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岳阳楼古时登高之作,不外乎两类,一是着重绘景,以景娱情,多是乐景、思情;二是借景抒情,景为表,情为里,情为主,景为辅。岳阳楼,乃古岳州巴陵城西门楼也。“下瞰洞庭,景物广阔”,自唐以来,即负盛名,为历代迁客骚人登临赋咏之所。唐大历三年春,杜甫由夔州出三峡,在湘江一代漂泊。当时“史乱”已平,王朝盛景不再,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诗人一面感叹国事日衰,一面哀叹自己飘零无根,所以一登之下,“湖山归眼,忧乐到心”有说不出的况味。导入语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大历三年()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
2、,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重点全解 词语解释(1)实词 危樯独夜舟危:高。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星垂平野阔阔:开阔,广阔。名岂文章著名:名声。(2)虚词 名岂文章著岂:哪里,怎么。(3)成语名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文言句式飘飘何所似:宾语前置。登 岳 阳 楼昔闻洞庭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老病有孤舟。戎马关
3、山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凭轩涕泗流。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洞庭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及洞庭景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抒发忧国之情登岳阳楼内容分析全诗分两层: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一起一承,章法分明。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
4、,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但诗人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接着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登岳阳楼内容分析后一层先说个人景况,后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一转一合,显而易见。“亲朋”两句中,要害是“孤舟”一词。诗人自离夔州之日起,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所以由写景转入抒情先说个人景况;再说,从洞庭
5、水转换到“孤舟”,脉络也十分清晰。至于说亲朋“无一字”,显然是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飘泊的感情。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蕃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字又巧妙地照应了第二句,以此结束全诗恰到好处。登岳阳楼艺术鉴赏雄浑阔大的意境还是在杜甫的年轻时代,孟浩然就以歌咏洞庭的名句“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见“有关资料”)而蜚声诗坛,但杜甫后来居上,此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比孟句又高出一筹。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
6、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吞几云梦”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得多,孟诗中的视野仅及于长江北岸的云梦泽,而杜诗则扩大到了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了进去,这样的境界如果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写不出来的。登岳阳楼艺术鉴赏前人评这两句诗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这话有理。请说明有理在何处。杜甫这两句诗不仅好在有开阔的视野,而且气象雄浑,内涵丰富,远非他人所能及。这要归功于“坼”“浮”两个字炼得好。试想,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两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
7、,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登岳阳楼艺术鉴赏新唐书本传说杜甫“好论天下事”,似有贬意,但在我们看来,这恰恰是杜甫优于其他诗人之处:之所以“好论”,是因为他胸中时时以“天下事”为念,这首诗写诗人在生活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心中所想的仍是国运的艰难,甚至为之流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新唐书本传说杜甫“好论天下事”,似有贬意,你认为怎样?诗词鉴赏练习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完成13题。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2分)诗圣律 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