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 10 个生字。背诵三首诗。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情感目标: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教学步骤:一、导入。“柴”的读音是“zh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 首中的一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鹿(l)柴返(fn)景复(f)照青苔(ti) 2检查自读情况。3. 教师范读。4. 看
2、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1)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2) 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但只闻听见。(3) 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1) 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2) 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复又,再。(3) 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3. 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
3、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4.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四、指导朗读。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五、总结。1朗读全诗。2. 背诵古诗。3. 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第二首古诗。教学步骤:一、导入。(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明确:指打鱼的人。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
4、古今传诵的名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鲈(l)鱼君(jn)子2. 检查自读情况。3. 教师范读。4. 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1)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2) 理解整句诗的意思。明确:鲈鱼: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3) 学生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2自学第二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1) 理解:君你一叶舟像一片树叶那样的小船。(2) 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明确:你看江中那只小
5、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3.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4.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四、指导朗读。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五、总结。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第三首古诗。教学步骤:一、导入。(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诗人投宿的人家。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南)人。诗多写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写反映离乱之作。文笔简淡,意趣闲远,形成冲淡洗练之风格。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相逢(fng)芙(f)蓉(rng)刘长卿(qng)日暮(m)贫(pn)穷犬吠(fi)2. 检查自读情况。3. 教师范读。4. 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什么意思?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 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覆盖着破烂的茅屋。听到外面木栅栏门旁的狗叫声,原来是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了。2. 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解疑。3. 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