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书愤陆游 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塞上长城”是什么?“空”字有什么作用?诗中“书”了哪些“愤”?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陆游的诗歌在今天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1、诗歌的颔联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2、诗中“书”了哪些“愤”?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以上问题)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
2、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两联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和无奈;“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宜激昂。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感情基调把握讨论要求:根据自探情况,就个人的自探所得在小组内互讲互学。遇到有难度的问题也可小组间交流。组长认真负责,简要整理答案,全力帮扶组内同学,确保人人参与,激情高效。问题展示人问题1G5问题2G6问题3G8
3、展示要求:行动迅速,字体工整;条理清晰,要点简练;展示小组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展示同学进行帮扶指导,使展示能体现全组的最高智慧。问题评价人问题1问题2问题3评价要求:先打分数,再述原因;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补充讲解,要点全面;注意“教态”,大方自然;评价小组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评价同学进行帮扶指导,使评价能体现全组的最高智慧。(时间不超过2分钟)非展示点评同学认真研读教材,力求全面正确理解教材知识,并发掘更睿智、更深刻的问题,及时补充、质疑,加倍奖分。第二联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六个名词叠加,展现了一幅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抗击敌寇、收复失地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慷慨悲壮的气氛,为
4、下面自己屡遭贬谪、壮志难酬做铺垫,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作者“书”了哪些“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年华虚掷的满腔激愤,悲怆中透着激昂。表现手法?B、对比手法: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A、借古讽今(用典):诗中借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总结:一
5、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拓展思考:请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并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不同点: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2.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书愤以典明志、借古讽今+对比手法(两个对比)3.作品风格:杜甫沉郁顿挫(一三两联景仰、二四两联叹惋)陆游沉郁豪雄(以愤为意脉,,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感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气磅礴,笔力雄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