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960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解析: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农业发展转型的标志,题干中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题干中“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都有,从齐国耕作工具齐全可以看出齐国农业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答案:C2下图

2、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解析:据材料“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说明冶炼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耕作方式的进步,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进步,与土地私有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技术更新推动生产发展,排除C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D项。答案:B3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朝代南方北方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

3、数比例(%)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119.8998.680.2唐朝39243.2514.956.8北宋1 122.562.9662.437.1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经济中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城迁移解析: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北方人开始南迁,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均逐渐增加,符合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故选D项。答案:D4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

4、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A意在维护土地私有B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C使土地私有合法化D利于了解秦朝经济生活解析:由材料“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可知通过法律保护土地私有,故选A项;材料强调秦朝土地制度而非严刑峻法,排除B项;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排除C项;材料强调秦朝律令对土地私有的保护而非具体的经济生活,排除D项。答案:A5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

5、明()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B城镇化快速发展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 D租佃关系日益发展解析:据材料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说明租佃关系日益发展,故选D项;据材料“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仍然采用封建土地生产方式租佃式经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强调城镇化现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强调城乡差别,排除C项。答案:D6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统治

6、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解析:根据材料“今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可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故选D项。答案:D7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营,此外还有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副业。以上多种经营的收入,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这表明小农经济()A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C是一种脆弱的经济结构D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小农经济下的除粮食生产经营外的其他生产收入占总收入40%,说明其他收入还占很大比例,也就是说小

7、农经济并不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故选A项;材料中信息无法看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排除B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排除C项;材料信息的主旨不是强调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排除D项。答案:A8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D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解析:据材料“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可知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既不是为了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也不是传承手工业

8、技术,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不听私立学校”专指手工业技术学校,并不是针对所有的私立学校,故D项错误。答案:C9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强化中央集权 D小农经济发展解析:材料涉及的是盐铁政策,未涉及地主兼并土地的问题,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盐铁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出民间逐渐获得了盐铁的经营权,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据材料得知盐铁由汉武帝时期的国家垄断经营到东汉时期的允许民间煮盐铸铁,这会削弱中央

9、集权,故C项错误;盐铁政策的变化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10下表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春秋晚期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冶铁遗物秦朝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铁兵器很少汉朝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汉代冶铁使用煤为燃料,用水排鼓风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兵器更加坚韧锋利A.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解析:“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表明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故选B项;不应早于东周时期的是

10、人工冶炼的铁器,排除A项;冶金技术的突破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排除C项;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的是民营手工业,排除D项。答案:B11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较晚,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由此可知()A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B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C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D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解析:根据材料“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可知,西汉时期蜀锦就已闻名,并被文学作品所记录,故A项正确。答案:A12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乾隆八年,决定“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除金银外,

11、“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这些做法()A放弃了重本抑末政策B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的重视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D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题干反映了两层信息:第一层体现乾隆时期地方政府设立机局教民纺织;第二层体现乾隆时期允许民间开采除金银外的矿产。教民纺织与允许民间开采矿产,说明政府重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租佃契约关系大约在魏晋隋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至北宋占据主导地位。安史之乱后,包括均田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国家土地所有制日趋衰落,宋朝顺应土地私有的历史趋势,鼓励和支持土地的私人占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使得宋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12、,再加上社会阶层流动的变化无常,使宋代土地所有权的转换非常频繁。在此基础上,宋代租佃制得到了较快发展。较之以往的庄园农奴制,在宋代租佃制下,地主与佃户间的主仆关系只存在于租佃关系中,不再具有世袭性和永久性,一旦租佃关系解除,人身依附也随之消失,佃户与田主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尽管佃户依然背负着沉重的地租负担,田租征收以实物为主,但他们基本上摆脱了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很大程度上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当然,租佃制的不断膨胀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英国的圈地运动于16世纪开始大规模兴起,持续了三个世纪。较早时期的圈地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羊毛价

13、格的上涨促成的,许多领主买下农民的土地,领主的自营地得到扩大,将自营地作为租地农场加以出租,因此,土地多被用于放牧。在较后的时期中,为迅速发展的城市生产更多的粮食变得尤为重要,因此,被占的土地由人们用现代农业手段加以耕种。据统计,在当时的英国,面积超过100英亩的农场和牧场占多数,其在土地经营的共同特点是与市场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且以雇佣劳动为主要劳动形式,而这正是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在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大农场为主要生产单位的大农业经营体制,尽管圈地运动致使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土地,被迫沦为工人,但对于英国近代农业、英国社会

14、发展而言,毋庸置疑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作用。摘编自石强英国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租佃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圈地运动与宋代租佃制的本质不同,并简析二者对本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的第二句话和所学知识概括历史背景;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中的三、四、五句话概括其特点。第(2)问中第一小问,结合当时中国和英国的社会性质,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不同所在;第二小问,从宋代农业的发展和土地兼并带来的影响上分析租佃关系的发展对宋朝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上分析圈地

15、运动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答案:(1)历史背景:唐中后期以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宋朝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频繁。特点:租佃关系更加普遍;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或佃户地位有所提高);佃户与田主形成相互依存关系。(2)本质不同:宋代租佃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属于封建生产关系;英国圈地运动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影响:宋代租佃制进一步推动了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佃农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土地的过度集中,对社会带来不利影响。英国圈地运动加速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引起农民阶级的分化;推动英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了英国

16、农业的资本主义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扩大了国内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得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基本经济区位置图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由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

17、他地区要重要得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可知,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由此可拟定论题进行论述。由图片信息可知:秦汉时期基本经济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而唐、宋、元、明清时期基本经济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由此可拟定论题为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答案:示例一论题: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阐述: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关中密切相关;南宋以来,基本经济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

18、区。这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到两宋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联。小结:可见,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示例二论题:元明清统治者有试图把海河流域发展成为基本经济区的战略思考。阐述:南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元明清王朝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分离,首都北京的物资供应仰仗南方,耗费巨大。海河流域乃京畿要地,是京杭大运河漕运和南北海运必经之地,还是连接东北、蒙古、西北的枢纽,战略位置重要,拥有成为一个基本经济区的地缘优势;在海河流域建成一个基本经济区,不仅有利于拱卫京师,维护北部边防安全,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南北方经济的平衡发展。小结:可见,将海河流域发展为基本经济区是元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其统治而力图实现的战略构想。示例三论题: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影响基本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阐述: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始终在黄河中下游或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而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水利资源富足、经济腹地广阔,成为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具有必然性;历代王朝都重视基本经济区的水利建设,战国到秦汉,关中平原修建了郑国渠等水利工程。历代治理黄河,开凿和改建大运河等举措,都进一步巩固了基本经济区的核心地位。小结:可见,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是国家基本经济区建设中重点考量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