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0580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0页
2012届高考生物必修3总复习课件8.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Step 1 基础导学第2讲 生物群落的构成和演替群落的概念及结构 镶嵌种群物种丰富度体表彼此有利分层思一思: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答案:群落的基本特征有:物种的丰富度,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看一看:种间斗争与竞争的关系如何?答案:种间斗争包括捕食、竞争和寄生,竞争是种间斗争的一种形式。名师点拨 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捕食必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的实质是营养关系。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但竞争关系则可使劣势物种灭绝。群落演替 另一个群落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议一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物种定居后,原来的物种是否还能存在?答案:能。在群落演

2、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名师点拨 植物的分层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但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则主要受温度制约。在水平方向上,我国由东到西的群落主要受水分限制,由南到北则主要受温度的制约。Step 2 核心突破种群与群落的关系及相关比较 1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生物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各种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其关系可表示为:各种种群之和群落,或种群 种间关系群落2个体、种群、物种、群落的比较项 目概 念特 征个 体是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出生、生长、发育、衰老、死

3、亡等个体特征种 群在一定的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特征物 种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物种是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种群组成,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群 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具有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等特征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B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解析: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都是由多种生物组成的。海南岛清澜港保

4、护区的红树林,并不只有一个红树物种,还包括与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而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是由单一的物种红松组成的,不能构成群落而是一个种群。答案:D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 利 共 生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 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 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

5、力相当,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捕 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1)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多种种间关系。(2)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3)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4)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资源或空间的现象)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含竞争,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

6、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很明显,生存斗争内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图示如下: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下图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A_;B._;C._;D._。(2)造成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_。(3)与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_。(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种间关系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7、的情况。根据图形分析,一般来说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亦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答案:(1)(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4)和(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最后趋于稳定群落的结构分析 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

8、逐渐减弱。乔木层接受全光照灌木层利用全光照的10%草本层仅利用1%5%的光照苔藓地衣层仅利用微弱的光照拓展提升: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如图所示)。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3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生物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

9、环境的适应。(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有分层现象解析: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不同地

10、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湿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答案:A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2群落演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斗争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

11、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行协同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3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一般超过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使群落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1)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2)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4群落演替的特征(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5群落演替类型比

12、较类型内容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 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地面或曾经有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 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 度缓 慢较 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 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2010南通三模)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该群落起始于采伐迹地,原来存在着生

13、物群落,因此该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项错误;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仍属于群落演替,B项错误;云杉林中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同,因此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D项错误。答案:C顶极群落(浙江科技版)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演替也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climax)。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

14、落是热带雨林;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级群落是温带草原;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如图)。个性知识归纳 思考感悟提示 1.什么叫优势种?(中国地图版)【提示】群落中少数物种能够凭借自己的大小、数量和生命力对群落外貌和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样的物种就是群落的优势种。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大、数量多、生活能力强的物种,如蒙古草原上的大针茅。2举例说明什么是人工顶极群落?【提示】人类可以模仿自然,建立人工顶极群落,如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在发展橡胶的同时,按自然顶极群落的分层现象,中部配置金鸡纳、大叶茶,下部种植草本植物砂

15、仁、黄花菜等,形成了乔灌草结构的人工混交林,这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也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自然环境,获得顶极群落的效果。选择题抢分技巧读、审、抓种间关系相关曲线题题型分析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具体知识参见考点2“种间关系的比较”。(新题快递)将a、b两种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在成分和温度等条件完全相同的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根据培养产生

16、的结果判断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有b存在,a就不能生存B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能够共存,但b的数目肯定多于aC在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D在该实验培养条件下,a和b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a和b是竞争关系,在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在竞争中获胜。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不一定生存在类似于实验培养的条件下,若食物和空间等条件充裕,二者也可以共存,b的数目也不一定多于a。答案:C非选择题保分策略找思路、抓要点、求规范材料信息题的答题策略 通过“以群落演替为背景,综合运用生态学知识”的考查,提升“鉴别试题所给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

17、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材料题答题策略(1)明确提供材料的目的考查教材中哪部分内容。如下题中材料考查生态系统中演替的有关知识。(2)明确相关考查内容中的相关考点如初生、次生演替的区别判断,演替的方向、规律及原因等。(3)解读材料中提示性信息如下题中“人类活动”影响改变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过程。(4)针对问题精确组织答案,尤其是发散性思维题目要结合生物学原理回答,不要发散太远。如下题中第(3)小题。(5)基本原则: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阅读提供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

18、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的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材料二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著名旅游景区泰山的动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现在山上的森林多为上世纪50年代种植的人工林,海拔800米以下几乎都是刺槐,挤占了泰山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1)材料一中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_。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是_。(2)材料二中刺槐在泰山当地无节制繁殖的原因可能是_,这会导致当地_丧失。自然林往往有病无灾,而人工林则往往会爆发严重的虫害,原因是_。(3)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该如何对城市进行绿化设计?_。解析:自

19、然演替的方向与材料一中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同,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对能量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刺槐能无限制增长,说明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非常适宜,并且没有天敌。设计城市绿化的时候尽量选用当地物种,因为当地物种已经适应当地的气候等环境,同时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合理设计群落的结构,提高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1)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 次生演替(2)刺槐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并且没有天敌 生物多样性 植物单一,控制害虫的天敌很少(3)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

20、律,选用当地原有的植物,合理安排草本、灌木、乔木比例,增加物种丰富度,合理安排生物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合理即可)。高考题组专训 理解能力的考查 1(2010广东理综,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 C寄生D捕食解析:该谚语体现了农作物与其他农田野生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答案:A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2(2010安徽理综,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

21、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甲类群中物种种类比乙类群中物种种类少,因而可确定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通过表中数据分析比较可知,乙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较甲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而物种4在甲类群的种群密度较乙类群的小。答案:C 物种1物种2物种3物种4物种5物种6物种7物种8物种9物种10甲类群样本155100151204202110样本252300231304102212样本3482002015039020

22、11乙类群样本13340124001025111522样本23560104101230141721样本334501835011261216193(2010海南)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群落演替的理解及对表格的分析能力。从表格中的信息不难看出,该地区开始有草本植物存在,随着时间推移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说明该地区进行的是次生演替。所以答案选B。答案:B年数物种数量植物类别14152540草

23、本2827263034灌 木0341219乔 木0001423总 计2830305676实验探究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4(2010重庆理综,31)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层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各组中每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和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

24、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解析:根据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曲线为A,则C为乙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增长,且该判断应结合组3来进行);根据组2,甲、乙存在竞争关系,因此F表示乙种数量变化,则B表示甲数量变化;根据组3,甲、乙在容器中上、下分层分布,不构成竞争关系,但

25、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则甲、乙对应曲线应为D、E。(1)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乙种对应曲线是C,40天时,其达到K值,为600,因此种群密度为600/2030(只/mL)。(2)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由于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不构成竞争关系,其关系类似图中的D和E。由于两者是同一地域内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分布不同,因此二者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根据“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二者构成竞争关系,类似组2情况,即与曲线B、F类似。答案:(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30只/mL(2)D和E 水平 B和F模拟题组专

26、训种间关系及其应用 1(2010广州模拟)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解析:农作物的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密植的目的是减少作物为争夺阳光、水分、矿质元素等而发生的种内斗争;草与农作物属于不同的物种,除草是为了防止种间斗争(竞争);虫和作物之间是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系。答案:C2(2010绍兴二模)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研究发现以下事实:老鼠和蚂蚁都吃各类种子,但老鼠喜欢吃大型种子,而蚂蚁喜欢吃小型种子;与小型种子植物相比,大型种

27、子植物在竞争中占优势。以下推论不成立的是()A老鼠和蚂蚁是竞争关系B如果老鼠全部迁走,蚂蚁的种群数量可能先增多,然后下降C如果蚂蚁全部迁走,小型种子植物的种群数量可能下降D各种生态因素相互作用,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答案:C群落演替及其特征 3(2010苏北四市二模)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C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初生演替过程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解析:群落演替不仅受内因影响,同时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森林火灾后的重新形成属于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对

28、于自然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影响很大。答案:A4(2010南通一模)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A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间关系会不断调整C初生演替缓慢、时间长,次生演替迅速、时间短D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都是森林阶段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而不是种群演替的实质;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不一定都是森林阶段,因为群落演替的情况还受环境因素的制约,比如在缺水的地方,如草原,无论怎么演替都不可能到森林阶段。答案:AD群落的空间结构 5(2010南京三模)下图是11种昆虫AK的栖息环境特性(Y轴)与其取食植物(X轴)的关系图,图中Y轴中点连线(虚线

29、)表示对栖息环境无所偏好。根据图中的关系,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片的昆虫种类比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花序的少B仅两种昆虫可能同时以山柑科和十字花科植物为食C昆虫G较H对栖息的环境要求高,昆虫H较昆虫G食物种类多,有食物的季节也较长D取食山柑科的昆虫主要是生活在潮湿环境,偏好阳光充足的环境的昆虫有两种解析: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花序的昆虫种类B、C、D、F、G五种,而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片的种类有H、I、J、K四种;仅J、K二种昆虫可能同时以山柑科和十字花科植物为食;G主要生活在阳光充足、干燥的环境中而且食物单一,仅以十字花科的花序为食。取食山柑科的昆虫主要是生活在潮湿环境,偏好阳光充足的

30、环境的昆虫有E、F、G等。答案:D基本技能1实验原理(1)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3)丰富度: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实验流程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技能提升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避高温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远离危

31、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案例导析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身体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理由是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理由是_。(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_kJ。思路点拨:进行种群密度的估测时,要根据生物的特点选

32、择合适的方法。跳虫生活在湿润的环境条件下。酒精可防腐,可用于标本固定。有共同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就会构成竞争关系;上述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最大为20%。答案:(1)较强 微小(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3)竞争 捕食 5n(2010天津理综,5)下表为三个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思路点拨:采用样方法时,应随机选取样方,然后计算平均值,若

33、只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所得结果会比实际值偏大。表中数据只体现了植物的种数,不能代表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产量取决于生产者(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差,即净光合作用,而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和,二者并不一致。根据生态系统中植物总种数和旱生植物种数比例可大体估算出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种数最多。答案:D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总种数16010080平均种数(种数/米2)201810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2 000900200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25.049.178.0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鼠妇、跳虫、甲螨和线虫等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图示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如蝗虫、蚯蚓、线虫等的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是目测估计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解析: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的采集,故对蝗虫不适合;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记名计算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答案:A单击此处进入 限时规范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