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塘月色第二课时【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m) 颤(zhn)动 乘(chng)凉 独处(ch)B、酣(hn)睡 参差(c) 袅娜(n) 蓊蓊郁郁(y)C、点缀(zhu) 倩(qin)影 皱缬(xi) 揪(ji)着草D、一绺(l) 羞涩(s) 踱(du)着步 明眸善睐(li)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幽辟 羞涩 凝碧 B、丰致 倩影 惦记C、渺茫 弥望 稀疏 D、幽静 风姿 班驳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古代一种文体,与诗词都属文艺性作品。B、朱自清,名佩弦,祖籍浙江绍兴。C、古代乐府原是一个行政机构,专门负责采集民间歌谣,后来
2、由此变化而专指一种诗歌体裁。D、西洲曲是南朝乐府诗。4、结合文意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袅娜开着的形容白花的柔美B、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形容深含感情的样子C、杨柳的稀疏的倩影美丽的影子D、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示自己的爱情5、对西洲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A、首句交待了采莲的地点和时间B、第二句是说莲花出水很高,超过了船上人的头C、第三句是说莲蓬成熟了,压弯了莲茎,因而要低头采摘D、最后一句,是说莲子像刚出水一样清亮6、对荷塘月色所描写的景物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荷花的色、香、形的特点B、月色的
3、和谐、柔和的美C、荷塘月色的素淡朦胧的美D、荷塘四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境美7、比较以下各句加点词语与括号内的词的表达效果,说明作者“字斟句酌”的妙处。(1)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唱着)眠歌。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走着)。 (3)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关)上门出去。 (4)叶子底下是脉脉(静静)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美丽)了。 8、阅读下面这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消 息徐志摩雷雨暂时收敛了;双龙似的双虹,显现在雾霭中,娇美,鲜艳,生动好兆!明天准是好天了。什么!又是一阵打雷,在云外,在天外,又是一片暗淡,不见了鲜艳,虹彩,希望,不
4、曾站稳,又毁了。A、这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的瞬间感受的诗,格调高昂,表达诗人对云开天晴的狂喜之情。B、第一节,诗人盼望天晴,然而雷雨只是“暂时”停息,也被这个一点没有把握的消息所激动,表现诗人殷切盼望明天是一片好晴。C、第二节,他认为又要下雨了,然而只闻雷声并没有真正下雨,但心情从狂喜的峰巅一下子坠入痛苦的深渊。D、诗人在诗里采取独白式的意识流手法,有意识地运用对照,展示了丰富的内心活动。【迁移与拓展】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
6、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9、这两段文字分别描写的内容是:( )。A、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下的荷塘 B、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C、月下荷塘的荷与风 月下荷塘的花与树 D、月下荷塘的荷与水 月的光和影10、第一段文字描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的好处是( )。A、写出流水含情,衬托荷的柔美风韵。B、写出流水悄然,衬托荷的柔美风韵。C、写出流水含情,与荷的艳丽形成对比。 D、写出流水悄然,与荷的艳丽形成对比。11、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自然段是按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第二自然段则是由光写到影。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
7、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泻”突出了月光的皎洁。C、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讲,本文通过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的心情。D、两段文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将景物表现得淋漓尽致,还用了许多叠字,使文章音节和谐、文气舒展。【欣赏与探究】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然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
8、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着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地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
9、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吧?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椎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
10、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2、本文开头极力描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其作用是什么?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母亲”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其作用是 母亲的主要性格特点 13、文中,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母亲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其用意是什么? (2)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14、根据文意,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我们俩在一块儿,
11、要好好儿活” 1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之所以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一是因为文中描写的故事都发生在秋天。二是因为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而我则是在秋天获得了“新生”。B、文章第一段写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第三段又写到“她又悄悄出去了”,这两个细节都主要是为了表现母亲对儿子内心痛苦的体谅。C、文章第二段和第五段两次写到“我”对母亲病情的不了解,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面对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母亲的伟大。D、文章第三段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一细节,表现出母亲时时刻刻在关注着儿子的情绪变化,一个“挡”字,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E、文章第
12、六段写母亲临终时,“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两个“艰难”的强调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对母亲一生不幸的深深同情。答案1、C2、C3、B4、B5、C6、C7、(1)“哼着”,恰当、准确地表现了当时的情境。(2)“踱着”,表现作者暂得悠闲、自由自在的心境和神态。(3)“带”,是随手顺便的动作,符合当时的情景。(4)“脉脉”,赋予了“叶子和花”以人情味,是拟人写法;“风致”,指美好的姿态和举止,与“脉脉”相应,写出了叶子的情态,比“美丽”的内涵更丰富,且更富动感。(散文语言要求形象生动,具有传神达意的作用,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题中的各个词语均比括号中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要更好得多。)8、A9、B10、A11、B12、表现我得病后的痛苦与绝望,反衬母亲对待疾病的平和心情;自爱(或:慈爱)、坚强。13、调节儿子的情绪,激发“我”战胜疾病的勇气。表现“我”摆脱了痛苦的心境,变得坚强起来;照应上文。14、是写母亲在鼓励儿子坚强地活下去,表现出伟大的母爱; 是写儿子对母亲在天之灵的深情告慰,表现了儿子坚强活下去的决心。15、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