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唐山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卷第卷(客观题)一、选择题(共计80分)1.吕氏春秋慎势:“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材料说明宗法制A. 有利于处理君臣关系B. 有利于保障贵族和平民的利益C.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D. 有利于消除社会动乱与民族纷争【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可得出主要指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C符合题意;宗法制不仅仅调整君臣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宗法制强调的是有血缘关系的统治集团内
2、部的利益分配,并不涉及到平民,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出现民族纷争的信息,D不符合题意。2.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的工作就是除了整理奏章,还有监察百官,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3.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
3、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A. 商周时期B. 秦汉时期C. 魏晋时期D. 隋唐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故该时期是指秦汉时期,故B正确;商周时期没有儒家思想,故A排除。魏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故C排除。隋唐时期不符合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的信息,故D排除。4.史记记载,刘邦称帝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4、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这说明A 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 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 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 君臣关系等级森严【答案】B【解析】【详解】刘邦尊父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对中国人的深远影响,但刘邦称帝后,其父听从他人劝导,“以尊礼待刘邦”,这说明专制集权制度下天子的权威是第一位的,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主专制,父权应服从于君权,故B项符合题意;刘邦称帝后仍以旧礼尊其父,体现他严守孝道,“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说明其父维护刘邦作为君主的权威,这并不能说明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故A项不符合题意;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遭到严重冲击,趋于崩溃,但宗法观念至今一直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
5、故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只涉及刘邦与其父之间的尊礼问题,并未体现君臣关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5.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C.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D.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军国大事经过朝议之后由皇帝裁决,这样可以减少君主的决策失误,选项C正确;材料中未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选项A;军国大事最终由皇帝一人决策,因此并未削弱皇权,排除选项B;朝议制度并不是民主制,选项D排除。6.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
6、朝,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与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材料体现了A. 中央集权的建立B. 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C. 君权神授的思想D. 皇权至高无上【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可知这体现了皇权的独尊和至高无上的地位,故D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的建立,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独尊,不是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故C不符合题意。7.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
7、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A. 西周B. 秦朝C. 宋朝D. 清朝【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依据材料中的“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其中“二府”是枢密院、中书省;“三司”是度支、户部、盐铁司。只有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均排除。故选C。8.“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可见科举制A. 是我国唯一的政治制度B. 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 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8、D. 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答案】C【解析】【详解】由“唯一没有被动摇过”、“持续”可以看出材料要反映的是科举制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C符合题意;A中“唯一”太绝对,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缓和民族矛盾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维护权威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9.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慕起居注。这些最能说明A. 封建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 皇权不断加强C 清代君主权力不受制约D. 起居注严重失实【答案】B【解析】【详解】到康熙帝以“记注官
9、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表明了皇帝的霸道,说明了皇权的加强,B符合题意;皇帝不学无术,A不符合题意;清代君主的权力也是受制约的,C不符合题意;起居注史料不一定不够真实,D不符合题意。10.下表是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官僚贵族子弟富豪平民贫民69.6%6%15.7%8.7%由表可见,汉代察举制A. 削弱了“世官制”B. 满足了各阶层利益C.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D. 沿袭了九品中正制【答案】A【解析】【详解】汉代察举制下,平民子弟、贫民子弟与官僚贵族子弟和富豪子弟均有机会得以跻身孝廉,参加到统治阶级中来,可见察举制度削弱了世官制,A项符合题意;该制度下官僚贵族子弟占据了69.6
10、%,故B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官僚贵族子弟占69.6%,它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C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时间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11.新唐书中记载:“(卢商)早孤,家穷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这说明唐代科举制A. 以九品官人法为标准B. 进士科是入仕唯一途径C. 偏重人才道德品行D. 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卢商)早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说明此人家境贫寒,做官是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之后才进入仕途的,证明唐代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D符合题意;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的原则是依据门第,A不符合题意;B
11、表述过于绝对化,如唐宋时还有恩荫制选官,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无从体现偏重人才道德品行,C不符合题意。12.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解析】从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御史的监察权增强。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也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A项“相位之争”、D项“基本对等”错误,B项开始改变是是西汉武帝时。【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斗
12、争。13.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 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 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C. 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 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隋唐的中书省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产物,二者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的是宣政院,前者也不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
13、也不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前者也不仅仅为一个单纯的中央决策机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时期中书省、元朝中书省的不同14.“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这个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是A. 为皇帝顾问B. 替皇帝决策C. 执行政令D. 监察百官【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中“洪武皇帝”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由“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可知,其描述的是明太祖在废除丞相制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14、协理奏章,故A符合题意;内阁官员不可参与决策,B不符合题意;执行职能属于六部,C不符合题意;监察百官并非大学士职务,D不符合题意。15.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答案】C【解析】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A 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
15、,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即选C项。16.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人曾经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的最初形式是A. 占为殖民地B. 设立租界C. 建立伪政府D. 划分势力范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最初在中国设立租借,在租借享有领事裁判权等一些列不平等的特权,是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俨然国中之国。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租界。17.中国近代史写道:“1854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打死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劝他们
16、自行调解。”广州府县这种行为主要是A. 按照国际惯例避免国际纠纷B. 为了逃避政府的管理责任C. 依据南京条约附件规定行事D. 畏惧洋人不敢得罪双方【答案】C【解析】通过南京条约附件,外国人获得此项特权,不受中国法律制约,外国人之间的刑事案件中国不得干预,只好劝他们自行调解,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都不是导致广州府县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故A、B、D项错误。点睛: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18. 1895年对中国来说是屈辱与动荡的一年,假设你这一年生活在台湾,你的爱国行动可能是参加哪支队伍与日本侵略者作战A. 左宝贵的部队B. 义
17、和团C. 丁汝昌的部队D. 刘永福或徐骧的部队【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1895年”,地点“台湾”,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这引起了台湾当地军民极大不满,自发的组织了多股力量与日本侵略者抗争,其中最著名的是刘永福和徐骧的部队,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故选D。左宝贵是甲午战争中平壤战役的指挥者,A 错误。义和团是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力量,B错误。丁汝昌是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的重要将领,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19.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
18、居住了,说什么里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A. 南京条约B. 瑷珲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派兵驻守,故排除ABC,选D。20.电影甲午风云中有这样的场景;北洋舰队士兵,捕获一外国间谍,水师提督丁汝昌欲审问之,该间谍却在堂上大声咆哮,抗议中国人破坏了外国在华取得的“某项权利”。该间谍说的“某项权利”指的是A. 领事裁判权B. 片面最惠国待遇C. 设立租界的特权D. 在通商口岸传教,租地和居住权【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间谍借助于南京条约附件中的“领事裁判权”的规定来抗议中国的官员,故答案为A项
19、。其他三项不可能成为抗议的理由,排除BCD项。点睛:领事裁判权是规定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干涉和破坏。根据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英国在中国获得领事裁判权。21.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 辛亥革命B. 太平天国运动C. 义和团运动D. 国民革命运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20、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 能够论证上述观点,因此选C。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22.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A. 与现代化进程相悖B. 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C. 是维新变法的继续D.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知识点,关键信息:蔡元培、1916年、仇视新法、仇视外人和可谓顽固矣。结合新文化运动分析,从1916年及蔡元培信息分析,蔡
21、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故其批评认为与现代化进程相悖,A项正确;蔡认为是仇视新法和仇视外人才致使义和团运动的爆发,B项“阶级矛盾”说法错误,也可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义和团运动的性质,D项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23.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 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 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C. 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
2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题干是史沫特莱对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的评价,也就是要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最主要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不是正式建立。AD不合史实,B是次要的。故选C。24.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 年9 月由国民党公布)提出抗日的三项主张: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这三项主张的主旨是A. 国共捐弃前嫌再度合作B. 在三民主义基础上团结抗战C. 国民党承
23、认中共合法地位D. 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三项主张和三民主义具有一致性,其目的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国民党一致抗日。A、C从材料中没有体现,与题意不符合,D不能够全面反映材料的内涵。因此,正确答案为B。25.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恶行之一。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下列证据最有力的是A. 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B.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 大屠杀的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答案】D【解析】【详解】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24、。第一手史料主要是直接反应相关历史的遗迹或遗物,第二手史料则是存在转述现象,如回忆录、著作等。第一手史料比第二手史料可信度高。D属于第一手史料,ABC属于第二手史料,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26.“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力量。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上战场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这首流唱于20世纪前期的著名军歌歌唱的军队主要是A. 国民革命军B. 工农红军C. 八路军D. 解放军【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可知这支队伍经历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根据“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 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可知
25、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因此可判断出这支军队是八路军,故C符合题意;国民革命军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军队,时间不符合,故A不符合题意;中国工农红军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于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改编为八路军,故B不符合题意;解放军是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称呼,故D不符合题意。27.某同学制作抗战前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的网页,设置了“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个栏目。如果要补充一个同类栏目,恰当的是A. 平型关大捷B. 淞沪会战C. 百团大战D. 豫湘桂战役【答案】B【解析】材料中三个战役均抗战防御阶段正面战争战役,淞沪会战属于正面战场战役,故B正确;A和C是敌后战场战役;D属于
26、相持阶段战役。点睛: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方式和路线截然不同:正面战场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敌后战场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28.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A.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敌B.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质通道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D.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行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依据材料中“1940年8月26日”、“朱德”、“华北”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百团
27、大战。结合材料中电文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在敌后有力的打击了敌人,支持了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抗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本上是敌后战场的抗战,海外援华物质通道的打通主要得益于国民党;C选项错误,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是在1942年到1944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9.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的新特征是A. 创立宗教发动起义B. 反对清朝的封建统治C.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D. 反对西方国家的侵略【答案】D【解析】【详解】太平天国运动发生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
28、赋予它反侵略的任务,故D符合题意;ABC均无法反映反侵略的特征,故ABC不符合题意。30.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表述正确的是A. 都反对封建主义压迫B. 都极大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C 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D. 都以绝对平均主义为指导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天朝田亩制度把矛头指向清王朝,而资政新篇是一个改革内政、挽救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都反对封建主义压迫,故A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极大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而资政新篇无法反映农民阶级的诉求,因此对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展没有起到极大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故C不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
29、以平均主义为指导,而资政新篇主张实行资本主义,故D不符合题意。31.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但)害人之物为禁”。这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A. 对外国侵略的本质有了正确认识B. 主张自由贸易,不限制通商C. 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外交方针D. 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反对外国列强支持清政府,同时主张与外国进行自由贸易但是害人之物必须禁止,说明其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政策,排除B,D项符合题意;当时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没有看清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
30、还抱有幻想,故A不符合题意;由于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外交方针不可能成熟,故C不符合题意。32. 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所过之处,往往焚学堂,毁木主,入金陵以后,又曾大规模搜书和焚书,“在秦始皇之后,像这样恣肆地践踏孔孟的事是没有先例的。”之所以出现材料的情况,原因最可能是A. 儒家思想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B. 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C. 使农民彻底摆脱儒家思想的影响D. 说明上帝具有唯一神圣的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太
31、平天国运动”、“恣肆地践踏孔孟的事是没有先例的”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其认为上帝是唯一的神圣,与传统孔孟之道相去甚远,具有封建落后性。其后建立的太平天国政权,即体现这种封建落后性。当然,这也是农民阶级阶级局限性的一种体现。AC两项的表述,是对题干材料的片面理解;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太平天国运动33.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主要是因为这一政权A. 实行总统制共和制B. 在美国支持下建立C. 实行责任内阁制D.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32、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与近代的美国的政体是相同的,故A项符合题意。3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A. 它以法律的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在民B. 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C. 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D. 它在法律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答案】B【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是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是关于临时约法正确的解读。35.中国历代采用帝王纪年,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清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
33、民国元年元旦。”中国纪年的变革A. 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B. 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C. 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D. 表明三民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答案】A【解析】【详解】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改革纪年,这是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民主共和观念已深人人心”,故B项不符合题意;帝王纪年是纪年方法中的一种,不会发展成西元纪年,故C项不符合题意;阳历的采用不能说明实现了民族主义,故D项不符合题意。36.1919年,五四运动中学生火烧了赵家楼后,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提出:“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
34、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做得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因此他坚持“我愿意学生事件僻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屈尊判服罪。”以下符合梁漱溟观点的是A. 学生的行动是爱国的,曹、章罪有应得B. 学生的行动是错误的,曹、章有人身自由C. 学生的行动是犯法的,应该接受法庭的严惩D. 学生的行动在道义上是正确的,在行为上是犯法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梁漱溟认为纵然三人罪大恶极,但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学生不能因为是爱国急公的行为而侵犯、加暴他们。据此D项说法符合材料。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
35、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37.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着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下列不能说明这些结论的是A. 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B. 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C. 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出路D. 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所学的知识分子起了指导作用,并且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因此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D选项表述均符合五四运动的史实,排除。38.中国共产党“二大”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这表明中国共
36、产党A. 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B. 以发动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C. 为实现国共合作扫清障碍D. 对中国国情有了更深的认识【答案】D【解析】实现共产主义是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奋斗目标,故A错误;中共一大提出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故B错误;1923年召开的三大提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C错误;1922年7月中共“二大”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由“一大”制定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到“二大”提出切合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共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加深,故D正确。39. 201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
37、,会议选举毛泽东为常委,决定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这一决策A. 彻底清除了“左”倾思想在党中央的影响B.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的指导地位C.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D. 是中共长期执行共产国际政策的成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关于遵义会议的知识,这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故答案选C。A项“彻底”说法错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的指导地位是1945年中共七大,排除B;这一决策是中共长期独立自主处理问题的结果,排除D。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遵义会议40.1948年底,
38、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1948年底”、“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可以知道,该战役发生在1948年底,而且在北京地区,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战役是平津战役,故C项正确;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在东北地区,故A项错误;淮海战役虽然发生在1948年底,但是以徐州为中心,故B项错误;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在长江流域,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考查平津战役
39、,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平津战役相关知识的掌握。本题的关键是“1948年底”、“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第卷(主观题)二、材料分析题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2)结合所学,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答案】(1)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打下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
40、,结合所学,从时间角度和各战场的地位分析对比,概括归纳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可以答为: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内意义: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打下基础。国际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4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
41、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材料二: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请回答:(1)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其主要依据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提
42、出的革命新道路。(3)从毛泽东革命新道路的提出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答案】(1)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依据: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是决定胜负的力量。(2)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胜利.(3)认识: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解析】【详解】(1)由材料“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须形成全国革命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得胜利。”可知当时仍坚持城市中心道路。关于“原因”,由材料“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可得出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2)由材料“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得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3)关于“认识”,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或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分析回答,注意要突出结合国情及与革命实际相结合。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