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7讲 古代的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一、梭伦改革1.背景:(1)贵族政治专横和经济压榨,激化贵族与平民矛盾,引起改革。(直接原因)(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阶级基础)(3)公元前 594 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政治前提)措施内容影响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划分四个等级,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
2、民大会,设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2.内容:基本特点:“中庸”(“折中”的色彩)、“节制”“公平”“平等”。3.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1)积极性:改革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2)局限性:他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它的民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二、商鞅变法1.背景:(1)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和
3、大发展的时期,新兴地主要求废除奴隶主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各国纷纷改革变法。(2)秦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国家。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3)商鞅积极宣传变法的意义,为变法扫清思想障碍。(4)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措施内容影响以农求富废井田、开阡陌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促进作用加强集权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
4、兵源得到保证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订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2.主要内容:措施内容影响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控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也压制了人民的思想,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重大损失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室居住;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续表)3.影响:(1)积极:政治: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
5、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军事: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后世而言:产生深远影响,“百代犹得秦政法”。(2)消极:轻罪重刑,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成功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得到统治者的支持。确立了正确的改革思想。坚持改革,不屈服于旧势力。(2)启示: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社会矛盾:北魏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
6、盾尖锐。(2)有利条件: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环境较为稳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措施具体内容意义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吏治有所好转2.主要内容:措施具体内容意义迁都洛阳公元 493 年迁都洛阳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
7、的统治,更便于经略南方;经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移风易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改鲜卑族姓为汉姓;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话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续表)3.历史影响:(1)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2)恢复了北方经济,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3)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四、王安石变法1.背景:(1)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2)北宋形成了“三冗”局面,造成积贫积弱;军费开支巨大。(3)庆历新政遭到失败,统治危机更加严峻。2.内容:(1)经济:推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
8、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2)军事: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3)教育: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择优录用官员。3.影响:(1)进步性: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的局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初步扭转了积弱的局面。(2)局限性: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免役法对穷人来说成为沉重的负担。重难点 1 对商鞅变法的认识1.变法的特点:(1)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2)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3)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建立新兴地
9、主阶级的统治。(4)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2.变法的影响:(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重难点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10、特点及影响1.特点:(1)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被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所吸引,为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而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革。(2)改革分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取代不适应统治的旧制度;后期是孝文帝领导的,主要是加强与汉族地主合作,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3)北方各民族间的融合,加快了孝文帝改革的进程;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2.影响:(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
11、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典题例证】(2016 年新课标卷文综)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 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
12、,“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解析(1)根据“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得出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根据“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得出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根据“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得出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根据“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出减少改革阻力;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表明改革决心,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答案(1)内容: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意义: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