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海南省2022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2).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0601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2022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海南省2022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海南省2022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海南省2022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海南省2022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海南省2022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海南省2022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海南省2022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海南省2022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海南省2022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海南省2022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考全真模拟卷(二)语文1.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共8页。2.考查范围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对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所作的最言简意赅的概括。在总的思想倾向上,它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深刻的悲剧精神,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彻底败落,并由此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预示了业已腐朽的封建阶级正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在爱情婚姻问题上,

2、它突破了历来才子佳人作品仅仅是由于“怜才爱色”才引起的爱情,而提出了以思想性格的一致作为爱情基础的新的具有近代色彩的情爱观,并就爱情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艺术描写。在题材选取上,它一反中国古典小说戏曲题材因袭的痈疾,完全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人物和情节,特别是它较之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发扬了以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作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在人物塑造上,它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女性世界,并在具体描写时,打破了历来野史小说“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套路,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复杂性格内涵的艺术典型。在情节结构上,它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倾向,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

3、艺术的宝藏,从平淡无奇的生活散文中抽出生活的诗并在结构上一反传统小说的线形结构形式,而创造了错综复杂的圆形网状形式。在文学语言上,它纠正了以往小说或片面重视书面语言、或过多运用方言土语的弊病,创造了一种生动新鲜、精练隽永的文学语言,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摘编自孙逊对于传统的超越与突破)材料二红楼梦的意蕴极其丰富,所以对它的解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全部的意蕴。我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红楼梦描写了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

4、、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其真实、深刻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这样的小说在过去是没有的。第二个层面就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但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究竟在哪里,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家庭我亡的悲剧,也不仅仅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的爱情的悲剧红楼梦的悲剧在于作者提出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这么一个悲剧。什么是曾雪芹的审美理想这要联系到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汤显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汤显祖讲的“情”和古人讲的“情”,内涵有所不同。它包含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内容,就是追求人性解放。

5、他写了牡丹亭,塑造了一个“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曾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他的审美理想也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曾雪芹自己在红楼梦开头就说过,这本书“大旨谈情”。曾雪芹就虚构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就是大观园。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太虚幻境”。“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但是这个理想世界,被周围的恶浊的世界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林黛玉的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遇”,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有情人和整个有情之天下的逾逼和命运。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贾宝玉被贾政一顿毒打,差一点打死,大观园的少

6、女也一个一个走向毁灭金铜投井、晴雯屈死、司棋撞墙、芳官出家,鸳鸯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直到黛玉泪尽而逝,这个“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逃)”的交响曲的音调层层推进,最后形成了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人心。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曾雪芹对整个人生很深的感悟,一种哲理性的感悟、感兴、感叹。他引导读者去休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这就是红楼梦的意境。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哲理性(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层面。红楼梦的人生感表现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以上是我对红楼梦的意蕴的一种很粗糙的阐释。红

7、楼梦是说不完的,我们中国人对红楼梦的阐释,将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摘编自叶朗红楼梦的意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既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倾向,又一反传统小说的线形结构形式。B.材料一从六个方面简述了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和突破,突出了它对我国文学的创造性贡献。C.红楼梦意蕴中哲理性的层面体现在曹雪芹对人生的感悟,并引导读者去体验人生的某种意味。D.中国人对红楼梦的问释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原因在于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的语言生动新鲜、精练隽永,富有创新性和表现力,纠正了

8、书面语言和方言土语的弊病。B.曹雪芹和汤显祖的美学思想具有一致性,其核心都是“情”字,都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C.大观园寄托了曹雪芹的理想,是一个“有情之天下”“清净女儿之境”,也是“太虚幻境”在现实中的化身。D.从贾宝玉被毒打、大观园中晴雯、林黛玉等少女一个个走向毁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3.下列选项,有关“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由欢而悲的历史过程,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B.红楼梦突破了传统的“怜才爱色”的爱情模式,提出了新的追求内在思想性格一致的爱

9、情婚姻观。C.红楼梦发扬了以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作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改变了以往作品脱离现实的痼疾。D.红楼梦不仅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女性世界,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复杂性格内涵的艺术典型。4.材料二中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说明。(4分)答: 5.两则材料对红楼梦悲剧性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苏轼的房子沈章明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先后居住甚至亲手营建过好几处房屋。它们不仅是一代文宗的祸身处所,更是其人生理想的具体化。苏轼十分眷念他少年时的家园,思念之情终生不灭。嘉祐四年(105

10、9)他赴京应试,还没有离开就开始思念家乡。二十年后,身陷御史台狱,眼前的村与柏不断勾起他的思乡深情,忽而吟咏“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忽而回忆“故园多珍木,翠柏如蒲苇”。出狱后,苏轼赶赴眨谪地黄州,路上的晓晓白雪再次激发起乡思“忆我故居室,浮光动南轩。”南轩位于眉州纱教行,苏沟将其命名为“来风轩”,苏轼却称它“南轩”。南轩可爱,南轩所在地眉州也非常可爱“稻熟鱼肥信清关。”苏轼喜爱这里,不愿外出。人到中年,他还在感叹“嗟予少小慕真隐,白发青衫天所械”。“但有鱼与稻,生理已自毕”,他无法理解那些准备或已经移居外地的乡人,“怪君便尔忘故乡”。宦游在外,归家无望,南轩再好,也只能在回忆、梦境和诗文中

11、出现。苏轼不得不压抑乡思,别求居所,甚至亲手建造房屋。被眨黄州之后,苏轼官俸微薄,生计艰难,糊口靠开荒,住房也要自己造。元丰五年(1082),雪堂建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木,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然而,它又不仅仅是栖身处所。“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具有“八荒之趣”,可以“凄凛其肌肤,洗涤其烦郁”,便性、适意、富荷。显然,雪堂还承载着苏轼的诗意与梦想,象征一种非典型的中间化生存状态。苏轼被眨黄州,只希望在雪堂中经营高度艺术化的生活。他模仿白居易,在东坡种花种菜,自号东坡居士;又模拟大自然,将茫茫雪色涂抹在茅屋四壁,昼寝其中,隐几晏坐。苏轼在雪堂记中坦承,自己

12、无法像老庄和佛教徒那样免除智慧、身心和声名之累,不能遵游在一切羁绊和边界之外。他接受羁绊,信奉持证而中庸的生存策略,在人生的有限性中寻找希望,开辟一条通向诗意人生的申同路线,提练出一种审美原则,即承认不完美,理然表现这种不完美。这种观念形成于雪堂落成之时,此后又随着居处地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十四年后,苏轼在另一个彼臣谪的地方惠州买地跟宅。此时,他的心态已经发生变化。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苏轼来到德州。这里是接待朝廷官员的地方,被贬的官员不宜久住,故而于十八日迁居嘉枯寺。二年三月十九日,因表兄程之才的关照,回到合江楼。表兄离任后,绍圣三年四月二十日,再次迁居嘉祐寺。想来想西的迁徙,并没有给

13、苏轼带来多少负面影响,他谈然表示“东西两无择,缘尽我辄逝”。心态开前、白鹤峰新居也就不再像雪空那样封闭。这座宅院有房二十间,正厅是“德有邻堂”,书斋名“思无邪”。从命名上看,丝毫不见谪居者的愁苦情绪,也没有暂时寄居的漆草和敷衍。属于私密空间的卧宝也不封闹,“往落月于床头”,积极融入自然山水。与左邻右舍的关系更是融洽,与他们共用水井,甚至爱护他们的鹅鸭。总之,这座新居既亲近人间烟火,又亲近自然,充满了不同于雷堂的诗意。美好的诗意思是被祖暴侵扰。三个多月后,苏软再次被眨,不得不告别断居,来到海南。这里“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苏轼只得在城南桃柳林买地建房,新居就叫枕榔庵。这里狭隘低湿,没

14、有了雪空的纯洁,也没有了白鹤峰新居的阎敞,苏轼却安之若素,“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一边入乡随俗,积极适应当地的生活,一边追和陶渊明诗,求取内心的安宁。“和陶与效陶帮助了苏诗老境的形成,特点是清新晓畅,以外表的平淡包孕了内在的紧张丰富。通过风格上的回归陶潜,苏轼宣布完成了生命向原始的自在状态的回归。”(杨治宜(“自然”之拜)身处蛮荒之地,步入晚年的苏轼孤独无助。他用追和诗歌的方式与陶渊明定交,虚拟一番番晤对,一次次长谈,建构内在的乌托邦。这是一所无形的房子,安放诗人那寂寞的心灵。为了建造这所房子,苏轼几乎穷尽一生的力量。黄州时期,雪堂求道,建造了根基。到了惠州,渐成规模。来到海南,终于宣告落

15、成。在白鹤新居上果文)中,苏轼把惠州视作更早之前的故乡。这种家园观已经与黄州雷堂时的家园观有所不同,然而犹有所待。到了海南,写作和陶归去来兮辞,自称“以无何有之乡为家,虽在海外,未尝不归云尔”,家园观念彻底变化。苏轼终于从承认有限性而进入逍遥无待的自由境界。在迁居枕柳庵的当天晚上,他听到邻居家的儿童读书,开心不已,急忙找出书与小儿郎一起诵读。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归。苏轼自称“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惠州、海南都变成故乡,“江山故国,所至如归”,他已经打破界限,获得真正的自由。(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十

16、分眷恋家乡,曾多次回忆南轩,但宦游在外,归家无望,他只能在回忆、梦境和诗文中表达乡县B.苏轼模仿白居易种花种菜,追和陶渊明诗歌,体现其对官场的厌倦,对隐居生活的向往。C.从苏轼到海南写的和陶归去来兮辞来看,苏轼的家园观已彻底变化,进入逍遥无待的自由揭下D.文章重点写苏轼三次被贬异地建房的经历,以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为序,表现苏轼家园观念的变化7.关于文中写苏轼到海南追和陶渊明诗的解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追和陶渊明诗使苏轼适应了当地的田园生活,求取到内心的安宁。B.这使苏诗风格“回归”陶渊明,帮助苏诗清新晓畅的“老境”形成。C.这使苏轼走向生命的原始自在状态,有助于苏轼走出孤独无助。

17、D.这是苏轼用追和诗歌的方式与陶渊明定交,建构内在的乌托邦。8.文中多次引用苏轼的诗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 9.为什么说苏轼先后居住甚至亲手营建的房屋更是其“人生理想的具体化”?请结合苏轼具体的房子,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不愿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感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鸣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因出于其德,与夫无其战

18、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遇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负气敢言以踮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遗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城。士大夫之浮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精稍兴起。而庐

19、陵欧阳公姓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柯、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致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索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两。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东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节选自张来(上曾子固龙图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东远访/以日揽其变/B.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某自初谈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东还访/以日揽其变/

20、C.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意论议/与之上下/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东访/以日揽其变/D.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T水道访/以日揽其变/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离骚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B.太史公,官职名,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文中专指司马迁。C.鼎俎,古代祭祀、设宴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泛称割烹的用具。D.休养,文中指恢复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现在则指使身心得以休息调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批评古

21、代的糊涂人不知言就不能知人,或者信其言却疑其行,不知道君子的文章与那些无其德却有其言的人情况是不同的。B.作者刚开始写文章,最喜欢读左氏春秋离骚等书,虽然左丘明的文章华美,但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C.作者认为司马迁的文章疏荡明白,简朴奔放,但因平生志向在心中有所郁结,所以他的文章中时有感慨愤激而不能宣泄的情况。D.作者认为欧阳修继承孟子、韩愈之风,建立一家之言,引导天下豪杰志士,而世上那些号称能写文章的人,大多出自欧阳修门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译文: (2)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

22、之文章稍稍兴起。译文: 14.作者对德与言的关系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概括。(3分)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柴待御 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韦 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诗首句点出了友人的目的地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B.韦诗前两句写扶桑远得渺茫,而敬龙的家乡在扶桑“东更东”,把敬龙的家乡写得神秘而远不可及。C.王诗后两句写青山云雨相同,明

23、月共照两乡,表达了对友人的宽慰;韦诗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D.这两首诗都是惜别之作,饱含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思念,相比而言,王诗乐观繁达,韦诗缠绵诚挚。16.请分析这两首诗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6分)答: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借鲛珠和美玉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2)荀子劝学中,“ , ”两句,与李斯谏逐客书中“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两句都强调要汇集细小的水流。(3)古人常借秋天江边的树叶来表情达意,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

24、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物资源大国,涵盖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各气候带的各种生态类型。其中,我国的植物种类是美国的1.5倍,欧洲的3倍,生物多样性是其他任何国家都 的。在我国长期的农耕文明发展进程中, 的生物资源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全国各地国绕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宣传,以扩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认识,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民认知度和参与度。人的命脉在田,回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与草。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25、,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同时,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我们要构建人与自然 的地球家园。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构建环境与经济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顶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26、可改变原意。(3分)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我们的饮食传统里有着“食不厌精”的习惯。但在饮食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食不厌精”的背后,_,这会造成营养损失和粮食浪费。随着加工精度不断提高,面粉中的蛋白质、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等含量逐渐降低,长期食用这些精米白面很可能出现“隐性饥饿”,对身体健康有潜在风险。同时,追求吃得精细,对食材的要求就很严苛,很多食材在没有机会端上餐桌之前,就已经被当成了残次品扔掉, 。2019年,我国的稻谷产量约为2亿吨,加工后的三级米的产量大约是1.4亿吨,而如果再进一步加工成特级精米,出米率要减少15%。也就是说

27、,如果1.4亿吨三级米都加工成特级米,只剩1.2亿吨,而减少的20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的口粮。主食精细化和谷物过度加工除了浪费粮食和对居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外,还会 。因为粮食加工程度越深、产业链条越长,水电等能源的消耗就越多,产生废水、废料,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影响。21.请简述“食不厌精”和“隐性饥饿”的含义。(4分)答: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12年,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员刘洋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想,当完成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离开天宫一号时,她坚定地说“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再回来”2016年,航天员陈冬完成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回到地面后,他说“希望能够再上一次太空,把祖国荣耀写满太空。”2022年6月5日,航天员刘洋、陈冬搭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再次飞天。这一年,中华民族实现了建成中国空间站的梦想。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致敬英雄,超越梦想”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