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度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卷历史(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计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 目要求。) 1. 西周征服殷朝后,把姬姓的近亲近族,一批批分送去东方,择定交通及军略要冲,圈地筑城,长期屯驻在其相互间,建成了一个包络黄河流域,乃至南达汉水、准水,甚至长江北岸的庞大交通网。该史料可用于论证西周分封制的实行A. 扩大了区域经济文化交流B.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C. 加强了对边疆的直接管理D. 确保了军事斗争的胜利【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
2、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西周统治者把姬姓的近亲近族送去东方,长期屯驻,这有利于加强周朝统治区内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西周等级秩序故排除B项;西周对边疆的管理,是通过诸侯国实现的间接管理,故排除C项;军事斗争的胜利与材料所述现象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项。2.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朝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时指出:“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下列对“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解读正确的是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 官僚政治制约了皇权C. “公天下”替代“家天下”D. 君主专制体制自此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柳宗元认为虽然郡县制是“私其
3、一己之威”,但郡县制却是“公天下”的开端。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下,长官由皇帝依据才干政绩来任免,不得世袭,这样的官僚政治才是“公天下”,结束了贵族政治的世卿世禄。故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郡县制加强了皇权,没有体现官僚政治制约皇权,故排除B;“公天下”指的禅让制,“家天下”指的是王位世袭制,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材料只提及郡县制,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制度就此确立,故排除D。3. 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
4、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A.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B. 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C. 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D. 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刺史、行省长官、巡抚等官职的设置,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需要,故D项正确;古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地方的管理,故A项错误;临时委派的做法并不能杜绝地方割据的出现,故B项错误;地方官员的职责很多,监察只是其中之一,故C项错误。4. 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于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
5、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内阁权力发生了膨胀B. 司礼监和内阁相制衡C.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D. 明朝中枢机构的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必传之于太监;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可知,司礼监的太监在诏令和朝廷命令传达中的重要地位。司礼监服务于皇权,据此推理皇权的加强是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根源,故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司礼监和内阁关系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明朝后期中枢机构并未发生变化,D项错误。5. 据美索不达米亚人对事物起源的解释,人类是主神特地创造出来、为诸神建造庙宇和奉献祭品的。而希腊人认为他们的神实际上是和他们自己很相似的,神也
6、是生出来的,区别仅在于神更有力量、更长寿、更美丽。在此基础上,古希腊产生了A. 民主思想B. 理性主义C. 科学思想D. 人文主义【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并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因此材料“希腊人认为他们的神实际上是和他们自己很相似的”体现的是人文主义,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6. 罗马法规定了辩护制度(原告、被告都可以请律师为自己辩护)、回避制度(法官不能审理自己亲属的案子)、单个证据不能成立(要有多个证据才能认定相
7、关事实,如是否盗窃,仅一个人证不能证明盗窃事实成立)等司法制度和原则。这些规定的实行A. 杜绝了司法审判不公正现象B. 反映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C. 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的目标D. 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辩护制度、回避制度、单个证据不能成立等司法制度和原则,有利于保障公平正义、实现司法公平,故选C;这些规定杜绝了司法审判不公正现象,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材料中的规定与人文主义无关,故排除B;罗马法体现罗马公民意志,奴隶被排除在外,所以不能体现人人平等,故排除D。7. 有学者指出:“17世纪结束之际国王拥有立法权,不过他绝无胆量运用这一特权。国王有权任命大臣,不过
8、下院的一通演说就可以随时迫使国王放弃任命,国王有宣战权,不过若没有议会的支持,战争恐怕一天都维持不下去。”这表明在当时英国A. 立法权掌握在国王B.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 国王“统而不治”“虚位元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17世纪结束之际”是指 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此时的英国刚刚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立法权属于议会,排除A项;权利法案明确规定,议会的权力大 于国王的权力,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B项正确;英国内阁制的确立是在18世纪,排除C项;此时英国国王仍享有行政权,还不是“统而不治” “虚位元首”,排除D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8.
9、 美国宪法起草过程有两大程序性规定:一是部分表决,即达成一项共识便记录下来,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草拟完全部法案再强行表决。二是不全面规定,即对于争议很大的内容,尽管确有规定的必要,也暂时不规定,留待以后再对宪法补充。这表明美国宪法A. 实行分权制衡原则B. 具有实用主义精神C. 体现民主共和观念D. 保证各州权力平衡【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该宪法起草时美国仍是邦联制国家,不同代表的利益诉求等都有所不同,所以宪法起草过程中实行部分表决和不全面规定,体现实用主义精神,故选择B选项;分权制衡指的是权力的分配和平衡,而材料并无体现权力分配,故排除A选项;民主共和是指全民共治,通
10、过选举参政,材料主旨是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意见的不同程序性规定,选项C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选项;立宪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更好治理国家,保证各州权力平衡不是首要考虑因素,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美国宪法起草过程中两大程序性规定,需掌握一定的历史解释素养。9. 法国革命固然推翻了专制统治,为法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却也因此丧失了超越英国的机遇。法兰西民族的历史证明,长期的革命或者内乱,最终是有利于自己的竞争对手的。据此可知法国大革命A. 带有过于激进的弊端B. 对法国社会并非完全必要C. 从总体来看弊大于利D. 有利于法国社会结构调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描述,法国大革命虽然
11、推翻了帝制,但是长期的革命造成社会动荡,长时段来看,最终使得法国落后于自己的竞争对手英国,因此总体来看,法国大革命弊大于利,C正确;题干并未凸显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性弊端,排除A;法国有通过革命推翻帝制的必要性,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法国大革命的弊端而非益处,排除D。10. 鸦片战争后,出于策略需要,领事裁判权这项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但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于是有了“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的条文。这一事件表明清政府A. 没有突破闭关锁国束缚B.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 积极主动融
12、入近代外交D. 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领事裁判权.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中可以看出,清政府不明白领事裁判权对中国的危害,拱手相让,这反映了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没有体现出闭关锁国政策和积极主动融入近代外交,故A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法制建设的状况,故D项排除。11.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不久,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这段材料表
13、明A. 太平天国真正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B. 太平天国的既定政策发生了变化C.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阶级矛盾激化D. 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得到了贯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由于战争的需求仍然让百姓交粮纳税,说明了太平天国的既定政策发生了变化,故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继续让百姓交粮纳税,不能体现真正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故排除A;材料并未涉及到阶级矛盾激化,故排除C;材料与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无关,故排除D。12. 梁启超认为:“中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谓之天下,而后谓之国也,盖视吾国之外,无他国焉。自甲午一役,我师败绩,割地赔款,创巨痛深。于是谋保国之策者
14、,所在多有。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为国也。材料旨在说明A. 梁启超的爱国主义具有理性色彩B. 甲午战争推动了国家意识的觉醒C. 维新派较早认识到民族独立的意义D.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甲午战争后国家意识的觉醒,考查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家国情怀素养。由材料“自甲午一役,我师败绩,割地赔款,创巨痛深。于是谋保国之策者,所在多有。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为国也。可知甲午战争推动了国家意识的觉醒,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理性的色彩;材料不是强调维新派的认识;材料与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无关,故A、C、D错误。
15、13. 有人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没能使中国真正成为-个独立民主国家,但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辛亥革命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 促进了国民民主意识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A正确;根据“虽然辛亥革命没能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可排除B;CD项不是其作用的主要表现,排除。14. 陈独秀说,五四运动是其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的思想是针对知识分子阶层发出的;此后,即转移注意力到劳动人民身上。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五四
16、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 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显示出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C.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人物D.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促使陈独秀的思想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是陈独秀思想的转折点,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显示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促使了陈独秀思想的转变,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对陈独秀思想转变的作用,没有体现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陈独秀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人物,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故排除D。15. 据1927年6月的调查
17、,全国有五个省(粤、湘、鄂、赣、豫)成立了省级农民协会,全国农会会员总数约940万,分布在17个省区。全国主要省区农会会员数量状况如下表所示。当时中国社会的这一状况 主要省区农会会员数量状况(单位:万)A. 巩固并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B. 体现了土地革命的成果C. 为工农武装割据奠定了基础D. 得益于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1927年时中国农会会员数量众多,主要集中于湖南和湖北等南方地区,这为工农武装割据奠定了基础,故选C;1927年6月,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开始破裂,故排除A;此时土地革命还没有开展,故排除B;材料与民族工业无关,故排除D。16. 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
18、期颁布的历史文件,对以下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 民族危机加剧,抗日反蒋成为全国各界共识B. 红军长征结束,开始了中国革命斗争新局面C. 社会矛盾变化,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政策调整D. 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共的核心主张之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并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因为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发生变化,中共做出了政策调整,故选C;中共号召停止内战,所以“反蒋”的说法有误,排除A;红军长征在1936年10月才宣告结束,排除B;全面抗战爆发是1937年7月,排除D。17. 1949
19、年3月,党的某次会议报告中说:“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随着战斗的逐步减少,工作队的作用就增加了。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将要使人民解放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估计到。”将人民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主要是()A. 彻底实现全国解放的需要B. 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C. 解放区准备开展土改的要求D. 国共北平和谈达成共识【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将要使人民解放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估计到”可知,党在报告中提出要将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反映了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变,故B项正确;1
20、948-1949年1月,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的胜利说明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是长江以南还没有解放。故A错误;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举行全国土地会议,开始进行土地改革,C错误;国共合同谈判时在1949年4月,并且没有达成共识,D错误。18.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 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B. 肯定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C.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D. 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答案】
21、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等处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共产主义运动问题,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谈到历史使命问题,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19. 1917年4月,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创建者普列汉诺夫文提出:“俄国的资本主义尚未达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十月革命后,他仍认为,“只有当无产阶级在假国居民中占多数时,才能成功地实行专政,但它现在并不占多数”。由此可见,他认为俄国十月革命A. 源于俄国特殊的
22、国情B. 符合列宁对俄形势的判断C. 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D.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俄国的资本主义尚未达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当无产阶级在假国居民中占多数时,才能成功地实行专政,但它现在并不占多数”体现的是部分俄国学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条件并不充分,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C。20. 下表是我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过程,这体现了政治协商制度A. 灵活适度的原则B. 因时而变的特征C. 重视历史的传承D. 扩大了民主范围【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材料中1945-1982年时间线索和相应的历史发展特征可知,从旧中
23、国到新中国对于政治协商的职责和历史地位的界定在不断深化,表明政治制度不断深化,这是随时代变化的结果,故选B项;其余三项与表格中的史实不符,故排除ACD。21. 下图是1950-2000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政治 A. 逐渐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轨道B.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C. 依法治国的正式确立D. 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我国六七十年代制定的法律数量非常低,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而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制定的法律数量快速增长,说明我国重视加强立法建设,推动中国的民主政治逐渐走向制
24、度化、法制化轨道,故A符合题意;图示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法律数量增多,表面上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善,但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国民主政治逐渐走向制度化、法制化,故排除B;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于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不能完整反映图示主旨,故排除C;材料与基层民主政治无关,故排除D。22. 邓小平说,在香港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而且,“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也不管”。邓小平在此强调了A. “一国两制”是因香港问题提出的B. 驻军应该适当参与特区行政事务C. 香港应作为中央管理下的行政地区D. 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是回归的前提【答案】C【解析】【分析】【
25、详解】从“在香港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也不管”可以看出,在香港驻军和中央要管理,都可以体现出香港是中央管理下的行政区域,故C正确;一国两制是因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A错误;特区驻军只是主权的象征,是香港繁荣稳定的保障,并没有说驻军有权利参与特区事务的管理,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出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是回归的前提,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香港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也不管”,并结合所学一国两制的内容分析解答。23.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法国、中
26、国与意大利之间的贸易额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推论,这一时期我国A. 与西方国家关系实现正常化B. 意识形态外交有所淡化C.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D. 对外贸易开始蓬勃发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期我国与欧洲一些国家贸易出现重大突破,突破了以往意识形态浓厚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意识形态外交有所淡化,因此B选项正确;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逐步正常化,A选项错误;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仍然推行经济封锁政策,C选项错误;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D选项错误。故选B。24. 下面是新时期中国的“三环准联盟外交”示意图,据此可知()A. 独立自
27、主和平外交政策赢得国际认可B. 中国外交注重观念更新与机制创新C. 中国外交政策由“不结盟”回归“结盟”D. 冷战时的外交烙印被世界各国遗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赢得国际认可”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图片中“多边外交”“准联盟外交”“传统国家”信息说明中国外交观念的变化,故B项正确;新时期中国是不结盟,故C项错误;被世界各国遗弃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25.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新兴国家正从国际权力的边缘走向中心,从主流国际体系的外围走向内部,成为国际秩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说明A.
28、新兴国家开始主导国际事务B. 国际新秩序已经基本形成C. 美国单极霸权地位日益削弱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新兴国家的国际权力增强,日益成为国际秩序中的重要力量,这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体现,D项正确;新兴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增强,不等于主导国际事务,当今仍是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事务,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有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而不是已经形成,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有利于冲击美国的国际地位,但美国一直没有建立单极霸权,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秦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认为
29、仅用“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古代传说中的神和人最尊重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而一,封自己为“皇帝”,向人们表明,他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并传之二世、三世,甚至万世一系,以致无穷。与此同时,他还把以前一般人都可以 使用的字眼变为“皇帝”的专用名词,把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印称为“玺”,皇帝称呼自己为“朕”。从此以后,“皇帝”便成为我国历代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文中国全史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
30、或 方式者,皆为非法。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摘编自权利法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中国古代皇权相比近代英国王权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不同之处形成的原因。【答案】(1)特征:轮番而治、直接民主、主权在民。(2)特点: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3)不同之处:近代英国王权受到限制。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联合新贵族,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统治;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
31、立宪制;英国具有议会政治的传统。【解析】【详解】(1)根据图片中“抓阄确立城邦管理者”“经过一半的人同意放逐他,他得离开雅典”等信息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特征是轮番而治、直接民主、主权在民。(2)特点:根据材料“秦王嬴政认为仅用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可知,皇权至高无上;根据材料“他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并传之二世、三世,甚至万世一系,以致无穷。”可知,皇位世袭;根据材料“他还把以前一般人都可以 使用的字眼变为皇帝的专用名词,把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印称为玺,皇帝称呼自己为朕。”可知,皇帝独尊。(3)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
32、力,为非法权力。”可知,近代英国王权受到限制。原因:结合所学只是,从近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联合新贵族推翻封建王朝统治、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具有议会政治的传统等角度进行回答。27. 政治妥协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33、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材料二 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材料三 我们的会晤
34、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摘自周恩万隆会议发言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政治妥协”的?试以州权规定为例,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2)材料二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三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3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答案】(1)妥协: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或实行联邦制) .举例: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国会议员分配照顾大小州利益,(2)观点一:“大妥协”是积极的。(否定)理由;妥协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导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埋下伏笔。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 -种策略(肯定)。理由:妥协加快清王朝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民族团结。(3)愿望:反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策略:求同存异,不强调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作用:有利于造就和平政治:有利于社会
36、进步: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首先明白美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体制,第一问不难回答,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以州权规定为例,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问题本身已经给出回答问题的方向,就从大州和小州的关系上,以及中央国会议员的名额分配上,说明即可。(2)本问属于开放性题目,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果说妥协是消极的,着重从革命的不彻底性以及革命的失败之处进行分析;如果是认为妥协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那就从妥协怎么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怎么避免了列强干涉等角度进行回答。(3)材
37、料四是万隆会议的史实,共同愿望:政治上反殖民主义和经济上发展经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未达成共同愿望才去的策略是求同存异,奔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暂时搁置彼此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中“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可知共同愿望符合亚非人民的现实。第二问关于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有利于造就和平政治,这是以上材料所体现的共同的主题和目标,也是妥协的最根本目的和归宿;其次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的重大问题,例如万隆会议的求同存异的提出,就达到了这个效果;再次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政治文明的发展,英国的政治妥协就是最好的证明,促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发展。28
38、. 特定历史时期脍炙人口的口号,往往有较强的感染力,含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下表为20世纪80年代红遍全国的口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口号注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1981年北大学生提出,推广到全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全国范围内民间口口相传。摸着石头过河陈云在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得到邓小平的赞同,成为全国范围的媒体 用语及民间口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978年9月邓小平在天津视察时提出,全国广为流传,城市、农村墙上标语中出现率极高。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1962年邓小平提出,20世纪80年代在新闻报道,街谈巷议中时常出现,流传大江南北。科
39、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在科研部门、学校、厂矿等单位广为流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成为全国普通民众 新时代的政治指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出现在1980年深圳蛇口港建设工地,后获得邓小平的首肯。20世纪80年代全国建筑工地、大型工程现场不可或缺。(1)根据材料,从“时代与口号”关系的角度,对以上口号红遍中国的现象作出解释。(2)假如你生活在1898年的中国,请你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提出一句具有时代气息的口号,并对口号的影响力做出评估,简要说明评估的依据。【答案】(1)8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进入新时期,各
40、项事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逐步展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思想文化科技领域的口号,反映了各项事业的拨乱反正;“振兴中华”等口号表明随着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摸着石头过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反映出党领导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中改变旧观念,大胆探索创新,勇于担当奉献的时代精神。以上口号顺应了80年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反映了时代主题和人民的愿望,因而得到广泛传播,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2)示例:口号:驱除鞑虏,创立民国。评估及依据:口号只限于革命派知识分子范围内传播,当
41、时的主流思想是维新变法,因而影响有限。(注意:口号应具有正能量,适应当时的实际情况。)【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口号其实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反映。首先,对材料中的口号进行分类,例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属于思想文化;“振兴中华”属于经济建设等等。然后,结合所学,从口号的归属领域、反映的相关现象和史实等角度对分类的口号进行解释即可,例如“振兴中华”等口号表明随着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摸着石头过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反映出党领导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中改变旧观念,大胆探索创新,勇于担当奉献的时代精神。最后,对材料中的口号的作用进行综述,这些口号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反映了时代主题和人民的愿望,推动了改革开放。(2)结合所学可知,1898年的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不同政治派别提出了不同的挽救民族危机的方案,因此口号要区分不同的阶级和政治派别,例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口号,驱除鞑虏,创立民国,但是该口号只限于革命派知识分子范围内传播,因为当时的主流思想是维新变法,所以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