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规范演练:第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365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规范演练:第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规范演练:第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规范演练:第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规范演练:第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规范演练:第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规范演练31(2020海南海口模拟)秦朝法律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此举得到了秦人的拥护。由此可知()A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B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C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D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解析:刘邦入主关中后承秦制(关中文化)而定汉律得到秦人的拥护,这说明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汉承秦制得到秦人的认同,A项错误;汉承秦制而定汉律体现的是秦楚文化的融合,B项错误;“决定”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答案:C2(2019广东顺德二模)汉书诸侯王表载:诸侯王过限曰附益。汉武帝时,实行了“

2、附益法”,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朝廷这些规定()A建立了西汉国家法律体系B解决了王国割据问题C有利于国家政令法规推行D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些规定是在财政经济上削弱、政治上孤立了诸侯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政令法规推行,故C项正确;附益法是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问题而推行的法律,A项错误;除了附益法,汉武帝还通过推恩令、左官律等手段去解决王国割据问题,B项错误;这些规定打击的是诸侯王而不是地方豪强势力,D项错误。答案:C3(2019河南洛阳联考)元朝行省官员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

3、方式处理。行省的军事权,由中央专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干预。据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A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B改变了绝对专制的政治大环境C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强化了丞相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行省官员有较大权力但不能独立行使,军事权、财政权由中央掌握,这就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问题,B项错误;郡县制开始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项错误;据“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可知,丞相没有控制地方财政,排除D项。答案:A4(2019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在唐代,中

4、书省或由皇帝处领旨,或将宰相议决之事,交其属下中书舍人起草诏令。中书舍人在制作诏令过程中,可互相商量,并允许“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五花判事”()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旨在避免决策失误C加大了分化相权力度D推进监察制度发展解析:由材料“中书舍人在制作诏令过程中,可互相商量”可知众人商量可避免决策失误,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A项错误;分化相权的是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设置而非在中书省内部的众人决策, C项错误;门下省负责监察,材料主要述及中书省, D项错误。答案:B5(2020安徽“皖南八校”摸底)在宋朝,诏书的起草,原则上都需经宰相所辖的中书舍人之手,必须有宰相的

5、副署,才得以成为朝廷的正式政令。诏书若无宰相之副署,则不具备法律效力。这表明()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B宋初皇权基本被相权架空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D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解析:诏令的起草和生效必须经过“中书舍人之手”“宰相之副署”,这说明皇帝的政治活动要受到宰相的制约,即官僚政治的传统会影响到君主的行为,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皇帝和宰相之间有尖锐的矛盾存在,A项错误;题干没有述及的是宰相制约皇帝政治活动的效果,B项错误;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皇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D项错误。答案:C6(2019广东肇庆三模)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

6、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B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C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D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解析:材料“在唐初以前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说明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的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由材料“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可知唐初以前更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 A项错误;材料“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说明是政治不是商品经济, C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是南宋, D项错误。答案:B7(2019江苏海门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生参

7、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

8、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创立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

9、明理由。(3)根据材料三,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原因”,首先明确察举制出现于汉武帝时期,然后根据材料一有关时间点叙述概括;第二小问“新发展”,据材料一“自东汉光武帝始”的时间信息,从相关做法提炼。第(2)问的第一小问“发展趋势”,注意材料二中的时间节点“到了北宋”,形成对比阅读,提取信息;第二小问“理由”,结合科举制的意义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侧重点”,根据材料三逐句概括;第二小问“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2)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公平公正)。理由: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3)侧重点:课绩侧重实绩;考察力求准确。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