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3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瞿秋白(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于1920年到苏俄考察,著有俄乡纪程,文中写道:“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立刻可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这一言论()A与当时的历史基本相符B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批评C反映出作者渴望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D设想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的实验3.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
2、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4.“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投奔并将投靠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从而延长国内战争。”为了结束这种状况,苏维埃俄国()A给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B按国家规定价格收购农民的余粮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行固
3、定粮食税,允许粮食自由贸易5.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这表明()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6.1921年的一份苏俄文件写道:“海军和红军中的不满情绪几乎同农民一样激烈,难以控制的不满情绪主要由从家乡农村传来的消息而郁积起来,家乡农村常常给他们捎来关于农村经济危机的坏消息。”后来这些不满情绪初步得以化解的办法之一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
4、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7.有学者在评价新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列宁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的一种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这里的“混合经济”是指()A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混合B工农业生产与市场、商品流通的混合C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先进思想学说的混合D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混合8.斯大林执政后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9.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
5、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认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所有制结构的改变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分配制度的改变A BC D 10.斯大林说:“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材料中“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A以农业集体化为前提B从发展重工业开始C从发展轻工业开始D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11.“(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像事实上那样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
6、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材料强调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有效集中全国物力B二战前苏联的体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C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D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是苏联解体的原因 12.苏联解体后,一些俄罗斯学者总结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得出苏联“以人为代价的现代化是不值得的”的结论。下列属于这些俄罗斯学者所说的苏联时期实行的“以人为代价”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 D物质利益原则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以后,播种面积已经扩大到30%、40%甚至50%。为什么有这种“冲昏头脑”的功效
7、呢?这是因为农民在单独劳动的时候本来是没有什么力量的,而他们把自己的农具集合起来组织了集体农庄的时候,就变成了极大的力量了。(1929年)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材料二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年份19131927193219401950谷物产量(万吨)860076836987约85858500据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材料三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四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
8、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斯大林关于“集体农庄”的说法是否合理?结合史实说明理由。(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采取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第13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D。“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
9、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即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项符合题意;而新经济政策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C项不正确;十月革命是成功的,A项不正确;“斯大林模式”实行时,列宁已经逝世,B项不正确。2A。20世纪20年代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了苏(俄)联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在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失败后,列宁开始了新经济政策的实验。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导下,苏联迅速过渡到社会主义。瞿秋白在文中描述了当时苏(俄)联的现实,但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B、C、D项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答案为A。3A。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方面的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
10、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B、D项是“斯大林模式”,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答案应为A。4D。从材料“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说明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工农不满,威胁苏维埃政权,为此,苏维埃俄国推行新经济政策,D项是新经济政策内容,正确;A项是罗斯福新政内容,错误;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错误;D项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内容,错误。5B。材料中出现“社会主义商店”和“不如私人商店”,说明是自由贸易的,结合时间“20年代”,此时不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错误;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巩固
11、了苏维埃政权,A项错误;而从材料看,“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这是竞争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新经济政策是如何产生的,D项错误。6A。题干反映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后实行新经济政策,A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符合题意;B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不符合题意;C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符合题意。7D。实质上是以社会主义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D项正确;但体制不能混合,A项错误。工农业生产与市场、商品流通的混合是市场经济,是单一经济,不是混合经济,B项错误。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先进
12、思想学说的混合,不符合“混合经济”说法,C项错误。8D。A、B、C三项都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或特点,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列宁执政时期,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A、B、C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在经济领域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逐步建立了“斯大林模式”,D项正确。9D。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迂回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模式”通过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斯大林模式”改变所有制结构,实行单一公有制,正确;“斯大林模式”改变经济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正确;“斯大林模式”改变分配制度,实行平均主义,正确,D项符合题意。10C
13、。关键信息: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斯大林模式”下的工业化的道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传统的工业化的道路是从轻工业开始的,C项正确;A、B项是“斯大林模式”,不属于“通常的”工业化道路,A、B项错误;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11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像事实上那样迅速向前发展”和所学史实可知,苏联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高积累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12C。题目限定的时期是“苏联时期”,是从1922年12月至1991年12月,可知A项不正确,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从1918年至1920年,此时苏联还没有成立;而B项的新经济政策重视利用市场规律恢复
14、发展经济,并不是“以人为代价”,因而也不正确;而D项的物质利益原则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与个人的物质利益,也不是“以人为代价”,因而也不正确;只有C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它实行过程中过粗过快,没有保护农民利益,因而正确,符合题意。13(1)不合理。理由:斯大林推动农业集体化,是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重工业。集体化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或合理。理由:集约经营优于分散生产;农业发展为工业化腾飞奠定基础;从材料二来看农业产量有所增长。(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3)战略: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因素:美国及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斯大林模式”的影响。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