯亲,管理混乱,外事不慎等。”该领导人是A. 斯大林B. 赫鲁晓夫C. 勃列日涅夫D. 戈尔巴乔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映了在苏共二十大会议上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由此给苏联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故答案选B项。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苏共二十大会议内容的把握,这次会议对苏联和中共,乃至整个社会主义运动事业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对斯大林的否定解放了苏联的思想,但同时也带来了苏联国内的思想混乱;另一方面,中共不同意对斯大林的完全否定造成了与苏共的巨大分歧,同时进一步影响到两国
33、的正常关系。分卷II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唐代田园诗人孟郊在织妇词中说:“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3)如何看待这种经济形态的利与弊?【答案】(1)经济形态:小农经济。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3)利:较稳定,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推
34、动了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弊:比较脆弱,具有封闭性、脆弱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自给自足,较少进行商品交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为君乘机杼” 反映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勉强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拥有部分土地;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脆弱性、封闭性、分散性。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3)
3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小农经济的积极性;从比较脆弱、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小农经济的弊端。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材料二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材料三我国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简表材料四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特点。(3)我国全面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任重道远,试说明理由。【答案】(1)变化:19521956年,由私
36、有制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19782006年,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开)。(2)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总量明显增加,世界地位日益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含量不断提升。(3)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偏低;低端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单位GDP能耗偏高;经济管理体制有待优化;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劳动力资源优
37、势弱化;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科技发展水平不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经济体制的两次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特点等方面来分析。(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两个时间段:1952-1956 年、1978-2006 年,二是所有制变化进行分析回答。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主要是三大改造的结果,第二次主要是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2)本小问的特点,解题关键是结合所学对图片反映的解读,图二主要反映了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图三主要供经济总量增加、国际贸易往来频繁,图四体现单位GDP耗能降低,说明经
38、济管理水平和技术不断提高。(3)本小问解题时需要结合前两问,由我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出发归纳,比如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单位GDP耗能相对较高等方面回答即可。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晚清时期,近代铁路传入中国,对社会经济和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国人对修筑铁路观点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答案】变化:清朝官僚反对外国人在中国修筑铁路。洋务派认识到修筑铁路有利于加强国防。孙中山认识到修筑铁路是发展实业和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后兴办实业的热潮。【解析】先是变化,材料是分三部分,也要分三部分回答。1865年的官员
39、是反对的态度;1874年李鸿章代表的洋务认为可有助于调兵。孙中山认为是国家富强的一个标准。原因上,则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结合经济上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分析。3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说道:“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
40、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式经济体制”给苏联发展带来的问题。【答案】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生产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妨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式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材料二中 “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得出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影响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从材料二中“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得出压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从材料二中“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 “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等信息得出不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结合所学,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