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僸(ji)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2盐铁论水旱说:“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3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A曹魏 B唐代C宋代 D明清4下面为
2、明代天工开物一书插图。可见当时 () 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B精耕细作方式继续沿用C畜力成为农耕的新动力 D筒车开始应用于农业灌溉5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A确立土地私有制 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 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6“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其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而其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更达到了颇为圆融的境界。”该段描述可能是在评述()A翻车在江南开发中的作用 B唐代筒车的自然原理与作用C因地制宜的西域坎儿井 D都江堰的巨大功效7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
3、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耜耕 D耦犁8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B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C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D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9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表现在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4、D佛教的广泛传播学,科,网Z,X,X,K10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B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11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这首古诗()A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B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D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
5、12据史载,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扶贫”措施。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增加地主经济收入C弥补生产资料不足 D打击商人敛财致富13光绪朝周庄镇志载:“俗有田底、田面之称,田面者佃农之所有,田主只有田底而已。盖与佃农各有其半,故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佃农或易,而田主亦不易。”“田底”和“田面”的实质是()A佃农和田主共同拥有土地 B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C封建官府防止土地兼并的措施D封建农庄经营14下图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插图。对该图所含信
6、息解读正确的是() A汉代关中地区农民创造的“井渠”B该装置的发明人是东汉的杜诗C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进行灌溉D该设施始见于明代15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A具有落后性 B具有再生性C具有脆弱性 D具有稳定性二、非选择题(16题14分,17题26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
7、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痛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学#科#网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6分)(
8、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其原因有哪些?(8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材料二唐朝初年,北方中原地区“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材料三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棹灌溉之利,成总而成之。唐六典卷七凡京畿之内,渠堰陂池之决坏,则下于所由而修复之。每渠及斗门,各置长一人。至于溉田时,乃令节其水之多少,均其灌溉焉。唐六典卷二十三材料
9、四唐朝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个)地区关内道河南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山南道潍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共计前期112020165415422273163后期1372316134943101注:道:唐朝地方行政单位。统计资料来源于新唐书、元和志、通典州郡典、括地志中有年代记载的水利建设项目。请回答:(1)战国、两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指出唐朝前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原因。根据材料四,分析唐朝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10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
10、6分)必修二1-1发达的古代农业 限时练 参考答案1解析:选A。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重视家畜饲养业,故选A项。2解析:选C。 “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是说当时已较广泛使用铁农具,人们认识到使用铁农具是发展生产的重要环节,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反映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3解析:选D。依据“风帆数扇,俟风转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推测此农具是用来取水灌溉的风力水车。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11、,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故选择D项。4解析:选B。图片反映了种植经济作物、筒车应用于农业灌溉、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综合信息可知包括耕作技术、生产技术、灌溉工具的改进,这些均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应属于精耕细作方式继续沿用,故B项正确;A、C两项表述不够全面,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5解析:选B。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北魏创立的均田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北魏均田制分配的是国家控制的大量无主荒地,不存在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和可以买卖使得土地兼并问题无
12、法杜绝,故D项错误。 6解析:选D。都江堰充分利用河道的自然走向和地势修建而成,体现出“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既利于排洪,又利于灌溉,“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2 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功效,故D项正确;翻车、唐代筒车都仅仅是灌溉工具,西域坎儿井仅仅是灌溉水利工程,没有体现出“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故A、B、C三项排除。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的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材料中没有涉及B、C、D三项的内容。故本题选择A项。8解析:选B。“千耦其耘”是指千对农人在耕地,说明
13、是奴隶集体耕种,故A项错误;“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说明农家注重农作物的栽培和牲畜的饲养,是典型的精耕细作的表现,故B项正确;“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故C项错误;“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 9解析:选B。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逐渐成为古代中国主要的耕作方式,再加之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故“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愚民政策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均与“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无关,
14、故A、C、D三项错误。10解析:选B。古代人口总体呈增长趋势,但王朝战争、农民起义会使人口大量减损,不能说持续增长,故A项错误;从“瘠卤沙冈”“陡绝之地”均被开垦,可以推知农业增长方式是粗放型,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并未提及传统农业的特点,故C项错误;这种土地开垦导致水土流失,但不会必然导致发展停滞,故D项错误。11 解析:选B。材料未提及土地兼并问题,故A项错误;诗歌多主观描绘,但其中也夹杂一些史实,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提及山地农业及西江贾客的部分生活,不足以全面反映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侧重于贫富分化,而非赋税沉重,材料未涉及徭役的问题,且造成山民贫穷的重要原因是“苗疏”
15、,故D项错误。12解析:选C。统治者举动只是一种“扶贫”措施,起不到抑制兼并的作用,故A项错误;该举动帮扶对象是农民,与地主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从其采取的具体扶贫做法来看,提供给农民的属于生产资料(田、犁、种等),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打击商人的活动,故D项错误。13解析:选B。考查材料理解能力。“田底”指土地所有者,“田面”指经营者。由“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佃农或易,而田主亦不易”说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14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图片反映的灌溉工具是水转翻车,它运用水力作为动力,将水提到高处灌溉农田,故C项正确。15解析:选B。材料前一部分强调小农经济生产组织简单,进
16、而在此基础上强调此种生产方式容易重建也即具有再生性,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脆弱性,但材料内在的逻辑并未强调小农经济的这些侧面,故A、C两项错误;小农生活及生产活动是稳定的,但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低,是脆弱的,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6题14分,17题26分,共40分)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史。第(1)问,据材料一归纳即可。第(2)问,变化的表现从材料二中提取,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2)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本较高。17
17、解析:第(1)问,回答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及作用。第(2)问,第一小问从战争、政权巩固、农业生产等方面组织答案;第二小问从数量、地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第(3)问,属于开放式问题,只要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或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为秦的统一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西汉:修建了漕渠、白渠和龙首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基础。(2)原因:唐朝建国之初,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生产破坏,人口流亡。要巩固政权,必须首先恢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是其必要条件;唐朝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设专门官员管理水利事业。特点:唐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多;唐前期多于唐后期;唐前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多在北方中原地区,唐后期大多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的兴修,提高了农业生产发展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封建社会繁荣的基础;水利建设是封建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