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324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强化练习卷.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南宋时期农民逐渐拥有了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土地租佃制的发展()A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B消除了土地用养的矛盾C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D加剧了地主和农民矛盾2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

2、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3下表是元代各地的粮食岁收情况表(单位:石),据此可知元代()A继续维持重农抑商政策B政治经济核心优势明显C苏湖地区已成农业中心D边远地区经济快速发展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5宋代路级(地方行政级别)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一路之内分设四司,分别收州县兵、刑、政、财权力。正如时人所言“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

3、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由此可知,宋代对地方的管理体制()A增强了地方应对危机的能力B极大地强化了君主的权力C大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7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 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

4、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8从宋代开始,农业生产的余粮供应率逐渐下降,每个城郡的粮食供应圈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其结果是向城市供应粮食的运输成本普遍提高。即以京城而论,对于漕粮的依赖愈来愈重,加重了财政支出。宋代以后,大中城郡普遍停止发展。可见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条件落后 B财政支出状况C商品经济发展 D农业生产水平9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

5、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10如图为唐宋岁入钱币与实物数量统计趋势图。据图可知,811世纪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是()A货币经济长足进步 B经济重心南北均衡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自然经济有所发展11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的产生瓦解了门阀制度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观念C唐宋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D唐宋开放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12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

6、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13宋史载权臣吕惠卿之弟温卿以不法闻,大理正张近受诏查办,哲宗皇帝谕之曰:“此出朕命,卿无畏惠卿”。张近对曰:“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材料体现了宋代()A司法实践中官员的法治意识B司法事务独立于皇权之外C理学坚定了司法官判案立场D礼法合一的传统受到破坏14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种类概况固定型店铺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个体私营半固定型摊贩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流动型摊贩各类饮食由

7、此可知,北宋()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15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现)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出宋代()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16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 B提升用人取士信度C推

8、动词曲文学发展 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17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18汉唐时期,孟子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只能归入“子部”一类;中唐以后,孟子的地位逐渐上升。及至宋代,孟子超越“五经”而跻身“四书”,成为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A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B孟子思想契合了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C宋代儒学与道教佛教思想逐渐走向融合D孟子在儒学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19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

9、年繁荣的见证;南宋李唐的村医图描绘了一乡村医生在田边为患者治病,救护及围观者紧张的神态跃然纸上。他们的绘画()A体现了文人墨客的情趣 B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C反映了唐宋社会的变革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20南宋宋慈在其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据此推断()A理学推动了科学体系构建B民族交流有利于文化发展C印刷术发展促进科技进步D当时中国科技已高度繁荣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中国的商贸历史十分悠久。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

10、程碑意义。材料一宋朝在雄州等地开设了榷场,作为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渠道。辽国对宋朝的出口,有牲畜、矿物等特产。辽国从宋朝进口了大量物资,民众的吃穿用住等越来越依赖宋朝的供应,甚至辽国干脆放弃了铸币权,域内全部流通宋币。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改变“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的诏令,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盖富家以财,贫家以躯,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

11、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到明朝灭亡前的七十多年里,世界白银的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世界三分之二的贸易和中国有关。摘编自月港:大明天子的经济改革新区材料三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中国将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加大压力测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摘编自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67年前后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隆庆开关后中国出现贸易顺差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建立一系列自贸试验区的意义。22阅读材料,回答下

12、列问题。材料一我认为从唐到宋还是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现在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s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

13、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宋朝9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nation观念的重新思考材料二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

14、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

15、500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所做的准备。(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波斯的君主阿鲁浑派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三人为专使,带着大批的扈从来到中国,请求忽必烈大汗为他选择一名淑女为配偶,大汗答应了这个请求,选择了一位十七岁的姑娘,叫阔阔真,并派遣已来到帝国多年的马可波罗一家由海路护送他们而去。据永乐大典记载,(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都事别不花等奏:“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今印度东南岸一带),往阿鲁浑大王位下”。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是否真的到过中

16、国,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怀疑者认为游记只是据传闻写成,但吴芳思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文中提出:“我倾向于他可能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这并不能否认有关中国和远东的资料来源,他把本来会散失的情况记录了下来,这与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相似,希罗多德并没有去过他所记述的所有地方,可他的著作绝不可以轻率地摒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一、选择题1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南宋时期农民逐渐拥有了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

17、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土地租佃制的发展()A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B消除了土地用养的矛盾C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D加剧了地主和农民矛盾答案A解析租佃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从长佃到永佃的发展,可以使农民更好地去协调用地与养地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实行短期契约的分租制带来的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故A项正确。土地租佃制的发展不能消除土地用养矛盾,故B项错误;农民长期甚至永久租种土地,并且可以转让租佃权,会使得农民对土地的使用自主性增强,有利于弱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有利于缓解地主和农民矛盾,故C、D两项错误。2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

18、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答案B解析驿站、急递铺广布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又有利于政令的畅通、军情的及时通报,故选B项。驿传制度早在先秦时期已产生,排除A项;交通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交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交通系统而非单纯的交通工具,且当时并未出现新式交通工具,排除D项。3下表是元代各地的粮食岁收情况表(单位:石),据此可知元代()A继续维持重农抑商政策B政治经济核心优势明显C

19、苏湖地区已成农业中心D边远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江浙地区的粮食岁收远高于其他地区,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苏湖地区成为农业中心,故选C项。材料没有将农业与商业进行对比,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仅从粮食岁收一项无从得知政治经济核心是否优势明显,排除B项;由表可知,甘肃、云南等地区在农业上的发展不如北方和南方地区,排除D项。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答案A解析材料“少引圣

20、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说明元曲风格以俗为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较接近民众,贴近生活,人们容易接受,故A项正确。“寄情山水,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故B项错误;元曲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特点,故C项错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5宋代路级(地方行政级别)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一路之内分设四司,分别收州县兵、刑、政、财权力。正如时人所言“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由此可知,宋代对地方的管理体制()A增强了地方应对危机的能力B极大地强化了君主的权力C大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答案D解

21、析材料“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一路之内分设四司,分别收州县兵、刑、政、财权力”说明,北宋时期通过对地方分权的方式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天下之势一矣”可以看出,这一措施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故D项正确。地方权力受到削弱,应对危机的能力有所减弱,排除A项;削弱地方权力,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强化君主权力,排除B项;对地方分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募兵制使北宋

22、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兵士待遇较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北宋积贫积弱,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处于劣势,B项错误;宋朝收地方的兵权、行政权和财权,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错误;募兵制并不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D项错误。7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 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答案B解析从宋代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

23、,以及宋太祖时重视保护士大夫关心政治的积极性和“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的祖训,可知B项正确。A项夸大了这一传统的作用,不符合史实;C项“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核心是服务君主专制,D项与史实不符。8从宋代开始,农业生产的余粮供应率逐渐下降,每个城郡的粮食供应圈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其结果是向城市供应粮食的运输成本普遍提高。即以京城而论,对于漕粮的依赖愈来愈重,加重了财政支出。宋代以后,大中城郡普遍停止发展。可见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条件落后 B财政支出状况C商品经济发展 D农业生产水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城市的发展与粮食供应圈有关,由于

24、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低,随着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本地粮食难以满足需求,需要从外地运输粮食,从而造成了国家财政支出的增多,也使城市发展受到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交通条件落后,排除A项;材料表明城郡粮食供应圈的普遍扩大加重了财政支出,故财政支出并非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9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

25、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井研县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低,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的私营盐井,是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现象,不能证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10如图为唐宋岁入钱币与实物数量统计趋势图。据图可知,811世纪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是()A货币经济长足进步 B经济重心南北均衡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自然经济有所发展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唐宋时

26、期岁入谷物数量变化不大,布帛数量下降,而钱币数量增长幅度大。结合所学可知,由征收实物地租到征收货币地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材料变化说明货币经济发展快,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重心无关,排除B、C两项;D项材料不能体现,且不符合题意,排除。11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的产生瓦解了门阀制度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观念C唐宋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D唐宋开放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以“不

27、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为恨,到宋代“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说明社会婚姻观念由唐代重视出身门第到宋代重视资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观念发生了改变,因此B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出现后,唐朝依然存在“不以进士擢第”的现象,门阀制度并未立即瓦解,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D项不能解释材料反映的变化。12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28、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材料中诗句的作者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作者以轻松的笔触、悠然的心态欣赏秋日的晨景,忽觉万物的消长荣衰、季节的变幻更迭与人生经历感悟一样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揭示了“理”是万物的本原,B项正确。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诗中表现的是理学家所强调的“道”,是静观,是去欲,是富贵不淫贫贱乐的人生境界,不是“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思想,D项错误。13宋史载权臣吕惠卿之弟温卿以不法闻,大理正张近受诏查办,哲宗皇帝谕之曰:“此出朕命,卿无畏惠卿”。张近对曰:“

29、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材料体现了宋代()A司法实践中官员的法治意识B司法事务独立于皇权之外C理学坚定了司法官判案立场D礼法合一的传统受到破坏答案A解析材料“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反映了大理正张近不畏权贵的法治意识,故A项正确。宋代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司法事务不可能独立于皇权之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理学对司法官判案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也无法说明礼法合一的传统受到破坏,排除D项。14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种类概况固定型店铺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个体私营半固定型摊贩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流动型摊贩各类饮食由此可知,北

30、宋()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都城的夜市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多种经营形式,反映出当时的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崇尚奢靡之风,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商业管理制度混乱,B项错误;专业化市场是指专卖某样物品的单一性市场,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15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现)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出宋代()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B社会阶

31、层实现垂直流动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答案A解析从宋代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现象受到地方关注,户部不担心,认为农民“家有承管,见(现)今输送二税”可知,当时小农经济相对稳定并有所扩张,A项正确。古代中国农商皆民,“兼作商旅”并不是阶层的垂直流动,B项错误;宋代只是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并没有实行“重商”政策,C项不符合史实;知州上书的方法和内容,都是从维护封建秩序出发,不存在“挑战中央权威”,D项错误。16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32、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 B提升用人取士信度C推动词曲文学发展 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可知,宋代科举注重取士的信度,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基层官员的地位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阐述宋代科举用人的标准尺度,而非其影响,排除C项;宋代科举不涉及科学研究,排除D项。17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力下降,排除A

33、项;两宋时宰相祖辈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排除D项。18汉唐时期,孟子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只能归入“子部”一类;中唐以后,孟子的地位逐渐上升。及至宋代,孟子超越“五经”而跻身“四书”,成为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A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B孟子思想契合了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C宋代儒学与道教佛教思想逐渐走向融合D孟子在儒学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

34、知,宋朝孟子及其著作的地位明显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抵制佛道对儒学的冲击,唐宋时期儒学家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构建富有思辨性的新儒学体系,而孟子思想契合了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宋代儒学与道教佛教思想逐渐走向融合,故C项错误;D项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19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南宋李唐的村医图描绘了一乡村医生在田边为患者治病,救护及围观者紧张的神态跃然纸上。他们的绘画()A体现了文人墨客的情趣 B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C反映了唐宋社会的变革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答案

35、B解析根据材料中“描绘了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描绘了一乡村医生在田边为患者治病,救护及围观者紧张的神态跃然纸上”等信息可知,从这些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某些情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因此B项正确。两幅画都是风俗画,并未体现文人墨客的情趣,也无法反映唐宋社会的变革,A、C两项错误;清明上河图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村医图体现不出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20南宋宋慈在其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据此推断()A理学推

36、动了科学体系构建B民族交流有利于文化发展C印刷术发展促进科技进步D当时中国科技已高度繁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的洗冤录集和金元时期的医学注重“全体性、系统性综合”“统一的、整体的说明”,这些都是哲理化思想的体现,说明理学推动了科学体系构建,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之间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印刷术的作用,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推断出当时中国科技已高度繁荣,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中国的商贸历史十分悠久。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材料一宋朝在雄州等地开设了榷场,作为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渠道。辽国对宋朝的出口,有牲畜、矿物等

37、特产。辽国从宋朝进口了大量物资,民众的吃穿用住等越来越依赖宋朝的供应,甚至辽国干脆放弃了铸币权,域内全部流通宋币。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改变“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的诏令,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盖富家以财,贫家以躯,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到明朝灭亡前的七十多年里,世界白银的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世界三分之二的贸易和中

38、国有关。摘编自月港:大明天子的经济改革新区材料三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中国将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加大压力测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摘编自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67年前后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隆庆开关后中国出现贸易顺差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建立一系列自贸试验区的意义。答案(1)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文化认同;丰富民众的物质生活;有利于边贸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两国相对紧张

39、的关系。(答出四点即可)(2)变化:由海禁到局部开放(一口开关)。原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耕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中国一些特色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需求;政府对对外贸易的严格管控;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发展。(答出四点即可)(3)意义:对中国:有利于更大程度地扩大对外开放(或答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世界: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公正合理经济秩序的建立;有利于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实现互利共赢;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

40、的深度发展。(答出四点即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宋朝在雄州等地开设了榷场,作为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渠道”可得出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一“大量中原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可得出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文化认同;根据材料一“辽国从宋朝进口了大量物资,民众的吃穿用住等越来越依赖宋朝的供应,甚至辽国干脆放弃了铸币权,域内全部流通宋币”可得出丰富民众的物质生活,有利于边贸地区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有利于改善两国相对紧张的关系。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改变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的诏令,开放福建

41、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可得出由海禁到局部开放(一口开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盖富家以财,贫家以躯,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可得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耕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中国一些特色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中国需求、政府政策、外因等角度分析。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中国和对世界等多角度,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分析。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认为从唐到宋还是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现在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42、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s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宋朝9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

43、,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nation观念的重新思考材料二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

44、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所做的准备。(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答案(1)表现:外交多元化;经济重心南移;城市(市场)经济发达;科技(文化)

45、先进;士人政治。(任答三点即可)原因:少数民族的崛起(封建化);封建经济繁荣;士族衰弱(庶族崛起);科举制的发展完善;赋税制度改革。(任答三点即可)(2)准备:解放农奴;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世界连成一体);民族国家出现。(任答三点即可)(3)唐宋:封建社会阶段性发展。西方: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得出外交多元化;根据材料一“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并结合所学得出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材料一“唐朝首都

46、是一个典型的adminis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得出城市(市场)经济发达;根据材料一“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并结合所学得出科技(文化)先进;根据材料一“宋朝9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并结合所学得出士人政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并结合

47、所学得出少数民族的崛起(封建化);根据材料一“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封建经济繁荣;根据材料一“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并结合所学得出士族衰弱(庶族崛起),科举制的发展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赋税制度改革。第(2)问,根据材料二“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并结合所学得出解放农奴,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世界连成一体);根据材料二“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

48、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并结合所学得出民族国家出现。第(3)问,从社会性质角度思考,唐宋都是封建社会,而西方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波斯的君主阿鲁浑派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三人为专使,带着大批的扈从来到中国,请求忽必烈大汗为他选择一名淑女为配偶,大汗答应了这个请求,选择了一位十七岁的姑娘,叫阔阔真,并派遣已来到帝国多年的马可波罗一家由海路护送他们而去。据永乐大典记载,(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都事别不花等奏:“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今印度东南岸一带),往阿鲁浑大王位下”。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

49、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怀疑者认为游记只是据传闻写成,但吴芳思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文中提出:“我倾向于他可能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这并不能否认有关中国和远东的资料来源,他把本来会散失的情况记录了下来,这与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相似,希罗多德并没有去过他所记述的所有地方,可他的著作绝不可以轻率地摒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看法:马可波罗游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史料价值又是有限的。(1)马可波罗游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如永乐大典与马可波罗游记中都曾记载元朝曾遣使至波斯,且使者中

50、三人名字相同,可见马可波罗游记是真实的,可信的;即使马可波罗游记只是记录了中国和远东的见闻,它也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是有限的。如永乐大典中并未记载派遣马可波罗一家护送公主一事,可见马可波罗游记可能只是记载了一个传闻,因此这会影响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总之,马可波罗游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作为史料又有其不足之处,应该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解析首先,根据材料“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不能否认有关中国和远东的资料来源,他把本来会散失的情况记录了下来绝不可以轻率地摒弃”可以概括出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看法;然后,根据材料“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波斯的君主阿鲁浑派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三人为专使,带着大批的扈从来到中国”“据永乐大典记载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往阿鲁浑大王位下”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观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