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三历史通史一轮(经典版)教师用书:第9单元 第4讲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生活、科教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718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三历史通史一轮(经典版)教师用书:第9单元 第4讲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生活、科教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高三历史通史一轮(经典版)教师用书:第9单元 第4讲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生活、科教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高三历史通史一轮(经典版)教师用书:第9单元 第4讲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生活、科教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1高三历史通史一轮(经典版)教师用书:第9单元 第4讲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生活、科教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1高三历史通史一轮(经典版)教师用书:第9单元 第4讲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生活、科教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1高三历史通史一轮(经典版)教师用书:第9单元 第4讲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生活、科教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1高三历史通史一轮(经典版)教师用书:第9单元 第4讲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生活、科教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1高三历史通史一轮(经典版)教师用书:第9单元 第4讲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生活、科教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1高三历史通史一轮(经典版)教师用书:第9单元 第4讲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生活、科教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1高三历史通史一轮(经典版)教师用书:第9单元 第4讲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生活、科教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讲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生活、科教与文化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人民民主专政思想: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报告和讲话中,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科教与文化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3)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双百”方针(1)提出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提出:1

2、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成就意义(2)曲折背景: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爆发。表现3.教育事业的发展(1)奠基制定方针: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建立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意义(2)动乱中的教育表现危害三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的变迁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服饰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a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b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a特征:服饰的样式和颜色趋于单调。b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3、(2)习俗2交通事业的进步(1)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2)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和长江等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3)航空: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3大众传媒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问题探究1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何历史影响?提示: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

4、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问题探究2 “文化大革命造成全国性混乱,导致我国重大科技成就出现空白”这种说法对吗?提示:这种说法不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排除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在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重大成就,如氢弹、人造地球卫星、杂交水稻等。图解历史 理解“双百”方针问题探究3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统一战线政策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发展,“双百”方针提出。总之,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发生了本质变化,进入了社会主义

5、初级阶段。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主题1“两弹一星”新中国的科技一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毛泽东二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三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1949年11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6、教你读史史料一的信息体现了我国爱好和平的治国理念,表明研制“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史料二说明“两弹一星”是大国地位的重要体现。“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提升了中国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史料三反映了党和政府的重视、领导和支持,促进了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两弹一星”的主要历史作用。答:_(2)根据史料三,概括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有利条件。答:_答案(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2)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提出“向科学进军”;成立相关机构;建成系统的科学研究体系

7、;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条件和原因(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4)主观因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和勇攀高峰。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新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主题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指导方针一我们主张政治上必须分清敌我,我们又主张人民内部

8、一定要有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领域中的表现。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年5月26日)二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三“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批语教你读史史料一反映出“双百”方针适用于人民内部。史料二反映了“双百”方针实施

9、的目的:推动中国科技发展、文艺繁荣,为人民服务。从史料三的出处可知,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批语夸大了当时文艺存在的问题,反映出“双百”方针在当时受到“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史料运用(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双百”方针实施的原因。答:_(2)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双百”方针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实质是否相同。答:_答案(1)1956年,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大规模建设逐步展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2)不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

10、差别与对立,二者实质不同。正确认识“双百”方针(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2)“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3)“双百”方针的实质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目的是推动中国科技发展、文艺繁荣,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4)“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11、。(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会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时间题号2019全国卷,312015全国卷,312017全国卷,311(2019全国卷)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知识考查新中国的社会风尚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图文信息素养考查家国情怀、时空观念答案D解析1953年的中国正

12、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幅年画正是适应了这一时期国家建设的宣传需要,D项正确。此年画属于写实画,不是文人画,A项错误;材料时间是1953年,此时中国还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不能说“参与社会主义生产”,B项错误;“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是1956年,C项错误。2. (2017全国卷)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知识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教育及现实主义绘画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图文信息素养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答案C解析该作品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政府开展扫盲教育,故出现了婆媳二人

13、冒着严寒去补习班的情景。对这一社会现实的描绘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的风格,故C项正确。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不符合该画风格,故A项错误;同一时期西方流行现代主义,故B项错误;该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不是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故D项错误。3(2015全国卷)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知识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教育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信息素养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52

14、年”可知,此时中国仍然坚持“一边倒”,故外交政策并未发生变化,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于1953年开始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所述是“文化教育改革”的表现,而不是它的需要,故C项错误;当时学习俄语主要是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以及学习各方面技术的需要,是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故选D项。考向分析:因本讲内容贴近当前现实,在高考中常采用不同形式的材料创设情境,从阶段特征的角度切入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文化、教育成果及相关方针政策,并注重唯物史观、时空观、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等多种素养考查,这仍将是未来高考的重点。预测1以爱国知识分子的事迹切入,考查家国情怀(2019成都市高三三诊)据统计

15、,1948年当选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届81名院士中,有60人选择了留在大陆或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回到大陆。当时在美国的老舍、曹禺、钱学森等人,经过努力也纷纷回到了祖国。1949年前后,这一批知识分子()A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B承担着完成民主革命的重任C响应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感召D成为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的关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后,大批知识分子留在大陆或者从国外返回祖国,可见这些知识分子对新中国充满希望,希望振兴中华,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且曹禺、老舍不属于科学家,排除;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排除B项;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排除D项。预测

16、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考查新中国的文学艺术1958年,清华大学全校1万名学生,创作了5000多首诗,3000余首歌曲,1500个剧本,2000篇小说、散文、特写、曲艺,3000多幅漫画,办了700多种系和班级的油印刊物。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A北京的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B高等教育改革推动了文化进步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文艺创作D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空前繁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清华大学学生创作文艺作品之多与“左”倾思想指导下的社会运动有关,C项正确。文艺作品数量多不一定代表文学艺术水平高或者繁荣,A、D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容,B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