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二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646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二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高二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高二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高二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高二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1答案:A解析:孔子创办私学,其为学思想是“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特权,故A项符合。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故排除。C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瓦解,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项和材料中的教育关联不大,故排除。故选A。2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

2、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2答案:C解析:“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指秦末发生农民起义是因为秦的暴政而不是推行郡县制造成的;西汉七国之乱表明封国制容易造成地方叛乱而郡县制不易发生叛乱, 综合上述两个观点和“秦制之得亦明矣”分析可知,题干材料的主旨是表明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巩固统治的有效方法,因此C项最符合题意。A、B、D 三项与上述材料主旨不一致,仅是材料中的观点之一。3康熙帝晚年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我们今天对他予以肯定性的评价,主要立足点是( )

3、A他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B他运筹推握 ,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C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他开创了“康乾盛世” 的局面3答案:C解析:从我们今天的角度,也就是从对国家、民族的最主要贡献这一角度进行评价。联系本课的标题也可得出正确的结论。4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下言论中,与孔子这一观点相似的是( )A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B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C人是理性的政治动物D高尚是卑屈和顽强的中庸4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査东西方的先哲。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孔子“过犹不及”的观点,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与题干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4、,然后君子”蕴含的思想不符,故错误。5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近现代科技成就。题干中三个人物的理论虽然在当时都具有进步意义但科学证明哥白尼的理论是错的故A 项错误:C、D项只符合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哥白尼的“日心说”、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对自然世界的认识,都改变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B项正确。6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

5、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材料中的观点主要体现了( )A自由主义B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6答案:D解析:“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具体来说就是,土地国有,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节制资本,发展“国家社会主义”。7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ABCD7答案:C解析:是孙中山在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时提出的,是1894年兴中会成立时的纲领,

6、是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初的主张,是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提出的。故选C。8“人类社会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类:集约性技术和延展性技术。所谓集约性技术,是指那些能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汲取和利用能力的技术;而延展性技术则指的是那些能提高人类(特别是国家)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技术。”下列各项属于美国首创的延展性技术的是( )分权制衡思想 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联邦制 责任内阁制ABCD8答案:C解析:分析制衡思想是孟德斯鸠的思想,他是法国人,所以排除第一项内容。责任内阁制是英国的创举,故答案选择C项。9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

7、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8、9答案:(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想情况即可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

9、原因。10材料 马建忠是近代早期改良派中的代表之一。他认为中国要富强,就不能讳言利,而应该学习并采用“西人以利为先”的精神和办法。有利的贸易平衡是富国最有效的手段,“求富之源,一以通商为准”“宜通商以收各国之利权”。在对外贸易中应学习西方设立贸易公司,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则中国“商民可富,饷源可充”。马建忠还认为洋务企业经营方式落后,企业亏损严重,且利用政治强制手段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洋务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方式,注重发挥商民在“兴商务”中的作用,增加经济效益。针对当时中国无论是发展对外贸易,还是振兴实业,都需要巨额经费和资本,而国内满足所需款项的情况,马建忠提出了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

10、前提下,利用外资的大胆设想,认为只有“借洋债一法”,以“用洋人之本,谋华民之生”。摘编自石蕾论马建忠的经济思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马建忠经济思想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建忠的经济思想主张并做简单评价。10答案:1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西方先进的经济理论传入中国;晚清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外贸易频繁;洋务运动弊端日益暴露;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2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思想和模式;实行重商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对外开放。 评价:马建忠的经济思想明确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代表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殖民主义经济侵略的要求;明确提出了要对外开放,

11、学习西方富强之本,发展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由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马建忠的经济主张不能得到施行。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改良派人物马建忠。(1)背景,根据材料“马建忠是近代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之一”并结合所学,可以从早期维新派产生的背景来归纳,列强侵略,国门洞开,民族危机深重,但同时带来西方先进的经济理论。根据材料“洋务企业经营方式落后,企业亏损严重”可以得出洋务运动弊端日益暴露。根据材料“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可以得出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2)第一小问经济思想主张,根据材料“学习并采用有利的贸易平衡是富国最有效的手段”可以得出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模式

12、;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在对外贸易中他主张应学习西方设立贸易公司,实行关税保护政策”“注重发挥商民在兴商务中的作用,增加经济效益”可以得出主张实行重商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根据材料“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外资的大胆设想”可以得出主张实行对外开放。第二小问评价,对马建忠的经济思想主张要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进行归纳概括。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百年永久之计。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

13、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摘编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材料二 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意图排挤而以独得俄助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摘编自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两则材料体现出的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的不同。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11答案:11922年通过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1923年认为苏俄同情国民党,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相通,有必要联俄2为联俄联共提供根据;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解析: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孙中山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逐渐实现转变的过程。解答本题,要把孙中山的相关认识放在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并结合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