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家庄二中高三年级全仿真模拟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研究指出,西周政体用模拟血缘的方式,通过联姻等手段将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放到家族性血缘亲属的“位”上,人的“位关系”才是构建政权的纽带和维持政权的根基。这说明西周统治方式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 推动全社会血缘关系趋同D. 有利于政治和文化认同【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西周政体用模拟血缘方式,通过联姻等手段将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放到家族性血缘亲属的位上”可知,通过联姻等手段建立了血缘亲疏关
2、系;据人的“位关系”即血缘亲疏关系才是分配政权(分封制)的纽带和维持政权的根基(宗法血缘),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A错误;全社会血缘关系趋同说法是不正确的,C错误;据材料强调的是维护政权的根基(血缘),没有体现文化认同,D错误。【点睛】周礼分封制实质上是以国造家,构造“家邦”。用模拟血缘的方式,将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放到家族性血缘亲属的“位”上,人的“位关系”才是构建周礼的纽带和维持周礼的根基。天子与万民共享天下,也就是权力分配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治权的逐级分割;二是主权与治权相分离。由此形成周礼体制最为重要的特征:主权在上,治权在下。2.东汉后期,在地方官吏选任中,本地大
3、姓子孙享有优先选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的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由此可知当时A. 豪强士族垄断国家政权B.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 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革D. 贵族政治色彩浓厚【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在地方官吏选任中,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选用的权利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信息可知,地方官吏选任中多由大姓垄断,这说明东汉后期地方豪强势力已威胁中央集权,故B正确;据材料“在地方官吏选任中”,可得出豪强士族垄断国家政权有夸大其词的色彩,A错误;据所学可知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东汉时期察举制操控在豪强势力手中,但没有发生重大变革,C错误;贵族政治主要是“世官制”,与材料无关
4、,D错误。3.下表为北宋初期有关曲宴(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这些信息反映出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 边患问题已经解决C. 崇文局面逐渐形成D. 文官政治日益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由“太祖朝赐宴刺史、统军、大将、侍卫马军等武将”到“太宗朝宴请宰相、翰林近臣、馆阁学士等文官”可知,崇文局面逐渐形成,C正确;据材料宫廷赐宴的人员,不能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边患问题,B错误;材料只是宫廷赐宴,没有涉及文官政治日益完善,D错误。4.1573年,两艘载有中国商品的西班牙大帆船从菲律宾马尼拉成功地航行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标志着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正式开始。一时间阿卡普
5、尔科云集了大量的中国丝绸、瓷器等。这一现象推动中国A. 远洋贸易迅速发展B. 外贸格局发生逆转C. 赋役征银制度实施D. 日益卷入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一时间阿卡普尔科云集了大量的中国丝绸、瓷器等。”可知,中国的丝绸、瓷器由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走向世界,使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D正确;据材料无法说明中国远洋贸易迅速发展,A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不同时期的外贸格局,因此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由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使中国中国丝绸、瓷器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云集,没有涉及赋税制度,C错误。5.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之后,清政府在“以夷制夷”政策的主导下,催促甚至直接参与了朝鲜与美
6、、英、德、俄、法签订的通商条约。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这反映了清政府A. 在外交中践行“中体西用”B. 摒弃传统的朝贡外交体系C. 不谙熟近代外交丧权辱国D. 受到近代条约体系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可知,清政府在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有了近代条约意识,故D正确;据材料可知,与“中体西用”无关,A错误;据材料“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可知,清政府仍然没有摒弃
7、传统的朝贡外交体系,B错误;据上分析可知,清政府在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有了近代条约意识,故不谙熟近代外交的说法与材料不符,C错误。6.晩清以前,人们对郑成功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以其“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对他敬仰有加,但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则普遍对其倍加推崇。这种转变主要反映了A. 时代变迁推动民族历史重构B. 历史研究不可能有定论C. 观点越新越接近历史的真相D. 历史认识趋于全面客观【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有人以其“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对他敬仰有加,但也有人视之为“草寇”,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则普遍对其倍加推崇,这是因为
8、郑成功“排满”、“驱荷”、“开拓台湾”,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密切相关,反映了时代变迁对民族历史的重构,A正确;历史研究的目的就是应该有科学结论,B错误;观点新不一定是历史真相,C错误;据材料不能反映历史认识趋于全面客观,而是不同阶段评价褒贬不一,D错误。7.1944年9月,中共中央认为:“目前我党向国民党及国内外提出改组政府主张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正式向国民党提出立即召开紧急国是会议,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A. 导致国共两党关系走向破裂B. 体现了民主革命的前途C. 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提升了中共的政治声望【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目前我党向国民党及
9、国内外提出改组政府主张的时机已经成熟”可知,在抗战接近尾声,中国的抗战转入局部反攻的情况下,我党提出“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是抗战时期民主力量壮大的结果和要求,体现了民主革命的前途,B正确;第二次国共关系破裂是因为1947年春国民党限令中共撤销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闭重庆的新华日报,国共关系彻底破裂;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改组政府主张”,与维护统一战线没有关系,C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共的政治声望提高问题,D错误。【点睛】第二次国共关系破裂是因为1947年春国民党限令中共撤销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闭重庆的新华日报。至此,和谈之门被国民党当局关闭,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10、8.下表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表中数据主要反映了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B. 全面建设的指导思想C. 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D. 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可知,工业投资占58.2%,这体现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A正确;B违背史实;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与城市化无关,D错误。【点睛】“一五”计划的
1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9.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城邦特别重视公共节庆日的戏剧演出。一方面,城邦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并将其制度化;另一方面,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和私人的资助;公民大会还会专门选出执政官来监督戏剧公演的组织和统筹等相关事宜。这些举措A. 体现了执政为民的人文精神B. 旨在推动戏剧发展C. 有利于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D. 体现了商品经济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伯里克利时代城邦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并将其制度化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和私人的资助专门选出执政官来监督戏剧公演的组织和统筹”信息可知,城邦向公民、演员、剧组发放津贴或补贴
12、,目的是激发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高,以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C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城邦向公民、演员、剧组发放津贴或补贴,不能反映执政为民的理念,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城邦向公民、演员、剧组发放津贴或补贴,目的是激发公民参政的积极性,通过戏剧的教化功能,以利于公民素质的提高,以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不是为了推动戏剧的发展,B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D错误。10.下图是1882年和1907年德国劳动力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对图中变化解读准确的是A. 劳动力流失导致农业衰退B. 工业化助推经济结构调整C. 国家统一有利于工业发展D. 服务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答案】B【解
13、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1907年德国工业已经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结合所学可知在1德国开始工业化进程后,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劳动力也因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减,故B正确;据表格中劳动力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能说明农业衰退,工业进步、服务业领先,故A、C、D都是错误的。【点睛】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11.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
14、机。由此可以推知,苏联A. 变革小农经济势在必行B. 国家工业化建设举步维艰C.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凸显D. 确立斯大林体制符合国情【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1924年冬1925年上半年1928年初,”等信息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材料表明农民对当时工业品涨价及政治的不满,要求建立维护农民权益的农会,故C正确;新经济政策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解决的就是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A错误;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确立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苏
15、联新宪法的颁布,与材料不符,D错误。12.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专门成立了由经济学家和其他专家组成的各种专门小组,研究诸如债务、贫困等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经济问题;抛弃过去的对抗和意识形态偏见,强调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发达国家建立一种“民主的伙伴关系”。这表明A. 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和挑战B.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C. 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战略调整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研究诸如债务、贫困等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经济问题;抛弃过去的对抗和意识形态偏见,强调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发达国家建立一种民主的伙伴关系”可知,不结盟运动将重心转移到经济问题,说明不结盟运动根
16、据国际局势的变化,调整战略目标,C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不结盟运动在冷战结束后抛弃偏见,与发达国家建立“民主的伙伴关系”,以求解决经济问题,没有反映其面临挑战,A错误;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B错误;据所学可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D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美国城市化发展十分迅速,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大量集中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水体污染往往成为疫病流行的根本原因。内战后,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显著
17、提高。1870年至1890年,市政卫生局开始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一些城市从正规部队中招募组建卫生监督部队。政府还吸引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甚至儿童参与到垃圾处理工作中。同时,一些专家呼吁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疫”工作,1878年国会通过了国家检疫法。19世纪70年代细菌理论的出现为城市检疫、消毒提供了理论指导。到80年代,环卫工程师们利用化学或生物的最新成果发明了污水处理方法.1893年,纽约市引进了巴氏消毒法。到1910年,超过1000万的美国城市居民用上了消毒过滤的水,使得纽约、费城、波士赖死亡率至少下降1/5,20世纪初以后,包含公共卫生事业等内容在内的综合性城市规划,得到每一个城市的重视。摘
18、编自刘敏19世纪美国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和对策等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积极呼吁中国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他们向民众广泛发放关于预防天花、鼠疫和霍乱等传染性疾病的知识读物,积极推广预防天花的接种牛痘技术,并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也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
19、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到20世纪初期,伴随着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起,上海租界有关公共卫生的管理条例都被搬至华界。从总体上看,民国时期许多城市的公共卫生事业都有所发展,但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较好,内地城市较差。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美、中两国公共卫
20、生事业发展对我国当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答案】(1)美国:美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起步早;自身意识的提高;政府及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通过立法的手段发展卫生事业;利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起步晚;西方传教士的呼吁及推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租界的示范引领,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各地发展不平衡;存在对传统中医否定的因素。(2)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的入侵,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文明;历次政治运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大批留学生的推动;报刊等新闻媒介的发展。影响:在西方传教士的呼吁及推动下引起了人民的关注;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
21、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各地公共卫生事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3)启示: 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解析】【详解】(1)美国:据材料“内战后,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可知,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美国公共卫生事业起步早;据材料“1870年至1890年,市政卫生局开始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政府还吸引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甚至儿童参与到垃圾处理工作中。”可知,政府成立各种机构及吸引私人企业、民间团体处理监督卫生问题;据材料“同时,一些专家呼吁联邦政府直接千预“检疫”工作,1878年国会通过了
22、国家检疚法。”可知,在专家的呼吁下,联邦政府通过了检疫法;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细菌理论的出现到80年代,发明了污水处理方法.1893年,纽约市引进了巴氏消毒法。”等信息可知,利用科学理论指导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据材料“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可知,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起步晚;据材料“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积极呼吁中国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可知,西方传教士的呼吁及推动;据材料“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也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
23、;据材料“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可知,租界的示范引领,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各地发展不平衡;据材料“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可知,存在对传统中医否定的因素。(2)背景:据材料“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信息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的入侵,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文明;据材料可知,中国的历次政治运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大批留学生的推动;报刊等新闻媒介的传播。影响:据材料“19世纪中叶,中国
24、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信息可知,在西方传教士的呼吁及推动下引起了人民的关注;据材料“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 可知,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据材料“从总体上看,民国时期许多城市的公共卫生事业都有所发展”可知,各地公共卫生事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3)启示:据材料美国环境立法可知,我国要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据材料政府还吸引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甚至儿童参与到垃圾处理工作中。”可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据材料“内战后,政府和社会大
25、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可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细菌理论的出现到80代,发明了污水处理方法.1893年,纽约市引进了巴氏消毒法。”等信息可知,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上图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请选取其中相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自拟论题,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明确)【答案】示例一:论题: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是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手段论述:1921年由于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
26、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29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缓和了供需矛盾,缓解了危机,是美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从而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结论:国家的经济政策应随着国情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就会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示例二:论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论述:1921年由于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7、实行新经济政策,借鉴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来发展生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29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借鉴苏联计划经济,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缓和了供需矛盾,缓解了危机,是美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结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只要有利于发展经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方式可以相互借鉴。【解析】【详解】示例一:论题: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是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手段。论述:在分析“新经济政策” 时,注意分析新经济政策背景及意义即可;罗斯福新政要联系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的政策及其影响即可。示例二:论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论述:在分析“新经
28、济政策” 时,注意分析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及新经济政策的“新”的特点及意义;分析罗斯福新政时要联系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新”及意义即可。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隋朝初年实施了一系列与财政相关的改革。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存要去闲,改小为大”,将南朝时期地方行政单位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裁减不必要的机构和人员。魏晋以来官员俸禄没有详细明确的规定,隋朝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俸禄、政府部门的开支做出具体规定。在严格执行均田制的同时,将成丁年龄由18岁改为21岁,这样男子可推迟三年服摇役;并把服役期减为20天;调绢改为2丈
29、,减少一半。开皇五年(585年),针对谎报年龄、依附豪强等问题,隋文帝下令重新严格核查户口,对地方豪强隐匿人口的现象进行打击,仅一年就新纳入户籍160多万人。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下令所有军人的田地户籍一律归州县管理,这样地方官可以掌握他们的户籍,除府兵本人免租调外,他们的家族成员都不能逃税。摘编自王者中国古代财政史(1)根据材料,概括隋朝初年隋文帝财政改革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财政改革的影响。【答案】(1)裁减官员,节约财政开支;明确规定官员的俸禄及政府部门支出;实行均田制,减轻赋税和徭役;整顿户籍,严格户籍管理。(2)节约财政开支;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
30、了经济发展,为唐朝盛世奠定了基础;严格户籍管理,保证了国家税收,增加了政府收入。【解析】【详解】(1)据材料“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存要去闲,改小为大”,裁减不必要的机构和人员。”可知,裁减官员,节约财政开支;据材料“魏晋以来官员俸禄没有详细明确的规定,隋朝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俸禄、政府部门的开支做出具体规定。”可知,明确规定官员的俸禄及政府部门支出;据材料“在严格执行均田制的同时,将成丁年龄由18岁改为21岁,这样男子可推迟三年服摇役;并把服役期减为20天;调绢改为2丈,减少一半。”可知,实行均田制,减轻赋税和徭役;据材料“针对谎报年龄、依附豪强等问题,隋文帝下令重新严格核查户口隋文
31、帝下令所有军人的田地户籍一律归州县管理,这样地方官可以掌握他们的户籍,”可知,整顿户籍,严格户籍管理。(2)据材料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存要去闲,改小为大”,裁减不必要的机构和人员。”可知,裁减官员,节约财政开支;据材料“在严格执行均田制的同时,将成丁年龄由18岁改为21岁,这样男子可推迟三年服摇役;并把服役期减为20天;调绢改为2丈,减少一半。”可知,实行均田制,减轻赋税和徭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经济发展;据材料“针对谎报年龄、依附豪强等问题,隋文帝下令重新严格核查户口隋文帝下令所有军人的田地户籍一律归州县管理,这样地方官可以掌握他们的户籍,”可知,整顿户籍,严格户籍管理,保证国
32、家税收。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英国在华利益受损,但又迫于日本压力,于是一方面对日本进行道义上的谴责,另一方面对华进行有限的平准基金的贷款援助。随着欧战迫在眉睫,英国的远东政策渐趋退守.1939年6月,日本封锁天津英租界,迫使英国与其谈判。1940年6月,英国同日本签订了英日天津协定和英日关于封闭滇缅公路的协定,英日合作镇压天津英租界中的抗日行动;中国银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银由英、日共管;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禁止武器、弹药并铁道材料 之通过缅甸输送,禁止缅甸输出之货物,在香港也禁止输出。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成立,日本进逼东南亚的南进战略
33、促使英国重开滇缅运输线,倡议签订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并向中国提供1000万英镑货款。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击溃英国在东南亚太平洋的军事力量,威胁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了确保中国对日作战,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提出建立由蒋介石任最高指挥的中国战区,邀请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决心共同对抗德、意、日法西斯。摘编自唐培吉抗战时期的对外关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日战争期间英国对日、对华政策发展演变的历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英国对日、对华政策演变带来的影响。【答案】(1)历
34、程及成因:对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对日进行道义上的谴责,是因为日本侵华损害了英国在华利益;二战爆发前,对日本侵华保持中立,是因为欧洲战事临近;1940年6月,英日合作镇压天津英租界的抗日行动,并与日本一起掠夺中国,切断中国获取外援通道,是因为日本封锁天津英租界,迫使英国与其谈判合作。对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进行有限的贷款援助,成因是日本侵华损害了英国在华利益;英国的远东政策保持中立,是因为欧战迫在眉睫;英日合作镇压抗日行动,共同掠夺中国,并切断中国获取外援通道,是因为日本封锁天津英租界,迫使英国与其谈判合作;随着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英国倡议与中国合作,并加大对中国援助的力度,是因为法
35、西斯同盟的建立,日本进逼东南亚的南进战略威胁英国在东南亚的利益;提出建立中国战区并邀请中国远征军如缅甸作战,是因为为了确保中国对日作战;中、美、英、苏等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对抗法西斯,是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利益受损。(2)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至1940年6月,英国对日进行道义上的谴责、中立及其被迫与日本合作,进一步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导致日军扩大侵略。同时由于英国对日的纵容妥协,加大了中国抗日的难度和困境,导致中国被迫独立抗击日本法西斯;1940年9月,英国加大了对中国的援助,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推动了二战的胜利【解析】【详解】(1)对
36、日:据材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英国在华利益受损,但又迫于日本压力,于是一方面对日本进行道义上的谴责,”另一方面对华进行有限的平准基金的贷款援助。”可知,对日道义上的谴责,对华进行有限的贷款援助;据材料“1940年6月,英国同日本签订了英日天津协定英日合作镇压天津英租界中的抗日行动”可知,英日合作镇压英租界的抗日行动;据材料“中国银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银由英、日共管;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禁止武器、弹药并铁道”可知,英日共同掠夺中国,并切断中国获取外援通道;据材料“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成立,倡议签订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并向中国提供1000万英镑货款。”可知,随着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37、,英国倡议与中国合作,并加大对中国贷款的数量;据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确保中国对日作战,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提出建立由蒋介石任最高指挥的中国战区,邀请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可知,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提出建立中国战区并邀请中国远征军如缅甸作战。(2)据材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至1940年6月”,英国对日进行道义上的谴责、中立及其与日本的合作,进一步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导致日军扩大侵略。同时由于英国对日的纵容妥协,加大了中国抗日的难度和困境,导致中国被迫独立抗击日本法西斯;据材料“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成立,倡议签订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并向中国提供100
38、0万英镑货款。”可知,英国加大了对中国的援助,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据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决心共同对抗德、意、日法西斯。”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推动了二战的胜利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刘知几(661年一721年),唐代史学家。生于世代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文才颇佳,尤喜史学,年少时便博览史籍。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中进士,长期任职于史馆。因史馆监修制度使其“善恶必书”的实录理想无法得遂,故退而私撰史通,历九年而成,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该书较为客观地论述了唐
39、代以前的史籍源流及前人修史的得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史学,即历史知识;史识,指历史见解;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其中史识是最重要的。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他大胆“疑古惑经”,对被奉为儒家经典的春秋、尚书中的记载进行质疑,对孔子“春秋笔法”以及后世对孔子和春秋等书的盲目崇拜予以批判。他强调对史学的评价标准,还在于“激扬名教”;好的历史著述应有文学的映衬,文学功底是影响史学家叙述优劣的关键因素。其思想对后世经史之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赵海旺略论刘知几史学批评的基本原则等(1)根据材料,概括刘知几的主要史学思想。(2)根据材料
40、及所学知识,简析刘知几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答案】(1)史学家应秉笔直书;必须具备才、学、识;反对盲目崇拜权威;主张激扬名教;史家记事应有文学色彩。(2)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隋为租调制)等经济措施,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文化上;多姿多彩,一派繁荣景象;个人因素:刘知几的出身、素养、职业有关。【解析】【详解】(1)据材料“因史馆监修制度使其善恶必书的实录理想无法得遂”可知,主张善恶必书,秉笔直书;据材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可知,史学家必须具备才、学、
41、识;据材料“他大胆疑古惑经,对被奉为儒家经典的春秋、尚书中的记载进行质疑”可知,反对盲目崇拜权威,冲破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据材料他强调对史学的评价标准,还在于“激扬名教”可知,主张激扬名教,即激扬风俗,敦促推重礼法;据材料“好的历史著述应有文学的映衬,文学功底是影响史学家叙述优劣的关键因素”可知,主张史家记事应有文学功底。(2)据材料“生于世代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文才颇佳,尤喜史学,年少时便博览史籍。”可知,与其出身及素养有关;据材料“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中进士,长期任职于史馆。”可知,任职史馆;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隋为租调制)等经济措施,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文化上;多姿多彩,一派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