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密启用前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高三理科综合 历史部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下面是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统计表。它突出反映了()A 第一届人大代表来源高度集中B 文化落后的农民阶级无法担任代表C 国家政权中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D 人大代表选举的公平性和公正性2.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到1992年底,粮食“统购统销”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B 国家经济体制的改变C 农民生产自主性增强D 粮食流通渠道多样
2、化3.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发展。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B 工商业市镇兴起C 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化、规模化D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4.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5.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据此可知()A 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 B 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C 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D 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6.读下图根据所学
3、知识判断,在处开始实行的措施是()A 设三省六部B 设立枢密院C 废丞相制度D 设置军机处7.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A 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B 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C 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D 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8.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每两年全部改选一次,而参议员任期是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这一规定()A 充分发挥两院的制
4、约与平衡作用B 防止立法工作草率从事C 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政策的延续性D 兼顾大州和小州的利益9.法国浪漫主义的“产婆”斯塔尔夫人说过:“忧郁的诗歌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忧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地进入人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忧郁”主要反映了人们对()A 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B 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唤C 新社会制度的高度颂扬D 人性解放的渴望10.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 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1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5、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当时“国内外发展大局”应该包括()两极格局下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新的世界大战美苏结束了“冷战”状态,两国关系趋向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合理国际经济新秩序文革结束后全国人民渴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A B C D 12.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其中“不禁人的本能”与“禁人的本能”分别指的是( )A 启蒙思想;民贵君轻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C 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D 信仰得救;致良知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15.0分,共75分) 13.思想解放是
6、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其理论依据却是依据古礼制,不脱离天理之说与纲常伦理之教,却正是源于主流思想儒学,并没能真正解决反专制、限君权的理论基础问题。其思想存在着无法摆脱的内在自相矛盾,缺乏理论的自洽性,只是一种对旧理论作并无新哲学基础的阐发。而启蒙思想之反专制思想是基于新勃兴的理性主义思考,其限制君权的手段不是恢复古制,而是采取新的手段分权而达到制衡的目的,其理论基础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强调的人民主权说,其最基本的价值观乃是天赋人权说。启蒙思想是理性主义的重大发展并非经由旧的统治思想天主教思想的异端发育而出。 丁翀源头活水来自哲学高度材料
7、二 有历史学家称,启蒙运动是一个英国问题,又有历史学家认为启蒙运动是一个法国问题,还有人认为启蒙运动本质上是一个德国问题。 刘建伦文化史模块教学的几点反思材料三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康德(17241804年)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两个观点,分别说明其产生的经济根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限制君权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别指出“英国问题”“德国问题”的各自的时代背景,并指出 “本质上是个德国问题”
8、的含意。(3)指出据材料三康德所说的这“一场革命”应该可以指向中国近代史的哪次革命?20世纪初中国又是怎样解决康德提出的这个问题的?14.历法与节日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而民间于祖宗忌辰、自己生日,均必不肯改易,且亦与政体无关。况蜒人于潮水,农夫之于根植,尤有绝大关系,必不敢忘也。 1930年1月7日盛京时报请回答:(1)材料对改行阳历持何态度?(2)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民间仍然使用旧历(农历)的合理性。【历史选修1】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缴纳给债主,自己只能留六分之一,因
9、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材料二基伦暴动约十年后,德拉古受命立法。学者们推测,大概他的法律肯定了那早巳不为平民所需要的贵族对平民的保护关系,赋予贵族夺取平民土地、将负债者及其妻儿卖为奴隶的权力,使平民的处境急剧恶化,债务奴隶制广泛流行开来。摘自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参材料三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已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除这种困扰。”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归纳平民抵押债务的主要形式有哪两种?根据希腊的地理环境,分析当时的平
10、民分化为哪两类?(2)客观评价材料二中的德拉古立法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失与得,有何启示?(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危险的境地”是指什么?如何理解这位历史学家所主张的“高压力量”的确切含义?【历史选修3】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由于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还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由于德国人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之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标对准了葡萄牙、荷兰和比利时这样一些小国的富裕的殖民地,并坚决认为德国还必须拥有“显要的地位”。但是,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
11、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毛坑不拉屎的”的自私鬼。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材料二 1912年冬,哈尼斯曾坦率地告诉德国驻伦敦大使李奇诺斯基:英国必须竭力维持大陆两个集团的均势,决不能听任法国被搞垮;因此这种爆发时,英国一定会站在法俄一边。威廉二世也是心里有数的,他曾说:“当斯拉夫族和日耳曼族进行最后斗争时,盎格鲁一萨克森人将站在斯拉夫人和高卢人一边。”赵辉杰略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关系的演变材料三 有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不过是欧美国家与亚洲国家围绕是欧美人还是亚洲自己人对亚洲管理权的争夺,币中国人却阻止了日本人的“
12、大东亚新秩序”计划。(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前英德两国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及怎样认识。(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材料三的观念【历史选修4】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地虎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官、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徒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
13、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左趾、鋈(钛足)、黥、劓(割鼻)、城旦舂(男子戍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四年以上徒刑)等。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册材料二在田律、徭律仓律、工律、工人程、金布律、关市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活动都有明确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林剑鸣秦史稿材料三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秦汉史材料四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
14、,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指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汉书刑法志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秦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职能。(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秦律的特点。(3)评价秦律的实质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第一届人大代表来源广泛,故A项错误;因为西单区是城市,无农民,故无农民代表,表中信息无法说明农民能否担任代表,故B项错误;工人代表比例达3011%,占比最高,这是无产阶级居于领导地位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的是选举的结果,无法说明选举的过程是否公平、公正,故D项错
15、误。2.【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粮食产量提高是促使国家政策调整的重要原因,故A项错误;“统购统销”政策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映,而1992年,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该政策相应的退出历史舞台,故B项正确;“统购统销”政策反映的是国家对农业产品销售的控制,没有涉及生产领域,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国家经济体制的变化,与粮食流通渠道多样化关联不大,故D项错误。3.【答案】D【解析】据材料分析,棉花作为经济作物在农村种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说明工商业市镇兴起;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
16、百分之七八十”说明棉花大面积、区域性种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手工业领域的雇佣关系,材料无体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4.【答案】D【解析】理学发展过程中,陆王更多地强调心外无物、心即吾理,主张通过反省内心认识天理,突出了对人的主观意识的重视,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黄宗羲的观点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时代要求,带有一定的反封建专制色彩,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
17、了基础,不是“日益完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5.【答案】D【解析】材料中“奸民纵横海上”可知并不是反对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明政府“近许官府抽分”和“公为贸易”可知海禁有所放松,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西方侵略,故C项错误;明政府“近许官府抽分” 和“公为贸易”可知海禁有所放松,故D项正确。6.【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处即今天的北京,是清代的都城,三省六部制最早设立于唐代,唐代的首都位于今天的西安,故A项错误;枢密院最早设立于北宋,北宋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开封,故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废丞相制度,而这一时期明代的都城位于南京,故C项错误;军机处设立于清代,而清代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北京,故D项正确。
18、7.【答案】D【解析】材料中对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规定说明十二铜表法维护贵族的利益,说明A项不正确;“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说明B项不正确;C项与材料无关。故本题选D项。8.【答案】C【解析】两院的制约和平衡是从两院职权划分来体现的,材料体现的是两院议员任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两院议员任期体现不出从事立法工作的效果,故B项错误;议员实行任期制体现出代表的广泛性,议员每两年或六年才进行改选,体现国会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议员在各州的分配情况,故D项错误。9.【答案】A【解析】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动乱不已,政治黑暗,社会不平等,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
19、国”深感失望,对现实社会强烈不满。这种情绪反映在文学上,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A项符合题意。10.【答案】B【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11.【答案】D【解析】两极格局下美苏相互制衡,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新的世界大战,故正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才结束了“冷战”状态,故错误;不结盟运动等表明广大发展要求建立合理国际经济新秩序,故正确;文革结束后国民经
20、济处在崩溃边缘,全国人民渴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12.【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别是指文艺复兴时间的人文主义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启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民贵君轻是民本思想,因信称义是宗教改革路德教主张,天人感应是汉代董仲舒思想主张,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主张,都不符合题意。13.【答案】(1)观点:黄宗羲理论源于旧的主流思想儒学,也就没法解决反专制的理论基础问题;启蒙思想的反专制思想源于新兴的理性主义,不是由旧的主流思想天主教思想异端发育而出。根源:黄宗羲理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缓慢;启蒙思想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君臣
21、平等;“天下为主,君为客”;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学校成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2)“英国问题”背景: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德国问题”背景:18世纪的德意志资本主义相比欧洲发展的缓慢,政治上四分五裂。含意:康德对理性作了哲学探讨;道出了启蒙的真谛。(3)革命:辛亥革命。解决:中国通过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进攻,对国民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一“却正是源于主流思想儒学,并没能真正解决反专制、限君权的理
22、论基础问题”和“而启蒙思想之反专制思想是基于新勃兴的理性主义思考并非经由旧的统治思想天主教思想的异端发育而出”归纳概括出其观点;第二小问根源,从两个国家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方面考虑;第三小问思想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列出其思想主张。(2)第一小问“英国问题”的背景,从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角度考虑,“德国问题”的背景,主要从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和四分五裂;第二小问含义,主要从启蒙运动和德国的关系,尤其是从康德的角度考虑。(3)第一小问革命,根据材料三“革命推翻个人专制”,可以考虑是辛亥革命;第二小问解决,由材料可知,其主要从思想方面思考如何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及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即
2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4.【答案】(1)态度:反对(或不支持)。(2)合理性:政治上:旧历迎合宗族社会的需求;政府在无关政体方面可向民间社会作适当的妥协与退让。经济上:旧历适合农耕经济的需要。思想上:有价值的民族传统与习俗在现代化进程中应予保留。【解析】第(1)小问先总结态度,可知是不支持的。第(2)小问从“而民间于祖宗忌辰、自己生日,均必不肯改易”可知是旧历适合传统习俗的需要;“且亦与政体无关”可知无关政体;“况蜒人于潮水,农夫之于根植,尤有绝大关系,必不敢忘也”可知适合农耕经济的需要,然后回答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即可。15.【答案】(1)形式:“六一汉”和债务奴隶。类别:多山地形导致
24、耕地缺乏、分散,加之土地贫瘠,限制了粮食生产;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有利于园艺业发展,农业的商品化程度高,海外市场的扩大既可能使小土地所有者获利,获利者成为雅典新兴的社会阶层工商业奴隶主;也可能使小土地所有者负债,一旦负债就意味着以土地或人身作抵押,而沦为债务奴隶。(2)失:力图以严刑峻法来维护贵族专权,没有保护平民的合法利益,国内形势更加紧张,平民开始酝酿暴动。得:是雅典第一部成文法,对于抑制贵族专权有一定意义;法律的成文化和公开化对于雅典政治走向民主也有重要意义。启示: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或现象一定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发现其中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积极因素。(3)贵族和
25、平民的矛盾尖锐。含义: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一步到位,废除贵族专制统治。【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的表现及影响。第(1)问,应结合必修一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进而分析平民由于经济状况的转变所带来的区别;第(2)问,在肯定德拉古立法积极意义的基础上,合理分析其消极影响,全面的认识德拉古法典;第(3)问,注意理解“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所指的就是贵族与平民矛盾的尖锐与激化,进一步认识“含义”,即,雅典必须进行社会改革,以缓和矛盾解决“危险的境地”。16.【答案】(1)表现:殖民地之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的德国感到自己殖民地面积很少,
26、而经济实力衰弱的英国殖民地面积却最大;商品市场之争。英国的工业生产垄断地位丧失,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下降,德国的轻重工业产品却在世界范围畅销。欧洲霸权、世界霸权之争。18世纪以来的作为欧洲霸主、世界霸主的英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地位出现动摇。从90年代起,德国突破大陆政策更多地着眼争夺世界霸权。海上霸权之争。德国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加紧扩充海军,海军力量很快增长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认识: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世界各国的实力对比。英德矛盾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对外侵略扩展的牺牲他国利益、危及世界和平的冲突,对于双方都是非正义的。(2)评价:这种观念是
27、错误的。亚洲战争同属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组成部分,性质一样,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法西斯战争侵略和殖民统治,牺牲亚洲他国主权利益、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害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是破坏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的非正义行为,正是中国等亚洲人民包括英美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起来才打败法西斯日本,维护亚洲和平。日本法西斯的历史罪行只能反省而不能抹杀,这种用地区、人种、文明的冲突论来否定混淆淡化二战的性质,是对二战后和平的挑衅和对人类正义的亵渎。【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可以看出是殖民地之争,从
28、材料二可以看出是霸权之争,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市场之争、海上霸权之争来分析;第二小问从英德冲突的根源、性质来认识。(2)从日本行为的非正义性来分析亚洲战争、中日冲突的实质。17.【答案】(1)职能: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护私有财产;保证地主对农民的经济剥削;重农抑商;规范社会经济活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秩序。(2)特点:法律比较周密,涉及内容广泛;体现法家思想,严刑酷法,轻罪重刑。(3)实质:是秦国、秦王朝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作用评价:从法律上维护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法律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秦律过于严苛,又破坏社会生产力、激化阶级矛盾,成为秦亡原因之一。【解析】第(1)问要在阅读大量文字后进行去粗取精的高度概括,不能片面摘引原材料文字。第(2)问要善于抓住秦律中带有明显特征的东西,不能将一件件事进行罗列,要善于归类总结。第(3)问要能从正反两方面评价并作出相应结论。此题既要求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又要求有较强的归纳、分类、总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