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读文本2故都的秋 问题导学1第1、2段主要用什么手法写了故都的秋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景物的描写?有何作用?3第12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作者为什么要写中外诗人甚至常人对秋都有深情呢?自主探究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为什么作者不展开写北平的名胜,而只选取一些平常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文法导析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
2、观感情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等,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写景部分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议论部分也用了对比,写出了秋天所给予不同人的共同感受,使其抒情的结论水到渠成。而文中写到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以动衬静,说明这些地方的“清”与“静”。3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如文中对槐树和秋雨的描写,文字像轻
3、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其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技法导练导练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你家乡的人或事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了你怎样独特的感受?注意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郁达夫出生在中医世家,青年时东渡日本学医,接触到西方文艺,便尝试从事写作,一发不可收拾。抗日战争时期,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等话题中。(2)故都有着一种宁静,秋天尤其如此。生命从宁静中来,终须归于清幽。然而,喧嚣红
4、尘使宁静变成了明日黄花,这个社会到处充斥着人心的浮躁。享受宁静与清幽,就是享受生命旅程中最感动的时刻,就是享受灵魂的安详。一片落叶,一丝阳光,都会使你感受到生命深处悄悄蔓延开来的美好。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等话题中。佳作片段智者在静中修身悟道,在静中羽化登仙,在静中凝聚起了千年的智慧和深不可测的力量。但他们还是保留着那份静,或许是习惯已成为自然。直到有一天他们打破了沉默,你才惊讶他们的智慧与博大,于是才有那“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感慨。天龙八部中第一高手,竟是少林寺一个默默无闻的扫地僧;助魏公子窃符救赵的侯生原本也只是大梁夷门的一个守门人;智慧象征的诸葛亮,出茅庐之前也只是躬耕
5、于南阳的农夫他们往日的静正反衬出有朝一日力量爆发的可怕,就如同火山的静,那不是单纯的沉默,而是为了蓄积之后的爆发!于是不难理解嵇康在面对前呼后拥、大讲排场来拜见他的钟会时,仍旧不理不睬,只在熊熊的炉火和铿锵的锤声中默默忙碌的举动。圣贤的静,岂容俗世的嘈杂来打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千年前的智者从深邃的静水中悟出了禅意。这禅意并非不可言传,只是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去感悟呢?这也许是现代文明的悲哀。文本图解答案: 问题导学1提示: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润、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6、。2提示: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声(静):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色(清):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都是冷色调。作者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味(悲凉):破墙、疏疏落落、落寞、衰弱、凉风、微叹、清秋,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作者从声、色、味的角度很好地表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3提示: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本段从对故都的秋的记叙深化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
7、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同时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增添了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旨意暗合。自主探究提示:作者所写的秋景是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选取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的,秋声是寂静与落寞的,秋味是悲凉的,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
8、”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技法导练创意激活对比的使用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将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人物进行横向对比。2将同一事物或人物前后两个不同方面、不同情况进行纵向对比。3将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结合起来使用。使用对比手法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对比的目的要明确。即明确通过对比要表现或说明什么。这样以保证文章充分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抒发作者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2使用对比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不能失真、失理,为表现一方,有意贬低另一方。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从侧面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
9、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写作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对比、衬托的方式常常是综合运用的,并不一定十分清晰地割裂开来。范例展示记忆中,在寒冷的冬天,古井水是温暖的。两个井口总是氤氲着若有若无的轻烟。大冷天妇女们在井台上洗衣,手冻得通红,却说不冷。到炎热的夏天,井水是那样清凉,孩子们都喜欢拿了小吊桶,结伴去井台上,吊起水来一桶桶往头脸上冲下来,那样冲凉嬉戏。古井井台上有个石盆,盆壁是那么粗糙,而盆里面光光滑滑的。有时有妇女从井里吊起水,擎起吊桶,后退一步,高高远远地把吊桶里的水向石盆倾去,水泻成一弯弧线,几吊桶后,石盆里水渐满并溅起水花。然后她就站在石盆边洗衣。下午,还有比我们更小的稚童,脱得光溜溜的
10、,挤坐在石盆里,叫母亲吊起井水冲到他们身上,个个快活地拍打着水花,高兴得大喊大叫。后来,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把村子周围的树林砍光了,改成了庄稼地。有一年夏天大旱,村里人连续汲了几天井水,又是人吃又是浇地,两口古井终于见底。到第二天水位才恢复一点。老辈人说,这两口古井水位以前从来没有下降过。我常常想起故乡的那两口古井。它们滋养了全村的人。我一定要回去看看那两口古井。古井的井沿还是那样冰凉?井壁卵石上还包着厚厚的碧绿的苔藓,还滴答着晶亮的水滴?井里的一小圈天水能映照人的头脸?还有在石盆边洗衣的妇女和在石盆里戏水的稚童?还有,一定得去看看井沿上的阴文。古井是何年所凿?村人已在这两口古井中汲过多少年水?我还能看到那两口古井吗?那时,古井会对我说些什么呢?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责任”“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不同舞台演绎不同人生”(2)“享受生命”“宁静与清幽”“自然与人生”“静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