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以及法家思想的特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
2、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2、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三、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课件教 学 过 程导入新课:秦灭六国几人几见夕阳红,旧物窗前万事空。七国兵戈征战地,今朝不属老英雄!地处西陲,偏
3、远落后的秦国,为什么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商鞅变法则是秦国崛起的历史转折点。讲 授 新 课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1、春秋战国概念以及时代特征BC770BC476BC221西周春秋战国东周(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
4、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2、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1)表现:1)农业: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小结: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兴修水利:回顾必修学过的相关知识,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农田施肥:沤肥技术荒地开垦: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
5、产生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3、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途径:变革(4)措施: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3、军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2)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3)变革动力:富国强兵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4、思想文化:学术自
6、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2)表现: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3)影响: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1)原因: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思想产生于战争实践。(2)关系:只
7、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政治:上层建筑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前)时间国家改革者变 法 内 容作 用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经济: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鲁国初税亩经济:“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战国魏国李悝变法经
8、济:“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保护小农经济法制:制定法经,加强法制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为各国改革树立了榜样楚国吴起变法政治: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禄;强令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禁止私门请托取得一定成效,成为战国中的强国(成为强国)其它诸侯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春秋各国改革: 目的: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内容: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性质:奴隶制度改革(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的)战国各国改革: 目的: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内容:废井田,承认
9、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改革(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一个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的秦国,能够虎视中原,最后吞并“连横”的六国,一统天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制度创新“商鞅变法”。秦国在公元前4世纪,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国当政者抓住了机遇,任用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进行了改革。经过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依然饶有兴味。1、改革的必要性:(1)秦穆公称霸西戎(公元前7世纪后期)落后秦国地处西陲,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之邦”。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
10、,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遭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秦国从此步入了强国的行列。但是,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2)秦献公改革(公元前4世纪初)无改观内容: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制定户籍制度。结果:秦国的整体面貌无根本改观。2、改革的可能性:(1)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权力集中)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法家学说)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民风质朴与尚武精神)(2)历史机遇:三家分晋,阻秦力量大大削弱;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诸侯卑秦,秦孝公决心发奋图
11、强、实现富国强兵。(3)主观条件:商鞅的个人才干。教学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再加上秦孝公招揽贤才,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期,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经济基础变动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动;改革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也是深刻的社会革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