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505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解析》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下列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最终被夏朝取代的史料是 A国语中记载的“防风后尘,禹杀而戮之”B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C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D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答案】D考点:中国早期国家的更替。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形成政权的标志是出现了公共权力,另一个是家天下。故选D。A项说的是大禹已经有了残杀的特权;B项说的是制造兵器;C项是大禹的踪迹。 2、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察举制 B推恩令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考点:科举制。由“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2、隋罢外选”说明当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了中央,再结合隋朝、唐玄宗这两个时间,可知是指的科举制。故选D。 3、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说:“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传舍”是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从 “公天下”到“家天下”B血缘纽带、家国同构C君主专制、官僚政治 D“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答案】C考点:秦制的特点。本题意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秦朝制度的特点。通读材料可知,材料中的“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体现了君主独裁专制的特点,“守宰之任骤更数易(官

3、员随意任命),视其地如传舍”又体现了实行官僚政治的特点,C符合题意。A项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B与题意无关,D主要反映了西周的土地制度和分封制,故全部排除。4、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答案】A考点:中央集权的加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现在则不然了指的是随着郡县制的推行,郡守和县令不再世袭,而是由皇帝任命,所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

4、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而“郡县制”的推行这一变化则又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5、“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此司法原则 A确保了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 B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性 D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答案】B考点:从材料信息可知,“亲亲相隐”的特点是“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 刑事责任”,其目的是彰显孝道、注重孝悌,加强宗族团结,体现了对人情伦理的关怀,有 助于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这一原则本质上体现了宗法制对法制

5、观念的影响,故本题选 B 项。 “亲亲相隐”原则不能确保司法活动的公正,也未损害明代法律的权威性,故 A、C 项错误; D 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6、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执行。这位皇帝有可能是 A秦始皇 B唐玄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答案】D考点: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到皇帝直接掌管六部,这是在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出现的现象。7、朱元璋未称帝时就认为元朝“以宽纵失天下”,“(治国)首在正纲纪。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

6、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宜以为鉴,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取充位而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打击贪腐,整顿吏治 B废除丞相,直辖六部C设大学士,以备顾问 D广开言路,体察民情【答案】A考点:朱元璋的治国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以宽纵失天下”,认为治国“首在正纲纪”,所以他登皇帝位后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反贪运动,整顿吏治。故本题答案选A项,B、C、D不符合题意。8、在罗马自然法中,合法的婚姻在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缔结:他们是罗马市民,男性确实适婚,而女性具有结婚的自然能力,根据法律的规定结合,不论他们是家父

7、还是家子,但在家子之情形下,他们需要得到他们处于其权力下的尊亲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仅仅保护公民间的婚姻关系 B提倡不同等级间的市民通婚C要求在婚姻关系中尊亲敬老 D对市民的婚姻自由进行限制【答案】D考点: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解读材料可知,罗马市民的合法婚姻需要具备的条件有:“男性确实适婚”、“女性具有结婚的自然能力”、“需要得到他们处于其权力下的尊亲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限制市民的婚姻自由。其余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9、亚里士多德记述:“用人民当权的陪审法庭来处理任何(司法)事情,甚至议事会所审判的案件也落到人民手里了”在议事会内部,“

8、议事会主席团中每天由抽签选出一名总主席,负责保管国家金库、档案和庙宇的锁钥和国玺,但总主席任职只一日夜,不得延长,也不得再度任此职。”据此判断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法律至上 B轮番而治 C权力分散 D集体管理【答案】C考点:材料没有出现其他权力与法律一较长短的信息,无法看出法律至上,故 A 项错误; 议事会主席?轮番而治? ,本身也包含通过实行分权以防止专制的意思,故 B 项错误;法庭 与议事会分别掌握司法与行政权,体现了分散权力,再考虑前述解释,故 C 项正确;材料中 “一名总主席,负责”与集体管理意思不符,故 D 项错误。10、“(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

9、但君主制的阴影随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答案】C 考点: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只适合君主制的发展,不可能适合共和制,所以排除A项。B项只适合共和制,美国从来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所以根本不存在君主制。D项只适合君主制,不适合共和制,故答案选择C项。 【答案】B考点:西欧的市民与封建主之间的关系。西欧封建社会,专制程度没有东方严重,一些城市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市民与封建主之间往往会形成依存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

10、地发展变化。1【答案】D考点:美国的崛起。从材料大西洋的另一边可以看出是美洲,美洲的主要国家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得到迅速的发展,故选D。3、哈佛校史中有一句名言“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对此名言理解最深刻的是A美国建国晚于哈佛大学创设 B哈佛大学缔造了美国C美国建立在先进理念之上 D哈佛大学历史悠久【答案】C考点:美国政治。美国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先进的理念上的,哈佛等大学为美国的政治提供了治理的原则,故选C。14、1870年,英国国会通过初等教育法。在国会讨论该法时,提案人福斯特说:“我们决不能再拖延下去如果没有初等教育,为工匠提供的技术教育就缺少基础,没有受过教育的工人即使他们身强力壮,精力

11、充沛,他们也将在世界的竞争中落伍。”他重在强调教育的 A经济功能 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 D社会功能【答案】A考点:根据材料信息“没有初等教育,为工匠提供的技术教育就缺少基础”可知,此时的教育主要是技术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而教育的功能主要是经济功能,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15、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他所评述的国家依次是 A英、法、美、德 B 法、英、美、德 C英、德、美、法 D 法、德、美、英【

12、答案】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A符合当时法国政治体制的特征,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由议会选出,而且对议会负责;B项指的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君主虽为国家元首,但是其权力受到制约;C项符合美国三权分立特征,即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D指的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虽有议会,但是皇帝的权力很大,故选B。16、“除非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续,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第7条)”,“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被推定为无罪(第8条)”。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的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 A主权在民原则 B分权与制衡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 D人权

13、法治原则【答案】D考点:材料中强调了西方法律重视法律程序、以及无罪推定原则,这体现了尊重人权、依法治国的理念。17、1834年,英国修改了济贫法,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33年至1856年期 间,英国为增加国民的福利设立了20个中央委员会、董事会及视察团,1870年通过的教育法普及了小学教育。上述事实说明 A经济发展强化了英国政府的社会责任B当时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已经相当完善C英国是最早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D英国民主制度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答案】A考点:从题干中时间信息可知,此时的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开展,英国政府针对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来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国民素质,

14、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英国政府的社会责任在加强,故A项正确;B项中“相当完善”,C项中“最早建立”的说法,材料中无法得出,故B、C项错误;题干信息与民主制度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18、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设立国立大学,美国的大学分为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公立大学主要为州立)在最高水平的大学中,私立大学占主要位置。这一局面反映了 A人民主权原则 B.分权原则 C.三权分立原则 D自由平等原则【答案】B考点:1787年宪法。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没有国立大学,公立大学主要为州立.这是因为美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联邦制下地方各州有一定的教育自主权,故体现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因此选择B。19、李洵在明清史中说

15、:“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晚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的重视【答案】A考点:鸦片战争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使得农业的商业性大大发展,故A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6、的糟糕发展也不足以解释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表述错误,;清政府始终不重视商业性农业,故D项错误。 20、“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金融各个领域,使中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文中的“此”是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C考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从题中材料“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为主已经变为资本输出为主,这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影响。21、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

17、为全失”。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认识方法的是 A“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B“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C“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 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答案】C考点:A项是一种弱国无外交的思想,与开口通商的影响无关,故A项错误;B项没有提及通商的消极影响,故B项错误;C项从 “罪恶”“ 工业文明的积累”角度分析,符合材料“利害参半,未为全失”,故C项正确;D项是自认自己天朝上国的封闭保守思想,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2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

18、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明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C考点:考查近代通商口岸的设立。从材料可知,之所以设立汉口、九江、镇江开埠,是因为要与洋人及奸商争利,说明近代中国有识之士注意注重自身利益。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23、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同时指出 “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D袁世凯上台利于社会发

19、展【答案】A考点:辛亥革命。材料 “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 “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说明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B不正确,涉及题干片面的意思;C不合乎材料的主旨,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所以应选A。24、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D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答案】B考点:辛亥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民主性”,体现了约法的反封建

20、、反专制的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故选B。D项说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不符。A、C两项都是对B项的说明。 25、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被南方“独立”各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对袁世凯争夺总统权力的退让 B革命党民主共和的精神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高尚品质 D中华民国政权的不稳定【答案】B考点: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总统是通过选举产生。而当时孙中山任总统不是通过选举产生,故为“临时”,这体现了革命党民主共和的精神。26、1924年,孙中山指出:“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

21、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 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材料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A.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不宜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B.因地制宜地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 C.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以照搬 D.西方的政治文明完全不适合中国的实际国情【答案】C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欧美的物质文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等关键信息可知,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是照搬物质文明,选用政治文明。所以答案选C。A、B、D都不

22、符合。27、1925年,时任黄埔军校长的蒋介石发表演说:“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说明 A国民党右派极力伪装革命 B国共两党经济纲领基本一致C国共两党的社会基础趋同 D国共合作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答案】D 考点:第一次国共合作。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

23、共产主义”的信息可以看出蒋介石认为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有着相同的内容,故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28、1912年2月,章士钊从英国归来,以非盟员身份出任同盟会机关报主笔。章士钊指出它(同盟会)应该“即行解散”,“会名理宜消灭”,“政党者,应与国会相依为命者也”。在他看来 A同盟会缺乏社会理论基础 B政党存在的作用就是掌权 C同盟会应改组并转变职能 D同盟会应该改革指导思想【答案】C考点:同盟会有自己的政治理论,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政党应以国会为主要活动舞台,并未强调一定要掌权,或者更改指导思想,故B、D项错误;据材料章士钊主张同盟会“即行解散”,“会名理

24、宜消灭”,及“政党者,应与国会相依为命者也”,说明他认为同盟会并未以议会为活动舞台,这种现状需要调整,职能需要调整,故C项正确。29、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解放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C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答案】A考点:抗日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为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共产党将红军按国民政府军队的序列进

25、行整编,所以本题选A,B项说法错误,国共合作抗日是党外合作,C项是国共第一次合作,D项错误,中共是开辟的敌后战场。30、日本老兵稻垣三郎在回忆徐州会战的文章中提到“绑在机枪上的少年兵”。日军当时依靠强大火力突破了中国军队阵地,看到中国军队的重机枪旁边,倒着一具少年士兵的遗体,竟是用铁索绑在机枪的支架上。日军指挥官马上叫来战地记者拍照写文,准备在国际舆论上渲染。但当他们得知真相后,立即放弃了这一想法。下列对日军放弃该想法的原因的历史想象,合理的是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对华政策日本侵华行为遭到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少年兵为与阵地共存亡而将自己绑在枪架上日军担忧中国人的凝聚力因少年兵事件更为增强A

26、 B C D【答案】D考点:抗日斗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绑在机枪上的少年兵”体现了中国少年不怕死的牺牲精神以及强烈的责任感,是中国人抗日爱国民族气节的绝佳体现,日军意识到这点,所以放弃了报道,故与题意相符,与本题无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5+11+1440分)31、(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

27、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材料二 1916年6月4日,天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曲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维持国货歌: 人人尽用外国货,工人全赋闲。大利尽归外国去,钱由何处赚。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闲人少,事多容易找。弟男子侄无闲人,求财借当用不着。盗贼无,乞丐少,平平安安过日子,大家想想好不好。既是中国人,应用中国货,莫谓不干己,人人应尽责。君不见,街上走的外国人,通身那有中国货,寄居本国尚如此,何况在本国。国货好,用

28、国货,经济大发展。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渐形成了群众性歌咏热潮。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8年1月,“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提出“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巩固。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根据材料一,

29、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6分,每个方面2分) (2)材料二的维持国货歌反映当时群众斗争什么样的基本诉求?(1分)根据材料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3分,答到任意三点即可)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1分) 【答案】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和影响;抗日战争;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改革开放;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等。(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

30、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归纳。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归纳措施。政治上秦朝确立皇帝制、郡县制等制度,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立刺史等;经济上秦朝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等;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罢黜百家“,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国货好,用国货,经济大发展”等进行归纳,结合所学知识,1915年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导致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第二小问根据“人人尽用外国货,工人全赋闲。大利尽归外国去,钱由何处赚

31、。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闲人少,事多容易找。”“国货好,用国货,经济大发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经济上有利于促进国家实业(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政治上有利于抵制列强的侵略掠夺,挽救民族危机。(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得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亡,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得出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得出救亡歌咏团体的广泛成立。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要用歌咏去发动

32、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巩固”归纳其对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32、(11分)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某班级为此展开了研究性学习。主题一:辛亥革命纪念城市之争2011年12月3日,辛亥革命纪念建筑一书出版。书中重点研究了武汉、南京、广州、长沙四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辛亥建筑遗存,并收录了全国各地数百余处同时期建筑遗存的历史照片、设计图纸、最新摄影图片、相关历史文献,是一部集建筑历史研究、文献记录和摄影数据于一体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为此,班级展开了

33、“你认为那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调查”,结果武汉、南京、广州排在前三。(1)根据所学知识,说说武汉、南京、广州排在前三的理由。(3分,各举一个例子即可)主题二: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2)你怎样理解毛泽东所说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 (4分)主题三:辛亥革命与现代化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

34、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现代性的具体表现。(4分,每个方面1分) 【答案】(1)武汉:武昌起义发生地;湖北军政府所在地。 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民国首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法律文件的制定地;孙中山先生陵寝所在地。广州:广州起义发生地;黄花岗起义发生地;孙中山学习和战斗的地方。(3分,每个地点答到一点即可) (2)辛亥

35、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其失败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4分)(3)表现: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1分)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1分)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1分)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1分)考点:辛亥革命。(1)此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开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广州是孙中山领导若干起义和辛亥革命后继续进行革命的重要基地;南京则是孙中山陵寝所在地,也是中华民国诞生的地方。(2)“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材料表明1

36、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但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新民主革命过程中的大事,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产物。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推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队伍;思想上,宣扬了民主共和,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 。因此毛泽东说“我们研究党史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3)辛亥革命的现代性,要从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府颁布的措施进行分析,可以从政治、经济和习俗等方面措施进行分析。33、(14分)材料 登基仅一个月,雍正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定行从重治

37、罪 。”很快,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雍正派他最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主管,告诫他要认真办理,“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为了使赃官无处遁藏,雍正常常采用抄家的办法, 让贪官退出赃银,归还国库,为避免贪官转移和隐匿赃物,往往对官衙和原籍宅第同时抄检 。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雍正极力提倡官吏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戒饬官吏要“以循良为楷模,以贪墨为鉴戒”,提出“操守清廉乃居官之大本。”对操守廉洁,秉公执政的官员予以提拔和重用。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

38、级官员的监督。他的这些措施相互补充,切中时弊,收到良好效果。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 ,向来为史家所称道。摘编自黄云简评雍正的吏治整顿(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吏治改革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吏治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4分)并指出对当今廉政建设的启示。(4分)【答案】(1)措施:成立专门机构,清查钱粮;奖惩与德行操守引导相结合;加强对官员的监督。(6分)(2)原因:最高统治者改革决心坚定;改革措施切中时弊;恩威并施。(4分)启示:要坚定反腐决心不动摇;要加强立法,健全反腐制度;要加强廉政教育,提高官员素质。(4分)考点:雍正帝改革。(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

39、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主要是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故要紧扣材料。依据材料“登基仅一个月,雍正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雍正极力提倡官吏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归纳措施。(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结合材料“登基仅一个月,雍正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归纳总结。联系所学回答“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