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学案:第1篇 第1辑 主题7 和谐共处 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929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学案:第1篇 第1辑 主题7 和谐共处 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学案:第1篇 第1辑 主题7 和谐共处 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学案:第1篇 第1辑 主题7 和谐共处 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学案:第1篇 第1辑 主题7 和谐共处 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学案:第1篇 第1辑 主题7 和谐共处 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学案:第1篇 第1辑 主题7 和谐共处 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学案:第1篇 第1辑 主题7 和谐共处 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学案:第1篇 第1辑 主题7 和谐共处 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学案:第1篇 第1辑 主题7 和谐共处 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学案:第1篇 第1辑 主题7 和谐共处 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学案:第1篇 第1辑 主题7 和谐共处 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学案:第1篇 第1辑 主题7 和谐共处 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学案:第1篇 第1辑 主题7 和谐共处 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和谐共处 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2020年11月1日零时起我国将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资料是制定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和前提。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人口红利优势将逐渐消失。同时,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持续的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压力和矛盾。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启动“全面二孩”的生育政策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国人口政策进入了重要的转折期。人口政策调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古代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欧亚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与转型产生重大的影响;近代欧洲人的移民扩张改

2、变了美洲与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亚洲劳工的大量迁移,人口迁移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新的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全球化,战争、灾难和经济因素等也造成规模日渐增长的难民群体,现代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新课题。“中国人口政策调整及其社会影响”成为近几年中国学术热点之一,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人口问题及制定的相关政策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因此也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2019年全国卷第42题涉及人口增长和迁移的内容;2018年全国卷第42题涉及贩卖非洲黑奴的问题;2018年全国卷第31题考查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等。考生复习时应对

3、人口问题给予一定的关注。2021年高考可能从以下方向考查人口问题:人口迁徙、人口变化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等。一、古今中外的人口问题(一)古代的人口问题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民产子,复勿事二岁;甚至人口增长数量成为考核官员的标准)2原因:宗法观念影响;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3特点:人口总量呈螺旋式上升;东部地区一直是中国古代人口密集区;南方人口发展迅速,并逐渐超过了北方;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4明清人口激增的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精耕细作,农业经济的高

4、度发展;耕地面积的扩大;外来高产物种的引入;粮食产量的提高;统治者的政策和制度调整(如康熙时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摊丁入亩)。5明清人口激增导致的问题: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耕地、粮食的增长速度,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国穷民困,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二)近代西方人口问题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人口锐减的原因:欧洲殖民者的屠杀政策;残酷的剥削压榨;伴随欧洲人到来的疾病传播。2工业革命后,欧洲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工业革命提高了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增加;工业革命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吸引了海

5、外移民。3工业革命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工业革命,城市化,贫困人口增加,政府财政开支增大。4近代欧洲人口向海外移民的影响:给移入地区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制造业技术,有利于移民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便利了欧洲的掠夺、有利于欧洲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三)新中国时期的人口问题1概况:新中国成立之初,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并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20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高死亡率和低出生率,人口减少;20世纪六十年代初以后,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人口增长迅速。2原因:新中国成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政府的鼓励支持、科技医疗状况的改变、“左”倾错误

6、,经济困难时期、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对外开放的深入,加入WTO;全球化的影响;杂交水稻,粮食产量提高、城市化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等等。3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居城市的影响:给城市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膨胀也产生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急剧减少不利于农业的长足发展。二、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1)由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流动的主体是少数民族。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游牧生活不稳定性和黄河流域汉族的先进文化的吸引。(2)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

7、往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地区。流动的主体是汉民族。主要原因是由于黄河中下游长期是政治中心,成为争夺政权和异族南下的主要目标,造成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导致北人南迁。(3)由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迁往人口稀少的边疆地区。流动主体是汉民族。主要原因是中原战乱,边疆相对稳定;或者是国家组织迁移,开发边疆。(4)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2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谋生、战后逃生、政治需要)(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2)北方战乱不

8、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3人口迁移的方式:政府组织,如开垦边疆、保卫边境等;自发迁移,如躲避战乱、经济谋生等。4人口迁移的意义(1)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加强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加深民族文化记忆。(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4)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6)开发南

9、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三、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跨地域转移1美洲族群的变化(1)表现印第安人的锐减: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葡、英、法等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非洲黑人增加: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向美洲贩卖黑人奴隶,为殖民者的种植园与矿山提供劳动力。欧洲人的增加:欧洲人移民进入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增加。(2)影响:改变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2英国殖民与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变化(1)殖民:最初,澳大利亚只是作为英国流放犯人的场

10、所;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英国加紧在澳大利亚建立农场;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2)影响:土著居民遭驱赶与屠杀,人口锐减;更多的英国人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人迁往澳大利亚与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3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背景:19世纪初,英美等国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导致缺少廉价劳动力,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签订,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2)开发美洲: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为生活所迫、或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华工是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和太平洋铁路等工程的主要劳动力。(3)开发大洋洲:华工在种植园与矿山辛勤

11、劳动,促进当地的开发。四、近代中国的人口迁移1近代人口迁移方向(1)内地向沿海、沿江、工矿区。(2)国内向国外。(3)农村向城市。(4)特殊时期由沿海向内陆(抗日战争)。2中国近代的人口迁移的几次高潮(1)走西口: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打通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2)闯关东:泛指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特指清朝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中原地区百姓到关东谋生。(3)蹚古道:西南丝绸之路,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4)下南洋: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区域时期引华人去开发。(5)赴金山:清朝中后期,洋人骗取大量廉价劳动力赴美国旧金山。(6)抗日战争时期,城乡

12、人口西迁:(抗日战争时期最大的人口迁移潮)华北、华中、华东等城乡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逼迫之下或处于抗战需要向西南、西北迁移(如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迁徙)。3近代人口迁移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通商口岸的开放。(2)城市化的发展。(3)传统手工业破产,自然经济的解体。(4)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5)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日本侵华,抗日战争。4近代人口迁移的影响(1)促进城市化进程。(2)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3)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4)推动了人们生活文明和习俗变革。(5)调整了人口分布。(6)促进内地的开发,调整工业布局。(7)为抗战保存了力量。五、现代社会的“移民”和

13、多元文化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1)背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国际化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2)阶段与路线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大量非洲劳动力流向中东产油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吸引许多亚非移民。20世纪90年代:处于社会制度转型期的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3)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劳工迁移: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的工作是制造业部门的体力劳动和公共服务行业

14、的脏活累活。精英迁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出“精英迁移”的新趋势。这在跨国公司尤为明显,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作为移民中的“精英”,在跨国公司发挥重要作用。2难民的困境与救助(1)产生原因: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原因被迫离开祖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2)分类: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等。(3)地区: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迫害的犹太难民;二战后主要产自中东、非洲和中南半岛等地区。(4)国际社会的努力: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1951年,联合国制定

15、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1966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自2001年起,每年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5)问题: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3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1)总体特征:移民社会存在本土居民与外来人口的文化认同问题,既有融合趋势,也经历冲突与调和的过程。(2)美国移民文化: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进入美国,共同建设美国,形成了美国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并吸纳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北美印第安文化的美国“移民文化”。高考真题演练1命题点:近代工业化与大规模移民带来的影响(

16、201811浙江学考选考22)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由此说明()A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C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尝试解题_D“工业化”“城市化”“新体系”“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等信息,反映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7、并走向成熟,故D项正确。2命题点:古代中国的乡村治理凸显文化认同观念(2020天津等级考试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尝试解题_B根据材料“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自律社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主要依靠社会基层单位的宗法教化,B项正确;乡村的自治、自律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基本状态,而不能等同于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A项错误

18、;自律、自治依靠的是乡约民俗,而不是法律条款,C项错误;官府对乡村事务干涉较少不能等同于乡村社会脱离官府的管控,D项错误。3命题点:二战后美国词汇和成语中的文化认同(2020山东等级考试模拟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词汇和成语已经渗透到了西欧的语言里。在联邦德国,文化的美国化进行得更快。正如一位电影导演所说:“美国人使德国人的潜意识殖民地化了。”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由于()A美国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B美国在西欧拥有强大军事和经济优势C二战冲击了西欧各国的文化传统D冷战对峙改变了西欧各国的文化意识尝试解题_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之后,美国以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为名,控制了西欧,以至于“美国的词

19、汇和成语已经渗透到了西欧的语言里”“美国人使德国人的潜意识殖民地化了”现象,故选B项;二战之后,美国凭借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外推行霸权主义,但是这属于形式层面,不符合题干中“美国人使德国人的潜意识殖民地化了”中的“潜意识”之意,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美国对西欧的影响,而不是二战对西欧的影响,排除C项;“冷战”会对西欧各国的文化意识产生影响,但不能改变欧洲各国的文化意识,排除D项。4命题点:汉武帝时期“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原因(2020山东等级考试模拟2)汉武帝时出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情形。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控制加强增加了政府收入B丝绸之路开辟促进了贸易发展C王国问题解决稳

20、定了经济秩序D疆域开拓扩大了税收来源尝试解题_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国家财富急剧增加,出现了题干中“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现象,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相比较而言,对汉朝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不是很大,排除B项;王国问题的解决主要影响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增加政府收入没有太大的关系,排除C项;疆域的开拓主要依靠战争,而战争则会增加人民的负担,这与题干中“民不益赋”相矛盾,排除D项。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历史现象历史思考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人口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出现,劳动力在地理上重新分化,人口流动增加了世界贸易总量,促进了世界一体

21、化进程第2题能力立意选取学者观点,中国古代社会乡村管辖基本上实行自治,这个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要求分析判断这一观点依据关注热点对中国古代的乡村管辖,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视角去认识这种“自律社会”第3题视角独特从美国的词汇和成语对西欧语言的渗透这一文化认同现象,理解认识美国对欧洲的政治、经济控制,要求以独特的视角分析其原因第4题深层分析汉武帝时出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情形,要求深层分析原因,认识汉朝盐铁官营、铸币改革等经济政策的影响热点主题押题1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

22、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这说明()A小国寡民的现象在当时十分普遍B分封制度下小农经济发展的影响C古代中国人口数量没有发生变动D宗法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影响深远D根据材料“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重构每家的家谱”可知这一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主要是宗法关系的影响,故选D项;小国寡民是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排除A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下是井田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宗法关系及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农民固守乡土,人口很少流动,而不是人口数量没有发生变动,排除C项。2西汉初年的户律规定,居民进行田宅买卖或者根据遗嘱分割田产,都要依法定籍(登记变更情况),并鼓励分割后独立建立户籍,如

23、相关官吏故意为难拖延定籍,则给予处罚。这些规定意在()A加强官吏的管理B抑制土地自由买卖C禁止农民的迁徙D保证政府财政收入D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加强田宅买卖的管理,鼓励分割田产后独立建立户籍,其目的在于便于税收,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故选D项;加强的是对户籍的管理,而不是对官吏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是加强土地买卖的管理而不是抑制土地自由买卖,排除B项;材料对户籍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农民迁徙,而不是禁止,排除C项。3据元和郡县图志载:730年吴郡(今江苏苏州)有户6.8万多,洪州(今江西南昌)有户5.5万多。到810年,两地户数分别增至10万多与9.1万多。据此可推知()A南方人口总量超过了北方B南方经

24、济发展速度加快C江东地区经济发展最迅速D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权力B从时间看,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中后期两地人口的变化;从空间看,两地均属于南方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相对安定,出现了北民南迁的情况,南方得到开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方和北方的人口总量,A项排除;材料没有对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江东地区经济发展最迅速”这一结论,C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藩镇割据威胁中央的信息,D项排除。4下表为汉朝至清朝的户口、耕地的增减状况,从中可以推断出()时间口数耕地数(合市亩)人均耕地(合市亩)东汉元始二年(2年)0.59亿5.72亿9.

25、62嘉庆十七年(1812年)3.62亿7.92亿2.19总增减率(汉朝为基数)507%38%77%年均增减率(汉朝为基数)0.28%0.02%0.04%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没落C人地矛盾突出D商品经济发展C根据表格可知汉至清朝的户口增加迅速、耕地增加缓慢,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导致人地矛盾突出,故选C项。51861年,烟台开始开埠通商。阅读下面的烟台开埠10年后港口从业人员统计表,这一状况表明当时烟台()烟台港口从事工商业的总人数是3万人类型舢板、港口装卸工人较大商业服务客栈服务海关和衙门雇员洋行雇员小摊贩占比40%29.6%7.6%1.1%0.7%16.9%A成为早期产业工人集中地B民族资本

26、主义经济获得发展C成为北方沿海对外交流中心D开埠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D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内容可知,在烟台开埠10年之后,与之前农民以从事农业相比,在港口从事工商业的比重增加,这反映出随着列强侵华的不断深入,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故选D项。6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C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D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D甘

27、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可见其促进了历史进程的发展,故选D项;“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可见不仅对欧洲有作用,对全世界也有作用,排除A项;“奴隶贸易”只是派生的一种方式而已,不能说明糖的全部历史作用,排除B项;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变化的不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西方对东方的掠夺,排除C项。7195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表了关于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公报公布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在1953年6月30日24时总人口为601 938 035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主要为()A恢复国民

28、经济提供参考数据B配合全国普选提供准确数据C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D规划经济发展提供准确依据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而普选方式决定了国家要对具体人口有确切的数据掌握,故选B项。8下面为19782016年中国经济活动人口和城乡就业人口变化情况曲线图。这可以说明中国()A农村就业人口逐年下降B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C城镇就业比率不断提升D社会劳动力参与程度高B从19782016年中国经济活动人口和城乡就业人口变化情况曲线图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就业人口与经济活动人口不断上升,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即城镇化与工业化相结合,故选B项;图中反映农村就业人口先升后降,排除A项;C、D两项只是图表的一部分,没有全面反映图表,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