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份学情调研试卷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现代文阅读,完成下面1-3题。(本题共三小题,9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 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费氏在 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
2、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 就是自己”。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费氏的“差序格局”有
3、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中“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如“沦”指水的纹理)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有学者指出,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这个学术圈的学者来往密切,其中不但有潘光旦、李树青、费孝通、袁方等老中青社会学人,还有闻一多、吴晗等文史专家
4、。 “差序格局”是聚集中西方相关学术智慧产生的。以往的研究,无论是费氏本人,还是相关学术史论著,对雷氏等中西方学者的贡献肯定是不够的。事实上,学术工作往往难以独自完成,要有多人数代积累之功。即便因缘际会使个人的贡献格外耀眼,其背后定有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群体的支撑及学术思想的汇聚。 (摘编自阎明“差序格局”探源,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特征的看法也一致。B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C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差
5、序格局”概念。D费氏“同心圆波纹”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二段引用费氏写给雷氏的信,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创造。B第二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C第三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产生深受当时中国学者启发。D文章从中西两方面考求费氏“差序格局”的学术渊源,有理有据,学术视野开阔。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认为费氏对相关学者贡献肯定不够,可能是作者学术的视角和取向与费氏不同。B费氏的学术交往圈为其形成“差
6、序格局”的概念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C“差序格局”受到众多学者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D费氏的学术交往、所受学术训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了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二)现代文阅读,完成下面4-7题。 (本题共三小题,18分)地坛精魂张梦阳 走进地坛,就想起史铁生;阅读史铁生,就想起地坛。文字真有无穷的魔力。一篇散文我与地坛,将史铁生与地坛紧紧联系在一起。史铁生已经成为地坛的精魂。 这究竟为什么呢?地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九年,历史可谓不短,遗址可算不少,故事也肯定很多。然而,史铁生并没有写这些历史与传奇,只是从自己截瘫后摇着轮椅进入地坛写起,说“仿佛这
7、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提出了生死和怎样活的问题;然后就写自己母亲是如何在园里苦苦寻他;写了地坛的四季和人物:一对散步的老夫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卓尔不群喜好饮酒的老头,一个素朴并优雅的学理工的女知识分子,一个倒霉而有天赋的长跑家,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弱智”的小姑娘和保护她的哥哥。然后又归结到苦难的命运,专注于“心魂”的拷问与思量,执著于形而上的思辨,重新提出“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干嘛要写作”的终极性精神哲学问题,认为“希望与绝望,他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最后作了这样的结束语:“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
8、,大可忽略不计。” 这样一篇似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文章,为什么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又经久不衰二十余年,及至史铁生的去世消息也要以魂归地坛为标题呢?我想:拥有“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这样绝妙比喻的文字,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是史铁生袒露了自己苦难的灵魂,又以明净、深邃、悠远的文字从哲学的高度,深触了人们以及地坛中苍松古柏、夕阳残照、雨燕小鸟乃至蚂蚁、瓢虫等小昆虫的灵魂,由普通、平凡的人和事显现出高深莫测的宗教性。史铁生后来又写了一系列足以传世的小说、散文和随笔,但我认为都是从地坛出发的,活灵灵闪现着地坛的精魂。 我曾在荒原时代的地坛一文中说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9、,无疑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文。地坛也因史铁生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蕴。 史铁生和地坛之所以在我心中印烙得如此深刻,可能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住和平里,也曾在附近的地坛荒园中游荡过。那时,我的母亲在“文革”迫害下溘然长逝,女友又突然与别人结婚,这两个打击如闷雷一样同时轰击在我的头顶,足可置人于死地。但我挺住了,把全部精神寄托在书上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史哲书籍,写了上千张读书、思考卡片。读书之外,惟一的排遣就是孤独地徘徊在地坛的苍松古柏、荒藤野草之间,迎旭日升起,送夕阳落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感人处,正是写他在地坛待
10、得过长时,母亲如何为他担忧。那时他的母亲还在,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只能在地坛荒园中孤独地漫游。共同的念母之情使我与史铁生心心相印,对他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情有独钟。我似乎记得当年在地坛徘徊时,曾经见到过坐着轮椅看书的史铁生的身影直至今天,史铁生仍然是巨大的鼓励,鼓励我继续在“费力不讨好”、却使自己感到深切和明净的“纯文学”路上走下去。 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只要地坛存在,史铁生就在。史铁生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洒在地坛,那么,能否在地坛东南角的老柏树下,建一尊史铁生的铜像?他坐在轮椅上,手捧着书,宽阔的额头,戴着宽边眼镜,镜后深邃的双目温和地朝前望着,仍在执著地思考人生和宇宙 (选自文汇报201
11、1年1月5日)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它融进了作者对“生死”、“永恒”等人生和宇宙问题的深邃思考。B我与地坛正是凭借“仿佛这古园四百多年”这些明净、深邃、悠远的文字,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而且经久不衰。C史铁生和地坛是互相成就的,是史铁生为地坛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蕴,而它又源于史铁生对在地坛中所见人物的深刻感悟。D在文中插入“我”的人生遭际,不仅使作者对史铁生思想、精神的把握显得更为深刻,而且更容易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5为什么说“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呢?(3分)答: 6史铁生在地坛中,对终极性精神哲学问题是以
12、什么方式来思考的?又作出了怎样的回答?(6分)答: 7从史铁生给“我”的启迪中,探究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命运中的苦难。(6分)答: (三)现代文阅读,完成下面8-10题。(12分)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1920年朱自清任教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开始中学教员生涯。他一口扬州官话不甚好懂,但教学认真,备课充分,被学生们亲切的唤作“小先生”。1928年清华改为国立大学后,朱自清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在清华教书他能专心做学者工作:撰写著作,探寻古人立言立意之所在;引导读者直面现实,看清时代病症。朱自清受过旧式传统教育而又参加过新文学运动,在与现代青年接触中,他感觉到他们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鸿沟。他的研究工作
13、如经典长谈等等几部书都是为了填平这一鸿沟。也是在这一过程中,朱自清形成了伴随自己一生的气节观。民国的政治风云,朱自清都是参与者、见证者和记录者。“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写过一篇血歌,狂吼着“血是红的!”;“三一八”惨案,他曾经亲历,并以极悲愤的心情写成执政府大屠杀记和哀韦杰三君。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抗战中,朱自清拖着病体坚持创作研究,幸运的是,他身边有朋友陪伴,尤其是挚友闻一多。闻一多和朱自清在性情上有很大不同。前者热烈,后者温雅;但两人在治学上都颇为严谨。朱自清没有想到,与自己惺惺相惜的挚友会遭逢一场浩劫。1946年7月11日,李公仆遭到暗杀,15日下午,在李公仆葬礼上,闻一多愤怒地
14、跳上讲台,厉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无耻行径,在散会回家路上遭特务暗杀。得知闻一多被杀害,朱自清悲愤、激怒。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闻一多追悼会。二十多年没写新诗的他,悲愤地写下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婪致使抗战胜利后国内民不聊生,1947年1月,全国十个城市50万余学生示威游行,要求撤出驻华美军,废除中美商约,国民党政府仅在北京就逮捕了两千多人,朱自清对此深恶痛绝,在抗议宣言上签了名。报纸发表后,有朋友看到国民党黑名单,上面第一个就是朱自清。朱自清的妻子得知后颇为焦急,要他
15、小心些,朱自清却是轻轻冷笑、毫无惧色:“不用管它。”巨大的压力、贯穿一生的清贫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每况愈下。1948年夏,他的体重只有38.8公斤。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自己的名字。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在北平病逝。一代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一生都践行他在论气节中所指的“敢作敢为”与“有所不为”,直至最后拒食美栗而殁。人们凭吊朱自清,寄托哀思,是在尊崇一种气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摘编自李乃清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相关链接:(1)他有文人的才华,但无半点文人的陋习,实实在在做学问;他教书非常认真,对待学生慈和。不像有些教授,以
16、才名自矜,或有种古怪脾气。他的逝去,是苦难的中国失去了一个最有良心的好人和学者。(郑振铎)(2)他一生中从来公私分明,即便是一张信笺、一个信封,只要是公家的,也绝不乱用;大概正因为这样,处处注意小节,才始终做到了大节不亏吧。(朱乔森)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朱自清的一生,经历了民国时的政治风云,见证了民国政府的沉疴重疾。他通过自己的文章记录了那段历史。B文中直接引用朱自清创作的诗文,能使读者更为真切地体会当时朱自清的心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朱自清。C朱自清对于国民政府的腐败贪婪深恶痛绝,并在要求撤出驻华美军,废除中美商约的宣言上签了名。D人们凭吊朱自清,有其在
17、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是尊崇种气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朱自清治学严谨,曾在杭州担任中学教员。他讲课不好懂,但教书认真又不矜才名,被学生唤作“小先生”B朱自清外表温雅,实则内心充满血性。得知挚友闻一多被害后,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追悼会,创作新诗以抒悲愤。C朱自清的身体每况愈下,体重一度只有38.8公斤,是因为巨大的压力、贯穿一生的清贫生活以及繁重的工作。D无论是“敢作敢为”还是“有所不为”,都源于朱自清作为一个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知识分子的良心与洁身自好。10朱自清一生践行他在论气节中所指的“敢作敢为”与“有所不为”的“气
18、节”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有哪些体现。(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续师说黄宗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
19、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注: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兔园蒙师
20、: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道受业解惑 受:同“授”,传授。B今世以无忌惮相高 高:以为高。C古人姓氏,道听未审 审:仔细。D作续师说以谢之 谢:道歉,谢罪。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句读之不知B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 其出人也远矣C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 作师说以贻之D羲老而失学 吾尝跂而望矣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
21、见于坊书矣”一句,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B黄宗羲说“吾惟恐其传也矣”,主要担心的是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C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黄宗羲更强调为师者之过。D作者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1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5分)(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
22、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词作者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词人,他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开宋词“豪放”之风。B上片一二两句描绘作者所处环境,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杂乱、衰萎。C上片描绘的景色充满了颓废色彩,表达了词人谪居黄州时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D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
23、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表现出其自得其乐。16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2)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_”两句来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3)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诗句是:_,_。(4)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经典并非
24、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_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今天,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就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_“照办不走样”,倒是要_,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 )。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
25、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_。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引申和解释,“旧经典”才能成为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表达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量身定做 如法炮制 察言观色 金科玉律B量体裁衣 如法炮制 审时度势 清规戒律C量身定做 亦步亦趋 审时度势 金科玉律D量体裁衣 亦步亦趋 察言观色 清规戒律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但古代经典并不是可以违逆的圣经,因为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B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C但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所
26、以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D但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毕竟古代经典并不是可以违逆的圣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只有经过引申和解释,“旧经典”才能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B只有经过引申和解释,“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表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C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表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D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2
27、1对下面这句名言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为了争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捷克伏契克)A为了将来的美好而奉献牺牲的人,一定有着坚忍的品质。B为了获得将来的美好,人就必须要有奉献牺牲精神。C牺牲自我而追求将来的美好的人,一定会永远被人景仰。D为了追求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自我,都是悲壮的结局。22下列对联中与使用场所对应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词赋千秋唯一序,江山万里独斯楼(岳阳楼)B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书房)C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茶馆)D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泰山)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
28、要求写作。材料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英国)培根材料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希望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材料三: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充实,方式不断创新,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全国所有省(区、市)都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全社会“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典论氛围和文明风尚逐步形成。班级计划举行阅读分享会,作为高中生的你,有着怎样的阅
29、读经历和阅读感悟?请以“阅读,伴我成长”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南京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份学情调研试卷南京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份学情调研试卷高一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现代文阅读,完成下面1-3题。(本题共三小题,9分)1D2A3C【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对亲属关系特征的看法也一致”错误,原文“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差序格局
30、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B项,“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错误,为了说明“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C项,“提出差序格局概念”错误,原文“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故选D。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创造”错误,应是为了说明“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只是其中受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的影响较为显著”。故选A。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无中生有,文中的表述是“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
31、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而“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于文无据。故选C。 4A5史铁生一系列足以传世的作品:都是从地坛出发,深触了地坛中万物的灵魂,从而活灵灵闪现着地坛的精魂。袒露了自己苦难的灵魂,又深触了人们的灵魂。站在哲学的高度,由普通、平凡的人和事显现出高深莫测的宗教性。文字明净、深邃、悠远、绝妙。(3分,每点一分)6思考的方式:对“心魂”进行拷问与思量,对形而上进行思辨。作出的回答:对于苦难的命运,人不应该绝望,而应该充满希望。人也只有保持坚强不息的精神,才能获得永生(走向永恒)。7对命运中的苦难,不应该逃避,而应该正视和迎战。在精神的鼓舞中战胜苦难,从而把苦
32、难化作人生的财富。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出口,顽强、坚定、执著地走下去。【解析】4(B我与地坛之所以引起轰动,而且经久不衰,“文字”仅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凭借其“思想性”,原文中有“拥有的文字,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是”的提示。C史铁生在地坛中深刻感悟的除了“所见人物”,还应包括地坛里面的四季万物以及母爱等。D史铁生的思想、精神比作者要深刻,所以在文中插入“我”的人生遭际,效果不是“更为深刻”,更是“更为真切”)8C9A10“敢作敢为”体现在:民国时期的政治风云,朱自清是参与者、记录者和见证者。他或曾亲历惨案,或曾为惨案中死难者撰文发声。挚友闻一多被害。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闻
33、一多追悼会,并为闻一多创作新诗,抒发满腔悲愤。对国民党政府的不义之举深恶痛绝,并在抗议宣言上签名,被国民党列入黑名单的第一位,但朱自清毫不在意。“有所不为”体现在:家中清平,工作繁重,身体每况愈下,却仍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公私分明,不乱用公家物品,处处注意小节,才做到大节不亏。【分析】8C项,曲解文意,“朱自清对于国民政府的腐败贪婪深恶痛绝”错。原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婪致使抗战胜利后国内民不聊生,1947年1月,全国十个城市50万余学生示威游行,要求撤出驻华美军,废除中美商约,国民党政府仅在北京就逮捕了两千多人,朱自清对此深恶痛绝,在抗议宣言上签了名”可知,朱自清对国民党政府在北京逮捕两千
34、多人的不义之举深恶痛绝,并不是对国民政府的腐败贪婪深恶痛绝。故选C。9A项,错解文意,“他一口扬州官话不甚好懂”错。由原文,“他一口扬州官话不甚好懂,但教学认真,备课充分”可知,是他的扬州话不太好懂,并不是授课内容不好懂。故选A。11D12C13A14(1)(何北山)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2)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默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解析】11本题中D项“谢”翻译错误。“作续师说以谢之”译为“写下续师说,用来推辞这件事”,所以可以推断“谢”译为“推辞”。故选D。12本题中A项
35、,“之”第一个译为“助词,的”;第二个译为“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其”第一个译为“哪里,难道”;第二个译为“那”;C项,两句话中的“以”都译为“来”;D项“而”第一个译为“表并列”;第二个译为“表修饰”;故选C。13本题中,A项“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一句,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表述错误。正确表述是“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一句,批判当时从师者及为师者都过于草率。故选A。14本题(1)关键词:苟,如果;以为,认为;虚,空着;以,来;学者,有学识的人;坏,败坏。(2)关键词:守,默守;而已,罢了;非,不是。参考翻译:
36、哎!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做老师的人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啊。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学生)有疑惑(他)却不能解答,那么就不是(真正的)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学习的,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而过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的人,竟还比不上儿童的老师,能教给他们句读的方法,(或是)巫医乐师百工这样的人,把那些实际的技艺技术传授学生。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既然没有什么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学生)不关心他,(老师)死了(学生)不替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于是就认为古代的老师教学生都是这样,如果让老师传授道理,(却)比不上儿童的
37、老师、巫医、乐师、百工等人,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当今世上把无所忌惮当作高明,代笔的门客,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知识浅陋的读书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名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考察清楚,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世上已经没有孔子了,自己就不应当在学生的行列。大概(世人)不只是把做学生当作羞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当老师的风气,就像是人具有着贼心,我(反而)只担心它会流传下去啊。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他的弟子。
38、(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在(他的)左右。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就一定站着,进出拜见(石守道)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所以(以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曾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那样的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做老师的风气从自己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却)避开老师的名声而不去做,他慎重得像这样啊!(而)我年纪大了并且很少时间去学习,你们想要寻求成为我的弟子,各位只是因为刘先生过分盛情的推荐夸奖而白白地久等,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续师说,用来推辞这件事。【答案】15C
39、16(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分析】15C项,“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错误。应是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般的谪居生活。故选C。16从描写角度来看,“白”“红”“香”
40、既有色彩的搭配,也是视觉和嗅觉相结合。“翻空白鸟”“照水红蕖”是远近结合,也是动静结合,还是俯仰结合。短短两句话,将诗人所见美景从多个角度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时叠词“时时”“细细”的使用,也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和红蕖香气之细腻很好的表现出来,“细细”还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给读者及其真切的感受。17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4)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18C19B20D【分析】18第(1)空,量身定做:按照身体尺寸定式制作,指测量精确不走样。量体裁衣: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这里语境是没有哪部作品在动
41、笔之初就能照着经典具体标准去创作,故应选用“量身定做”。第(2)空,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如法炮制: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这里是用来形容我们阅读经典时不见得需要完全效仿其中的“思想”“原则”“知识”,结合后文的语境“照办不走样”,说明这里应强调的是没有自己的主张,完全效仿依从经典。故应选用“亦步亦趋”。第(3)空,审时度势:了解时势的特点,估计情况的变化。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言行、脸色,多指揣摩他人心思。根据语境中的“未必需要倒是需要”,说明此处应填一个和前面第(2)空意思相反的成语;结合后文“活学活用”,可见此处强调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灵
42、活地对待。故应选用“审时度势”。第(4)空,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清规戒律: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多为贬义。这里是阐述对待古代经典的正确态度,不是贬义的语境,故应选用“金科玉律”。故选C。19根据后文“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可见这里强调的是古代经典并非“圣经”。因此,“并不是可以违逆的圣经”否定失当,由此排除A、D 项;C项中因果关系并不明显,而且将“所以”句与下句“因此,”连用,句意不够连贯。故选B。20画线句中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引申和解释”改为“解释和引申”;二是成分残缺,缺少动词
43、“成为”“在”;三是搭配不当,“表达”和“风格”不能搭配,应将“表达”改为“呈现”。A项,语序不当,应将“引申和解释”改为“解释和引申”;成分残缺,应在“才能”后面加上“成为”。B项,语序不当,应将“引申和解释”改为“解释和引申”;搭配不当,“表现”和“风格”不能搭配,应将“表现”改为“呈现”。C项,成分残缺,应在“才能”后面加上“成为”;搭配不当,“表现”和“风格”不能搭配,应将“表现”改为“呈现”。故选D。21.C,整体来说这句话是对为了争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的赞颂之辞,“雕像”是常常为了纪念值得景仰的人物而树立的;“石质”则意味坚固、存留时间长久。名言中并不能体现“坚忍的品质”“必须
44、要有奉献牺牲精神”“悲壮的结局”。故选C。22A,A项,根据“千秋唯一序”可知描写的是滕王阁。故选A。23.作文审题: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在班会上就“阅读,伴我成长”主题发言,表达你的阅读经历和阅读感悟。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本次作文一共给了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引用培根的话强调阅读各类书籍的意义,第二则材料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世界读书日”这一事件,号召世界人们阅读。第三则材料介绍中国
45、全民阅读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情况,说明国人逐渐重视阅读的情况。三则材料共同强调阅读的作用,号召人们要重视阅读,要读好书,享受阅读的乐趣,提升自己的思维,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进步。另外注意:这是在班会上的主题发言,写作要有目的意识、对象意识,要符合发言稿规范写作要求。参考立意:阅读可以让我们长大和独立读书的乐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让人生更美好素材:(1)书是人类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位好朋友,读书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读书是将人类浓缩几千年的科技、文化快速习得的最佳方式,能够让你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摆脱愚昧和迷信。读书的作用一是学习知识、
46、传播知识;二是提高修养、陶冶情操;三是交流思想、反思社会。而在实用主义心理之下,能够驱动中国人去读书的,可能主要还是第一点,即通过读书去获得知识,更通俗地讲,就是获得文凭或某种职业资格,从而为自己的工作与发展谋得一个进身之阶。(2)近几年来,根据有关部门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呈小幅上升趋势,从2011年人均读书4.36本上升到4.56本纸质型图书,3.22本电子书。但远低于5年前韩国人均读书11本:法国人读书20本;日本人读书40本,以色列犹太人读书64本的数据。(3)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
47、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 ,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从其阅读过的
48、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4)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结构:正文部分首先通过列举孔子、毛泽东等人事例,点明观点“书是我亲密的朋友”。然后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证,“读书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生活因读书而精彩”“人因读书而美丽”,最后联系当今现实,指出新一代读书人要志存高远,博览群书,充实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