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必修)(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 客观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8小题,每题2分,共76分)1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是宁波人,其家谱雨上屠氏家谱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珍藏,到目前为止,在天一阁珍藏的新老家谱有600多种。下列制度中,与国人重视修订族谱现象相关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世官制2据记载,周平王(公元前770前720年)时,王室与郑国互不信任,相互交换质子;后来周桓王上台,起用虢公,剥夺郑伯的权力,郑则派人割了王室洛邑的庄稼。这说明当时( )A等级制度的丧失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土地制度的
2、崩溃D宗法制度开始瓦解3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 )A太尉B廷尉C丞相D御史大夫4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说封建社会的要素是这样的: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A. 拥有世袭统治权 B. 所属土地可以买卖 C. 尊重上级的权威 D. 属下人民归其管理5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
3、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 A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皇帝制代替郡县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六部制6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世袭制度确立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世卿世禄制度确立8汉
4、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恩泽贵族 B实现民族交融C增加税收 D削弱王国势力9“在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汉朝郡国并行制C唐朝三省六部制 D元朝的行省制度10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自己封拜官职,因心怯,他将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以正常的样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上面的文字亦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当时称“斜封墨敕”,这表明( )A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B
5、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11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扩大统治区域 B加强专制皇权C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12“内阁”是明朝初年设立的皇帝咨政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最终实际上成为明朝行政中枢。据此对明朝“内阁”理解正确的是( )A协助宰相为皇帝提供顾问 B实为解决中央集权弊端而设C批答奏章代皇帝决策政务 D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13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自
6、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三省六部制B实行科举制C设立内阁D废除丞相14“(雍正年间)这个原属临时的军事机构,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本应裁撤,但因为这个机构有利于专制皇权,不但没有裁撤,反而权力不断扩大,以致成为最高权力中枢。“这个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C军机处 D枢密院15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该条约带来的危害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7、会 B中国被迫割让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C刺激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D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6一西方史学家这样描写近代某一战争后的中国:“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开始互相打交道了。现在冲破了长久以来包围着她的愚昧和迷信,享受到更为宽广之文明的自由”他描写的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7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B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C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被迫割九
8、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有学者评述到:“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下列事件发生在这场战争期间的是( )A黄海海战 B反割台斗争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19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20“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
9、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A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B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C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D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21据申报载:“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夫春间粤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命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这一记载反映了(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武昌起义的爆发C北伐战争进展迅速 D南昌起义的成功22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
10、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该条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3下图是两本连环画的封面,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列强侵略 B民族抗争C近代探索 D民族崛起2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里程碑。从其内容看,它借鉴了哪些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 )英国责任内阁 德国君主核心 美国三权分立 法国议会共和A BC D25福建学界曾致电北京政府:“青岛问题关系重大,凡我国民决不承认日本主张,均应誓死力争,以为外交后盾,曹陆章卖国证据确凿,请协电政府予重诛。”这一电文反映的事件( )A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促成了第
11、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26壮阔七十载,奋进新时代。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活动中,以“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群众游行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建国伟业”,由“开天辟地”“浴血奋战”“建国伟业”“当家做主”“艰苦奋斗”5个方阵组成。其中,“开天辟地”指( )A北伐胜利进军B中国共产党成立C抗日战争胜利D土地革命的完成27下图所示的历史歌曲唱出了一个时代的革命奋斗目标。这场革命之所以蓬勃兴起,主要是因为( )A中共二大召开,制定民主革命斗争纲领 B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召开八七会议,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发动南昌起义
12、,打响武装斗争的第一枪28“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修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产党以及各路军阀对蒋介石领导抗战真正产生信任;更重要的是,此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这场“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太原会战 D武汉会战291931年11月4日,马占山将军领导的江桥战役打响了东北抗战的第一枪。上海福昌烟草公司专门生产出“马占山将军牌”香烟,上海人争相先购买,一时间,出现了“马占山将军牌”香烟供不应求的局面,一些不吸烟的人也买回几包留作纪念。这说明( )A全面抗战局面形成B企业大发战争横财C中共领导民
13、众抗战D抗战成为民众心声30“中国军队此战拖住日军主力近5个月,推迟了日军向武汉的进攻,为中国政府机构、工厂企业等的西迁赢得了时间,并且粉碎了日军企图聚歼中国军队主力数十万于鲁南苏北地区的计划,为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此战( )A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B体现了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C显示了敌后战场的伟大力量 D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利3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中共某一军事行动:“独目将军于6月30日引人注目地率领5万大军在鲁西南渡过黄河。共产党因此将战争向南推进到华中的国民党统治区,在黄河与长江间开辟了新的战场。”此军事行动(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C解
14、放了长江以北地区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32口号和标语是重要的历史载体,可以反映时代气息和历史脉搏。下列口号和标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全国武装起来,保卫华北”“打倒列强,除军阀”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ABCD33据国民党军-O师徐建铭回忆,早在双堆集战斗中,基层官兵便表现出明显的厌战情绪,想着如何尽快回家过太平日子。及至徐州撤退,喊叫声、哀叹声、哭泣声充斥于行伍之中。到陈官庄被围,官兵悲观情绪恶化到极致。结果,未及解放军攻击,即已不战自溃。他回忆的是( )A日军占领徐州 B解放军跃进大别山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34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
15、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B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351949年初春,在扬州城区和农村,随处可见“为支援前线,获取全中国胜利”、“一人立功,全家光荣”等标语。尽管春荒严重,但是扬州地区的广大人民,仍然响应号召,积极投身支援前线运动。据此判断,扬州人民这场“支前运动”针对的是即将到来的( )A 渡江战役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36无产阶级革命家
16、陆定一曾说:“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A是中国革命军队的诞生地 B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C是我党在整个革命时期的根据地 D是抗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37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B保留了火种,使革命转危为安C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 D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38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员会书记、江
17、苏省委负责人王若飞的组织领导下,宜兴县各路农民队伍举行暴动,宣告成立宜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随后江阴、常熟等地共产党人先后暴动予以响应。这一革命斗争重在(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C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D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第II卷 主观题二、材料题(共两题,每题12分,共24分)39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
18、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完成下列要求:(1) 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19、4分)(2) 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5分)(3) 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3分)4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
20、,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
21、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完成下列要求:(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4分)(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1分)(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3分)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4分)修远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高二历史(必修)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8小题,每题2分,共76分)15 CBDAB 610 AADCD1115 DDDCA 1
22、620 ACAAB2125 BCBDA 2630 BBADD3135 ADCAA 3638 BBD二、材料题(共两题,每题12分,共24分)39(12分)(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4分)(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5分)(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1分)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任答2点得2分)40(12分)(1) 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4分)(2)理由: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1分)(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3分)(4) 原因: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因素: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