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327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年春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分)1、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这反映了() A.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B.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 C.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D.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2、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农作物种植更趋市场化B.对犁耕依赖减少 C.耕作日趋精细化D.家庭生产日趋专业化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小农经济的形成时期。下面关于小农经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B.封建土地所

2、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D.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形成4、下列图片中的生产工具,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是() A. B. C. D.5、为迎201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宣传活动,某历史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他们在网上搜集到以下历史图片。如图片中器物最早出现的是( ) A. B. C. D. 白瓷长颈瓶 素纱禅衣 龙虎纹尊 脚踏三锭纺车6、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出现于()A.西汉B.东汉C.南北朝D.宋朝7、克里斯蒂拍卖行曾高价拍出一件专为适应国外客户需要而烧制的中国古瓷器,上有梵文装饰图案及阿拉伯文字,据

3、你推断,应是( )A.唐代的白瓷或青瓷B.宋代官窑中的产品 C.明代烧制的青花瓷D.明清时的彩瓷或珐琅彩8、侯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A.重农抑商 B.朝贡贸易 C.市坊制度 D.官营专卖9、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提出一个疑问:“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他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

4、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A.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B.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10、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美(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渗之乡,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人村间。”他们共同强调()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调节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1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唐宋两朝对商品交易的征税一直非常少。唐高祖李渊把一切山泽税、盐

5、税统统废罢,之前由国家专营的盐、铁、酒等产业全数放纵民众自主经营;宋朝征收过税和住税两种,税率分别为2%和3%。这些措施()A.培养了国人的贸易精神B.加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D.打破了对市的时空限制12、日本近代汉学家内藤湖南说:“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文中 “宋代发生的商业革命”包括()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出现了区域性的大商帮“日中为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A.B.C.D.13、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

6、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14、成书于元朝的农书列举了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和梯田等田制,前五种行于滨江海湖泊之地,后一种行于多山丘陵之域。这反映了当时()A.人地矛盾突出B.土地所有制变化 C.水旱灾害频繁D.传统犁耕受冲击15、“康熙初年,闽、浙、粤三省沿海郡县,迁民内居,筑界墙、严海禁,洋舶自此不得入。”这是因为康熙帝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倭寇会掠夺沿海地区;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会危及统治;可防范英国猖獗的鸦片走私 ()A.B

7、.C.D.16、隋制规定,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三十倾;京官从一品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倾,少者一倾;农民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数量和普通农民一样。这种均田制度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促进了隋朝经济的繁荣D.对地主官僚有利17、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都对人类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二者的共同影响是() A.世界从隔绝走向联合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D.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交汇18、15世纪末西班牙国王和水手签订的一份协议:“授予由其

8、亲自发现或占据的一切岛屿和陆地的海军上将头衔;根据卡斯蒂利亚的特权惯例,该头衔是终身的,可继承的和永久的。可获得辖区范围内财产或商品的十分之一。”这位水手最有可能是() A、 B、 C、 D、 迪亚士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19、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A.“工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商业危机” D.“商业革命”20.如图是荷兰五大城市人口在16到18世纪的变化曲线图。导致1700

9、年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五大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荷兰() A.开始进行工业革命B.海外殖民地的增加 C.丧失了海上殖民霸权的地位D.海外贸易快速发展21、1526年非洲刚果国王阿方索写信给葡萄牙国王诉说:“这个国家每个角落都有许多商人(葡萄牙的贩奴者),它们将毁灭这个国家,人们每天在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和王族成员也不能幸免。”对“劫掠”的理解正确的是() A.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B.缓解了欧洲人力资源短缺 C.掠夺了非洲大量黄金白银D.促进了欧洲海外市场拓展22、在1718世纪殖民霸权的角逐中,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与这两次“战争”对应的是()A.英西

10、战争、英法战争B.英荷战争、英法战争 C.英法战争、英荷战争D.英西战争、英荷战争23、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第一次提出“工业革命”一词,它包含着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两个方面。下列对“社会变革”理解准确的是()A.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B.经济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 C.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D.重商主义被自由主义取代24、下表为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口与财富统计,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贵族 中间阶层 下层 人口 财富 人口 财富 人口 财富 1688年 12% 141% 317% 59% 671% 269% 1803年 14% 157% 316% 594% 67% 9% A.英国

11、完全废除进出口的禁令B.工业革命深入开展 C.自由主义发展成为垄断主义D.贫富差距日益拉大25、19世纪,欧洲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从1750年的23.2%上升到1900年的62%,同一时期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比重却从61.1%降至10.3%对这一数据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形成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世界分工体系 B.欧洲处于现代世界体系的主导力量和中心地位 C.欧洲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文明尚未波及亚洲 D.欧洲造就了现代世界,现代世界造就了欧洲26、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

12、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以下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蒸汽机车内燃机。发电机珍妮纺纱机。 A.B.C.D.27、19世纪70年代,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公司已经创立了各自的实验室,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科学家来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尤其是两国的化学公司,发展与大学的联系,为其研究工作提供资金,这反映了()A.研究的普遍化和工业的普及化B.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C.资本的再生性和管理的科学性D.科研的个体性和合作的必要性28、“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的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

13、垄断奠定了基础。”这则材料能够反映()A.核能的运用促进了经济垄断B.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 C.新能源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D.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29、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仿效西法”的运动,这场变革虽取得一时成就,但主要由于“_”,“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空格处最恰当的内容是() A.遗其体而求其用B.洋匠挟技居奇,惟利是图 C.管理者“或且九九之数未谙,授以矿质而不能辨,叩以机括而不能名” D.产品质次,太平年月无用,战争起时是废物30.、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陈老爷的话一定

14、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31、1935年吴蕴初先生创办我国第一家合成氨工厂-天利淡气制品厂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当时最新技术,率先在国内制造硝酸类、液体氨类等产品。经审核批准,被国民政府实业部授予“在上海市区域内享有五年专制权工业奖励执照”、“减、免产品转口税、运输费工业奖励执照”,以资鼓励。这段

15、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 A.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 C.民国初民族工业发展D.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32、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国际环境有利B.民族独立实现C.社会性质改变D.政府大力支持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52分。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33、(25 分)材料一: 黑奴贸易路线图材料二: 1566 年,“ 圣赫罗尼莫号”帆船从( 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抵达马尼拉 , 于是,往返于亚洲与美洲的远程贸易航线初露端倪 。航行于太平洋上的马尼拉 大帆船,大约将近两年往返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一次

16、 ,西班牙商人主要致力于同中国乃至印度进行广泛的交易。生丝、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遍销西班牙本土和它的各殖民地;棉布、麻布也为西属殖民地土著居民普遍接受 。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三: 从约 19 世纪 80 年代到 1914 年之间的大规模扩张是如此的迅速和广泛,乃至史学家称之为新帝国主义。在欧洲民族主义上升之时,夺取殖民地成为国家地位的象征和政治、经济威力的证明 。工业国家迫切需要新的市场、廉价的原材料和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 ,推动了欧洲及其政府掀起跨越全球的新浪潮。19 世纪中期后,欧洲人的大迁移势头非常凶猛。欧洲人涌向海外并跨越大陆。欧洲人用他们的新势力、财富和军事力量,前所未有地

17、主宰了世界。 摘编自谢尔曼、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与黑奴贸易相比,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10 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世界市场出现的显著变化,并指出推动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15 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中国近代新闻史大事年表第一条1833年8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于广州。德国传教士马礼逊主编。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种近代化中文报刊。第二条1872年4月英国人美查等主办的申报(别称申江新报)在上海创刊。第三条1895年8月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个报刊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第四条

18、1905年11月民报在东京创刊。其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第五条1931年12月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办,这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第六条1941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它是由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后出版的。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二条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12分)(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所拟主题与信息解读一致)3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唐朝采取由吏部对全体公职人员进行政绩考核的考课制度,正所谓“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考课的标准可分为为官道德和任职才能两方面。为官道德为“四善”:即“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

19、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任职才能按照官员的不同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其考课方法是根据“四善”和“二十七最”的考课标准,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下下九个等级。另外,唐朝还在不同时期临时规定了一些特殊的考课标准,如贞观年间规定“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办法规定,“进考之人,皆有定限,苟无其功,不要充数。”考课的奖惩大致有职位变动、品阶升降、俸禄增减、荣辱与夺等。贞观二十年,巡察使进奏地方官考课等第后,太宗亲自决断,“以能进擢者二十人,以罪死者七人,流以下除免者数百千人。”摘自余华清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

20、,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考课制度的历史作用。(6 分)2017.5高一期中历史试卷答案和解析【答案】 1.D2.C3.C4.A5.C6.C7.C8.D9.D10.C11.A12.C13.C14.A15.A16.D17.D18.B19.D20.C21.A22.B23.B24.B25.C26.B27.B28.D29.A30.C31.D32.D33、(1)特点:贸易范围以中国为中心,涉及亚洲、欧洲、美洲等;贸易物品以中国特产为主;贸易方式以和平的商品竞争为主。(6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晚明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密切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4

21、分,答到“推动了白银货币化”同等给分)(2)变化:由多个中心的区域市场到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3分)因素:民主政治和国家政策的推动;工业革命的推动;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人口的全球性流动;殖民扩张。(12分,任意四点即可)34、【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主题表达准确,解读分析全面、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主题与解读完全一致,史实准确,能够做到史论结合。二等(9 -5分)主题较为准确,能够结合相关史实解读主题;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主题偏离材料、观点不明确;解读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或者主题与史实之间缺乏关联。示例1:选择第一、二条信

22、息(1分)主题:在华外国人开启并推动中国近代报刊业的近代化(2分)鸦片战争前,在华传教士开启在中国办报先河,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主要内容是传播基督教教义,但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知识。这与西方国家扩大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影响有关,同时也具有宣扬西方文化优越性的目的。早期报纸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在西学的传播上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4分)鸦片战争后,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成为外人办报的重要方向,如申报。其主要内容除政论和新闻外报道外,更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申报适应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申报等商业性报刊的创办,适应普通民众阅读需求,受到民众的欢迎。(4分)总之,鸦片战争前后在华西人兴起

23、的办报热潮,传播了报刊知识,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先进的中国人仿效,开启国人自办报刊的历程。(1分)示例2:选择第三、四条信息(1分) 主题:甲午战后,政论性报刊成为各派政治主张宣传的重要手段。(2分)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报刊,办报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等。这一现象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相关。维新派借助报刊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4分)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刊物,传播革命思潮,鼓舞国民精神,民报成为其重要舆论宣传阵地。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产阶级民主

24、共和思想蓬勃兴起。革命派报刊的创办,大大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舆论准备。(4分)总之,为寻求富国强民之路,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办报成为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1分)示例3:选择第五、六条信息(1分)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的舆论工具。(2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色中华创刊,刊登中央政府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讲话,对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积极宣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正式建立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该报的创刊,使党的政策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4分)抗战时期解放日报创刊,大

25、量刊登党在抗战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日益壮大,急需大型日报加强对各地宣传和工作指导,该报应运而生。该报成为党在抗战时期教育人民群众、指导革命工作的武器。(4分)总之,中共革命报刊的创立,宣传了党的理论主张,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2分)35、(1)有专门的考课机构;考课内容注重德能结合(注重实在政绩);考课程序严密;考课结果与官员奖惩升降挂钩;皇帝亲自主持考课等。(9分) (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等。(6分)【解析】 1. 材料反映的是男子采桑,女子喂蚕,体现的是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故D项正确 农产品的商品

26、化趋势、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材料均没有体现,故ABC三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考查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 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 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 2. A、材料反映的是农作物的种植,不涉及市场化的有关信息,排除; B、材料

27、中只涉及工具,未具体指明耕犁,排除; C、材料中指出农业生产中,工具、播种、灌溉、肥料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反映出耕作的精细化,正确; D、专业化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以补农书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把握:我国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特点是精耕细作,结合这一知识点进行思维迁移 3. 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包括:一是生产工具的进步,二是耕作技术的进步,三是私有土地的出现,生产力工具特别是铁犁牛耕的出现以及普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故选C 本题以小农经济出现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其形成因素知识点的掌握 解答本题掌握: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

28、期,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生产工具的进步,二是耕作技术的进步,三是私有土地的出现 4.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铁制农具早在春秋战国已出现,项为耦犁在汉代得到推广,项为翻车,出现于曹魏时期,项为曲辕犁,出现于唐时期。故正确排序为,故选A;BCD排序错误,故排除BCD;故选A。 5.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白瓷长颈瓶是唐朝时期的瓷器,排除A;素纱禅衣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排除B;龙虎纹尊是商代的青铜器,C符合题意;元朝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排除D。故选C。6. 本题考查的

29、是古代中国冶铁技术的进步知识点,旨在考查识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信息“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可以断定这是关于团钢法的介绍。团钢法又称灌钢法,是中国早期炼钢技术最突出的一项成就,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C项符合史实和材料的描述,正确;AB两项均不符合材料描述的时间段,早于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不符合题干“这项技术出现于”要求,晚于南北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7.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旨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题干关键信息“上有梵文装饰图案及阿拉伯文字”,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时期,为了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

30、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BD三项。故选C。 8.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闭关锁国强调的是对外政策,不符合材料信息“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故排除A;朝贡贸易涉及的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不符合材料信息“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故排除B;市坊制度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不符合材料信息“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故排除C;官营和专卖最早开始于汉

31、武帝时期,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最早实行了“盐铁专营”,这样既加强了对市场的控制和管理,又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客观上还稳定了国内的形势巩固了统治。结合材料“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可知强调的是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故选D。 9.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材料的结论强调的是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依赖于政府。ABC体现的是对政府控制的突破倾向,与材料结论主旨不符,排除;D是重农抑商政策下的商业发展表现,但没有质的突破。故选D。 10.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府面对经济困境所采取的措施,旨在考

32、查学生对材料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大意为管仲认为君主应该视国家财富储备情况储备财物,谷物便宜就用货币交换粮食、布帛便宜用钱币交换布帛。刘宴认为在粮食匮乏的区域,政府应该从粮食产区运来粮食,散发到农村。由此可知,他们共同强调国家可以调整市场供给,C符合题意; B明显错误,排除;AD表述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相关概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唐宋两朝对商品交易的征税一直非常少”、“唐高祖李渊把一切山泽税、盐税统统废罢,之前由国家专营的盐、铁、酒等产业全数放纵民众自主经营”等,分析、认知,材料所示做法无疑有利于民间商

33、品交易的发展,可以看出培养了国人的贸易精神,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强调的是城市的经济功能,题干信息没有涉及,排除;C项错误,重农抑商一直是古代中国封建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在北宋才打破了对市的时空限制,而题干提及了唐朝(唐初),D项不正确,排除。故选A。 12.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知识迁移,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在北宋;坊市界限不复存在,是在北宋;出现了区域性的大商帮,是在明清时期;“日中为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是在北宋。综上可知,均是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称“商业革命”,即C项正确;据此排

34、除含有的ABD三项。故选C。 13. 根据材料“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分析可知,是与传统自然经济不一样的经济模式,即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C项“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体现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题中的关键信息是“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但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在欧洲资本主义却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并进一步导致了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向资本主义过度 14.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

35、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掌握,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农书列举了什么样的地形实行什么样的田制,滨江海湖泊、山地、丘陵的土地都要利用,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元朝时期人地矛盾突出,A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土地所有制变化”、“水旱灾害频繁”、“传统犁耕受冲击”,排除BCD。故选A。 15. 略16. 本题考查对均田制的认识,旨在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均田制下,地主官僚和农民均分得了无主荒地,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

36、现出均田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地主官僚分田较农民多,且地主官僚的奴婢也能分田,这些规定都对地主官僚有利,故D项正确。故选D。17. 注意限定信息“文明史观的角度”,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传播了华夏文化;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因此二者的相同影响是都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交汇,故D项正确 ABC三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需要对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影响的比较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文明史观的角度”,结合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影响得出二者的相同点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和对基

37、础知识的识记、比较、运用能力 18. 依据题干“15世纪末西班牙国王和水手签订的一份协议”、“卡斯蒂利亚”可知,该水手与西班牙有关,迪亚士、达伽马是葡萄牙人,故AC两项错误 依据题干“由其亲自发现或占据的一切岛屿和陆地”,结合所学可知,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发现了美洲,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麦哲伦及其船队进行的是环球航行,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的路线及其支持的国家解题的突破口是题干信息“15世纪末西班牙国王和水手签订的一份协议”、“卡斯蒂利亚”、“由其亲自发现或占据的一切岛屿和陆地”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考查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

38、家的路线及其支持的国家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19.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抓住题干关键时间段“16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正是西欧新航路开辟时期,随着葡萄牙、西班牙新航路开辟以及殖民扩张,这一切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意大利经济强国地位不断丧失,D符合史实和题意。而“商业危机”“价格革命”不属于“外部因素”范畴,排除BC;工业革命最早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发生,与题干时间段不符合,排除A。故选D。 20. 从图片信息看,17世纪荷兰主要城市人口激增,这是因为17世纪的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号

39、称“海上马车夫”;1700年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甚至逐步下降,这是因为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了海上殖民霸权的地位,故C项正确 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英国,故A项错误 BD两项不符合1700年后荷兰的史实,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荷兰的殖民扩张需要掌握18世纪荷兰丧失海上殖民霸权的地位的原因和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解读与分析,注意图示中的时间和曲线变化 本题以荷兰五大城市人口在16到18世纪的变化曲线图为切入点考查对18世纪荷兰丧失海上殖民霸权的地位的原因和表现的把握,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A根据题意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早期的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

40、累,是正确的; B“欧洲人力资源短缺”不符合早期的殖民掠夺题意; C“掠夺了非洲”错误,是美洲; D是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而不是殖民掠夺的影响;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早期的殖民掠夺,考查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知识解答问题 早期殖民扩张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22. 本题考查对殖民扩张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识记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荷兰商业发达,英国手工业资本发达,最终在英荷战争英国打败了荷兰;英法殖民霸权战争中,英国建立了资

41、本主义制度,法国是封建专制制度,英国最终打败了法国,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3.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概念的能力。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技术变革不是社会变革,故A项错误;社会变革即生产关系的变化,故B项正确;C项从属于B项,是生产关系变化的表现之一,C项表述不全面,排除C;重商主义被自由主义取代是经济思想,不属于社会变革,故D项错误;故选B。24.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工业革命影响的掌握,旨在考查准确解读表格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中间阶层(middleclass)从英文含义上顾名思义,指处于社会中间位置的人群。在当时的社会

42、环境中,贵族是上层阶级,而农民是下层阶级,资产阶级就成了中间阶层。根据材料和所学进行逐项分析,A“完全”表述太绝对,英国在工业革命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B正确,英国在1765年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材料中“中间阶层”占有财富比例最高,符合题意;C表述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主义发展为垄断主义;材料中体现不出“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排除D。故选B。 25. 依据题干“19世纪”可知,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题干反映的是欧洲国家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促进欧洲的发展,使得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工业革命后伴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工业文明也被带到亚非拉地区

43、,因此C项中“工业文明尚未波及亚洲”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其余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本题以欧洲与亚洲国家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为内容19世纪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19世纪”和对材料的解读分析以及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的掌握 26. 依据题干“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反映的是发明成果主要来源于工匠的经验,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反映的是科学与技术开始结合,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属于

4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的是内燃机、发电机,故正确 蒸汽机车、珍妮纺纱机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错误故B项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解答即可需要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 27.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材料体现了科学和工业生产及技术紧密结合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德国和美国情况,不能说明研究的普遍化和工业的普及化,故A错误

45、;CD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故选B。 28.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可知:新能源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工业结构,D项符合题意;A项结论与题干的描述不符,排除;新能源的利用只是对重工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非决定作用,排除B项;经济垄断并非新能源应用的直接结果,排除C项。故选D。29.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运动失败也因此,故A项错误 BC两项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 D项抹杀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应排除 故选A 本

46、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迁移能力和对洋务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1、客观原因: (1)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2)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3)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2、主观原因: (1)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 (2)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3)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47、,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这失败的根本原因 30. 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旨在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的信息,可知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故B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从题干“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的信息可知,列强的经济侵略使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故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题干信息反映了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不能得出“自然经济完全瓦解”的结论,故C项符合题意。故选C。 31.

48、依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天利淡气制品厂股份有限公司属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依据题干时间“1935年”,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6年民族工业处于较快发展时期,故D项正确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工业的状况,没有体现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错误 民国初民族工业发展是在一战期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吴蕴初先生创办我国第一家合成氨工厂-天利淡气制品厂股份有限公司为切入点考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状况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掌握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49、历程: 1、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存在;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 原因:列强争相向中国资本输出,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1912-1919年) 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影响: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及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4、日益萎缩和破产:2

50、0世纪30、40年代 原因: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垄断中国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影响;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倾向革命,并逐渐与中共并肩作战,国民党政治上趋于孤立 5、得到恢复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影响: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使国家财政经济获得根本好转 6、被改造成公有制经济:1953-1956年 原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影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也随之而消亡 32. 注意限定信息“共同原因”,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一战”期间和国民政府统治的前10年间是中国近代民族

51、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两次顶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这两次快速发展都与政府的大力支持紧密相关,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颁布的一系列举措推动了民族企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国民政府推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另一时期民族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故D项正确A项只符合第一次高峰,应排除B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选D 本题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为内容考查“一战”期间和国民政府统治的前10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解读,注意限定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一战”期间和国民政府统治的前10年间民族工

52、业发展的原因以及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及其原因 33、【思路解析】本题以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切入点,分析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发展的进程和影响,从而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通过比较,可以从贸易范围、贸易内容和贸易方式三个方面入手;第二小问,贸易是一种商业行为,其核心是交换,所以分析其影响可以从收入的增减、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否、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二不难发现,尽管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但此时的世界市场只是雏形,仍然呈现多中心的状态。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

53、工业革命大大增强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也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是故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真正形成。第二小问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出发,说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增强的原因(政治、经济、思想等)和联系加强的表现(人口流动、殖民扩张等)即可。(1)特点:贸易范围以中国为中心,涉及亚洲、欧洲、美洲等;贸易物品以中国特产为主;贸易方式以和平的商品竞争为主。(6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晚明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密切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4分,答到“推动了白银货币化”同等给分)(2)变化:由多个中心的区域市场到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3分)因素:民主政治和国家政策的推动

54、;工业革命的推动;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人口的全球性流动;殖民扩张。(12分,任意四点即可)34、【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主题表达准确,解读分析全面、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主题与解读完全一致,史实准确,能够做到史论结合。二等(9 -5分)主题较为准确,能够结合相关史实解读主题;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主题偏离材料、观点不明确;解读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或者主题与史实之间缺乏关联。示例1:选择第一、二条信息(1分)主题:在华外国人开启并推动中国近代报刊业的近代化(2分)鸦片战争前,在华传教士开启在中国办报先河,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主要内容是传播基督教教义

55、,但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知识。这与西方国家扩大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影响有关,同时也具有宣扬西方文化优越性的目的。早期报纸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在西学的传播上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4分)鸦片战争后,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成为外人办报的重要方向,如申报。其主要内容除政论和新闻外报道外,更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申报适应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申报等商业性报刊的创办,适应普通民众阅读需求,受到民众的欢迎。(4分)总之,鸦片战争前后在华西人兴起的办报热潮,传播了报刊知识,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先进的中国人仿效,开启国人自办报刊的历程。(1分)示例2:选择第三、四条信息(1分) 主题:甲午战后,政论性报

56、刊成为各派政治主张宣传的重要手段。(2分)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报刊,办报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等。这一现象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相关。维新派借助报刊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4分)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刊物,传播革命思潮,鼓舞国民精神,民报成为其重要舆论宣传阵地。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革命派报刊的创办,大大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舆论准备。(4分)总之,为寻求富国强民之路,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办报成为

57、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1分)示例3:选择第五、六条信息(1分)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的舆论工具。(2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色中华创刊,刊登中央政府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讲话,对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积极宣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正式建立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该报的创刊,使党的政策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4分)抗战时期解放日报创刊,大量刊登党在抗战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日益壮大,急需大型日报加强对各地宣传和工作指导,该报应运而生。该报成为党在抗战时期教育人民群众、指导革命工作的武器。(4分)总之,中共革命报刊的创立,宣传了党的理论主张,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2分)35、(1)有专门的考课机构;考课内容注重德能结合(注重实在政绩);考课程序严密;考课结果与官员奖惩升降挂钩;皇帝亲自主持考课等。(9分) (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等。(6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