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295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试卷一、选择1.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

2、除C。故选D2. 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图 步辇图A. 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 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也展现了唐代美术发展水平,承载着史学研究和艺术审美双重价值,C项正确;西域指新疆以及更西的地方,步辇图的画面上没有反映西域风情,A项错误;步辇图中没有体现市民生活和市井风情,B项错误;步辇图中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重视想象、突出情感等特点,D项错误。3. 北宋时,

3、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 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 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详解】把福建的水稻推广到江浙一带甚至北方,同时广南和四川都种植水稻,这反映出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各地都已经能种植水稻,故A正确;曹魏时已经有翻车,故B项排除;仅从水稻种植的推广不能得出区域经济的均衡,区域经济不仅仅包含农业,排除C项;水稻种植推广会对饮食习惯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4. 清代,纂修

4、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 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 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 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详解】“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故选B。5. 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

5、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 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 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 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 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皆观”“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赏,受到不同阶层的欣赏,说明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不同阶层的人都欣赏角抵表演,没有强调对川剧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A项错误;根据材料“用角抵表演欢

6、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角抵表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角抵表演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没有体现其渊源,无法得出源于民间劳动技能的结论,D项错误。6. 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 五台山佛光寺A. 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 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 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 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

7、光寺”等信息可知,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为其发现实物“佛光寺”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说明此类壁画可与文化遗存互证,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壁画应源于现实中的实物,而不是源于艺术想象,A项错误;材料所述壁画能够为发现其实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一定程度上能够还原历史真实,但不能表述为“完整”,B项错误;材料所述壁画对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不是来自于学者的发掘,D项错误。7.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

8、.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详解】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8. 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 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 雇佣劳动成主要用工方式C. 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 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答案】D【

9、解析】【详解】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故选D。9. 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 铸铁技术的进步B. 商品交易的需要C. 审美观念的不同D. 国家统一的推动【答案】B【解析】【详解】商周的贝

10、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10. 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 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 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 促进

11、了中原人口南迁D. 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曹操通过实施屯田制,安置了流民、开垦了荒地、发展了农业生产,“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正确;利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屯田,没有助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制农业生产,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B项错误;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C项错误。11. 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 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 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 书写笔画的繁杂

12、性D. 书写技法的内敛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旭是唐代著名的草书书法家,其中草书字体具有写意性强和灵动性等特征。从材料可知张旭从公主与挑夫争着走路和观看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和草书笔法的神韵。这说明当时书写气象的开放性和灵动性,B正确;A是楷书的特征,排除;材料与书写笔画的繁杂性无关,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张旭书法的开放性,内敛性的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故选B。12. 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 内阁权势强大B. 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 社

13、会经济凋敝D. 君权相权关系紧张【答案】A【解析】【详解】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势较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任意妄为,A正确;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B选项中的“严重制约”不符合内阁这一机构的特征,排除;题干涉及的内容与朝廷中枢机制有关,此信息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情况,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内阁不是宰相,因此题干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君权相权关系,排除D。13. 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

14、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据此可知,当时A. 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 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 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 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应用科学和技术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应用科学与技术和近代企业的兴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才会有很多人提问相关的问题,故C项正确;从材料来看西学得到了传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被抑制,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有维新的主张,且此时只是早期维新思想出现,并没有往深入发展,排除B项;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14. 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

15、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A. 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B. 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C. 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D. 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的度量衡种类繁多,十分复杂,这种混乱的现象使得商品交易需要进行相互间的换算,不利于商品交易的进行,提高了各个领域交易的成本,故A项正确;度量衡的不统一与军阀混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会加剧混战的局面,故排除B项;材料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无关,排除C项;“阻断了”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15. 189419

16、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所示。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据图可知,当时A. 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B. 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C. 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D. 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华投资多偏向运输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各主要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它们都加紧了殖民地的争夺,通过投资运输业能够有效的扩大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因此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A项正确;外国在华投资和所占比例情况不能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从逆差转向“顺差”

17、,B项错误;一战前,国际资本竞争激烈,并非趋于“和缓”,C项错误;仅从“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增加”及其在各行业中所占比例变化,不能得出“中国民族资本的市场竞争能力有所提高”的结论,D项错误。16.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A. 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B. 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C. 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D. 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

18、员”,使中共从合法转向“秘密”斗争,说明此时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之时,面对国民政府从“革命的政权机关”转变成“反动执行机关”、“军阀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B项正确;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城市中,此时尚未阐明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A项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而非“左倾”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现象与工农红军“战略转移”的背景不符,D项错误。17. 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

19、保险”。这表明A. 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 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 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 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答案】D【解析】【详解】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李鸿章强调,必须建立自己的航运公司,由中国自己的商业组织,筹备保险等业务,对抗外商侵夺,表明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A项错误;李鸿章的个人主张不能说明“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B项错误;李鸿章主张“华商自立公司”,并没有改革洋务派“求富以自强”方针,C项错误。18. 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

20、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 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 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 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 临时大总统的人选【答案】B【解析】【详解】袁世凯希望临时共和政府由清帝指派自己组建,孙中山认为临时共和政府应由人民选举产生,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因此二人意见相左的本质是政府组建的主导权,B正确;材料中的袁世凯和孙中山都主张实行共和体制,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临时共和政府的组建问题,是在革命胜利之后,C排除;临时大总统的人选不存在争议,因为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D

21、排除。故选B。19. 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A. 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B. 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C. 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D. 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时间来看,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鉴于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现状,党中央联合资产阶级的目的是便于接管城市后进行经济的恢复,B项正确;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的内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排除A项;国营经济是公有,而资本家是私有,因此联合资本家明显不是确立国营

22、经济的主导地位,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党中央要联合资本家,而不是调整新民主主义政策,排除D项。故选B。20. 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安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所示如表反映出当时边区延安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单位:A. 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B. 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 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普选的参选率达70%,延安等县各阶层都有当选县参议员的人员,反映出当时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项正确;1937年新民主主义

23、理论体系尚未形成,项错误;县参议员中贫农、中农占优势,说明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项错误;民主普选的实现和县参议员的组成,不能说明“联合政府的建立”,项错误。21. 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A.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B. 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C. 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D. 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1940年代中后期正值抗战胜利后,当时官僚资本主义膨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加上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大肆征敛,滥发纸币,企业账面利润难以维

24、持生产,说明通货膨胀严重,这些现象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因此中国的工矿企业虽然有利润,但是难以维持生产,出现了囤积原料为主,生产为辅的局面,C正确;题干未提及商业繁荣情况,不能得出商业繁荣带动工业生产,排除A;当时企业生产难以为继,反映的是生产遭到破坏而非恢复,排除B;1940年中后期不存在军阀混战局面,排除D。22. 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将法律条文铸于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贵族叔向以此举背离了“礼”的原则而强烈反对。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纷纷效仿郑国。该材料表明A. 儒家思想是人心所向B. 成文法的颁布符合新兴地主的利益C. 礼与法之争开始出现D. 严格执法是治

25、国理政的最有效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子产将法律条文铸于金属鼎上,意味着通过法律来治理国家,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叔向认为这一举措违背了“礼”,说明子产的做法有助于打击贵族特权,因此各国纷纷仿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兴起,成文法的颁布有助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B正确;颁布法律不属于儒家思想,排除A;C错在“开始”,排除;题干历史事件是颁布法律而非执行法律,而且D表述绝对,排除。23. 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分封诸侯的同时又逐渐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如图)。据此可知,当时A. 多元一体民族观念确立B. 文化中心向中原地区转移C. 黄河流城是发展生命线D. 防范大戎是周的核心任务【答

26、案】C【解析】【详解】据图示内容可知,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而这些诸侯国躲在黄河流域,说明黄河流域是发展的生命线,故选C;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念的确立是在秦统一以后,排除A;据图示内容无法看出文化中心的转移倾向,排除B;周的核心任务明显不可能是防范犬戎,排除D。故选C。24. 周太王(文王祖父)舍长子太伯而立少子季历,文王舍长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武王生前欲传位周公,因周公辞让加之管叔、蔡叔(皆武王弟)等人反对,不得已而立孺子诵(是为成王)。这说明当时A. 分封制度需进一步完善B. 王位继承制度尚未成熟C. 贤能成为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标准D. 兄终弟及继承方式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

27、析】【详解】依据材料“周太王不得已而立孺子诵(是为成王)”并结合西周的政治制度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材料中的做法明显不符合此方式,表明王位继承制度还未成熟。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度,而不是分封制度,A错误;此时选择继承人的方式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贤能成为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标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兄终弟及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D错误。故选B。25. 皇帝派遣亲信宦官实施监察是唐代监察地方行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委派宦官巡察西南夷,代表皇帝整饬吏治、审理冤屈,拥有专断之权。这一做法A. 是三省制废弛的结果B. 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C.

28、使宦官掌握了监察权D. 保证了国家政治清明【答案】B【解析】【详解】唐太宗委派宦官巡查西南夷,并代表皇帝整饬吏治、审理冤屈,拥有专断之权,代表皇权的权威到达西南夷地区,有效的强化了中央政府在西南夷地区的权威,强化了中央集权,故选B;唐太宗委派宦官巡查西南夷与三省六部没有关系,不能体现三省制废弛,排除A;唐太宗委派宦官不代表宦官掌握了监察权,排除C;题干中的措施并不一定能保证国家政治清明,排除D。故选B。26. 唐代以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持国家正常运行,以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据此可知,唐代A

29、. 权力制衡特征明显B. “台省”平行和平等C. 行政效率得到提高D. 监察权成为最高层级【答案】A【解析】【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代行政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可知,尚书省负责各项行政事务的运作,而御史台负责国家的监察系统,各司其职,彼此制衡,故A项说法正确;两个权力机构的权力难以实现平行和平等,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行政效率的问题,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监察权是最高层级,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27. 清朝继承发展明朝督抚制度的同时,在东北、外蒙和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内蒙古设立盟旗。以上这些措施A. 比元代行省制更先进B.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

30、推动朝贡体系的发展D. 说明国家治理方式灵活多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说明清朝在地方管理上不仅有督抚制,还有将军辖区和盟旗,即国家治理方式灵活多样,故选D;这些措施并不一定比元代行省制更先进,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国家治理方式的灵活多样,并不是强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内部的地方管理制度,朝贡体系属于对外交往,排除C。故选D。28. 下表为史书关于汉朝社会情况的一些记述。其反映了这一时期A. 土地买卖趋向合法化B. 豪强地主左右着国家政局C. 自耕农经济持续衰退D. 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中“买田宅”、“卖田宅”、“多买田至四

31、百顷”等信息可知汉代存在土地买卖的现象,说明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故选D;材料没有说明土地买卖是否合法,排除A;“左右”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土地买卖现象的存在并不能说明自耕农经济衰退,排除C。故选D。29. 明朝积极建立朝贡体系,对夷国贡期的规定和执行比较严格。清朝建立后,要求朝鲜、琉球、安南等附属国初次朝贡时,必须缴纳前朝封诰印敕,“亦照旧例封赐”。此后,清政府把贡期延长,使各国朝贡频次减少。清王初这样做旨在A. 昭示改权的合法地位B. 沿袭前明的朝贡体系C. 减轻双方的财政负担D. 拓展国家的政治版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明朝对夷国贡期有严格的规定,到了清朝则是“

32、亦照旧例封赐”,但把贡期和朝贡的频次减少,就是清朝代替明朝,通过诏示改变体现其合法地位,故选A;根据材料“必须缴纳前朝封诰印敕”“清政府把贡期延长,使各国朝贡频次减少”可知并不是沿袭前明的朝贡体系,B错误;贡期延长,朝贡频次减少,可以减少朝贡方的财政负担,不是减轻双方负担,C错误;朝鲜、安南是中国的附属国,并不属于国家的政治版图,D错误。30. 五口通商后,列强在中国设洋行收购生丝。洋行按先给生丝定级,再按级定价的方式收购。当时,在国外市场出现中国的低级丝质量反优于其他地方高级丝的现象。这反映出A. 中国缫丝业执行更严格的标准B. 中国生丝具有更强的竞争力C. 中国的生丝遭到列强低价掠夺D.

33、通商促进中国缫丝技术提升【答案】C【解析】【详解】由于中国生丝顶级定价权在洋行,所以会出现国外市场出现中国的低级丝质量反优于其他地方高级丝的现象,这说明列强通过生丝市场中价格的主导权,以低价掠夺中国的生丝,C正确;生丝品级是由列强制定,由此不能说明中国的缫丝业执行更严格标准,排除A;B只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题干未提及中国缫丝技术的变化,排除D。31. 张之洞主张“开利源,以救中国之贫弱”,担任湖广总督后,在武汉发展实业,兴办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这从侧面反映了晚清A. 张之洞率先兴办洋务运动军事工业B. 实业救国思潮开启了武汉的近代化之路C. 地方官员对经济转型具有重要影响D.

34、 湖北发展得益于中央政府的重视支持【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张之洞主张创办近代企业,发展实业,有利于近代社会的转型,因此体现了地方官员对经济转型具有重要影响,C正确;张之洞之前已经有人创办洋务企业了,排除A;材料与实业救国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中央的政策,排除D。32.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上海的对外贸易总值增长了倍,但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比重却从超过60%下降到55%。这反映了当时A. 上海经济地位的动摇B. 列强商品输出的扩大C. 民族工业布局的调整D. 贸易商品种类的增加【答案】B【解析】【详解】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上海的对外贸易总值增长,但其占中国

35、对外贸易总值的比重却有所下降,说明列强在华商品输出的口岸增多和经济侵略的扩大,B项正确;19世纪后期上海经济地位并未动摇,A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民族工业布局并没有调整,C项错误;贸易商品“种类”的增加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33. 1876年,英国人巴尔福说道:只要中国依赖无知的官员管理所有涉及兵工厂的事务, 只要这些官员怀有私心,只对能迅速增加自己私利的事物感兴趣,那么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兵器、弹药,还有战舰,就必须不断地从欧洲购进。这可以用来说明洋务企业A. 对西方产品过度依赖B. 催生了新生产方式C. 受到欧美列强的控制D. 管理体制尚存在弊端【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

36、中国的官员因管理不善、怀有私心,导致一部分兵器、弹药,还有战舰质量差,不得不从外国进口,由此说明洋务企业因为是政府官员管理,存在的很大的弊端,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洋务企业的性质及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而不是强调对外国的依赖,排除A项;材料强调洋务企业的弊端,而不是其对新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34. 据1919年新青年的调查,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18万,加上交通运输码头工人12万、手工业工人20万,共计50万,约占当时上海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一状况说明上海A. 利于孕育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力量B. 已经完成重工业主导的工业化C. 是中国西方色彩最为浓厚的

37、城市D.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答案】A【解析】【详解】上海工厂众多,交通便利,有大量的工人,这构成了较为坚实的无产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期间,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有力力量,A正确;近代上海依然以轻工业为主,而且通过题干无法判断上海的产业结构,排除B;题干未将上海和其它城市进行对比,因此无法得出其是西方色彩最浓厚的城市,排除C;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排除D。35. 20世纪中国曾出现两次工业向西部内陆地区迁移的现象,一次在30年代中后期,一次是60年代后。这两次A. 都受到外交环境变化的影响B. 都伴随着教育中心的转移C. 都推动合理工业布局的形成D.

38、 完全由政府主导向西迁移【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的沿海工业内迁是受到日本侵华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是受到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因此这两次受到外交环境的变化影响,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但是并非合理,C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A。36. 有学者分析近代中国话语流变,列出一个图示(如下图),认为近代中国是在1900前后出现了与“国家”相关的“国民”概念,同一时间还出现了与“国民”相关的“民”、“新民”等一些概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臣民”时代的知识分子完全站在君主的角度发声B. “国民”一词在中国

39、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 “国民”等新概念的出现反映了民众的革命热情高涨D. 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从“臣民”到“国民”的话语流变【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从“臣民”到“国民”的演变,反映了随着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民主思想的影响,封建专制思想受到冲击,人们的民主意识、国家意识增强,故选D;A表述太绝对,错误;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国民”等新概念的出现与无法体现民众的革命热情高涨,排除C。【点睛】37. 1919年12月,李大钊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中指出,新思想是“应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劳工神圣”的新伦理,就是适应人类一体的道德、世界一家的社会之道德。这表

40、明当时A. 进步知识分子开始了救国的探索B. 马克思主义学说影响了先进的国人C. 唯物史观逐渐成为了国人的共识D. 新文化运动推崇的道德观渐入人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关键信息“新思想是应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劳工神圣”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内容,再结合“1919年12月”这一时间,可以看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到了像李大钊这样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故B项正确;“开始”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共识”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推崇的道德观是什么,排除D项。38. 1964年9月,全国计划会议召开,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会议集中讨论了计

41、划工作的改进问题,首次提出了“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A.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B. 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 是对人民公社化的否定D. 促进了工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可知,当时的中央政府一定程度上调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放了部分权力,这有利于对当时的国民经济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故选A;当时的中央政府仍坚持大权独揽的原则,这说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并未被冲破,排除B;人民公社被取代和否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中的原则是对整个计划经济体制而言的,而非针

42、对工农业的经济比例问题,排除D。39. 下表为19521953年农户实际购买力支出结构情况(单位:%)统计表,从该表可知A. 农民的生活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B. 农业改造的完成促进了农业发展C. 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 新中国经济带有明显的地域不平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农民投入到生产上的资金有所增加这说明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正确;农民在生活资料支出方面有所下降,但是不能认为生活水平出现明显下降,A项错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于1956年,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地域不平衡,且材料中各省的差距不大,D项错误。40. 中国从来没

43、有进行五年计划建设的经验,1952年8月-1953年5月,中国派代表团赴苏联学习。代表团成员主要是由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李富春以及能源、冶金、国防工业部门和军队方面的领导组成。这说明中国A. 重工业是国家战略重点B. 已经走上苏联式工业化道路C. 全面移植了苏联的制度D. 计划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派遣代表团人员分管工作“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李富春以及能源、冶金、国防工业部门和军队方面的领导组成”可知,此次向苏联学习的重点是重工业,由此说明重工业是国家战略的重点,A正确;1953年一五计划刚刚开始,尚未走上工业化道路,排除B;C不符合史实,而且从题干可知这一时期中共

44、刚刚开始派遣代表团向苏联学习,无法判断是否全面移植了苏联的制度,排除;1954年开始编制一五计划纲要,1955年通过,因此在1953年不可能形成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41. 1952年,全国卫生会议确定“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四项原则。这些原则的提出A. 导致医疗卫生领域出现“左”倾B. 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C. 确立了医疗卫生的统一管理制度D. 适应了资金缺乏人才不足的国情【答案】D【解析】【详解】卫生工作四项原则中的“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提出主要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困难有关,需要发动群众运动配合,适应了资金缺乏人才不足的国情

45、,D正确;左倾体现的是脱离国情,不顾实际,而材料中的“卫生工作四项原则”的提出是符合国情的,A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42. 1955年,针对万隆会议上某些国家提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用的词汇”的言论,周恩来说:“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A. 以联合国为中心B.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C. 以广交朋友为宗旨D. 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可知当时中国外交突破意识形态领域,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故选D项;新时期中国外交以联合国为中

46、心,排除A项;根据材料“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可知当时中国外交强调“和平共处”,并非“独立自主”,排除B项;根据材料“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可知当时中国外交强调“和平共处为宗旨”,并非“以广交朋友为宗旨”,排除C项二、材料阅读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表1和表2为西方列强在华投资的相关内容。摘编自雷麦外人在华投资等材料二 1985年,我国引进外资总额为47.6亿美元,到2010年达1057亿美元,我国的国内生产结构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的产值为40497亿元,第二产业的产值为186

47、481亿元。而生产结构的变化又引起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1996年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额为219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巧,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为1291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85%.到2009年初级产品的出口额为780亿美元,仅占总出口额的5%,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为13527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95%.摘编自王欣呈外资外贸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列强对华投资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西方国家对华投资的本质区别。并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利用外资的意义。【答案】(1)特点: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投资领域广;投资规模扩大(企业投资

48、比重增加);争做中国债主。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列强获取的特权(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列强谋求经济利益);从经济上控制中国;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中国政府财政困难。(2)本质区别:材料一是不平等投资,材料二是平等互利的投资。意义: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变化;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深化改革开放;利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快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方列强对华投资的主要特点需要从投资对象、投资规模、投资领域及企图当中国债主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原因需要从列强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列强获得的特权

49、及政府财政困难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区别:结合材料可知,材料一中的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主要是不平等的投资,是建立在中国主权丧失的前提之上;材料二中的投资主要是平等互利的投资,是建立在主权独立的基础上。意义:根据材料二中的产业结构及贸易结构的变化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意义可从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变化、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深化改革开放和利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4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普遍视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它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和理性的复归,但同时很多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非但没有造

50、成文化断层,还发展了传统文化,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就必须改造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一定的内发性,可看作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内蕴生命力的现代表征;在基本的精神方向上,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摘编自五四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一点思考等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五四新文化与传统文化”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论题:五四新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列强入侵,西方文化大量流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先进知识分子致力于实现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换

51、”。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道德革命为切入点,主要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继承了“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倡导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文学革命实现了中国同西方文化的接轨,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由、人权的追求。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一场批判封建专制思想,继承传统文化并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可据材料“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非但没有造成文化断层,还发展了传统文化,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就必须改造传统文化”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与发展,结合设问“五四新文化与传统文化”,可以拟定“五四新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的论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相关史实入手展开论述,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对经世致用思想的继承等,最后总结,呼应论题。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