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潜江文昌高中历史10.311.小明同学发现一张晚清时期呈文的“原呈照片”,照片中有“纵使倭人胁以兵力,而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夫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等字句。用这张照片可以研究()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2.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到苏联。他第一次到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D斯大林实现社
2、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3.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A中国提出“一边倒”外交战略B中国推动印支问题的和平解决C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中国缓和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4.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每九天举行一次至少要求6 000位公民参加的雅典公民大会,期间,雅典警卫在街道上巡逻,并用沾了红色粉末的绳子将公民们从市镇广场的最北端护送到集会场所,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A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B雅典民
3、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C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D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5.“托克维尔定律”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们,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要好些。据此分析法国大革命的背景,正确的是()A社会发展催生革命的热情B社会上层的变革愿望突出 C暴力革命破坏社会的良性发展D权利平等可能威胁个人自由6.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史记的记载B秦简的记载C民间的传说D史家的学术观点7.楚汉战争期间,刘邦
4、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A军事制度 B法律制度C政治制度 D文化心理8.学者陈衡哲在西洋史中写道:“科学与文艺是文化的双翼,缺了一样,那个文化便成为畸形的了。科学是偏向理性的,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启蒙运动兴起所起作用最大的莫过于()A伽利略B达尔文C达芬奇 D牛顿9.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实质上是()A否定公民民主政治B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C肯定国家制衡机制D肯
5、定专制中央集权制10.某次国际会议达成宣言“关于越南,在尊重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的基础上对各项政治问题的解决,应使越南人民享有经由秘密投票的自由普选而建立的民主机构所保证的基本自由。为使和平的恢复得到足够的进展将在一九五六年七月内,在停止敌对行动协定中所规定的国际监督和监察委员会成员国代表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的监督下举行普选。”该会议()A普遍认同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直接推动亚非国家相互同情和支持C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D使越南完成了统一大业11.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
6、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这表明英国()A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度过经济危机C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增强英联邦的政治向心力D认识到了只有放弃贸易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12.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A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
7、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D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13.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家观念与现代民族意识形成,爱国主义随之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成王时代,“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与逸周书度邑对读可知,这里的“中国”指的是河洛交汇的今洛阳地区。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不过,唐朝亦曾用“中华”表示国家意义上的中国。“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至乾隆中期,“天朝”和“中国”才正式作为清朝对自己身份的确定称谓。材料二中俄尼布楚条约“
8、中国大皇帝钦差分界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南京条约“兹因大清国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虎门条约“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各方各就地方民情”辛丑条约“大清国国家既如此则中国愿将一千九百年夏间”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等材料三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为分界线,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材料四有一种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古老习俗的爱好,又有对祖
9、先的尊敬和对过去的留恋。这种爱国心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同所有的轻率的激情一样,这种爱国心虽能暂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久。它把国家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以后,往往便任其于安宁中衰亡。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它随着权利的运用而发展,但在掺进私人利益之后便会消减。(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节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2)结合材料三并依据所学知识,叙述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演进的两个阶段。(要求:逻辑严密;史论结合。)(3)概括材料
10、四中两种“爱国心”的主要区别,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14.在20世纪近一半的时间里,冷战不仅塑造了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卷入冷战国家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它们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在这历史演进过程中,就国际体系构造而言,冷战来自19世纪期间开始、并且愈益加速的国际权势分布的极化趋势。人口、经济技术、自然资源和地缘政治等几大方面的要素作为深层原因,两次世界大战作为极其有力和急剧的催化剂,造就了几个世纪里世界政治的头等重大事态之一,那就是现代国际体系传统中心欧洲的权势迅速衰落,“侧翼大国”美苏的权
11、势勃然兴盛。另一方面,美苏冷战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史:从列宁对威尔逊,到斯大林对罗斯福,日后美苏冷战的一个基本动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包括国际政治观)的摩擦、抵触和对立,都显得至关紧要,尽管它们并非唯一的动因,而且并不总是排斥两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达成妥协和进行协调,甚至形成对世界命运头等重要的战时同盟。然而,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材料二1993年年末,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美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
12、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现在看来仿佛是一种奇思异想,许多美国人在50年代和60年代把两种制度的竞赛锁定为一种显示优越性的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从经济运行模式的角度看,冷战的实质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
13、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思维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以内。)1.解析:选B。从材料“倭人”“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没有涉及台湾问题,故A、C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民众掀起反割台斗争,故B项正确;抗日战争不属于材料中的“晚清时期”,故D项错误。2.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的识记能力。由材料时间“1934年”可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而苏联不仅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破坏,反而得到了迅速发展,显示其巨
14、大的力量,这就是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所以A、B、C项都是转变原因。而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所以D项错误,答案选D项。3.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时间“1953年”可以直接排除D项(20世纪70年代);而“一边倒”强调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与信息“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不符,B项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解决的。故选C。4.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题干中的“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说明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和民主政治是一种强制行为,雅典民主政治已经走到了极端不民主的地步,故选D。5.解析:选A。本题
15、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法律可以理解为政治统治。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发生时,“法律的压力减轻”“被革命摧毁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要好些”,即社会取得一定发展,政治压迫有所放松,A项正确。B、C、D项材料无法体现。6.解析:选B。A项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毕竟不是当世人的史料; C项民间的传说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带有主观色彩;D项史家的学术观点属于后人的研究认识,不属于第一手史料。B项属于第一手史料,最可信,因此选B。7.解析:选D。材料“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表明两人担心自己因是故秦将领而难以服众,体现的是一种心理因素。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
16、意,故应选D。8.解析:选D。本题考查科学对思想的作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根据题目的时间信息:启蒙运动。A、C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B项是19世纪的生物学家,故A、B、C项排除。根据“科学与文艺是文化的双翼科学是偏向理性的,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即可知最符合的是牛顿。9.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之一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在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度,这虽有利于调动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但忽视了公民素质的差异,造成了民主权力的滥用,如苏格拉底之死。所以应选B。10.解析:选C。材料出自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1954年7月21日)。
17、其要点是:中国主张在承认印度支那人民民主权利基础上,停止殖民战争,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不仅是中国也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政治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是恢复该地区和平的重要方面。在日内瓦会议上,新中国第一次登上了国际舞台,为促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缓和印度支那的局势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故选C。11.解析:选B。从材料“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说明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表明英国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度过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1932年处于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主要目的是要应对经济危机,而不是增强政治向心力,故C
18、项说法不正确。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而且题干只涉及国际贸易这一个方面,不能表现出“全面”干预,故A项不正确。材料是实行贸易保护,不是放弃贸易保护,故D项不正确。12.解析:选A。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运动兴起,为了减少阻力,维新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口号创办新式学堂或学会,故出现材料中学堂或学会在表面上的口号和真正教学的内容上出现不一致的现象。A项符合题意。13.解析:第(1)题特点依据材料一、二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材料一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成王时代”归纳出中国称谓出现时间早;从材料一中“至乾隆中期,天朝和中国才正式作为清朝对自己身份的确定称谓”的信息可归纳出
19、由王朝、地域称谓向国家称谓变化;从材料二中可以归纳出国家概念模糊。第(2)题结合材料三的信息判断出第一阶段的时间段是鸦片战争之后到中日甲午战争之间,这一阶段的史实围绕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地位和意义来展开论述;第二阶段的时间段从甲午战后到新中国的成立,这一阶段围绕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知识分子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史实来展开论述,注意逻辑严密,史论结合。第(3)题第一小问区别从材料四来归纳,从“同所有的轻率的激情一样,这种爱国心虽能暂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久”和“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
20、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的信息可概括出前者以感情行事、轻率而不持久、源于习俗和传统;后者重视理智、坚持持久、尊重法律;第二小问认识可结合材料四中的相关信息,联系现实进行总结归纳,从“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同所有的轻率的激情一样,这种爱国心虽能暂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久”可总结出爱国主义不能感情行事,要认清形势,注重实际;从“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总结出理性爱国有利于推动国家和民族的长久发展,建立法治社会;综合材料信息,联系现实可归纳出爱国主义要把历史传统与当代需
21、要相结合。答案:(1)特点:中国称谓出现时间早;由王朝、地域称谓向国家称谓变化;缺乏一以贯之的“国家名称”;国家概念模糊。(2)第一阶段: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挑战传统心态,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爱国主义重在行动;早期维新派提出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张,开始转向理性。第二阶段: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中期,资产阶级提出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促进了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时,知识分子用“民主”与“科学”来促进民众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从新三民主义、工农武装割
22、据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救国之路。(3)区别:前者以感情行事、轻率而不持久、源于习俗和传统;后者重视理智、坚持持久、尊重法律。认识:爱国主义要把历史传统与当代需要相结合;爱国主义不能感情行事,要认清形势,注重实际;理性爱国有利于推动国家和民族的长久发展,建立法治社会。(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必须有理性成分)14.解析:(1)第一小问抓住信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包括国际政治观)的摩擦、抵触和对立”“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归纳;第二小问注意条件限制“经济运行模式”实际是回答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即经济模式的对立。(2)考查冷
23、战的影响。此问考查的方式是短文写作,实际上是评价冷战。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阐述。文章写作不能像简答题的回答方式那样,而是应该段落化、条理化,每一段中心思想要明确。另一个方面,也不能和语文作文那样,强调文采,只要言之有据,层次分明即可。答案:(1)原因:美、苏实力的增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实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对立或两种经济体制的对立。(2)一方面,冷战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危害。史实: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核军备竞赛;世界处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另一方面,冷战客观上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凝聚力;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冷战为一些国家的发展提供机遇:日本、西欧得到美国的扶持,经济较迅速恢复、发展;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巩固了政权。冷战对美国有积极作用:促进美国内部的团结;促成了美国人登上月球;促进了美国经济制度的改革。总之,冷战既给世界造成危害,又有一定的客观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