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这是一幅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漫画。图中的“巨人”一条腿粗大无比,一条腿则细小脆弱,“粗腿”喻指苏联的重工业,“细腿”则指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想一想: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有何经验教训?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课标分解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背景、内容和评价。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评价。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项政策指的是什
2、么?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列宁在反思苏维埃政权采取的一项政策时说:“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新经济政策这是对苏联哪一政策的评价?提示 新经济政策。2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斯大林”模式31999年普京指出:“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
3、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这里的“苏联式的经济”是指什么?提示 斯大林模式。对象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的极度匮乏 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 主 要 内 容 农业 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余粮(余粮征集制)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考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突破依据:本考点是课标要求内容的深化主 要 内 容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贸 取消商品贸易 从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4、形式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配 评价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相同点 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改革,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 角度1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角度突破【示范1】“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解析 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知识点。从题干中可知,苏联迫切需要改
5、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是社会经济恢复的根本,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经济危机,进而引发政治危机,如此背景下,实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答案 A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办法上去。”苏联兴亡史材料二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列宁全集角度2 从新经济政策的角度突破【
6、示范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据材料一,“冲击的办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列宁说它“已经失败了”?(2)据材料二,苏俄实施的新的经济政策有何特点?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苏俄出现了农民和水兵的暴动,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形势。(2)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考点二 斯大林体制的形成突破依据:本考点是课标要求内容的深化A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B新经济政策的弊端C支持工业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角度1 从斯大林体制内容的角度突破【示范3】1935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
7、”“消极的东西”主要含义是()。解析 罗曼罗兰于1935年应斯大林的邀请访问苏联,并写下莫斯科日记一书,书中有对苏联未来的期望,罗曼罗兰希望自己在苏联所看见的弊端能解决,因此,出于对苏联的考虑,罗曼罗兰当时没有发表此书,并嘱托各出版社50年内不得发表。1984年,该书发表。作者访苏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建立起来,本题中“消极的东西”应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答案 A 材料 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两幅漫画依据图片和所学知识,概述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特点。答案 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角度2 从斯大林体制
8、评价的角度突破【示范4】阅读下面材料:热点背景 2011年,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90周年。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曾有过一次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新经济政策实施90周年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典例1】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的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
9、是()。思路导图 答案 B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公有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B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了适度调整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D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考向1】“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对上述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解析 从材料中的“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可知为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利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此即让步)发展生产力。答案 B热点背景 2011年12月
10、25日,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实行“斯大林模式”的结果,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苏联解体20周年与斯大林体制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D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典例2】前苏联流传的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
11、,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思路导图 答案 BA资本主义即将灭亡B苏联经济未受经济危机影响且发展迅速C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没有自由D社会主义是天堂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33年社会主义世界好比得到重生”和所学史实20世纪30年代当资本主义世界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时,苏联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答案 B【考向2】英国作家约翰斯特雷奇在其1933年的新书力量的竞争中说道:“从资本主义世界来到社会主义世界好比得到重生。”他的结论的根据是()。思考:结合列宁的话,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提示 为粉碎国内外敌人进攻,巩固新生的苏
12、维埃政权,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主义的配给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学思之窗】(P95)简述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答案提示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
13、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同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探究学习总结】(P97)一、本课测评 在了解了这两种观点后,谈谈你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答案提示 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客观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使国家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在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的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生产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二、学习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