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503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墨家思想D. 法家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汉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因此材料中的信息反映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故答案为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其他三项与此无关,排除A、C、D项。2.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这体现了( )A. 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B.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 墨子的“兼爱、非攻

2、”思想D. 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柔弱、坚强、柔、刚等均是相对而言的,均是蕴含着朴素辩证法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辩证法思想而非“人定胜天”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辩证法思想而非“兼爱、非攻”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辩证法思想而非严刑峻法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3. 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

3、共同特点是A. 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B. 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C. 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D. 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孔子的儒学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尊崇,A项错误。佛教是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孔子儒学和董仲舒儒学不可能吸收佛教思想,B项错误。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并没有“君权神授”的内容,C项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强调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利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稳定统治秩序,宋明理学是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D项正确。4.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有解决增加国家财富的办法:“能

4、以所有致所无,客商归之,外货留之,则入多。”据此可知,韩非子A. 鼓励工商业的发展B. 主张加重对商业税的征收C. 承认了市场的作用D. 阐述了以民为本治国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通过市场可以互通有,外商来了货也就留下来了,这就增加了国家的财富。由此可见,韩非子实际上是承认了市场的作用,故C项正确。韩非子主张严厉抑商,材料中他承认市场的作用,并不能说明他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市场的作用,没有涉及征收商业税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韩非子主张法治,材料指的是解决增加国家财富的方法,不属于民本理念,故D项错误。5. 下表为墨家和儒家思想主张。从表中可以看出墨家墨子儒家

5、礼运尚同“天下为公”尚贤“选贤与能”非攻“讲信修睦”兼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A. 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B. 墨家吸收了儒家部分思想主张C. 二者代表的社会阶级一致D. 两派的主张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墨家主张尚同,儒家主张“天下为公”;墨家主张尚贤,儒家则主张选贤与能等信息可知,墨家和儒家的主张都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由借鉴意义,故选D;题意仅反映了两派的部分主张,不能由此说明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排除A;两派主张存在相通的地方,不能说明是墨家吸收了儒家的部分主张,排除B;二者代表的社会阶级不一致,排除C。故选D。6. 当代某学者

6、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 爱无差等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 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爱无差等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C不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等级观念;D不对,存天理,灭人欲体现了用封建伦理道德压抑人的正常欲望。ACD都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因此B符合题意。考点:儒家思想点评:从关注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角度,综合认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从当前中国倡导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

7、、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等角度,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意义;从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份对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角度看,树立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态度。7. 下列言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 “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B.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答案】C【解析】A项材料强调的是“威势”,反映的是法家思想。B项“兼爱”是墨子的思想;C项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D项是黄宗羲的思想,核心是反对君主制,实行法治。故答案选C。

8、点睛:A项的意思是武力打压和恐吓可以防止暴乱,而仅仅是用道德来感化约束是不能制止骚乱的。B项的意思是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这样天下就太平了。C项的意思是只要不是在六艺之列的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人,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D项的意思是论者说有使国家安定的人而没有使国家安定的法律,我认为有了使国家安定的法律之后才有使国家安定的人。8. 春秋中所记载的职业等级是士(知识分子)商、农、工,史记里则是农、工、商、陶,成书于汉武帝后200余年的前汉书定下的职业等级则是士(儒士)农、工、商。这一变化A.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结果B. 反映出儒学地位的提升C. 源自叙史

9、者的学术思想差异D. 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春秋、史记前汉书中对职业等级的记载变化,反映了汉代儒士地位的提高,B正确;重农抑商思想与儒学地位变化无直接关系,A错误;汉代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故C说法错误;D与材料无关。9.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A.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B. 儒学思想出现质变C. 儒家政治化趋势D. 儒学的不断世俗化【答案】C【解析】【详解】题目中未涉及中央与地方间关系的变迁,排除A;材

10、料“儒教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可知B项中的“出现质变”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儒教在夏商周,是原始儒教以后,是国家宗教”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趋势,C正确;D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孔子被神圣化”不符,故排除。10. 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A. 欣赏自然、移情易性B. 存天理、灭人欲C.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D. 自我完善、君子气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11、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理学追求自我完善、君子气节,D正确;欣赏自然和道法自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C;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的观点,排除B。所以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周敦颐11. 北宋儒家学者范祖禹赞扬宋仁宗,认为他“其事有五:畏天、爱民、奉宗庙、好学、听谏,仁宗行此五者于天下,所以为仁也”。该观点反映了北宋儒学A. 具有神化君权色彩B.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 被确立为正统思想D. 继承孟子“仁政”学说【答案】D【解析】【详解】范祖禹赞扬宋仁宗“畏天、爱民、奉宗庙、好学、听谏”,肯定其遵循孟子“

12、民本”思想的行为,反映出北宋儒学继承了孟子“仁政”学说,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神化君权”,A项错误;材料中对宋仁宗的评价,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关,B项错误;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C项错误。12.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A. 格物致知B. 发明本心C. 知行合一D. 经世致用【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材料揭示了获得“道理”的方法,即通过研究万事万物,然后得出认识。格物致知的含义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B、D是通过内心的

13、反省,C是王阳明的认识论。故A正确。13. 有一种思想,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准则,将个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这种思想是A. 孔孟儒学B. 法家学说C. 董仲舒新儒学D. 宋明理学【答案】D【解析】【详解】宋明理学将儒家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的新儒学,故材料反映的是宋明理学,故D符合题意;孔孟儒学并非以天理为核心,而且缺乏哲学思辨性,故A不符合题意;法家学说强调严刑峻法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B不符合题意;董仲舒新儒学融合了儒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并非以天理为核心,具有神学色彩,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14

14、. 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A. 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 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C. 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 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知,大意为如果想要天下太平,就得把家治理好,要想把家治理好,就得治理好家庭,想要把家庭治理好,关键是个人的素质,强调了伦理和政治的联系,材料“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15、,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大意为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族和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也强调了伦理和政治的联系,因此材料都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重视伦理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没有强调是否维护封建统治利益的工具,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没有强调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重视伦理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没有强调治国和治家的关系,D

16、项错误。15. 王阳明早年因“格竹之困”对朱子理学思想产生了怀疑与反思,被贬龙场之境遇使他对朱熹哲学的反思达到了顶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经世致用”思潮得到传播B.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 “格物致知”思想遭到挑战D. 心学思潮由此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体现的是通过反省内心、向内探求天理的方式,与程朱理学主张的向外探求的“格物致知”不同,说明“格物致知”思想遭到挑战。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排除A项;南宋以后理学即成为官方哲学,排除B项;心学思潮的出现是在南宋陆九渊

17、时期,排除D项。【点睛】由于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16. 明末李贽认为,“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其意在于A. 否定程朱理学B. 重塑孔子权威C. 反对思想教条D. 追求个性解放【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反映了李贽反对孔子权威、反对思想教

18、条的主张,故C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否定程朱理学的内容,故A不符合题意;李贽并非要重塑孔子权威,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李贽思想的内容出发,紧密结合材料,即可逐一分析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7.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 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 受西方启蒙思想启发D.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晚明风气流于空谈,个个坐而论道,故顾、黄、王提倡经世致

19、用。他们批判的是儒学中不好的一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儒学,他们根本上是儒学的继承者,总之批判是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故B项正确。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8.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A.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A中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A错误;据考古发现,在西

20、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错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D说元朝发明活字印刷术是错误的;而唐朝首先将火药应用于军事,故选C。【考点定位】必修三 古代中国科技四大发明19.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A. 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B. 强调理论概括和抽象科学C. 与农业息息相关D. 重视总结实践经验【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多是来源于实践者、生产者,即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科技是重视总结实践经验的,选D是符合

21、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天人合一之类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古代传统科技并不强调理论概括和抽象科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反映农业,还有医学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0. 鲁迅先生就中国古代科技的发明与应用有一段论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鲁迅先生所说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文化的封闭性B. 中西不同的社会环境C. 中西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同D. 中国古代应用技术落后于西方【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

22、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传到欧洲后,对推动欧洲的社会进步发挥巨大作用,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中国封建制度的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日益瓦解封建制度,故B正确;AC都属于社会环境的一个方面,包含在B项中,排除;中国古代科技有重实用的特点,并且不是鲁迅先生所说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联系所学我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与世界的原因分析解答。21. 如今国家在大力倡导

23、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有学者在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进行总结时提出“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读小说,不仅当文学读,还当思想读。”这是因为明清小说A. 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B. 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C.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通俗易懂D. 符合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需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说的出现与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有直接的关系,小说的通俗易懂的特点适合市民阶层的需求,通过小说更能够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且“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读小说,不仅当文学读,还当思想读”说明小说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故B选项正确;“要想了解中国人

24、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读小说,不仅当文学读,还当思想读”说明小说能够更具体的体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没有体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故A选项错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通俗易懂是小说的特点,不能体现材料强调的“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读小说”问题,故C选项错误;小说是适应当时市民阶层的文学形式,而不是符合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需求,故D选项错误。22.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虽萎绝其亦何伤众芳之芜秽”。这首古代著名诗歌A. 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群众生活B. 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C. 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D.

25、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诗歌是离骚篇章,作者为屈原,战国时期人物,该作品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选项B正确;屈原生活时代为战国而非西周、唐、宋代,选项A、C、D排除。23.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A. 强大的艺术感染力B. 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C. 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D. 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

26、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在强调诗经具有古朴的风格而不是强调它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材料也不是强调它的学术研究价值,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不具有古典主义韵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诗经的风格24. 林庚的中国文学简史说;“他带着献身理想的浪漫主义的激情,也带着寻求真理的智者的精神,这种热烈而又清醒的性格,正是启蒙时代的醒觉的光辉照耀着的崇高形象”。材料评述的人物是A. 杜甫B. 关汉卿C. 王羲之D. 屈原【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中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

27、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因此D正确;杜甫是唐诗的代表,诗歌具有现实主义风格,A排除;关汉卿是元曲的著名代表,B排除;王羲之是书法家,C排除。故选D。25. 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A. 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B. 蒙古贵族的欣赏品味C. 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D. 市民阶层的壮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文化艺术属于上层建筑,它总是以政治经济为基础,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元杂剧的兴盛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密切相关,是适应市民生活的产物,但如果说其昌盛的直接原因,应该

28、是C,因为元朝不实行科举考试,许多知识分子仕途无门,转而从事文学创作,答案为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点评:此题难度很大,解题关键是学生要了解元朝不实行科举考试进行选官这一现实情况。26. 宋人偏爱画竹、画梅、画菊。北宋文人画家文同在画作咏竹中赞扬竹子具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品格。宋末郑思肖喜好画菊,他在题画菊中写道:“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反映出,宋代文人画A. 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B. 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C. 体现现实主义的绘画理论D. 重视形似与神韵的高度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文人以竹、梅

29、、菊入画,寓示自己的高风亮节,这正是文人士大夫群体理想品格的外在表现,故B项正确。文人画讲究借物抒情,多以山水、花木入画,故A项错误。宋代文人画注重情感与理想的特质,具有浪漫主义精神,故C项错误。宋代文人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高度强调神韵,故D项错误。27.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诗中描写一位书法家的作品:“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行。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恍恍如闻魔雷惊,时时只见龙蛇走。”下列符合该书法作品风格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该字体如骤雨旋风,纵横恣肆,给人以龙腾虎跃,奔蛇走马的艺术享受。结合所学可知,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

30、意性发挥到极致,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变化丰富,奔放悦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符合题意,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篆书,其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不符合题意;B选项是楷书,其字形方正,笔画平直,规矩严整,不符合题意;C选项是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8. 魏源的海国图志在1843年正式出版后少有人问津,甚至有守旧官吏主张将其付之一炬。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产生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 海国图志只学习西方器物B. 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C. 天演论主张学习西方制度D. 清政府放松舆

31、论管制【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天演论提出“适者生存”的观点,主张进行政治改革,引发了爱国人士的共鸣,所以得到广泛发行,故D项正确;AC项都比较片面,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放松舆论管制”。【详解】29. 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奏议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一认识A. 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B. 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C. 反对

32、学习西方的技术D. 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答案】D【解析】材料批判洋务运动“遗其体而求其用”的弊端,显然作者认为在学习西方器物的同时,应辅之于政治,对于当时洋务派“中体西用”显然是一个进步,故D正确;材料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故A错误;维新思想理论基础是西方政治学说,故B错误;材料赞同学习西方的技术,故C错误。30. 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维新党”的实践活动是( )A. 领导辛亥革命B. 领导太平天国运动C. 倡导戊戌变法D. 领导义和团运动【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根据题干“维新党意在作

33、乱以反满”可知“维新党”是要用暴力推翻满清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以A正确。B出现在甲午战争之前,可排除。C属于中立党,因为他主张改革变法。而D中的义和团并非反满。综上,本题选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性质二.非选择题31. 儒家思想的流传材料一 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哲学学派。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

34、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进行垄断和遏制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尔后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摘编自梁启超

35、清代学术概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周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共性,结合所学简析形成这种共性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的补充发展。并指出儒家学说在西汉能够成为“显学”的原因。(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淸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归纳黄宗羲思想的影响。【答案】(1)共性:注重实际(或:关注动荡的社会现实)。背景:东周时期是中国社会大转型、大变革的时期;思想家们都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与变革提出各自的见解和主张。(2)发展: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原因:儒家思想发展创新的特点(或:儒家思想具有发展创新、与时俱进的特

36、质);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使之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加以推行。(3)问题:思想文化专制;理学走向僵化。影响:倡导“经世致用”,有利于当时务实的学术风气的形成;为晚清(近代)思想家们(或: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专制制度提供了思想武器。【解析】【详解】(1)共性:根据材料“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可归纳出注重实际。背景: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变化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2)发展: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进行作答即可,如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原

37、因:可从儒家思想的特征、董仲舒的个人因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3)问题:根据材料“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进行垄断和遏制”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思想界特征是思想文化专制;理学走向僵化。影响:可从推动务实风气的形成、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供武器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32.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个激荡的时代,它所统辖的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材

38、料二 北宋兴起的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缺)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材料三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宋代的社会情形,从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的新变化,论证材料三的观点。【答案】(1)活字印刷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帮助西方资产阶级在近代战胜封建专制;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39、,在地理大发现中(或新航路开辟)起了重要作用。(2)科技:战争频繁,促进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海外贸易航海发展促使指南针用于航海;“重文轻武”使得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盛行,催生了活字印刷术)。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得儒家发展为理学。文艺: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兴起使宋词(书法、民俗画)等市民文化兴起;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解析】【详解】(1)举例:根据所学可知,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的事例有,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帮助西方资产阶级在近代战胜封建

40、专制,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2)论证:首先根据材料三中“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得出相应的观点,然后根据材料二中“北宋兴起的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宋代政治上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加强,导致思想上出现的新变化即儒学发展为理学;根据材料二中“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宋代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兴起促使文艺发展的两个新变化,一为宋词、书法和民俗画等市民文化兴起,一为在理学的影响下,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另外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政治上,宋朝与少数民

41、族政权南北对峙,战争频繁,促进了科技上产生的新变化,即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等,最后将这些论据按照题目要求,用科技、思想和文学艺术的顺序,论证说明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传统思想演变示意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读上面示意图,提取其中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信息:儒家思想源远流长。说明:儒家很多思想观点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儒家思想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儒家思想垄断了教育和考试,有利于儒学的延续和发展;儒家思想关注民生,主张推行“仁政”,广大人民群众在某种程度上也可接受;儒家思想春秋时期产生、战国时期壮大、汉代官方化、宋明时期哲理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提取材料信息,然后结合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的线索,如为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等,联系不同时期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说明材料信息,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