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522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53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Ⅲ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共53张PPT)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高考历史(课标专用)1.(2017江苏单科,17,3分)1917 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考点一 俄国十月革命五年高考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答案C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材料中“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论述的是俄国

2、十月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论述的是十月革命的方式,C项正确。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革命的方式是和平夺权,不是武装起义,A项错误;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体现的是列宁的思想,B项错误;七月事件表明,和平夺权已不可能,D项错误。2.(2013江苏单科,19,3分)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

3、案C 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构”,B、D两项与建立政权无关;二月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苏维埃未掌握实权,故排除A项。C项正确。1.(2014四川文综,12,4分)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仍在反思十月革命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依然怀有大国情结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A.B.C.D.咨询答案1990(%)1997(%)2004(%)2006(%)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23233030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6262730阻碍了社会的发展18191616是一场灾祸121

4、61410难以回答21161313教师专用题组 答案B 从表格可以看出,在19902006年的所有调查项目中,认可某一项咨询答案的人数比例是在不断变化的,这说明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并不是长期保持一致的,故错误。表格中认为十月革命推动或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数并不占绝对优势,可见俄罗斯人并不是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故错误。均可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得出,故B项正确。评析本题为表格式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数据并对数据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表格中数据变化的规律及变化的原因。2.(2012江苏单科,16,3分)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

5、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2.(2012江苏单科,16,3分)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答案B 本题考查对十月革命过程、特点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

6、信息及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抓住“四月提纲发表不久”的时间限制。从材料看,列宁强调了“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说明列宁重视由哪个阶级掌权的问题,故B项符合材料的本意。1.(2017课标,34,4分)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考点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答案A

7、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材料信息看,苏联将集体农庄劳动报酬的发放期限缩短,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这一措施实际上是利用物质刺激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对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故B项排除;此措施并不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苏联已经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故D项与史实不符。2.(2016课标,34,4分)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

8、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 题干中的“4年以后”,即1932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当时苏联正在实施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所以美国人关注苏联,故答案为B项。A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评析 本题创设情境,从时代特征角度考查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影响,主要考查宏观运用时代背景,迁移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时应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提示,迁移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分析思考。3.(2015课标,34,4分,0.216)1930年苏联粮食产

9、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 19301931年,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仍然扩大出口,其目的是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化建设,说明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奉献,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都没有涉及。解题思路 19301931年,苏联粮食产量下降出口量反而增加,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为国家积累了外汇资金,二是“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综合分析,答案显而易见

10、。评析本题以粮食产量与出口量数据的对比为切入点,考查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特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难度较高。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苏联增加粮食出口的意图。4.(2014课标,34,4分,0.482)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由德国公司负责”体现了当时苏联将部分企业以租让制的形式转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的思想,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建设初期采用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故选D项。题干信息并不能说明

11、苏联缺乏基本的技术基础,排除A项;此时,苏联刚刚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模式尚未形成,故B项表述不确切;C项中的“依赖”表述与“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不符。知识拓展 苏俄新经济政策中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是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资本的经济形式。它的性质和作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在新经济政策中,规定国家把一些国有企业租让或租借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去经营,这就是典型的国家资本主义。5.(2013课标,33,4分,0.395)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

12、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D 材料充分肯定了苏联1952年的农业成绩,并认为最严重的谷物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故D项符合题意。农业问题始终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A项错误;1952年以前苏联已实现工业化,B项错误;1952年,苏联并未进行农业改革,C项错误。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C项。注意时间是1952年,即二战后,马林科夫认为苏联已经永久地解决了谷物问题,由所学可知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说法,苏联农业发展实际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因此不能选C项。

13、马林科夫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维护斯大林体制,旨在论证斯大林体制的正确性,不惜歪曲事实。6.(2013课标,35,4分,0.664)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B 新经济政策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的做法,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的作用,实际上正确处理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B项符合题意。解题思路 注重历史问题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新中国成立后,

14、在经济体制方面受苏俄(联)影响较大,两国的经济体制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两国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但具体的国情又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为高考提供了很好的命题素材和角度。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注重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社会生产力,都注重商品、市场、货币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本题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角度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7.(2013课标,35,4分,0.793)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

15、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答案B“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体现了苏联急于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愿望。受此思想的影响,苏联集中国家力量发展经济。该思想推动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C、D两项与史实不符。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A项。选项中如果出现诸如“完全”“全部”“彻底”等绝对化的用语,这个选项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错误的。这一现象希望引起学生注意。评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模式,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时可以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等相关知识回答。1.(2016江苏单科,1

16、9,3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答案C 材料表明,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并未带来农业的明显增产,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表明生产者即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抵消了生产工具进步带来的优势,故C项符合题意。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会造成机械闲置,不会带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A项错误

17、;农业集体化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相对于个体经营能有效促进农业发展,不是导致农业增产不明显的因素,B项错误;集体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D项错误。2.(2015天津文综,9,4分)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2.(2015天津文综,9,4分)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

18、于()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答案A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开放政策。哈默与苏俄进行贸易活动得益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哈默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得益于中国实行开放政策。选A。1.(2016浙江文综,22,4分)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C组 教师专用题组 答案C 图片显示,资产阶级和地主消失,个体农户大量减少,集体农庄农户和工人大量增加,这体现的是斯大林模式确立后

19、的社会结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的大量减少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符,A、B两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前资产阶级和地主就已消失,D项错误。评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考查考生准确把握历史变化的能力,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苏(俄)联历史上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特征。2(2015山东文综,21,4分)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答案A 19291938年,美国受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影响,工业总产值呈先下滑后上升的状态,但总体上占世界工业总值的比重在持续下降,苏联受五年计划影响,工业生产能力增强,B、D两项

20、错误;苏联工业生产虽有发展,但仍落后于美国,C项错误。故答案为A项。评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该时间段内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和位次。3.(2015广东文综,22,4分)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 本题考查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题干中“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禁止粮食买卖,故C正确;私营企业纷纷涌现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才出现的现象,故A错误;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出现的现象,故B错误;农

21、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时期推行的,故D错误。评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关键是区别苏俄(苏联)各项经济政策的内容。4.(2014安徽文综,20,4分)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答案B 1921年春的“严重的失败”是苏俄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足就是不顾苏俄现实状况而企图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故B项符合题意。当时苏俄未向农民征税,而是实行余粮收集制,A项

22、错误;实物配给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排除C项;D项明显错误。5.(2013广东文综,22,4分)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答案A 从材料信息看,该领导人认为,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并非“投机倒把活动”,而是“正当”的贸易行为。这说明该领导人认同农民出售农产品的行为,即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故选A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2017课标

23、,35,4分)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考点三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答案D 本题考查史学素养。材料表明,赫鲁晓夫回忆录不同年代的版本在内容上均有所不同,说明时代影响了历史叙述,故D项正确。回忆录是当事人所写,掺杂了个人主观因素,准确性上有一定出入,不一定比相关研究著述的可信度更高,A、B两项错误;版本新旧与是否更接近历史真实没有

24、直接联系,C项错误。拓展提升 影响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2015江苏单科,19,3分)“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答案B 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连续铸钢法”专

25、利技术被28个国家购买,而自身的采用率却很低,这与苏联当时的计划经济模式有关。计划经济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来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转化,B项正确。(2014福建文综,22,4分)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C组 教师专用题组 答案D 提高谷物和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属于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故D项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主要推行于斯大林执政时期,A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

26、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B项错误;当时在冷战格局下,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对苏联影响不大,C项错误。1.(2017黑龙江、吉林八校联考,10)全球通史中记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直接导致该“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是()A.二月革命 B.七月事件C.十月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年模拟 选择题(每题4分,共36分)A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时间:20分钟 分值:36分)答案A 由所学可知,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是二月革命,故A项正确。2.(2017云南昆明质检,34)有学者认为,“在斯大林模式形成期间,苏联用强制

27、手段确立了国家对农民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该机制()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实现了稳定的社会过渡 D.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支持答案D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形成期间的粮食义务交售制,该制度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排斥了市场作用,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义务交售制实行期间,农民利益受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过渡。据此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3.(2017广西桂林、百色、崇左调研一,34)“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利用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之机,从西方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二五”计划期间,政府则注重大力发展本国机器制造业,到193

28、7年机器进口的比重仅占苏联需求量的0.9%。这一变化表明苏联()A.工业自主生产能力迅速增强B.调整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承受了西方更大经济封锁的压力D.逐渐陷入计划经济体制的困境答案A 材料表明,苏联从大量引进外国机器设备到注重大力发展本国机器制造业,引进外国机器设备仅占需求量的0.9%,这表明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工业自主生产能力迅速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苏联是否优先发展重工业与计划经济体制带来困境的信息,B、D两项错误;1937年苏联仍然能够进口机器设备,不能说明承受西方更大的经济封锁压力,C项错误。4.(2017黑龙江、吉林八校联考,24)有史家评论:“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

29、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其为划时代的创举。”这里的“他”应是()A.罗斯福 B.斯大林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答案C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最终“夭折”,符合材料描述的特征,故C项正确。5.(2016云南昆明适测,34)1913年,俄国大工业和铁路系统的产业工人达350万,大多集中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中,占无产阶级总数的54%,而同时期美国、英国、法国的占比分别为33%、27%、11%。据此可知俄国()A.

30、垄断资本发展程度较高 B.工人阶级集中程度较高C.城市化程度超过美、英、法 D.工人的总量超过美、英、法答案B 材料表明,与美、英、法等国相比,俄国工人阶级多集中于俄国大工业和铁路系统,说明工人集中程度较高,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国垄断程度、城市化水平和工人总量的信息,A、C、D三项错误。6.(2016广西柳州、玉林、贵港、百色联考,33)20世纪前半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地向前推进,使其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跃升为工业化强国,避免了像资本主义世界一样在大危机中一片混乱。而罗斯福借鉴了苏联管理经济的成功经验,使美国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材料中的“成功经验”指的是()A.战时集中国力的非常

31、措施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C.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D.国家经济计划的有效性答案D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这一体制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苏联有计划的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美国经济复苏。7.(2016四川广元二模,34)下表是苏联1966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表根据表格可以推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A.国民经济发展停滞 B.工农业产值差缩小C.经济改革出现困境 D.综合国力水平下降年份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工业总产值8.5%7.4%4.4%农业总

32、产值3.9%2.5%1.7%答案C 本题为表格材料型选择题,材料信息显示苏联1966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由高到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此时期苏联经济增长趋缓,此时正值勃列日涅夫执政,勃列日涅夫时期一直进行经济改革,前期成效比较大,后期出现了困境,因此C项符合题意。评析 此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要求学生能对题目中的表格数据进行分析,获取有效的信息,进而联系已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难度中等偏上。8.(2015四川乐山二模,10)苏联史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19211927年称为“退却年代”,把20世纪30年代称为“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下莫斯科

33、日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其中,“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消极的东西不可避免”主要是由于()A.大危机暴露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B.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C.苏俄(联)当时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情D.农奴制改革没有废除沙皇专制制度答案C 苏俄(联)在当时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这导致其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与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退却年代”(实行新经济政策)、“剥夺年代”(实行农业集体化)不可避免。C项正确。9.(2015四川成都二模,11)苏联科学家李森科发展了一种称为“春化处理”的育种法并借助浮夸和弄虚作假来推广。1935年,他在一次演说中声称反对春化法的科学

34、家,“不管他是在学术界,还是不在学术界,一个阶级敌人总是一个阶级敌人”。之后他被任命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直到1964年,李森科主义才彻底丧失了在苏联生物学界的垄断地位。据此可知()A.李森科的科研成果有重要科学价值B.苏联科学家缺乏学术争论的勇气C.李森科主义是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D.意识形态一度干扰苏联科学发展答案D“苏联科学家李森科发展了一种称为春化处理的育种法并借助浮夸和弄虚作假来推广”说明其科研成果存在严重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了意识形态影响科学界,并非苏联科学家缺乏学术争论的勇气,故B项错误,D项正确;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1.(2017

35、贵州毕节适测一,33)列宁晚年总结十月革命的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指()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C.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建立苏维埃政权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6分)B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时间:40分钟 分值:60分)答案D 列宁总结的十月革命的经验是使俄国采取与西欧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现代文明的根本条件,结合所学可知是通过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苏维埃政权来创造发展现代文明,故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能增强农民的力

36、量,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均不是十月革命提供的经验,B、C两项错误。解题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总结十月革命的经验”进行思考。2.(2017四川乐山调研二,34)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其中包括影响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A.超越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B.逐渐修正了既定目标C.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 D.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答案C“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影响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体现的是十月革命广泛的世界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的世界影响,不

37、是其性质,A项错误;“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发生在十月革命后,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十月革命对东方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作用,但并未使东方实现非殖民化,D项错误。解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材料信息。3.(2017四川宜宾期中,35)俄罗斯学者麦德维杰夫认为,20世纪的俄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各种条件不完全具备,但这并非不能弥补,是斯大林模式的出现使得苏联丧失了机会,苏联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麦德维杰夫意在强调()A.社会主义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俄国根本行不通C.社会主义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模式D.俄国没有找到一条合理的社会主义道路答案D“斯大林模式的出现使得苏

38、联丧失了机会,苏联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说明苏联的失败不是因为社会主义而是因为斯大林模式,即没找到合理的社会主义道路,故D项正确,A项错误;“20世纪的俄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各种条件不完全具备,但这并非不能弥补”,表明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俄国”是可行的,B、C两项错误。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B、C两项,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各种条件不完全具备,但这并非不能弥补,是斯大林模式的出现使得苏联丧失了机会”的含义。4.(2017吉林长春质测一,22)苏共中央九月全会(1953年)和七月全会(1955年)决议的核心是力求改变经济发展的先后次序,使劳动成果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刺激因素起作用。这表明

39、苏联()A.决定废除实物配给制B.决定纠正斯大林体制弊端C.生产动力不足问题已显现D.暂时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C“使劳动成果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刺激因素起作用”,表明该决议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体现出发展生产的动力已经明显不足,故C项正确。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废除了实物配给制,A项错误;材料没有明确改革斯大林体制,B项错误;材料决议中没有涉及对工业结构的调整,D项错误。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B项,主要原因是没有从本质上把握斯大林体制的特征。5.(2016四川内江四模,33)“俄国革命最近之形势,政权全归急进社会党之手,将从来之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根本推翻。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

40、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这里所说的“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是指()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沙皇专制政府C.苏维埃政府 D.保守党政权答案A“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表明材料针对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沙皇政府、苏维埃政府和保守党政权无关,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错误。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围绕俄罗斯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展开思考。6.(2016广西重点中学联考,34)苏俄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曾说过:“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投奔并将依靠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从而延长

41、国内战争。”这反映出()A.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B.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了粮荒C.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俄领土D.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了失误答案A 材料表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敌人的进攻,夺走粮食又会导致人心离散,体现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题意不符。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粮食问题产生的后果。7.(2016四川乐山调研二,34)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B.计划体制脱离了国情C.小农

42、经济尚占优势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答案C 本题旨在考查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题干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可排除。评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文字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苏俄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深刻认识。难度中等偏上。8.(2016贵州贵阳适测一,35)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认为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

43、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至极。”材料反映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答案D“苏联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斯大林认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绝对闭关自守是愚蠢至极”,体现出当时的苏联工业化建设重视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故D项正确。解题方法 解答本题,一是看技术来源,二是看斯大林的态度。9.(2015云南一模,34)某苏联领导人在1925年评论某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无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它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预计到消灭阶级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下列符合这一经

44、济政策的是()A.利用军事特殊时期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C.尽快实现工业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生产积极性答案B利用军事特殊时期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之一,其排斥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故A项错误;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使苏俄(联)逐步进入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尽快实现工业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反映的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方针,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生产积极性是赫鲁晓夫1953

45、年之后为改变苏联严峻的农业形势而提出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0.(2017贵州遵义联考二,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薛福成在谈论轮船招商局时说,商办固然比官办好,但如果单独由民间自办,“又恐商情之相轧也,则督以大员而齐其政令;恐商利之未饶也,则酌拔漕粮而弭其缺乏”,所以,官督还是必要的。郑观应主张“决胜于商战”,强调“用官权以助商力所不逮,而后战本固,战力好也”。他说:“商务之战,既应藉官为护持,而工艺之兴,尤必藉官权为振作”,“造作则借官率以兴创之”。对于采矿业,他认为,“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更必须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商招股以兴工,

46、不得有心隐漏;官稽查以征税,亦不得分外诛求”,于是“上下相维,二弊俱去”。摘编自宋美云等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材料二 苏俄(联)政府从新经济政策初期的被动容忍私人资本主义存在,逐渐转变为主动地适当地利用和发展一定的资本主义成分。1921年12月,政府作出决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19211922年,14个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1922年3月成立17个公私合营企业。直到1922年上半年,私营企业多达257个,到了年底,资本主义企业占了全国总数的88.5%。李冠乾苏联史研究(1)材料一中的思想家们提出了怎样的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提出

47、此经营方式的理由。(12分)(2)材料一、二中有关经营方式的阐述有何相同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联)政府大力发展私营企业的意义。(12分)答案(1)方式: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理由:迅速发展民族经济以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摆脱封建主义的压迫、干预和勒索;民间商人资金不足,可借政府力量解决一部分困难。(2)相同:材料一强调官商合办,材料二强调公私合营,两者基本一致。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补充了国营企业的不足;可以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搞活国家经济;为真正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官商关系的角度概括;第二小问,从对外、对内的目的和资本状

48、况方面进行分析。(2)第一小问,从政府参与度上总结;第二小问,从对社会经济和发展目标的作用方面分析。解题方法解答本题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是正确理解材料一中“官”、材料二中“公”的含义。1.(2017河北衡中文化大联考二,35)下图是1991年莫斯科街道上被拆除的一个苏联镰刀和锤子标志。对此,有俄罗斯学者指出,共产党点燃了世界革命,在苏联确立了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但是在抵达目标前,意识形态淡去,物质资料短缺,这让民众开始更多地衡量生活质量。这说明苏联共产党()A.未能处理好国际国内关系B.缺乏长远目标的设计能力C.背离了目标和忽视了民生D.注重改善民众的物质生活C组 20152017年高考模

49、拟创新题组 答案C 图片反映的事件是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在抵达目标前,意识形态淡去”,表明其背离了自己设计的目标,“物质资料短缺,这让民众开始更多地衡量生活质量”,说明其没有满足民众的生活需要,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苏共是否处理好了国际国内关系,A项错误;苏联共产党“在苏联确立了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说明其具有对长远目标的设计能力,B项错误;“物质资料短缺,这让民众开始更多地衡量生活质量”,说明苏联共产党忽视改善民众的物质生活,D项错误。解题方法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在抵达目标前,意识形态淡去,物质资料短缺”的含义。2.(2017广东广州期末,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50、求。材料 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恩格斯论历史规律结合材料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围绕“行动的目的与结果”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 评分说明 分值要求1012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密,语言通顺79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

51、语言通顺46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语言较通顺03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指向不明确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语言不通顺示例论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行动目的与结果相背离。阐述:1918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政权,同时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苏维埃政府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打击国内外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但战争结束后,这一政策导致了1921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可见,在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部分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战争结束后,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与目的相背离。解析 首先,明确材料的指向,拟定题目。行动的目的与结果可能相符,也可能不相符,材料给出的是不相符,又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结果没有达到目的;一种是起初似乎达到目的,最终却没有达到目的。其次,运用苏俄(联)的相关史实论证,最后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由史实叙述推导出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